(31)【珍稀文獻】道德真經集註(二)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明皇曰:此明權也,反者取其反經合義。反經合義者,是聖人之行權,行權者是道之運動,故云反者道之動。○河曰: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動,動生萬物,背之則亡也。○弼曰: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之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雱曰:反本則靜,靜乃能動,譬如秋冬能起春夏也。
弱者道之用。 明皇曰:此明實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靜,柔弱雌靜者,是聖人之處實。處實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河曰: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長久。○弼曰:柔弱同通,不可窮極。○雱曰:道之用無所不克,可謂健矣,而獨健不能自健,必以弱為之本,此相生之情,故下文原其本以明之。
天下之物生於有,
一本作萬物。○河曰: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
有生於無。
明皇曰:夫實之於權,由無之生有,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然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數輿無輿可謂超出矣。○河曰: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故言生於無,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虛勝盈滿也。○弼曰: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雱曰:無以生有,有復為無,反復相生,萬物一致。
土士聞道章第一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明皇曰:了悟故動行。○河個:上士聞道,自動苦,竭力而行之。○弼曰:有志也。○雱曰:士,學者也,故尚志無志,則終不可以語道矣。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明皇曰: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則若存若亡。○河曰:中士必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國以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譽,或於情慾,而復亡之也。○雱曰:人聞夫子之道而悅者是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 明皇曰:下士迷而不信,故笑。○河曰: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樸,謂之鄙陋,故大笑之。○雱曰:道大故似不肖,淺見者所不識,故笑,誠如下文所云,豈流俗能睹乎。
不笑不足以為道。
明皇曰: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為玄妙至道。○河曰: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為道。○雱曰:孑然有體,以投世俗耳目者,豈道也哉。
故建言有之。
明皇曰:建,立也。將欲立言,明此三士於道不同。○河曰:建,設也。設言以有道當如下句。○弼曰:建由立也。
明道若昧, 河曰:明道之人,若闇昧無所見。○弼曰:光而不耀。○雱曰:大明若晦,察察於美惡而有其明,非明乎道也。
夷道若顏, 明皇曰:上士動行,於明若昧,於進若退,於夷若類,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河曰: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別殊,若多比顫也。○弼曰:類,納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乎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類納也。○雱曰:《莊子》曰:以不平平其平也已。
進道若退, 河曰:進取道者,若退不及。○弼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雩曰:孟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故進道當因時任理,以直養之,不可躁於有成,故若退也。彼樞苗者,異乎此矣。
上德若谷, 明皇曰:虛沿而容物。○河曰:上德之人若深谷,不恥垢濁也。○弼曰:不德其德,無所懷也。○雩曰:上德不德,而其用不窮,谷虛而能應者也。
大白若辱, 明皇曰:純潔而含垢。○河曰:夫潔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顯。○弼曰: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雩曰:知其白,守其黑,孔子曰:涅而不淄,涅故似辱。
廣德若不足, 明皇曰:大成而執謙。○河曰:德行廣大之人,若愚頑不足也。○弼曰: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雩曰:塊然有餘者,豈廣德哉。
建德若偷,
明皇曰:立功而不街。○河曰: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虛也。○弼曰: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雩曰:偷,苟且也。區區欲速,務有所建,豈足以為德,唯因時任理,視若偷隋者,其建大。《莊子》曰:不得已而後起。
質真若偷。 明皇曰:淳一而和光。○河曰:質樸之人,若五色有渝淺不明。○弼曰: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雩曰:體性抱神,以遊乎世俗之問者,萬變從俗而其真常真,故物莫知其真,彼漢陰丈人,孑孑以真為己任,而別乎世俗,乃子貢之徒所驚,而聖人以為假修渾沌者,豈所謂質真乎。
大方無隅, 明皇曰:不小立圭角。○河曰:大方正之人,無妄曲康隅。○弼曰:方而不割,故無隅也。○雩曰:大方,道之體也,若有四隅,則形盡於所見,其小久矣。大器晚成,明皇曰:且無近功。○河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漣,不可卒成也。○弼曰: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鈴晚成也。○雩曰:帝王之功,不如霸者之速效。
大音希聲, 明皇曰:不飾小說。○河曰:大音猶雷霆,待時而動,喻常愛氣希言也。○弼曰:聽之不聞名日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官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雩曰:道盈於無外,而其體常寂,諸物不能感觸,其聲常聲而世莫得聞也。《莊子》曰: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希聲之謂乎。
大象無形。 明皇曰:故能應萬類。○河曰:大法象之人,質樸無形容。○弼曰: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雩曰:能賦萬物之形,而其體常廓然不可得而有,此道之全體,由其有物,故曰大象。
道隱無名。
明皇曰:功用不彰,無名氏也。○河曰:道潛隱使人無能指名也。○雱曰:自希聲而下,皆道之大全,所由盲者異,故曰大音也,大象也。能體大音大象以為道,則其道至矣。夫唯道之至,思慮之所不及。在有也為實,在無也為空,處處皆然,無乎不在,故欲為之名而不可狀,無名之中常有此物,欲見而不得,故曰隱也。
夫惟道,善貸且成。
明皇曰:雖隱無名氏而實善,以沖和妙用資貸萬物,且成熟之。○河曰:成,就也。言道善稟貸人精氣且成就之也。○弼曰: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加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雱曰:道能供萬物之求而成就之,然物之所得復歸其本,故道雖贍足萬物,而吾未嘗費。貸之為言,應彼之乏而終以見還者也。竊嘗論此篇曰:道不遠人而世莫能睹者,不明故也。故首之以明道,大道甚夷,而惟明者能由之以進,故次日夷道也,進道也。進於道而復乎性命之常,則不德之德也,故次之以上德。上德者自得其德,而不同乎庶物者也,故不染而白,以其白自異於物,則安能若谷乎,故次之以若辱。不辱而潔,則是伯夷之隘也,則安能廣乎,故若辱而後曰廣德。上德而能廣則是與人為徒而可以為君師矣,故曰建德若偷。偷者不汲汲乎有建者也,建德則有所立,而離本近偽矣,故又要在乎不易吾真,故次之以質真。其序至此,則道之在我者,體既具矣,故曰大方無隅。有大方以為體,則所以應無方之傳,而可以緒餘為人矣,故曰大器。大器者業也,至人以其糠枇土直為器,而器未嘗不大也。孔子以管仲為小器,則帝王之功,其大器乎。道雖為此而要其終,則未嘗為也,未嘗有也,故曰大音也,大象也,然則既盡之矣,故能與道為一,而供萬物之求,成萬物之性也。嗚呼,是道也,不可以識識,而況於以言言乎,而余論之者,亦其粗而已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河曰:道始所生者一。
一生二, 河曰:一生陰與陽也。
二生三, 明皇曰:一者沖氣也,言道動出沖和妙氣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沖氣之一,故云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云二生三。○河曰: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
三生萬物。
明皇曰:陰陽含孕,沖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云三生萬物。○河曰:天地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雱曰:道兼陰陽,有陰有陽,有陰陽之中,此三物者,始應一二三之數,而物之類莫不由此以出入,故其情與形至纖至悉,而考其法象咸類是矣,知此者是知萬物之本也,知其本則其於末也何有?至人所用居今日而知萬世之後者,或在是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河曰: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回心而就日
沖氣以為和。 明皇曰:萬物得陰陽沖氣生成之故,故負抱陰陽,含養沖氣,以為柔和也。○河曰: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雱曰:由之以生,故無不負抱之者,觀吾之形則其法見矣。陰陽適中乃和,凡此以明物皆係陰陽之屬,為數所定,當與之消息也。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明皇曰:萬物皆以沖和之氣為本,而沖氣和柔守本者,當須謙卑柔弱,故王公至尊,而稱孤寡不轂者,以謙柔為本故也。○河曰:孤寡不轂者,不神之名,而王公以為稱者,處謙卑,法虛空和柔。○雱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之情也。故高則傾,窪則盈,侯王居極尊之位,其勢至危,故取人之所惡,自名以適陰陽之和也,故下文雲。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明皇曰:自損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損之。故朝宗者善於下,謙弱者生之柄,孤寡之稱,不亦宜乎。○河曰:夫增高者崩,貪富者致患。○弼曰: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因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子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主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令。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雱曰:澤下而肥,山聳而瘦,午過鈴反,虧至乃盈,丸類屬陰陽,數由一二者,理極則反,物物皆然,至人以此適盈虛之時,順消息之理,常以謙沖自牧,豈或強亢致苜者乎。
人之所教, 河曰:謂衆人所以教去弱為強,去柔為剛。
亦我義教之。 明皇曰: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當以吝此柔弱非虛之義以教之。○河曰:言我教衆人,使去強為弱,去剛為柔。○弼曰: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
明皇日:強梁之人,動與物亢;求益而損,物或擊之,故不得其死。○河日:強梁者,謂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從經教,尚勢任力也。不得其死者,為天所絕,兵刃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壽命而死也。
吾將以為教父。
明皇日:吾見強粱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此柔弱之教為眾教之父、也。○河日:父,始也。老子以強梁之人,為教戒之始也·。○弼日: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即吉,雲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雩日:識陰陽之情,則物物有理、皆可以師,強梁殞身,物之至惡,苟識理者睹之,足以鑒消息之理,以為教父,不亦宜乎。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明皇日:天下之至柔者,正性也。若馳騁代務,染雜塵境,情慾充塞,MlJ為天下之至堅矣。○河日: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石也。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弼曰: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雩日:聖人所以執柔而御群剛,觀於物則水是也。
無有入於無問, 河日:無有謂道也,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問,通神群生也。○秀日:有纖物則動為窒閡,安能入無間乎。觀於境則至虛是也,此聖人所以體無而應群有。
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明皇日:無有者,不染塵境,令心中一無所有。無問者,道性清靜,妙體混成,一無問隙。夫不為可欲所亂,令心境俱靜,一無所有,則心與道合,入無問矣。故聖人云,吾見身心清靜則能合道,是知有為之教,不如無為之有益耳。○河日: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弼日:虛無柔弱無所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一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
河日:法道不言,帥之以身。
無為之益, 河日: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
天下希及之。 明皇日:言天下眾教,少能及之者。○河日:天下謂人主也,希能及道無為之治身治國也。○雩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不可以象告,不可以言傳,唯體無盡道者,足以知之,不亦希乎。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 明皇日:名者實之賓,代人徇名以亡身,設問誰親,欲令去功與名,而全其真。○河日:名遂則身退也。○弼日:尚名好高,其身爻疏。
身與貨孰多? 明皇日:徇名者將以求財,財得而亡身,設問孰多,欲令擲玉毀珠,以全其和。○河日:財多則害身也。○弼日:責貨無厭,其身又少。○雩日:《莊子》云:足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余嘗有言,內外兩境,雖真偽不俾,貴賤懸絕,而常更相為輕重,不可不察者也。失性之人,忘其不貲之有,而責逐外物,矜攬無窮,自以為得,而不知所取者塵穢臭腐,非可已畜之物,而所耗失沉陷者,乃吾之所以為我者也。其為親疏多寡之計,亦已愚甚,可不哀乎。蓋知無待於外而唯內之務,始可與語道,故顏子之賢,孔子之所稱,乃在乎樂陋巷之葷瓢,然則君子之所養,蓋可知矣。今之士非乏聰明之資,而志徇其外,外重而內輕,察其天機,已在肝膈之上,面目之問,去本遠矣,而猶欲語古人之至論,則亦見其勞而無功也。觀老子此言,若將無謂,而乃學者之至戒,修身之要務,故余因廣其意,而詳說之。
得與亡孰病?
