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擊敗最兇險的白血病,卻放棄專利讓百萬患者吃上13元的救命葯

他擊敗最兇險的白血病,卻放棄專利讓百萬患者吃上13元的救命葯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2,163 人贊了文章

電影《我不是葯神》中每盒兩萬多元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神葯刷爆網路。

價格昂貴就昂貴在它的專利權。

而國內另一種白血病的特效藥僅售13元。

王振義以幾乎無償的方式將研發成果應用於醫藥市場,且沒有申請專利。

這種曾經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也因此成為第一種可治癒的白血病。

王振義院士

如果癌症是一場噩夢,那麼被稱為「血癌」的白血病則足以令人聞風喪膽。它的死亡率在導致35歲以下人群死亡的惡性腫瘤中高居首位。

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曾經是白血病中致死率最高、病情最惡劣的一種。在患病早期就極可能發生突發性出血死亡。若未經治療,生存期只有1天至1個月。

現在,這種可怕的白血病卻逐漸揭開它的恐怖面紗。它的弱點被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針對它的弱點進行殺滅消除似乎是絕佳的辦法。但這樣容易一併禍害好的細胞,而且難以完全除盡。

而一種將癌細胞轉變為普通細胞的新型方法,實現了人類對APL的控制與征服。這種方法是中國首創性壯舉,與王振義院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癌化的白細胞

王振義出生在動蕩年代裡的一個上海家庭。7歲時,這個懵懂的天真少年就經歷了奶奶傷寒去世的重大打擊。區區傷寒就把一條活生生的人命帶離人世。

悲痛與困惑交加,形成一股引發年紀輕輕的王振義關於疾病的思考激流。從此,對於醫學的探索熱情在他的心裡埋藏下來生根發芽。

幼年時期的王振義

在高中畢業後,成績優異、家境殷實的他得以直接免試進入震旦大學。

在考慮選擇專業時,兒時的傷痛記憶如暗涌般湧起。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沒有想像中那麼偉大與矯情。考慮到醫生職業備受尊敬,收入水平也不錯。王振義慎重地選擇了醫學專業,這個選擇決定了他此後餘生的人生軌跡。

對醫學科研濃烈的求知慾與勤懇的學習支撐著王振義在震旦大學完成醫學博士的學業。

1948年他博士畢業後,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留在了學校的附屬醫院——廣慈醫院(後改名為瑞金醫院)工作。這裡也成為了他日後施展科研拳腳的用武之地。

廣慈醫院

王振義從1952年加入廣慈醫院血液科工作,到7年後擔任白血病病房主任。

幾十位罹患急性白血病而死亡的生命在他眼前流逝。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慘痛和家屬面臨至親離世的悲切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對於醫生本職的無可奈何感到失望和自責。

恰逢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王振義加入醫療隊奔赴戰場救援。

回國後經歷了一段形式格局比較混亂的時期,他只好不斷被動地接受工作調動。期間做過醫生,搞過研究,也下鄉當過半吊子教師和鄉村醫生。

隨遇而安的性格促使著他勤懇認真地對待每一份工作。但同時也讓他錯失了研究感興趣學科的寶貴時間。

直到1973年他才調回瑞金醫院內科。急性白血病的心結一直在他的心裡縈繞不去。

在他50多歲的天命之年才終於等到讓他深入研究的平台和時間。於是他在從醫就診之餘,開始從事血液病的研究。

王振義是一個擅長查閱文獻資料,從資料中提取關鍵性內容的學者。他深知當時我國的醫學研究水平尚淺,應該多從外文文獻中尋找可行方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因此圖書館繁雜的文獻資料庫中常常都能發現他的身影。

傳統治療白血病的方法無非通過化療殺死體內的癌細胞,阻止其擴散增殖。而當時國外有學者提出了另一個方向的治療手段。

他們嘗試用13順維甲酸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向正常細胞逆轉。

但是王振義幾乎找遍了上海所有的藥廠,無一例外地失望而歸。它們都無法生產13順維甲酸,而只有一家藥廠能生產全反式維甲酸(ATRA)。

無奈之下,王振義團隊只好勉為其難地暫且使用全反式維甲酸進行實驗。

ATRA分子式

然而這個誤打誤撞的巧合促成了王振義開創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成功治癒的新紀元。

