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拿什麼來「喚醒」生育預期(域外聽風)

  激勵政策、社會保障是重要的外部條件,改變消極的生育觀念、積極營造有利於養育孩子的社會環境則是關鍵

 

  平均家庭規模逐年變小,幼兒園及中小學校的入學總人數不斷下跌;2017年上半年,新生兒數量創2008年來新低……據報道,為避免出現「生育斷崖」,韓國政府正動員各方力量,「以背水一戰的覺悟」,想方設法提高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為了應對低生育率問題,過去10年韓國投入了100萬億韓元進行「刺激」,不過嚴峻的生育形勢並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根據預測,2017年該國生育率有可能降至1.03,繼續刷新歷史低值。雖然生不生孩子對個人而言是道自由的選擇題,但從政府部門的焦慮中或許可以看出,生育率長期下行,將給整個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首當其衝就是對經濟環境的影響。作為典型的老齡化國家,日本在這一點上的體現尤為明顯。占日本公司總數超過95%的中小企業,目前CEO平均年齡已達59.2歲,比1990年提高了5.2歲;超過60歲的CEO中,有一半找不到繼任者。因為這些企業中不少都是家族企業,出生率下降,往往也就意味著家族式經營難以為繼。據統計,2016年日本倒閉的兩萬多家中小企業,有33%是因為「缺乏繼任者」。年輕人是就業的主力軍,人力資源儲備不夠,帶來人口結構的老化,同時也降低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經營預期。

  經濟層面掀起的波瀾,往往來自於公眾對社會發展走向的現實判斷。德國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6%的受調者對未來的就業前景、經濟增長、氣候變化以及恐怖威脅感到擔憂,而這些都會影響要孩子的決定。社會各方面發展都不太景氣,導致個人和家庭收入的降低,人們自然會因為擔心花費過高而拒絕生育。當失望、擔心的情緒長期堆積,形成頹廢、悲觀的自我暗示,最終就難免陷入「越怕生越不生,越不生人越少」的發展邏輯。

  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年輕人願生、敢生,並不容易。誠如一位人口學家的分析,「一旦低生育成為社會普遍準則,那麼即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採用鼓勵生育的政策,要扭轉生育率的下降還是非常困難。」不管是從工作崗位、教育,還是從居住、醫療等領域改善民眾生活,激勵政策、社會保障固然是重要的外部條件,但對於不想生育的年輕人,改變消極的生育觀念、積極營造有利於養育孩子的社會環境則是關鍵。

  在澳大利亞,基層社區設立服務站點,為周邊居民免費提供有關生育的各項諮詢。比如定期打電話問詢孩子的健康狀況,或者家訪為新生兒檢查身體、稱體重等。細緻、周到的公共服務,有效緩解了年輕家長的育兒焦慮。而在日本,一些企業則推出了機器嬰兒。工程師利用投影技術設計出嬰兒的面龐,既可以模仿嬰兒的真實表情,也可以對觸摸提供反饋,「生病」時甚至會「流鼻涕」,以便「家長」提前體驗有孩子以後的生活情境。除此之外,各國還有提高分娩津貼、家庭稅補助金,延長男性帶薪假期等配套措施。當年輕人不再一提到生育就心生擔憂,相信一直在低位徘徊的生育率有可能逐漸反彈。

  法國社會學家孔德曾說,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命運。考慮到人口變化及其影響具有明顯的滯後性,不管是面臨「量」的發展,還是「質」的提升,有未雨綢繆的政策設計,多做一些倒排工期式的應對準備,才是避免人口結構惡化、輕鬆托舉未來的最準確姿勢。


推薦閱讀:

男人也有最佳生育年齡
白血病病人可以生育嗎?
(2)哪些是八字中的生育信息
如何生育和養育健康的寶寶
從中醫的角度看,女性應該怎樣備孕,生產和產後調理呢? ?

TAG:生育 | 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