明皇日:問得名貨與亡名貨,孰者病其身?○河日:好得利,則病於行也。○弼日: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雩日:得則有,有有所不足,有而疲神耗精以守之,其病大矣。
是故甚愛必大費, 河日: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所愛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費。
多藏必厚亡。 明皇日:甚愛名者爻勞神,非大費乎?多財貨者叉累身,非厚亡乎?○弼日: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雩日:此又至之理,而世俗之所未悟。
知足不辱, 河日:知足之人,給利去欲,不辱於身。○雩日:我貴在我,何辱之有。
知止不殆, 河曰:知可止則財利不累於身,聲色不亂於耳目,則身不危殆也。O雩日:無求於外,故常安也。
可以長久。
明皇日:知足者,不甚愛。知止者,不多藏,既無辱殆故可長久。○河曰: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可長久。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六竟
#1亢:原作『元J,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改。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七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雩註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
河曰:謂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也。
其用不弊。 河曰:其用心如是,則無弊盡時。○弼曰:學行大成,常如玷缺,謙則受益,故其村用無困弊之時。○雩曰:若缺者,乃真大成,小成孑然成體,所以於道為不成,《莊子》曰:名成者虧。
大盈若沖,
河曰:謂道德大盈滿之君也。者,貴不敢驕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窮。 明皇曰:祿位盈滿,常若沖虛,儉不傷財,故所用不窮匱。○河曰:其用心如是,則無窮盡時也。○弼曰:大盈充足,隨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雩曰:盈則竭矣,安得不窮之用乎。
大直若屈,
明皇曰:直而不回,故若屈。○河曰:大直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與俗人爭,如可屈折。○弼曰: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秀曰:於理直者,曲以應變,不自有其直,故莫見其直。
大巧若拙, 明皇曰:巧不蕩於分外,故若拙。○河曰:大巧謂多才術也,亦不敢見其能。○弼曰: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雩曰:傳物於自成,則外無巧功而實至巧也,刻雕眾形者,非其驗乎。
大辯若訥。 明皇曰:不飾小說,故若訥。○河曰:大辯者,智無疑。如訥者,口無辭。弼日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雩曰:巧諭諸物,乃有辯名,至理不繁,故若訥也。
躁勝寒,
河曰:勝,極也。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大,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
靜勝熱,
河曰: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源。
清靜為天下正。 明皇曰:於躁勝者則寒,寒,薄也。於靜勝者則熱,熱,和也。故若屈者大直,清靜者為正矣。○河曰:能清靜則為天下長,持正則無終已時也。○弼曰:躁然後能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唯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雩曰:躁者以末勝性,靜者以本勝事,以本勝事,乃能如上諸大,以末勝性,是動皆小爾,故知清靜為至正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 河曰:謂人主有道也。
卻走馬以糞。
明皇曰:天下有道之主,無為化行,既不食求,故無交戰,屏卻走馬之事,人得糞除田園。○河曰:糞者,糞田也。兵甲不用,卻走馬以治農田。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弼曰: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雩曰:以道治天下者,物各遂其性,故無戰逐之事,而唯本業之修也。
天下無道, 河曰:謂人主無道也。
戎馬生於郊。 明皇曰:天下無道之君,縱欲攻取,故兵戎士馬寄生於郊境之上矣。○河曰: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弼日,.責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雩曰:郊,近邑之地。
罪莫大於可欲, 明皇曰:心見可欲,為罪大矣。○河曰:好淫色也。○雩曰:可欲者,善也。善名既立,則離道已遠,爭端起矣。故雖無罪而罪實在焉。
禍莫大於不知足,
明皇曰:求取不已,為禍大矣。○雩曰:外求無厭,失性生禍。
咎莫大於欲得。 明皇曰:災咎之大,莫大於欲,所欲又令皆得,皆得則禍深,故云答也。○河曰:欲得人物,利且責也。○雩曰:各求其得,則叉獲咎於眾。
故知足之足, 河曰:守真根也。
常足矣。 明皇曰: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心若知足,此足則常足矣。○河曰:無欲心也。○雩曰:各盡其性分,則何不足之有。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 河曰: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
不窺牖,見天道。 明皇曰: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是知理天下之道,人事和則天象順,故不煩窺牖而天道可知。○河曰: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靜,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氣煩濁,吉凶利害,皆由於己。○弼曰: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其歸同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政,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雩曰:天下之眾,天道之微,其要同於性,今之極唯盡性者,膠目塞耳而無所不達,苟唯見而後識,識而後知者,是得其萬殊之形,而昧於一政之理。然則所謂識知者,乃耳目之末用,而非心衍之要妙矣。彼自謂博,而不知其寡之至也,彼自謂智,而不知其愚之極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明皇曰:若不能無為,假使出令彌遠,其知理天下之道彌少。○河曰: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見益少也。○弼曰: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若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雱曰:無極之理,盡於一塵,纖慮不萌,萬緣已現。學道之要,豈不在玆。而彼乃遠出以求,亦已昧矣。彌遠彌少,不其然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明皇曰:不出戶,故云不行,無為淳樸,而知為理之道。○河曰:聖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地,以心知之。
不見而名,
明皇曰:不窺牖,故云不見。人和天順,故能名其太平。○河曰: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知大,察內知外。○弼曰: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雱曰:窮理知本之人,已足與於此,若夫體盡無窮,無所不極者,其視四表,洞徹無孩,萬殊之變,不離目前,則又妙矣,此何足言邪。
不為而成。
明皇曰:不為言教,而天下化成。○河曰: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就也。○弼曰: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雱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體道者天而已矣。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河曰: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弼曰: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秀曰:方其窮理之時,物物而通之,凡以求吾真,非以為博也。故日益而無害,至乎窮理,已上則以損為益矣。
為道日損。 明皇曰:為學者,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為修學之漸,損功行為悟道之門,是故因益以積功,忘功而體道矣。○河曰: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慾文飾日以消損。○弼曰:務欲反虛無也。○雱曰:見理之後,物物知非,不期乎損,而所有漸銷矣,觀乎天道,則益損相生,亦恆物之大情也。損之又損,河曰:損情慾又損之,所以漸去。○雱曰:極乎至虛,而虛尚非有,則其損可知。
以至於無為。 河曰: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 明皇曰:為學者,積功行,為道者,忘損之,雖損功行,尚有欲損之心,兼忘此心,則至於泊然無為。方彼鏡象而無不應,故無不為也。○河曰:情慾斷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弼曰: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雱曰:唯體盡空虛者,唯能滋發萬化而酬醉不窮,豈若一偏之士,滯乎幽寂,植若槁木者哉。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 明皇曰:無為無事,天下歸懷,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煩勞也。○弼曰:動常因也。○雱曰:無事之處,乃聖人之真,應時有為,道則虧矣。故聖人雖有有為之邇,而所以聖而能服天下者,常在於無事之處。 及其有事,弼曰: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明皇曰:有事則煩勞,煩勞則凋弊,故不足以取天下。○河曰: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弼曰:失統本也。○秀曰:有事則有心,有心則民亦有其心,雖欲取之,其去遠矣。原此篇蓋無事者道德之極政,為天下者,事業之極致,學而日損,以至於無為,故能與於此。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 河曰:聖人重改更,真因循,若自無心。.
以百姓心為心。 明皇曰:聖人之心,物感而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心雖無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為心。○河曰: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心。○弼曰:動常因也。○雱曰:聖人寂然盡性,體盡真空,凡所思為,應物而有,譬如火性周乎無方,因陽遂而為用,故能不持一物,而贍足無窮也。《書》曰:自我民聰明。
善者吾亦善之, 河曰: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河曰: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弼曰: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雱曰:善惡生乎妄見,妄見生乎自私,公於大道,則雖目暗善惡,而心無殊想矣。故聖人因世之情,強立毀譽,而心知善惡,本自非相,故不善之善,非憐而怒之,乃不覺有異也。
得善矣。 河曰:百姓德化,聖人為善。○弼曰:無棄人也。○雱曰:忘善惡之善,真善也。
信者吾信之,
河曰: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河曰: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雱曰:萬法雖殊,等為實相,信與不信,生乎自私。
得信矣。 明皇曰: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河曰:百姓德化,聖人為信。○雱曰:知一切相無非妄者,故能視不善猶善,知一切相無非實者,故能視不信猶信,當妄知實,當實知妄,此聖智所以異於衆人。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 明皇本作惵惵,弼本作歙歙。○河曰:聖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
為天下渾心。 明皇曰:聖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惵惵用心,令德善信而聖心凝寂,德照圓明,渾同用心,皆為天下,故為天下渾其心。○河曰:言聖人為天下百姓渾濁其心,若愚闇不通也。○雱曰:惵惵,恐懼之意,聖人雖體盡空虛,不立一物,而及其應世,未嘗不隨時齋戒,蓋有而為之,則雖聖不敢易也。聖人以天下為心,所以建立萬法,天下以聖人為心,所以歸復大道。心者能覺知分別,而聖人務使人復於無知,故曰渾心也。一本惵惵作歙歙,歙歙收斂之意,亦通。一本作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明皇曰:百姓化聖德為善,故傾注耳目,以觀聽聖人。○河曰: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聖人視聽也。○弼曰:各用聰明。○秀曰:仰而法之。
聖人皆孩之。
明皇曰:聖人念彼蒼生,猶如慈母,故凡視百姓,皆如嬰孩。○河曰:聖人愛念百姓如嬰孩赤子,長養之而不責望其報。○弼曰: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垂巨而不懼於欺,難績塞耳而無慼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智者,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於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烏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合其所能而為其所否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雱曰:無知之民,動皆非理,聖人憐而誘之,如父母於赤子,佝徇然適其志氣,而無忿疾之心,非夫體道忘物,而仁伴天地者,其孰能如此。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明皇曰:了悟則出生,迷執則入死,此標也。○河曰:出生謂情慾出五內,魂定魄靜,故生。入死謂情慾入於胸臆,精神勞惑,故死。○弼曰:出生地,入死地。○秀曰:由陰陽之機而為所遷者,莫不然,由妄有其生故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明皇曰:汎論衆生當生安生得生理,處死順死得死理,如此者,大汎十中有三爾。○河曰: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香臭,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搖,於其死也反是。○雱曰:天下之為道衛者,或見乎陽之動而憑其強陽,或見乎陰之靜而止乎枯槁,皆非道德之正,而與死生為徒者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明皇曰:徇生太厚,以養傷生,既心矜此生,故動往死地,此則生理既失,死理亦虧,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人爾。○河曰:人之求生動作,反之十三死地。○雱曰:食生失理,故動皆傷性。蓋天下除無知常民之外,或徇道而為道衛,或徇欲而為咎惡,皆由有其生而自生,故不免於死生也。
夫何故?