他在實驗中驚奇地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對於這種白血病的治療效果比文獻中記載的13順維甲酸好得多。它的療效大概比13順維甲酸提高了10倍。

此前ATRA多用作皮膚外用藥物

1986年的上海兒童醫院裡,一個5歲的小女孩病怏怏地躺在病床上。她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當時小女孩出血嚴重,身體十分虛弱。幾乎所有醫生都對她不抱有存活希望。

在瀕臨絕望之際,王振義提出姑且用尚未在臨床上試驗過的ATRA嘗試讓孩子口服治療。

當時輿論聲音迅速席捲而來。一款沒有經過試驗的藥物輕易用在癌症病人身上,其風險可想而知。

質疑與責罵沒有把王振義的理智淹沒。他知道不用藥的話小女孩一定活不下來,用藥還可能有一線生機。此乃沒有辦法中的唯一辦法了。

這一次,王振義團隊創造的幸運降臨到了不幸的小女孩身上。

小女孩體內的癌細胞開始發生變化,隨後逐漸分化為正常的體細胞。服藥一個月後它的病情完全緩解了。

ATRA在臨床上的應用首次獲得成功。

這一成果讓他們對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有了更充分的信心。在治療中也正式開始使用ATRA口服試劑用以緩解和治療。

在首批治療的病患群體里,治癒率就達到了95%以上。

而在此前主要採用的化療方法中,5年存活率只有10%~15%。

維甲酸藥物

然而在藥物普及一段時間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王振義發現患者服用藥物後幾個月,耐藥性問題顯現了出來。使用藥物治癒的大部分患者在6個月後存在不同程度的複發。而再次施用ATRA後,他們大多已經無法對藥物作出反應。

這時哈爾濱醫科大學張亭棟教授的一項研究引起了他的注意。

張亭棟的研究方向也是使癌細胞誘導分化,但他使用的是亞砷酸注射液(ATO)。亞砷酸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

張亭棟教授

這種試劑對癌細胞具有獨特的雙重作用。不同濃度下可能致使癌細胞誘導分化,也可能導致細胞凋亡。

雖然ATO的治療只能達到約65%的治癒率,但卻不會出現耐藥性的問題。

王振義隨即聯繫上張亭棟,商討合作開展研發。他們將ATRA與ATO聯合使用製成口服藥物治療。

結果令他們欣喜若狂。聯合試劑使APL的完全緩解率達到90%,約80%的患者治癒,並且幾乎沒有複發的情況出現。

聯合試劑作用過程

這種治療機制在當時是全球首創性的研究。

然而受限於當時國內專利體制的不重視和不完善,王振義等人並沒有對此項藥品申請專利。

但他原本就是不看重名譽與金錢的人,因此也可能是本身放棄專利的申請。

後來美國羅氏製藥公司搶先申請了專利,如今這種治療藥物在美國售價高達43美金一盒。

而在我國,也得多虧當年王振義的仁義之舉,如今僅13元就能買上一盒。患者連服6盒就可以有效緩解病情。

而且藥品也納入了醫保的範疇。這也使APL成為了第一種可以治癒的白血病。

這項成果雖然沒有申請專利,但也不妨礙科學界對它的認可。

王振義因此在1994年獲得美國通用公司頒發的凱特林獎。這個獎項堪稱國際腫瘤界的「諾貝爾獎」,而王振義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1996年他獲得了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名譽和100萬獎金。

2011年更是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如今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法國科學院院士的王振義對接連不斷的榮譽和獎金抱有無比平淡的態度。他一心只想鑽研醫學科研,將研究成果造福人類。

於是他把榮獲的獎金悉數捐出,或用來給學生做科研經費。

電影里的「葯神」故事固然值得敬佩,但王振義這樣醫務工作者才更應該被人銘記。

*參考資料

Coombs C C, Tavakkoli M, Tallman M S. Acutepromyelocytic leukemia: where did we start, where are we now, and thefuture.[J]. Blood Cancer Journal, 2015, 5(4):e304.

梁勇, 宋文秀.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誘導分化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腫瘤, 2005, 14(7):458-462.

Huang M E, Ye Y C, Chen S R, et al. Use of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Blood, 1988, 72(2):567-572.

推薦閱讀:

白血病早期有5大癥狀
女子患白血病遭婆家拋棄 穿婚紗街頭通緝丈夫
美國哪裡治療白血病最好。?

TAG:專利 | 白血病 | 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