河曰:問何故動之死地也。
以其生生之厚。
明皇曰:設問所以動之死地,夫綠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之故也。○河曰: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件天,妄行失紀。○雱曰:至人不知死,不知生,故亦莫能死,亦莫能生,故日未嘗死未嘗生也。彼偏乎陰陽而與生死為徒者,及徇欲為咎,動之死地者,凡是三類,所見則殊。而原其所以迷大道之至正而不免於生死者,猶妄有其生,而矜生過厚故耳。或日彼為道而至乎桔槁者,豈生生之厚乎。曰:吾之所以為我,不死不生,湛爾常一,唯當息妄,而彼乃執其所見,更為桔槁,故雖志趨空寂,而據其此志,則是有我之尤者也。
蓋聞善攝生者, 河曰:攝,養也。
陸行不遇兕虎, 河曰:自然遠避,害不幹也。
入軍不被甲兵, 河曰:不好戰以殺人。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明皇曰:善攝衛生理之人,心照清靜,無妄為之意,則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陸行不求遇兕虎,入軍不被帶甲兵,此不求害物也,則物無害心,故無投角措爪容刃之所也。○河曰:養生之人,虎兕無由傷,兵刃無從加之也。
夫何故? 河曰:問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
以其無死地。 明皇曰:夫何故?兕虎甲兵無容措之所乎?以其順化無私,不以死為死,則物不得害其生,故云無死地也。○河曰: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言神明營護之,此物不敢害。○弼曰:十有三,猶雲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十分亦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 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向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鷗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弗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離其本,不以砍淪其真,雖入軍而不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雱曰:無死地者,由其無生,彼無生者,湛然常生,而不自生,故未嘗死未嘗生。道至乎此,則雖其形有禪,而神未嘗變,安得死乎。此中國之神聖而西方之佛也。若然者,變化無常,水火不能焦濡,斫撻不能創病,乘虛觸實,往無不通,則物慾有之而不得,況能傷之哉。或曰:然則何以謂之攝生?曰降此一等,便為死生所有,故攝生必至於此,然後生常存也。是比於含德之厚者,又為至矣。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 明皇曰:妙本動用降和氣。○河曰:道生萬物。
德畜之, 明皇曰:物得以生養萬類。○河曰:德一也,一生布氣而畜養。
物形之,明皇曰:乾知坤作兆形位。
河曰:一為萬物設形象也。勢成之。明皇曰:寒暑之勢各成遂。○河曰: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弼曰: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志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道焉。○秀曰:此四者皆道也,以其各得其道,故但為德,為德則畜之而已。然畜之所以為德也,及乎得其得而成形,則物而已矣。物有其形,則遠近相取,剛柔相交,各因其勢而成狀,故德者道之分,物者德之器,勢者物之理,明乎道德,則形勢不足知,而應醉無難矣。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明皇曰:萬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貴之。○河曰: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教。○弼曰: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秀曰:道尊而德卑,德貴而物賤,尊者如君父,貴者如金玉,此尊貴之異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明皇、王弼二本命並作爵。○明皇曰:言道德之尊貴,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貴爾。○河曰: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雱曰:命於天則為天子,命於天子則為諸侯,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賤之矣,唯道萬物之先,而制其命,孰能假之,故常自然也。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明皇曰:是以人莫不尊道而貴德。○河曰: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弼曰:謂成其質,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雱曰:一本雲德畜之。
生而不有,
河曰:道生萬物,不有所取,哄為利也。
為而不恃,
河曰: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弼曰:為而不有。
長而不宰,
河曰: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用也。
是謂玄德。
明皇曰:具如載營魄章所釋,彼章言人修如道,此章明道用同人。○河曰: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見。○弼曰: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故謂之玄德也。○雱曰:道以不生,故能生生,及其生生,亦德而已。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明皇曰:始者沖氣也,言此妙氣生成萬物,有茂養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河曰:始有道也。道為天下萬物母也。○弼曰: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雱曰:有名萬物之母,則道是也。始與母本同一體,當其生生,故但謂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明皇曰:萬物既得沖氣茂養,以知其身,即是沖氣之子。○河曰:子,一也。既知道已,當復知一也。○雱曰:萬物由道以出,道為之母,故謂之子,得道則萬物之理不待識而知。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河曰:已知一,當復守道,反無為。○雱曰:至人雖禪窮物理,而知理無實相,故雖知之,而不逐理而離道,故曰復守其母也。
沒身不殆。
明皇曰:既知身是沖氣之子,當守此沖和妙氣,不令離散,則終沒其身長無危殆。○河曰:不危殆也。○弼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合本以逐末也。○雱曰:夫見理之後,逐理不返,則妄作為凶,失道遠矣。故知子守母,乃常不殆也,故下文雲。
塞其兌, 河曰:兌,目也。目不妄視也。
閉其門, 河曰:門,口也,使口不妄言。○弼曰: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雱曰:兌,悅也,人悅則形開,故為兌。兌則物入之矣。夫所以悅而至於形開者何也?由不守其道而妄物理之美,故悅而隨之以出也。門者,精神所出也,外見諸理,形開以受之,而復出精神,與之為精,則擾擾萬緒,自此始矣。故當塞兌閉門,常守其母也。
終身不勤。 明皇曰:兌,愛悅也。目悅色,耳悅聲,六根各有所悅,縱則生患,是故塞之。不縱六根愛悅,則禍患之門閉矣,故終身不勤勞矣。○河曰:人當塞目不妄視,閉口不妄言,則終身不勤矣。○弼曰: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雱曰:塞兌閉門以外應物,則酬醉萬變而用常有餘。
開其兌,
河曰:開目視情慾也。
濟其事,
河曰:濟,益也。益情慾之事。
終身不救。
明皇曰:開張六根,縱其視聽,以成濟其愛悅之事,則常有禍息,故終身不救。○河曰:禍亂成也。○弼曰:不閉其原,而濟其事,故雖終身不救。○雱曰:兌開物入,而復費神用以濟其事,則以內徇外,逐物往矣,一溺此流,誰能救之哉。
見小曰明,
明皇曰:人能於事微小,則見而改行,可謂明矣。○河曰:萌牙未動,禍亂未見,為小昭然,獨見為明。○雱曰:守道則其見者微,逐理則所知者博。
守柔曰強。
明皇曰:守柔弱,則人不能加,可謂強矣。○河曰:守柔弱,日以強大也。○弼曰: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雱曰:柔者,本也,憑強陽以為強,則逐物而不返,唯守柔故勝物而不傷。
用其光,
河曰:用其目光於外,視時出之利害。○弼曰:顯道以去民。
復歸其明。
明皇曰:見小則明,守柔則強,若矜明用強,將失守柔見小之義,故當用光外照,復歸守內明,則長無息累矣。○河曰:復當反其光明於內,無使精神泄也。○弼曰:不明察也。○雱曰:聖人之光,則火性是也。火性周乎虛空而光,託薪以為體,照用既罷,還歸於空,初不自明,因薪示明而已,聖人之光由物顯照,物既無常,照亦隨已,故雖應醉無窮,而初不費我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無遺身殃,
河曰:內視存神,不為漏矣。
是謂襲常。
明皇曰:遺,與也。言還守內明,則無與身為殃咎者,如此是謂密用真常之道。○河曰:人能行此,是謂習修常道也。○弼曰:道之常也。○雱曰:儻有其明,則是有我相,我相既立,物物為殃,故能明上文所謂乃終無殃也。外此道者,皆生滅法,唯體此義,乃始常住。襲者,體之而自不顯之謂也。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七竟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八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註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河曰:介,大也。老子疾時王不行大道,故設此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則行於大道,躬無為之化。
唯施是畏。 明皇曰: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然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與道不合,故唯所施為,是皆可畏。○河曰:唯,獨也。獨畏有所施為失道意,欲賞善恐偽善生,欲信忠恐詐忠起。○弼曰: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為是畏也。○雱曰:小有知於道,而由大道以行者,已憚於施設矣,況大有知者乎,何則至人之道,不以末傷本者也。施為盛於外,則根本虛於內矣,故終篇雲。
大道甚夷,
河曰:夷,平易也。
而民好徑。
明皇曰:大道平易,是畏有知,而人多故,欲心求捷,如彼行人好從邪徑。邪徑之弊,具如下文。○河曰:徑邪不平正也,大道甚平易,而民好從邪徑也。○弼曰: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日大道甚夷,而民好徑。○雱曰:徑苟一時之速明,迷於大道而好施者,皆由用近智而無遠圖也。
朝甚除, 明皇曰:尚賢矜智生巧偽。除,理也。○河曰:高臺榭,宮室修。○弼曰:朝,宮室也。除,潔好也。
田甚蕪, 明皇曰:浮食惰業廢農事。○河曰:農事廢,不耕治。
倉甚虛, 明皇曰:南畝不收無儲積。○河曰:五穀傷害,國無儲也。○弼曰: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矣,設一而衆害生也。○雱曰:田事治,倉積實,國之本也。今務除其朝廷以為一時之榮觀,而不恤根本之已竭,豈持久之道乎。明以末傷本者,皆然也。
服文綵, 明皇曰:刻雕綺繡害工利。○河曰:好飾偽,貴外華。
帶利劍, 明皇曰:文德不修尚武備。○河曰:尚剛強,武且奢。
厭飲食, 明皇曰:烹肥擊鮮重滋味。厭,飲足也。
資財有餘。 明皇曰:聚斂積實饒珍異。○河曰:多嗜欲,無定時。○雱曰:侈費於外,以取一時之適,而忘本業,此明好施以傷本者。一本作貨財。
是謂盜誇, 河曰: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盜以為服飾,持行誇人,不知身死家破,親戚並隨也。
非道也哉。
明皇曰:矜其有知,動以成弊,行同盜竊,仍自矜誇,誇盜非道,適令興歎。也哉,哉者,歎辭也。○河曰: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復言也哉者,痛傷之辭。○弼曰:丸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誇而不以其道得之,盜誇也,貴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誇也。○雱曰:盜者偷頃刻之榮,誇者矜身外之飾,為道者深根固本,用之不窮,豈務施以徇外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明皇曰:善能以道建國立本者,不可傾拔也。○河曰: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也。○弼曰: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雱曰:建,中也。
善抱者不脫,
明皇曰:善能以道懷抱百姓者,不可脫離。○河曰: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脫。○弼曰:不貴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雱曰:抱一也。
子孫以祭祀不報,
明皇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愛其甘棠,況其子孫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興也,起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雖卜代三十,卜年七百,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輟止也。○河曰:為人子孫能修道如是,長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廟無絕時。○弼曰: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雱曰:聖人修己治人,要在乎建中抱一,此萬法之極政,天地有終而不可易者也。故能貽法無窮,功被四海,而天人歸德,澤及苗裔也。一本無以字。
修之身,其德乃真。 明皇曰:修道於身,德乃真純。○河曰: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
修之家,其德乃餘。
明皇曰:一家盡修,德乃餘美。○河曰: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弼曰: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博大。
修之鄉,其德乃長。 明皇曰:一鄉盡修,德乃長久。○河曰: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
修之國,其德乃豐。 明皇曰:一國盡修,德乃豐盈。○河曰: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為人厚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明皇曰:若天下盡修,其德施乃周普矣。○河曰: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為普博。○雱曰:因修身之法而推之以及其外,餘而後長,長而後豐,豐而後普。
故以身觀身,
明皇曰:以修身之法觀身,能清靜者真。○河曰: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觀家,
明皇曰:以修家之法觀家,能和睦者有餘。○河曰: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也。
以鄉觀鄉,
明皇曰:以修鄉之法觀鄉,能順序者乃長。○河曰:以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鄉也。
以國觀國,
明皇曰:以修國之法觀國,能勤儉者乃豐。○河曰:以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也。○弼曰:彼皆然也。
以天下觀天下。
明皇曰:以修天下之法觀天下,能無為者乃普。○河曰: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弼曰: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道也。天下之一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雱曰:聖人之於有物也,盡理之極而不容私智,故無不克也。故修身則法一身之理,盡一身之理則身治矣。自此以往,施一家則一家以為心,治一鄉則一鄉以為法。夫然故所遇彌廣,而彌有餘也。《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聖人天而已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明皇曰:以此觀身等觀之,則可以爾。○河曰:老子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觀而知之。○弼曰: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求於外也。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雱曰:聖人所守一道,更無異說,故其所以為所以知,皆由此道也。
章第五十五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
河曰:謂含懷道德之厚者。
比於赤子。 明皇曰:至人含懷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河曰:神明保祐含德之久,若父母之於赤子也。○雱曰:德性未嘗不厚,而必至於薄者,欲慮使然也。故全其天真而不以外耗內,則淳氣中積而人道充,至可名於大矣。然則足以馴虎豹,服鬼神,無足怪也。或曰:赤子何以不能?曰:夫淳氣之守,豈一身之所能,末世之俗,雖有赤子之形,而原其失真,蓋已久矣,世何足以知此哉。
毒蟲不螫, 河曰:蜂螢蛇虺不螫。
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明皇曰:至人神矣,物不能傷,既無害物之心,故無螫搏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河曰:赤子不害於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無貴賤,皆有仁心,有刺之物還反其本,有毒之蟲,不傷於人。○弼曰: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螫之物,無犯於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雱曰:淳氣之守,足以為此。竊嘗論之,萬物所以相傷者,氣有所受也。人為萬物貴,所稟至和,而或見侵於物者,失其常故也。故陰陽以沖氣為和,夫唯守真氣之沖和,則物豈能戶傷之哉。然猶大人之德耳,未聖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河曰: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堅固,以其意心不移也。○弼曰: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堅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 弼曰: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渝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 河曰: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陰作怒者,由精氣多之所致也。○雱曰:非有慕好於外而蛟作,則是順其氣之自運而不以心者也。若夫目營於外,而心佚於內,則精喪而死矣,安能久乎。舉世之大患,莫大於此,而學者之至戒也。?一作全。
終日號而嗑不嗄,
弼本嗄作噫。○弼曰:無爭欲之心,故終曰出聲而不噫也。
和之至也。
明皇曰: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陰陽配合,而含氣之源。動作者,猶精粹之至。終日啼號而聲不嘶嗄,猶純和之至,此赤子之全和也。○河曰:赤子從朝至暮,啼號聲不變易者,和氣多之所致。○雱曰:孟子曰: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此則和氣也。在彼則稱其浩,在此則稱其和,所稱則異,而氣一也。故心氣交使,迷理失常,以至於斃者,豈其稟或殊哉,持之非其道耳。全德之人,雖形與物接,而心常泊然,故雖用氣而氣自動耳,故但動而無動之累,然勛其淳氣之守,孰能擾之哉。故雖年躋壯老,而不失其赤子之常。廣成子修身千二百歲,而形不衰者,如斯而已。嗄之為言,夏也,夏者天和發散之時,嗌之嗄者,和氣不積故也。一本作噫,散噫氣之噫。噫,信也,亦通。
知和日常,
明皇曰:能如嬰兒,固守和柔,是謂知常之行。○河曰:人能知和氣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弼曰: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雱曰:復命之常,體神也,知和之常,守氣也。知守氣,則可以言復命矣,未至乎復命也,此兩者聖之所以聖,賢之所以賢,更無它道。古之學者,一出乎此,大道既隱,士逐末而不知本,學始有外此者矣。常者性有定分,能盡其性,則自別於物,而物莫能遷,故曰常。蓋自性分之外,一皆蠱偽,無有常者。
知常日明, 明皇曰:守和知常,是曰明了。○河曰: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曰以明達於玄妙也。○弼曰:不嗷不昧,.不溫不凍,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日明也。○雱曰:不知常之人,雖有察物之小智,而閤於大本矣,可謂明乎。
益生日祥,
明皇曰: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知守常,而求益生越分,動之死地,是日凶祥。○河曰:,祥,長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長大。○弼曰:生不可益,益之則妖也。○雱曰:生理至足,無欠無餘,以直養之,則亦至矣,從而增焉,祗以為贅。祥,非常之事也。
心使氣曰強。
明皇曰:心有是非,氣無分別,若役心使氣,是日強梁之人。○河曰:心當專一和柔而氣實內二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為,和氣去於中,故形體自以剛強也。○弼曰:心宜無有使氣則強。○雱曰:有心以使氣,則氣復使心,心氣交使則天和雕喪,損其真矣。人所受者,不可益損,故增生損氣,俱為失理。孟子有樞苗不芸之戒,而老子有益生使氣之說,凡以全其淳氣而已。此強非自勝之強,強梁之強也。
物壯則老,
河曰:萬物壯極則枯老也。
是謂不道,
河曰:老不得道。○雱曰:人之有壯老者,形也。若夫定分,則常而不遷矣。失性之人,形化而心興之變,故壯則血氣充溢,而老則精神衰憊,唯含德之厚者不然,吾心未嘗移,則氣亦有常而不變,故雖外有壯老,而心不異乎赤子之時,此有道者也。凡易於歲時而隨壯老以化者,物而已矣,豈道也哉。
不道早已。 明皇曰:凡物壯極則衰老,故戒雲矜壯恃強,謂不合於道,當須早已。○河曰:不得道者早已,死也。○雱曰:不道之人,雖其少時,已失生理,故日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 河曰:知者貴行,不貴言也。○弼曰:因自然也。○霄曰:理極於無言。
言者不知。 明皇曰:知,了悟也。言,辮說也。○河曰:駟不及舌,多言多患。○弼曰:造事端也。○雱曰:惟其有言,已非知理。
塞其兌,
明皇曰:了悟者於法無愛染,於言無執滯,故云塞其兌。○雱曰:其神無部。
閉其門,明皇曰:既無愛染,則嗜欲之門閉矣。○河曰:塞閉之者,欲絕其源。
挫其銳,河曰:情慾有所銳為,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弼曰:含守質也。
解其紛,河曰:紛,結恨不休,當念道無為以釋之。○弼曰:除爭原也。
和其光,河曰: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閤昧,不使曜亂。○弼曰:無所特顯,則物物無偏爭也。
同其塵,河曰:不當自別殊也。○弼曰:無所特賤,則物物無偏恥也。○雱曰:真知者,其處己如此。
是謂玄同。
明皇曰:解具如道沖章,彼則約道,此則約人。言人能體道,是謂與玄同德也。○河曰: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雱曰:道至於玄而物我為一者,不立己以敵物,故物不得而有之?。
故不可得而親,
明皇曰:玄同無私,故不可得而親。○河曰:不以榮譽為樂,獨立為哀。
不可得而疏; 明皇曰:汎然和衆,故不可得而疏。○河曰:志靜無欲,與人無怨。○弼曰: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
明皇曰:無欲,故不可得而利。○河曰: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
不可得而害;
明皇曰:不爭,故不可得而害也。○河曰:不與貴爭利,不與勇爭氣。○弼曰:可得而利,則可得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
明皇曰:體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貴。○河曰:不為亂世主,不處闇君位。
亦不可得而賤,
明皇曰:洗然無滓,故不可得而賤。○河曰: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志,故屈。○弼曰: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 明皇曰:體了無滯,言忘理暢,銳紛盡解,光塵亦同,既難親疏,不可貴賤,故為天下至責矣。○河曰: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世沉浮,容身避害,故為天下貴也。○弼曰:無物可以加之者。○雱曰:不言者,非密而不言,誠無所事言,何則?不見一法故也。不見一法,故物物而不物於物,況可得而親疏貴餞者,物而已矣。彼物物而不物於物,故莫之爵而常貴也。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至河國
河曰: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正有日治國也。○雱曰:治國在乎盡道之正而已,無容私智。
以奇用兵,
河曰:奇,詐也。天使詐偽之人,使用兵也。○雱曰:兵非有道之器,而聖人所不能無,但不以為常,故曰以奇用也。
以無事取天下。 明皇曰:在宥天下,貴乎無為;若以政教理國,奇詐用兵,斯皆不合於道。唯無事無為,可以取天下,此三句標也。○河曰:以無事無為之人,使取天下為之主。○弼曰: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兵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雲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鈴至於奇用兵也。○雱曰:以正治國,則天下自服,奚以有事為哉。蓋天下神器,唯無為者能有之,故下雲。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明皇曰:以此,下知之。○河曰: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見知之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明皇曰:以政理國,動多忌諱,人失作業,故.令彌貧。○河曰:天下謂人主也,忌諱者,防禁也,令煩則姦生,禁多則下作相殆,故貧。○雱曰:事為之禁,則民擾而失業,故貧也,此亂之所始。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明皇曰:利器,謂權謀,人主以權謀為多,不能反實,下則應之以詐譎,故令國家滋益昏亂。○河曰:利器者,權也。民多權則視者眇於目,聽者惑於耳,上下不親,故國家昏亂。○弼曰: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民強則國家弱。○雱曰:有利器則必有機心,機心生則下難知,故國家昏也。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明皇曰:人主以使巧為多,不能見素,下則應之以奢泰,故令淫奇之物滋起也。○河曰: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多知俠巧,謂刻畫官觀,雕琢服章,奇物滋起,下則化上,飾金鐵玉,文繡綵色,日以滋甚。○弼曰: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雱曰:古初之民,器用鄙樸,下逮末俗,製作彌精,巧思日生,風俗愈弊,非常之事,由此滋多。一本利作仗。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明皇、王弼二本物作令。○明皇曰:無為既失,法令益明,竊法為奸#3,盡成盜賊,豈非多有乎?○河曰: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則農事廢,飢寒並至,故盜賊多有也。○弼曰: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以恥貧,而民彌貧。利器欲以強國者也,而國愈昏多,皆合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聖人云: 河曰:謂下事也。
我無為而民自化,
河曰:聖人言我修道承天,無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雱曰:無為則體常,上體常則民亦體常,故自化。申上文利器之義。
我好靜而民自正, 河曰:聖人言我好靜,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也。○雱曰:好靜則復性,上復性則民亦復其性,故自正。申上文盜賊之義。
我無事而民自富, 河曰:我無得役徵召之事,民安其業,故皆自富。○雱曰:無為好靜,故能無所事,而民遂其生,夫豈多忌諱哉。
我無欲而民自樸。 明皇曰:無為則清靜,故人自化。無事則不擾,故人自富。好靜則得性,故人自正。無欲則全和,故人自樸。此無事取天下矣。○河曰:我常無欲,去華文,微服飾,民則隨我為質樸也。○弼曰: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而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雱曰:申上文奇物之義,竊嘗論曰:聖人之治也,化之以無為,正之以好靜,使各遂於富庶,而要其終也,復之樸而已夫。然則豈有利器奇物,而假法令以為制哉。凡民之所以毀樸趨偽,皆在於多欲也。上誠無欲,則民安得欲乎,此帝皇之極致也。一本自富在自正前。
其政悶悶者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 河曰:其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淳淳; 明皇曰:政教悶悶,無為寬大,人則應之淳淳然而質樸矣。○河曰:政教寬大,故民淳淳富厚,相親睦也。○弼曰: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正,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日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 河曰:其政教急疾,言次於口,聽央於耳也。○雱曰:察察,治已甚也。
其民缺缺。
明皇曰:政教察察有苛急,人則應之,缺然而凋弊矣。○河曰:政急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弼曰: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奸偽,故日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日其民缺缺。○雱曰:缺如器物破缺,言不全也。
禍兮福之所倚, 河曰:倚,因也。夫禍因福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善行道,則禍去而福來。
福兮禍之所伏。 河曰:禍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也。
孰知其極? 明皇曰:倚,因也。伏,藏也。上言其政悶悶,俗則以為無政理之體,人反淳淳然而質樸,此則禍為福之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則以為有政理之衍,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為禍之所藏也。○河曰:禍福相生,誰能知其窮極時。○雱曰:萬物通乎一氣,而一氣之運,往而復返,終則有初,轉徙如流,無有窮極,故禍福相代,如彼四時。聖人唯知其然,故事貴適中,不為已甚,若夫察察之政,欲崇正而禁奇,止妖而興善,以盡天下之福,而不知奇正相生,妖善迭化,志欲為福,而不知福極為禍,故莊周寓言於才與不才之悶,然則推而為政,其亦在察與不察之悶乎。故曰其政悶悶,蓋如上說,則其於善惡是非,若有所不辨,是以小智睹之,意或不快也。此句與荒兮未央之語同,蓋彼齊唯阿,此等禍福,理皆一致。
其無正邪? 明皇、王弼二本正下有邪字。○河曰:無,不也,謂人君不正其身,其無國也。○雱曰: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正可舉,無刑可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雱曰:大運不留,當時者為是,欲定奇正,而不知正不可常,則可謂知乎。雖然以為無正者,是以無正為正者也。邪者,疑辭,亦不定乎無正也。
正復為奇,
河曰:奇,詐也,人君不正,下雖正,復化上為詐也。○弼曰: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明皇曰:禍福之極,豈無正邪,但眾生迷執,正者復以為奇詐,善者復以為妖祥,故禍福倚伏,若無正爾。○河曰:善人皆復化上為妖祥也。○弼曰:立善以和物,則便復有妖,妖佞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明皇曰:以正為奇,以善為妖,如此迷倒,其為日也固以久矣。○河曰:言人君迷惑失正以來,其日已固久。○弼曰: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雱曰:民失其性而不冥,夫道自有生以來,蓋已如此,非一日之積矣,而為政者方乃事其察察,然而欲使天下畢協於吾一偏之正,既為不可,而又不知其所謂正者,未嘗正也。聖人則不然,雖方廉且直,以道德之光燭天下,而體常混然不示人以逵,故民得安,常復樸而風俗淳淳也,豈日小補之哉。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河曰:聖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弼曰:以方導物,捨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雱曰:大方無隅,言混然也。若有割絕之逵,則與物分界矣。
廉而不劇, 明皇、王弼二本害作劇。○河曰:聖人康清,欲以化民,不以傷害人也。今則不然,正己以害人也。○弼曰:康,清康也。創,傷也。以清康清民,令去其污,不以清康創傷於物也。○雱曰:雖有康隅,不至於劇也。一本劇作穢,非。
直而不肆, 河曰:肆,申也,聖.人雖直,曲己從人,不自申之也。○弼曰: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雱曰:直而肆則有其直,大直於理為直,而常委曲以從理。
光而不耀。
明皇曰:聖人善化,不割彼而為方,不創彼而為廉,不申彼而為直,不耀彼而為光,修之身而天下自化矣。肆,申也。○河曰:聖人雖有獨知之明,常如暗昧,不以耀亂人也。○弼曰:以光鑒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匿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雱曰:光以燴物謂之耀,和其光歸其明者,豈耀以燴物哉。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 河曰: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河曰: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明皇曰:音,愛也。人君將欲治人事天之道,莫若愛費,朧倉稟實,人知禮節,三時不害,則天降之嘉祥。人和可以理人,天保可以事天矣。○河曰:嗇,食也。治國者當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當愛精氣,不放逸。○弼曰:莫如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於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雱曰:治人在乎正己,事天在乎盡性,此兩者一於音而已。葆其精神,不以外耗內者,嗇也。人之本真,充塞六極,無所不徧,而終至於不足者,侈有為而輕自用故也。唯嗇也故能全吾所受命於天,而不多費於妄作,然則性其有不盡者乎,已其有不正者乎。孟子曰:盡其心,知其性,所以事天也。蓋全其初之所命,則天心得矣。人則與我同其所受者也,我誠全則同者應矣,其於治也,何有哉。
夫唯嗇,是以早復。明皇曰:何以聚人?日財,故能儉愛,則四方之人將繈負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河曰:早,先也,服,德也。夫獨愛民財愛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弼曰:復,常也。○雱曰:動極而靜,則其復晚矣。唯嗇者不侈於費己,其去本也未嘗遠,故復靜為早。一本復作服,非
早復謂之重積德。明皇曰:夫能檢嗇,以是有德,人歸有德,早事其君,故云重積德。○河曰:光得大道,是謂重積德於己也。○弼曰: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復其常,故曰早復謂之重積德者也。○雱曰:德不外耗,則積於內矣,積於內而資納無窮,其為積也,積之又積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明皇曰:聖人積德,四海歸仁,則無有不能制服者矣。克,能也。○河曰: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雱曰:盡性之人,蓋將生天生地,宰製造化,其於事物,何所不能。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明皇曰:人君之德,無有不能制御者,則無遠不至,故四方莫知其窮極也。○河曰:無不克勝,則莫有知己德之窮極也。○弼曰:道無窮也。○雱曰:盡性則大矣,大而化之,則聖矣,化則無窮,故莫知其極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明皇曰:莫知其窮極,然後可以為有國。○河曰:莫知己德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弼曰:以有窮而往國,非能有國也。○雱曰:聖人糠粃土直,足以陶鑄堯舜,其於有國也何有。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明皇曰:有國而茂養百姓者,則其福祚可以長久矣。○河曰:國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弼曰: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後營末,乃得其終也。○雱曰:有國之母,所以有國者也,莫知其極者是。
是謂深根固柢,
河曰: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枝蒂不堅則落,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雱曰:人以性命為根,外乎此者,枝葉也,失性之人,盛枝葉以傷根,根傷則精氣衰而蒂不固,此所以早斃也。夫唯音則不以外傷其根,根深則蒂固,蒂固則形連乎命而遲脫矣。柢,一本作蒂,音義同。
長生久視之道。
明皇曰:積德有國,則根深而蒂固矣。深固者,是長生久視之道。○河曰: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雱曰:精神發見於目,故人死則目暝而無光,能嗇以深根則蒂固,而根深其視久矣。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明皇曰:烹小鮮者不可撓,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河曰:鮮,魚。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弼曰: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感衆心矣。○雱曰:烹鮮之衍,唯待其自熟,無所施其巧,攪而撓之則漬矣。治國之道亦然,大國小鮮者,明所治雖大,得其道則甚易為也。
以道花天下者,其鬼不神。 明皇曰:以道臨蒞天下,不求有妄之福,故鬼無以見其神明。○河曰: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則鬼不敢見其精神以犯人也。○弼曰: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往天下則其鬼不神也。○雱曰:民不擾則得盡其性,民盡其性則天地之和應,而萬物無不遂矣。故鬼亦安其處而不能為神也。人鬼殊道而每至於相干者,陰陽之氣有整而交失其所,故萬物得乘釁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明皇曰:上言其鬼不神,非謂鬼歇滅而無神,但有其神而不見怪以傷人也。○河曰:其鬼非無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傷自然之民。○弼曰: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明皇曰:鬼見神怪則傷人,聖人有為則傷人,今鬼所以不見神怪而傷人者,蓋以聖人無為清靜故爾。○河曰:非鬼神不能傷害人,以聖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不敢幹之也。○弼曰: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則亦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雲非獨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人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也。○雱曰:唯聖人不傷人,故天地之和應,而人鬼各遂,兩不相傷也。
夫兩不相傷, 河曰:鬼與聖人,俱兩不相傷也。
故德交歸焉。 明皇曰:鬼神傷人則害國虧本,聖人傷人則匱神乏#4祀,今兩不相傷物,故德交歸焉。○河曰:夫兩不相傷,人得治於陽,鬼得治於陰,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焉。○弼曰: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日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雱曰:人歸德於鬼,鬼歸德於人。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八竟
#1為:原無,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注補。
#2故:原作『政』,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3奸:原作『其』,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注本改。
#4乏:原作『之』,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九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註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
河曰:治大國當如居下流,不逆細微。○弼曰: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雱曰:如江海之於百穀。
天下之交。 明皇曰:下流者,謙德也。大國當下流開納,則天下之人交至也。○河曰:大國天下士民之所交會也。○弼曰:天下之所歸會者也。
天下之牝。 河曰:牝者,陰類也。柔謙和而不慍也。○弼曰:靜而不求,物自歸之。○雱曰:當以雌靜受物,一本天下之交字。
牝常以靜勝牡, 河曰:女所以屈於男,陰勝陽以安靜,下先求之也。
以靜為下。
明皇曰:天下之人交至者,歸於謙德,則如牝以雌靜,常為牡動所求,由以靜為下。○河曰:陰道以安靜為謙下。○弼曰:以其靜,故能為下也。牝,雌也,雄躁動責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以其靜復能為下,故物歸之也。○雱曰:一本雲以其靜為之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 弼曰:大國以下,猶雲以大國下小國。
則取小國。 河曰:能謙下之則常有之。○弼曰:小國則附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明皇曰:大取小,以為臣妾。小取大,以為援助。○河曰:此言國無大小,能執謙畜人則無過失也。○弼曰:大國納之也。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明皇曰: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河曰: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更以義相取。○弼曰:言唯修卑下,然後乃各得其所。○雱曰:天性非能下人,以好為之者,非欲取人,但天性自下人,而人自歸之者。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河曰:大國不失下,則兼并小國而牧畜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明皇曰:大國執謙德而下小國者,不過欲兼畜小國為臣妾。小國贊貢賦以下大國者,不過欲入事大國為援助。○河曰:使為臣僕。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明皇曰:一求臣妾,一求援助,是兩者各得其所欲,然大國者常戒於滿盈,故特雲大者宜為下。○河曰:大國小國各欲得其所,大國又宜為謙下。○弼曰:小國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歸之。大國修下,則天下歸之,故日各得其所欲,則大者宜為下也。○雱曰:均之有取,大 國以下小國,則為樂天,樂天者道 也,小國以下大國,則為畏天。畏樂 天者勢也。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
明皇曰:萬物皆資妙本以生成,是萬物取給之所,故興言云為萬物之奧。奧,內也。○河曰: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弼曰:奧猶愛也,可得庇蔭之辭。○雱曰:大道深密,能庇覆萬物,而萬物之所伏藏。
善人之寶。 明皇曰: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寶貴之,而無息累也。○河曰:善人以道為身寶,不敢違。○弼曰:寶以為用也。○雱曰:善人之所寶,聖人則體之矣。一本作所寶。
不善人之所保, 明皇曰:保,任也,不善之人,不能寶貴至道,及有息難,即欲以身保任於道,自求免爾。○河曰: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遭息逢急,猶自知悔卑下。○弼曰: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
河曰:美言者獨可於市耳,大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買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於人。 明皇曰: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況聖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靜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故下文雲。○河曰: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別異於凡人,未足以尊道。○弼曰: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正之。美言之則可以奪衆貨之賈,故日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雱曰:美言尊行,道之末流,而猶足以市且加於人,況道者乎。一本無於字。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明皇曰: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棄遺之有乎?○河曰:人雖不善,當以道化之,蓋三皇之前,何有棄民,德化淳也。○弼曰:不善當保道以免倣。○雱曰:市以利合者也,人性忌其上而不可加者也,苟有美言尊行,則雖利者可與交,而加人而人不忌矣。然則有道者,其於化人,何所不服哉,故於人之不善,無所棄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明皇曰:共教不善之人。○河曰:欲使教化不善之人。○弼曰: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明皇曰:三公輔佐,雖以合拱之璧,先導駟乘之馬以默之,猶不如坐進此無為之道於吾以化人爾。○河曰: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道。○弼曰: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為道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雱曰:天子三公以化民為己任,有道則天下將自賓,璧馬所以招賢,招賢為政之大者也,雖得賢而己不能進道,則民猶不服,故未若不求乎外,而進道之要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 明皇曰:何,問辭也。
不日求以得, 河曰: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遠行求索,近得之於身。
有罪以免耶? 河曰:有罪謂遭亂世闇君,安行刑誅,修道則可以解死,免於衆耶也。○雱曰:求以得,故善人寶之,有罪以免,故不善人保之。
故為天下貴。 明皇曰:道在於悟,不在於求,不如財帛,故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則自無罪累,豈待有罪方求免邪?可以為天下貴爾。○河曰:道德洞遠,無不覆濟,全身治國,恬然無為,故可為天下貴也。○弼曰: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為天下貴也。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
河曰:因成修,故無所造作。○雱曰:為道也。
事無事, 河曰:預設備,除煩省事也。○雱曰:事道也。
味無味。 河曰:深思遠慮,味道意也。○弼曰: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雱曰:味道也,此三事者,皆為道之常,為此道者,雖以無為為常,而不敢以無,故輕乎有物,但遇物以道,而及乎有物,則不敢忽也,故下文雲。
大小多少, 河曰:陳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雱曰:畏事之小如大,真事之少如多,《莊子》曰:不忽於人。
報怨以德。 明皇曰:於為無為,於事無事,於味無味者,假令大之與小,多之與少,既不越分,則無與為怨者。逐境生心,違分傷性,則無大無小,皆為怨慧。今既守分全和,故是報怨以德。○河曰:修道行善,絕禍於未生也。○弼曰:小怨則不足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雩曰:以直報怨者,事也。以德報怨者,德也。事則吉凶與民同息,故已上諸法,一不可廢,若夫德則不見有物,安得怨乎。如上三事,體道者也,方其體道,故當如此爾。舉怨而以德,則知無所不用德。
圖難於其易,
河曰:欲同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
為大於其細。
明皇曰:肆情縱欲者,於為無不難,於事無不大,今欲圖度其難,營為其大,當須於性未散而分未越,則是於其易細也。○河曰: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雩曰:任德者雖以無為常,而及乎事物之際,常齋戒以臨之,《書》曰: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莊子》曰:有而為易乎,昊天不宜,天下之禍,常生於所忽,戒乎其易與細,則終無尤矣。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河曰:從易生難。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明皇曰:明上文所以預圖為也。○河曰:從細至著。○雩曰:易則發於所忽,細則從微至著。
故聖人終不為大, 河曰:處謙虛也。
故能成其大。 明皇曰:因雲大事必作於細,將明聖人所以能成其大者,以不為其難事大事,故能成其尊大爾。○河曰:天下共歸之也。○雩曰:聖人常修細務,以成大功,功業既成,所謂大人也。《詩》曰:小難盡廢,則中國微矣。此亦明大治之在積小也。
夫輕諾必寡信,
河曰: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難,
明皇曰:輕諾許人,必寡於信,動作多易,後必多難。○河曰:不慎息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 河曰: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弼曰: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況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日猶難之也。
故終無難矣。 明皇曰:難為輕諾多易,故終無難大之事。○河曰:聖人終身無息難之事,猶避害深也。○雩曰:聖人非但慎微,可不生事,常以事為憚,而不輕易於有為,故終無難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 河曰: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謀。 明皇曰:言人正性安靜之時,將欲執持,令不散亂,次雖欲起心,尚未形兆,謀杜絕之,使令不起,並甚易爾。○河曰:情慾禍患,未有形兆時易謀止也。○雱曰:戒在事物之先,所謂為之於未有。
其脆易浮,
河曰:禍亂未動於朝,情慾未見於色,如脆弱易破除。○雱曰:一本浮作破。
其微易散。
明皇曰: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絕之者,脆則易破。禍患初起,形兆尚微,將欲防之,微則易散爾。○河曰:其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弼曰: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雱曰:救於已然之始,所謂治於未亂
為之於未有, 明皇曰:覆上易持易謀也,所以易者,為營為於未有形兆爾。○河曰:欲有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弼曰:謂其安未兆也。
治之於未亂。
明皇曰:覆上易破易散也,所以易者,為除理之於未成禍亂爾。○河曰: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當塞閉其門也。○弼周:謂閉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河曰:從小成大。○雱曰:長也。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河曰:從卑立高。○雱曰:積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明皇曰:此二者喻其不早良圖,使後成患。○河曰:從近至遠。○雱曰:進也此三者皆自近及遠,從微至著,物化之理也。故聖人不敢造事物之端,以開天下,誠恐因而復大,去本日遠,貽息將來也。故日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然則聖人之慮息也不亦早乎。
為者敗之, 河曰: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義,廢於仁,有為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
明皇曰:凡情不能因任,營為分外,為者求遂,理必敗之。於事不能忘遣,動成執著,執著求得,理必失之。○河曰:執利遇息,執道全身,堅持不得,推讓反還。○弼曰: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刑名執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雱曰:真常無所,有所則違,為之執之,皆屬意作,吾有此意,民意日生,夫然豈所謂持其安而謀其未兆者。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河曰:聖人不為華文,不為色利,不為殘賊,故無敗壞也。
無執,故無失。 河曰: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無所執藏,故無所失於人也。○雱曰:吾不敗常失性,則天下亦盡。
其常性矣。 故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明皇曰:人之始從事於善者,常於近成而自敗之。○河曰:從,為也。民人為事,常於功德幾成而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自敗也。○弼曰:不慎終也。○雱曰:事有常運,時至即成,《莊子》曰:美成在久,而民愚無知,昧於此理,躁而欲速,以人助天,故事已幾成而每至自敗,此則以人勝天,以故滅命,以事勝道之過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明皇曰:慎其終末,常如始從善之心,則必無過敗之事。○河曰:終當如始,不當懈怠。○雱曰:事常自為,不假人力,如種苗者,但當深其根,去其害,則秋至而成,理可待也。
是以聖人慾不欲, 河曰:聖人慾人所不欲,人慾彰顯,聖人慾伏光,人慾文飾,聖人慾質樸,人慾色,聖人慾於德也。○雱曰:不欲之欲,非無欲也,欲在於不欲耳,故不貴難得之貨而已。
不貴難得之貨; 明皇曰:難得之貨,為性分所無者,今聖人於欲不欲,不營為於分外,故常全其自然,是不貴難得之貨。○河曰:聖人不眩為服,不賤石而貴玉。○弼曰: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貴盜為之起也。○雱曰:聖人所謂無為無執者,故未至於釋然都忘也,但不於性分之外,更生一切耳,且民飽食暖衣,性所不免,欲此而已,不為有欲。而離性之後,更貴難得之貨,此乃愚人迷妄,失本已遠故也。故聖人常欲不欲,以據其迷而反之性。
學不學, 河曰: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雱曰:不學之學,非無學也,所學在於不學耳,以復衆人之所過故也。
以復衆人之所過。 河曰:衆人學問反,過本為末,過實為華,復之者,使反本也。○弼曰: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不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雱曰:衆人逐末多事,聖人以不學之學,據其過而反之道。
以輔萬物之自然,
河曰: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為。 明皇曰:聖人不求過分之學,是於學不學,將以歸復衆人過分之學,以輔其自然之性,故不敢為俗學與多欲也。○雱曰:輔自然者,《莊子》所謂反以相天是也,為之則以人滅天矣,故不敢為。然則萬物安乎性命之常,而事物無所兆矣,夫豈有脆之可浮,微之可散者哉。
古之善為道者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 河曰:說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
非以明民, 河曰: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詐也。
將以愚之。 明皇曰:人君善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人,將導之以和,使歸復於樸,令如愚爾。○河曰:將以道德教民,使樸質不詐偽。○弼曰: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須自然也。○雱曰:所惡夫愚者,不明乎理而抵冒法禁,今則不然,反常復樸,無事巧偽而已,《詩》曰:不識不知,順常之則。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明皇曰:君將明道以臨下,人必役智以應上,智多則詐興,是以難理。○河曰:以其智多故為巧偽。○弼曰:多智巧詐,故難治也。○雱曰:智則難知。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明皇曰:以,用也。人君任用多智之臣,使令理國,智多必作法,法作則奸生,故是國之賊。○河曰: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又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弼曰: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當務塞兌閉門,令無知無歌,而以智衛動民邪心,既動復歟巧衛防民之偽,民知其衍,防隨而避之,思惟密巧,奸偽益滋,故日以智治國國之賊也。○雱曰:任察以治,則民爭出於智詐矣。《莊子》曰:開人者賊生,此之謂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明皇曰: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純德之士,使偃息蕃魏,弄丸解難,自然智詐日薄,淳樸日興,人和年豐,故是國之福也。○河曰: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為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為國之福也。○雱曰:君人在乎法天,法天在乎體道,釋道而智,非其任矣,若夫至人無思無為,而天下復樸者,福可勝言哉。《莊子》曰:閉天者德生,此之謂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 明皇曰:役智詐則害於人,任純德則福於國,人君能知此兩者,委任純德之臣,是以為君楷模法式。○河曰:兩者謂智與不智者,智者能為賊,不智者能為福,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雱曰:楷一本作稽。
能知楷式,是謂玄德。
明皇曰:人君常知所委任,是謂深玄至德矣。○河曰: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國之法式,是謂與天同德也。
玄德深矣遠矣, 河曰: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極也。○弼曰:楷,同也,今古之所同,則不可廢,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河曰: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萬物慾益己,玄德施與人也。○弼曰:反其真也。○雱曰:物,事也,任德者,與事相反,而事卒以之治,比本末之說也。世人所見者淺近,徇末而昧於本,故但見事而不知德也。
然後乃至大順。 明皇曰:玄德深'遠,能與物反,歸復其本,令物乃至大順於自然之性也。○河曰:玄德與萬物反異,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雱曰:方其任德之時,若反於事,而事終以治,反近情而順大勢故也。一本作乃復至於大順。
江海為百穀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
河曰:江海以卑,故衆流歸之,若民歸就王。
故能為百穀王。
明皇曰:江海所以能令百川委輸歸蟹王者,以其善能卑下之,故百川朝宗矣。○河曰:以卑下故能為百穀王也。○雱曰:王者歸往之義,能不物物,乃歸矣。
是以聖人慾上人,
河曰:欲在民上。
以其言下之;
河曰:法江海處謙虛。
欲先人,
河曰:欲在民之前也。
以其身後之。
河曰:先人而後己也。
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
河曰:聖人在民上為主,不以尊貴龍下,故民戴而不為重。
處前而人不害。
明皇曰:謙為德柄,尊用益光,以言謙下之,百姓忻戴,故處其上而人不以為重,以身退後之,百姓子來,故處其前而人不以為害也。○河曰: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若久母,無有欲害之心也。○雱曰:一本有也字。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明皇曰:以是不重不害之故,故天下之人樂推崇為之主,而不厭倦。○河曰:聖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推進以為主,無有厭也。○雱曰:聖人豈計利而為此哉,亦德而已矣,德下之則形上矣,德後之則形先矣,故常為天下貴也。
以其不爭, 河曰:天下無厭聖人時,是由聖人不與人爭先後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明皇曰:聖人謙退,不與物爭,天下共推,誰與爭者?○河曰:言人皆爭自為,無與吾爭無為。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明皇曰:肖,似也。老君云:天下之人皆謂我道大,無所象似,我則答雲。○河曰:老君言天下謂我德大,我則佯愚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河曰:唯獨名德大者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無所分別,無所割截,不賤人而自貴。
若肖久矣, 河曰:肖,善也。謂辨惠也,若大辨惠之人,身高自貴,行察察之政,所從來久矣。
其細也夫。 明皇曰:夫唯我道至大,故無所象似。若如代問諸法,有所象似,則不得稱大,久已微細也夫。○河曰:言辨惠者唯如小人也,非長者。○弼曰:久矣其細,猶日其細久矣,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故夫日若肖久矣其細也。○雱曰:肖者有所似,道為萬物祖,故體道者,物當似我,我豈似物乎。蓋有所似則是象彼,則彼必大而我小矣。
我有三寶, 雱曰:凡此三寶,皆俗情所謂小,而乃至人之所以為大也。
寶而持之: 明皇曰:我道雖大,無所象似,然有此三行甚可珍貴,能常保倚執持,可以理身理國也。○河曰:老子言我有三寶,抱持而保倚。
一曰慈。 河曰:愛百姓若赤子。○雱曰:慈主於愛,愛物仁也,而獨稱慈者,仁則廣德以覆下,於末為盛矣。老子方語其本,故不日仁而日慈。慈者父道,仁之本,而不假為者也。
二曰儉。 河曰:賦斂若取之於己也。○雱曰:儉之為德,寡慾也,貴本也,愛物也,一言而三善,至者其檢乎,若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檢。蓋聖人制禮將以為儉,而方其為禮也,不得獨檢,非禮則末,非老子則不知本,本乎本乎,聖人之道,於是為至乎。
三日不敢為天下先。 明皇曰:慈則廣救,儉則足用,不敢為天下先,故樂推而不厭。○河曰:執謙退,不為倡始也。○雱曰:於《易》則謙是也,天地人神皆以謙為貴,故聖人寶之。
夫慈故能勇; 明皇曰:慈仁敏,故勇於救濟也。○河曰:以為仁,故能勇於忠孝也。○弼曰:夫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故能勇也。○雱曰:慈者不爭而勝,勇莫大焉。
儉故能廣; 明皇曰:節儉愛費,財用有餘,故功施益廣也。○河曰:天子身能節儉,故民日用廣矣。○弼曰: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雱曰:區區以奢侈自廣者,其狹甚矣,唯無以末傷本,無以外滅內者,至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
河曰:不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長。
明皇曰:慈儉之德,謙益光,推先與人,人夠不厭,故能成神器之長。○河曰:成器長謂得道人也,我能為道人之長也。○弼曰: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雱曰:此聖人之行,故但為器長而已,若道之長則未嘗在物後也。
今舍其慈且勇, 河曰:今世人舍慈仁,但為勇武也。○弼曰:且猶取也。
舍其儉且廣, 河曰:舍其儉約,但為奢華。
舍其後且先, 河曰:舍其後己,但為人先。
死矣。 明皇曰:今舍慈且勇,勇則害物。合檢且廣,廣則傷財。含後且先,先則人怨。傷財害物,聚怨於人,是必死之道,故云死矣。○河曰:所行如此,動入死地。○雱曰:以人滅天,以事勝道,借使倖免,蓋失所以生矣。三寶皆天德而本者也。
夫慈,以陳則正
弼曰:相?而不避於難,故正也○雱曰:正如正兵之正,正兵之言師整而不動也,愛民如子,則民愛之如父,不令而齊矣。彼倒戈攻於後,以此者上不慈故也。一本作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
明皇曰:用慈以戰,利在全衆,用慈以守,利在安人,各保安全,故能勝固矣。○河曰:夫慈人者,百姓親附,並心一意,故以戰則勝敵,以守衛則堅固。○雱曰:戰守主於殺伐,而尚以慈為德,則餘事可知。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明皇曰:以慈守,豈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將救衛。戰勝,天救也。守固,天衛也。是皆以慈故,故云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河曰:天將救 助善人,必與慈人之性,使能自營助也。○雱曰:三寶皆以慈為心,言天救衛之者,以其慈也。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明皇曰:士,事也。善以道為理國之事者尚德,故云不武。○河曰:言貴道德不貴武力。○弼曰: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雱曰:士非成德之稱,故士之為言察也,武也。獄師曰士,取其察。卒帥曰士,取其武。夫以武為事者,德在乎不武,所以為之本也。故武者不失為士,而非德士也。為士之善,其以德乎。
善戰者不怒, 明皇曰:事不得已,必須應敵,以慈則善,故不憑怒。○河曰:善以道戰者,禁邪於胸心,絕禍於未萌,無所誅怒也。○弼曰:後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雱曰: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者,其事而已,德則未嘗怒也。
善勝敵者不爭。
明皇曰:師克在和,和則善勝,全勝之善,故不交爭。○河曰: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來遠以德,不與敵爭,而敵自服也。○弼曰:不與爭也。○雱曰:不爭之德,有時而爭,爭之者事也,德則未嘗爭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明皇曰:。說以使人,令盡其力,必先下之,是為善用。
是謂不爭之德,
河日:謂上為之下也。是乃不與人爭之道德也。○雱曰:是德也,非事也,此言德經也,故常言德,它皆如此。
是謂用之力,
河曰:能身為人下,是謂用人臣之力。○弼曰: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雱曰:天下皆助之,故不用力而勝強也。
是謂配天
河曰:能行此者,德配天也。○雱曰:不徇事而得德,故能盡性。盡性則人道備,故可以配天。
古之極。
明皇曰:善勝是不爭之德,為下是用人之力,能如此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也。○河曰:是乃古之極要道也。○雱曰:一本此有也字,古之極者,大中之道也。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九竟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十
明皇 河上公 王弼 王雩註
用兵有吉悶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明皇曰:老君傷時王殘人於兵,故託古以陳戒。有言者,謂下句。○河曰: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託此設其義也。
吾不敢為主, 河日:主,先也,不敢先舉兵。
而為客。 河曰:客者,和而不倡,用兵當承天而後動。○雱曰:造攻自嗚條,為兵主者也。朕載自亳,為客者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明皇曰:主有動作,則生事而貪。無營為,則以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於寸,而退於尺。○河曰:侵人境界,利人財寶為進,閉門守城為退。○雱日:不勇於殺伐。
是謂行無行,
明皇曰:為客退尺,不與物爭,雖行應敵,與無行同矣。○河曰:彼遂不止,為天下賊,雖行誅之,不行執也。○弼曰:彼遂不止。○雱曰:至仁之兵,有徵無戰,與無行同。
攘無臂, 明皇曰: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帶 故若無臂可攘。○河曰:雖欲大 怒,若無臂可攘也。
扔無敵, 明皇曰:仍,引也。引敵者,欲爭不爭,故若無敵可引。○河曰:雖欲仍引之心,若無敵可仍也。○弼曰:行謂行陳也,言以謙退哀慈,不敢為物先,用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也,言無與之抗也。
執無兵。 明皇曰: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為主,故雖執兵,與無兵同。○河曰:雖欲執持之,若無兵刃可持用也。何者?傷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愍忍喪之痛也。○雱曰:雖有戰之名,前無敵者,故與不戰同。
禍莫大於輕敵,
河曰:夫禍亂之害,莫大於欺輕敵人,侵取不休,輕戰貪財。
輕敵則幾喪吾寶。 明皇曰:為禍之大,莫大於輕侮敵人,輕侮敵人者,則殆喪吾以慈之寶。○河曰:幾,近也。寶,身也。欺輕敵人,近喪身也。○弼曰:言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強,無敵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寶,三寶也,故曰幾亡吾寶。○雱曰:兵,兇器也,仁人之兵,雖所向無前而不敢輕敵,輕敵則喪其慈,喪慈則有不勝也。
故抗兵相加, 河曰:兩敵戰也。
哀者勝矣。 明皇曰:抗,舉也。兩國舉兵以相加,則慈哀於人者勝。○河曰:哀者慈仁,士卒不遠於死。○弼曰:抗,舉也。若,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雱曰:哀憐之心慈也,慈故能勇,所以勝。一本作相若,亦通。若之言兵力相敵也。竊嘗論之,《書》曰:威克厥愛允濟,又曰:勗哉夫子,尚桓桓,亦何哀之有。而老子之言兵,獨常如此者,論兵之道也。彼則兵之事也,聖人豈異意哉,而不同者,時而已矣。
吾-禹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明皇曰:老君云:吾所說言契理,故易知,簡事,故易行。○河曰: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也。
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明皇曰:天下之人滯言而不悟,煩事而不約,故莫能知,莫能行。○河曰:人惡柔弱,好剛強也。○弼曰: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雱曰:聖人順性命之至,以為教言,不煩而簡事,不奇而常反身,則知率性則合,苟欲知之行之,不亦甚易乎。凡天下之難事,皆起於合本逐末,與妄為構,故內外交亂,奇物滋出,而智不能勝也。夫唯異此,則一辭可盡,雖甚易知甚易行,而莫能知莫能行者,用心於末而務奇與難故爾。一本作人莫之能知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明皇曰: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無言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無事為君也。○河曰: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反。○弼曰:宗,萬物之宗也,君,萬事之主也。○雱曰:言以理為歸,事以道為主,知理與道,則言與事雖多,無難知者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也。 明皇曰:夫唯俗人無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無言無事之教。○河曰:夫唯世人也,是我德之閣,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弼曰: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雱曰:所知非至理,則所謂知者,非知也。自以為知而不知聖人,則可謂知乎。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明皇曰: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則我不言之教者至貴。○河曰: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弼曰:唯深,故知之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故日知我者希,則我貴也。○雱曰:道大則知者少,歷萬世而知者一人,是旦暮遇之也。一本作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明皇曰: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爾。○河曰: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人也。○弼曰: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雱曰:豈辨以相示乎。
知不知章第七十-
知不知,尚矣。
河曰: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雱曰:不識不知,真知之極。
不知知,病矣。
明皇曰: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於知強知,是行之病。○河曰: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弼曰: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雱曰:道不可知,且不足知,而彼乃昭然有知,是未嘗知道也。未嘗知道,而自以為知,則是妄見一切耳,其病大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明皇曰:夫唯能病強知之病.』是以不為強知所病。○河曰:夫唯能病,若衆人有強知之病,是以不自病。
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
河曰: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若衆人有此病也。
是以不病。
明皇曰:唯聖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病衆生強知之病,是以不病。○河曰:以此非人也,故不自病,夫聖人懷通達之知,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樸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內傷精神,滅壽消年也。○弼曰:病病者,知所以為病。○雱曰:病而不自知,病者終莫悟矣。
民不田久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明皇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言人於小有不。畏,拙於慎微,則至於大可畏。○河曰: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謂死亡也。畏之者,當愛精神,承天順地也。○雱曰:民樸而生厚,則畏威。上失其道,多乎有為,以小其道,塞其生,枚民巧偽彫薄,而威不能服也。夫如是,則天誅所加,禍亂將起,故曰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 明皇曰:神所居者,心也。無狹者,除情去欲,使虛而生白。○河曰:謂心居神,當寬柔不當急狹也。
無厭其所生。
明皇曰:身所生者,神也。無厭者,少思寡慾,使不勞倦。○河曰:人所以生者,為有精神,託空虛,喜清靜,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僻滿腹,為伐本厭神。○弼曰: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雖其清靜,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制,良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日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雱曰:民性本自廣大流通,而世教下衰,不能使之復樸,乃蹙其居之廣而使狹,厭其生之通而使塞。夫唯狹其居,故民不淳而偽,唯厭其生,故民不厚而薄狹。聖人不然,使民逍遙乎天下之廣居,而各遂其浩然之性,則其有干威者乎。《莊子》曰:稀韋氏之國,黃帝之囿,堯舜之官,湯武之室,此明世世下衰,漸狹其居也。彼聖人豈有優劣乎,而居乃漸狹者,所遭之時則然也。
夫唯不厭,
弼曰:不自厭也。是以不厭。明皇曰:夫唯人不厭神,是以神亦不厭人。○河曰: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濁垢,恬怡無欲,則精神居之不厭也。○弼曰: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雱曰:上不自厭其生而盡性,故民亦得盡性也。《莊子》曰:不厭其天,此之謂也。厭者,天厭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 河曰: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
河曰:不自顯見德美於外,故之於內。○弼曰:不自見其所知,以耀光行藏也。
自愛,
河曰:自愛其身以保精氣。
不自貴。
明皇曰: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愛其身,無厭神之咎,不自見其能以犯息,不自貴其身以聚怨也。○河曰:不自貴高榮名於世。○弼曰:自貴則物狹厭居生。○雱曰:自見則矜我,自貴則賤物,此所以自狹其居,自厭其生,亦以狹民之居,厭民之生也。自知則明乎性,而不為妄。自愛則保其身,而不為非,夫然則豈至於干天之威也。
故去彼取此。
明皇曰:去彼見貴,取此知愛。○河曰: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
河曰:勇敢有為,則殺身也。○弼曰: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明皇曰:敢謂果敢,言人勇於果敢從事,則失於謙柔退讓,必害於身,故云則殺。不敢者,則可以活身矣。○河曰: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弼曰:必濟命也。○雱曰:勇敢者,任氣生事,輕死以徇其所為,以事為道者也。勇不敢者,迫而後動,不先物以爭功,以道為事者也。
此兩者,
河日:謂敢與不敢也。
或利或害。河日:活身為利,殺身為害。○弼曰: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日或利或害也。○雱曰:人之所利,天實害之,故日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人以為小人則固流俗之所後也,而天實先之。
天之所惡, 河曰:惡有為也。
孰知其故? 明皇曰:兩者,敢與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當須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動有災害,乃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哉?○河曰誰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衆曰:下愚小智,但見衆人之所利而不知天所惡也,故下文明天道之所以然,當視以為法。
是以聖人猶難之。
明皇日:聖人猶難為勇敢之事。○河曰:言聖人之明德,猶難者勇敢,況無聖人之德而欲行之乎。○雱曰:聖人與天合德,尚不敢輕諾多易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明皇曰:此下言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天不與物爭,四時盈虛,物無違者,故善於勝。○河曰: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弼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雱曰:天為群物之父,豈與赤子為敵乎,此所以善勝也。
不言而善應。 明皇曰:天何言哉?福善禍淫,曾無差武,故云善應。○河曰:天不言,萬物自動以應時。○弼曰: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臨應也。○雱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福善禍淫,酬醉萬變,無一不至。
不召而自來, 明皇曰:天道不召物所從己,物不能違,自來順天爾。○河曰:天不自來順天爾。萬物皆負陰而向陽。呼召,萬物皆負陰而向陽。○弼曰:處下則物自歸。○雱曰:見召於人,臣子之道。天為君父,孰能制之,運至則來,非有召也。
坦然而善謀。
明皇曰:天道玄遠,繟然寛大,垂象示變,人可則之,故云善謀也。○河曰:繟,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弼曰: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誡,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謀之,故曰坦然而善謀也。○雱曰:常易故坦然而險故善謀。一本作繟然。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明皇曰:天之網羅,雖恢恢疏遠,刑淫賞善,毫分不失。○河曰:天所網羅,恢恢其大,雖疏遠,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雱曰:天任理而不任意,其禍福也付之自為,如木有華,還當結實,豈或開而結之哉,而無一不如法者。今世之人,多疑禍福之應,械以小智,自私任意,而不知理,故但見一曲而不睹夫大政也,故知此道也,則世間善惡禍福,隨其器之大小,各有遲速之度,要當報之,無有免者。且聖人為政尚貴悶悶,誠使天道之大,而察察其意,則其報復也,豈能周乎。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 河曰: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責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懼之? 明皇曰:縱放情慾,動之死地,習以為常,常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恐懼之乎?○河曰:人君當寬刑罰,教民去情慾,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雱曰:上失其道,俗彫民困,民無所賴生,以抵冒法禁,而上猶以死懼之,然則所殺雖多,亂終不止,則秦以下是也。
若使民常畏死, 河曰:當除己之所殘尅,教民去利慾也。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明皇曰:若使民人皆從清靜之化,不敢溺情縱欲,常畏於死,而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雲。○河曰:以道教民,而民不從,反為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弼曰:詭異亂群,謂之奇也。○雱曰: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而民重死,然後刑行而物服矣。
常有司殺者殺。 明皇曰: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河曰:司殺者,天居高臨下,司察人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
而代司殺,是代大匠斷。 明皇曰:人君好自執殺,必不得天理,是猶拙夫代大匠斷木。○河曰:天道至明,司殺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斗杓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猶拙夫代大匠斲木,勞而無功也。○雱曰:君尊臣卑,各有常分,君以無為而任道,臣以有為而治事,道之與事,相去遠矣。故典獄則有司殺,治木則有大匠,君不與焉,仰成而已。世皆知代斷之非,而不悟代殺之失,《莊子》曰:上亦有為也,下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德。傳曰:舜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道實兼事,故君得兼臣,然君而事事,失其所以為君矣。臣之事事而殺伐,尤為非道,故深言之。蓋經稱不以兵強天下,而猶曰以道佐主者,誠以以道為主,則豈暇議彼哉。一本而作夫。
夫代大匠斷,希有不傷其手矣。 明皇曰:拙夫代斷,豈但傷材,亦自傷其手。人君任刑,代彼司殺,豈唯殘害百姓,抑亦自喪天和也。○河曰:人君行刑罰,猶拙人代大匠斯,則方圓不得其理,還自傷代天殺者。夫紀綱不得其紀綱,還受其殃也。○弼曰: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雱曰:代斷傷手而已,代殺乃失其道也。一本無有字。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也,
河曰:人民所以飢寒者,以其君上稅食下太多。
是以飢。 明皇曰:天下之民所以飢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賦稅之太多故爾。○河曰:民皆化上為貪,叛道違德,故飢。○雱曰:張官職祿,制禮用財,將以富民也。而費多增稅,末盛本衰,適使之飢而已。一本無也字。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也。 河曰:民之不可治者,以君上多欲,好有為也。
是以難治, 明皇曰:天下之人所以難理化者,以其君上之有為,有為#2則多難,多難則詐興,是以難理。○河曰:是以其民化上有為,情偽難治。○雱曰:任察生事,將以治民,而人困俗彫,巧偽彌出,愈難治矣。觀上古與後世即其驗也。
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
河曰:人民輕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貪利以自危。
是以輕死。 明皇曰:天下之人所以輕其死者,以其違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輕死。○河曰:以求生太厚之故,輕入死地也。○雱曰:生者不有其生,則生常全,既過於厚,則求欲無已,觸刑陷險,視死輕矣。此三者皆以其求,害其所以求,蓋明無為之理。
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明皇曰:自然之分足則生全,若養過其分則生亡矣。故夫唯無以厚其生為者,是賢於矜貴其生。○河曰:夫唯獨無以生為務者,爵祿不幹於意,財利不入於身,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使,則賢於貴生也。○弼曰: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疑此非老子之所作。○雱曰:厚生必至於輕死,唯無以生為,乃常全矣。貴生者,但賢於輕死,未若無以生為之至也。此篇三事但明其一,則餘二可知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
河曰: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堅強。 河曰: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草木之生也柔脆, 河曰:和氣存也。
其死也枯槁。 河曰:和氣去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明皇曰:生之柔弱,和氣全也。死之堅強,和氣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梁者,喪身失性。○河曰:以其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明皇曰: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河曰: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衆弱為一,強故不勝。○弼曰: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雱曰:善勝者積小不勝以為大勝,今此以強為德,則其事必弱也。
木強則共。 明皇曰:本強大,故處於下。枝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雲。○河曰:木強大,枝葉共生其上也。○弼曰:物所加也。○雱曰:伐而共之。
故堅強居下。 弼曰:大之本也。
柔弱處上。 河曰: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大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弼曰:枝條是也。○雱曰:竊嘗論之:陰陽道也,陰先而陽後,天地物也,天尊而地卑,故語德則柔弱足以勝剛強,計事則剛強足以制柔弱,世之人睹事而不明乎德,故所謂強者常至於與死為徒也。一本作強大處下。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明皇曰: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河曰:天道闇昧,舉物類以為喻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明皇曰: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河曰: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河曰: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也。○雱曰:天道任理,故均。一本補作與。
人之道則不然, 河曰:人道則與天道反也。○弼曰: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唯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
明皇曰:天道平施,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河曰: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雱曰:人道任情,故不均。
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明皇曰: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乎?獨有道者能爾。○河曰: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雱曰:有道者與天合道。一本雲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明皇曰: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河曰:聖人為德施,不恃其報也。
功成不居。 明皇曰:推功於物,不處其成。○河曰:功成事就,不處其位。○雱曰:一本居作處字。
其不欲見賢耶。
河曰: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名,畏天損有餘也。○雱曰:恃為處功則見賢,見賢則有餘,是招損之道也。一本無邪字。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 河曰:圓中則圓,方中則方,擁之則止,次之則行。
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 河曰: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
其無以易之也。河曰:夫攻堅強無以易於水。○雱曰:水方圓曲直隨物萬變,而初不易已,此所以終能勝物也。夫玉石堅強矣,而持以攻物,有時而碎者,以其可易耳。一本雲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弱之勝彊, 河曰:水能滅火,陰能消陽。
柔能勝剛, 河曰: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不知,
河曰:知柔弱者長久,剛強者折傷也。
而莫之能行。
明皇曰: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未有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河曰:恥謙卑,好強梁。○雱曰:得一者寡。一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
是以聖人言: 河曰: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河曰: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其社稷,為一國君主也。○雱曰:垢未若不祥之甚,故但為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明皇曰: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河曰: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有天下。○雱曰:聖人所以能柔弱者,體水以為德也。受垢不祥,其納污受辱之義乎,此可謂智者道爾。
正言若反。
明皇曰: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河曰: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雱曰:反於小知之近情,而合於大道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 明皇曰: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慾也。和謂調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慾,故日和大怨。○河曰:爨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
必有餘怨, 明皇曰:立教化人,不能無跡,斯跡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河曰:任刑者,夫人情必有怨及於良人也。○弼曰: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傷不復,故必有餘怨也。○雱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天下始有怨矣。既不能反常復本,而方乃以聯合歡,則怨必彌起。
安可以為善?
明皇曰: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河曰:言一人呼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也。○雱曰:意若為善,而不善之本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 河曰: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弼曰:左契者,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 明皇曰: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爾。聖人知立教則必有逵,有述則是餘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靜,下人化之,則無情慾,不煩誅責,自契無為。○河曰:但刻契之信下,責人以他事也。○雱曰:左契取於人,右契取人,左無事而右主權,故古者分契之法如此也。聖人執左契不從事於物,而物自來合,吾應其合者爾。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然則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莊子》曰:以得為在人,以失為在己,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此之謂也。記曰:獻牛馬者操右契,蓋默者並券以進,是知左契乃受責者之所執。《史記》曰:操右券以責事。
故有德司契, 河曰: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弼曰: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後責於人也。○雱曰:下從事於物,而應物之合者。
無德司徹。 明皇曰:司,主也。徹,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則人自化。無德之主,則將立法以通於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河曰: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弼曰:徹,司人之過也。○雱曰:徹,通也,物物求通,其塞多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明皇曰:司契則清靜,立法則凋殘,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人君者,常思化淳於無為,不可立法而生事。○河曰: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者也。○雱曰:唯天無親,但善則與之,明天與聖人同道也。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河曰: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儉約不奢泰。民雖衆,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弼曰: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衆乎,故舉小國而吉也。○雱曰:小制國寡,聚民則淳厚,蓋國大民眾則利害相摩,巧偽日生,觀都邑與聚落之民,質詐殊俗,則其驗也。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明皇曰:什,仵也。伯,長也。此章明人含淳和,無所求及,適有人材器,堪為什件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河曰:使民各長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徵召,奪民良時也。○弼曰:言使民雖有什伯之一器,而無所用之,
當何患不足也。
雱曰:十人所共謂之什器,百人所共謂之百器。清靜之治,務使民各遂其生理,而不妄興作,終無連群聚衆之事,故雖器有什伯而不用也。
使民重死, 河曰: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
而不遠徙。 明皇曰:少思寡慾,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故不遠遷徙也。○河曰: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弼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路,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雱曰:樂生遂性,故重死安土無求,故不遠徙。無道之世,質薄事多,而利慾勝乎好生,末盛本衰,而貪求在乎分外,故觸刑陷險,如履平地,而車轍足邊交於四方,此亦亂之極也。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河曰:清靜無為,不作煩華,不好出入遊娛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河曰:無怨惡於天下。○雱曰:民自足於性分之內,則無遠遊交戰之患。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明皇曰: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悚。反樸還淳,復歸於三皇結繩之用矣。○河曰:去文反質,信無欺也。○雱曰:事簡民淳,故無用文契。
甘其食, 明皇曰:不貪滋味,故所食常甘。○河曰:甘其蔬食,不思食百牲也。
美其服, 明皇曰:不事文繡,故所服皆美。○河曰:美其惡衣,不貴五色。○雱曰:甘食美服,無事而富也。
安其俗, 明皇曰:不飾棟宇,故所居則安。○河曰:安其茅茨,不好文飾之屋。
樂其業。 明皇曰: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河曰:樂其質樸之俗,不轉移也。
鄰國相望,鸚犬之聲相聞,
明皇曰:言其近。○河曰:相去近也。○雱曰:人遂其生,故繁息而樂。
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明皇曰:無求之至。○河曰:其無情慾。○弼曰:無所求欲。○雱曰:近而不交,無求於外也。此盡性之治,故民亦盡其性。竊嘗考《論語》、《孟子》之終篇,皆稱堯舜禹湯聖人之事業,蓋以為舉是書而加之政,則其效可以為比也。老子,大聖人也,而所遇之變,適當反本盡性之時,故獨明道德之意,以收斂事物之散,-而一之於樸。誠舉其書以加之政,則化民成俗,此篇其效也。故經之義終焉。楊子雲為《法言》,亦終乎唐虞之言,蓋有法乎孔孟與此書也,然子雲之說,誠得施於天下,亦何足以與乎聖人之業,可謂有其意矣,而言之過也。一本無使字。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明皇曰:信言者,聖教也。信實之言,不鈞於俗,故不美。○河曰:信言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弼曰:實在質也。○雱曰:信言要於道,道之出言,淡乎無味,何美之有。
美言不信。 明皇曰: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河曰: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弼曰:本在樸也。○雱曰:離道而語事物,故雖足以美淺聞之聽,而非至論也。且言者風波也,何以美為。
善者不辯, 明皇曰:善者在行,無辯說。○河曰:善者以道修身,不綵文也。○雱曰:言近指遠,不假繁辭。
辯者不善。
明皇曰:巧滯辮說,故不善。○河曰:辯者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辮口多言亡其身。○雱曰:言以明
道而已,要不煩,何用多說。孔子曰:辭達而已。
知者不博,
河曰: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弼曰:極在一也。○雱曰:極當在乎至微,何事於博。
博者不知。 明皇曰:知者了悟也,博者多聞也。○河曰: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真要也。○雱曰:溺乎事物之衆,而不能反約,愚之甚者,安在乎有知。
聖人無積, 明皇曰:積者執言滯教,有所積聚也。聖人了言忘言,悟教遺教,一無執滯,故云不積。○弼曰: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雱曰:聖道運乎無方,而我常無滯,故以至無而供萬物之求,積而有之,則所得鮮矣,安能大而化之乎,此明知者不博。
既以為人己愈有。 河曰: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已愈有德。○弼曰:物所尊也。○雱曰:為人者,施於事業以治天下也,因其勢而利之,則吾道不虧,而事業彌廣矣。一本為作與,非。
既以與人己愈多。
明皇曰:此明法性無盡。言聖人雖不積滯言教,然以法味誘導凡愚,盡以與人,於聖人清靜之性,曾無喊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河曰: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也。○弼曰:物所歸也。○雱曰:與人者,授之以道也,授人以道,如天生物,吾未嘗費而物日以夥。既雲無積,故又明其能贍足萬物,蓋唯無積,乃所以能足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河曰: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弼曰:動常生成之也。○雱曰:天者群物之宗,常以慈畜萬物,豈有害之之意,此明信言不美。夫天理常夷美於此,則害於彼矣。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明皇日:舉天道利物不害者,將明聖人之道施為弘益,常以與人,故不爭也。○河曰: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弼曰:順天之利,不相傷也。○雱曰:一氣自運,萬物必遂,聖人體大運以有為,行遲速於常度,豈有心於爭乎。夫唯如此,故於立言垂法,亦因時乘理,適可而已,非為辯也。然而終以此句者,誠欲體道德之說,莫尚於為而不爭。老子經意終於第八十篇,此篇總序其作經之意,亦由南華盡於莊子之死,而更有《天下》一篇,兼明道術之是非,以自積著書之跡。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十竟
#1不:原本無,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補。
#2『有為』二字原脫,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注本補。
#3受:原作『為』,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釋音
櫰而羊切。蹙居月切。昧音妹。貸吐代切。螫失亦切。攫俱縛切。懷子壘、又子委切。嘎一邁切。蒂常音。難乃旦切。脆七歲切。辟音避。繟音固。恢苦回切。陟角切。賂音路。愈任與切。純杜本切。
後序
老氏之書,傳於世也久矣,其言微,其旨遠,而莫能極。學者非明白洞達。窮道德性命之理,未易測其津涯也。夫老氏豈欲為甚高之論,以取惑於世,蓋至道之極,窈冥昏默,雖聖人猶且不能名方。道術既散之際,苟不示其髮髴,明其大略,則天下後世,有愚而不靈者,蕩然無所適,茫然無所守,不知大道之本原,而為倒置之民也。於是不得已強而為之言以明。夫道大焉,彌滿六合而無外,小焉,入乎纖介而無間,其玄則為衆妙之門,其粗則治家治國治天下,無乎不在。昔之為註者有三,曰河上公,日明皇,日王弼,夫三家之說,其間不能無去取,然各有所長,要其歸宿,莫非究大道之本。近世王雱深於道德性命之學,而老氏之書,復訓厥旨,明微燭隱,自成一家之說,則八十一章愈顯於世。然世之學者,以老氏為虛無無用之文,少嘗加意,陳言鄙論自以為得,殊不知大道之本,由老氏而後明,老氏之經,由數家而後知,非俗學者所易聞也。
太守張公,深達夫道德性命之理,以文章作人,以經衛訓多士,常患夫執經者不知道,乃命黌舍之學者,參其四說,無復加損,刊集以行於時,而廣其教,俾夫承學之士,知老氏之書非徒為虛誕之辭,極深研精,皆足以造乎至理,其真以治身,其緒餘土直為天下國家,則學者豈日小補之哉。迥承教下風,幸得以親炙,故祇請以書歲月,且不泯其傳。
時元符元年十月一日,前權英州軍事判官梁迥謹序。
-
推薦閱讀:
※沒有科學的方法,好文獻也讀不出價值!
※臺灣文獻叢刊提要下
※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一百六十三 刑考二刑制
※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二·封建三○春秋列國傳授本末事迹2
※1967年解放軍叛徒吳文獻打死戰友叛逃台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