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刷刷,你真的看懂那些「10萬+」了嗎?
9 人贊了文章
《托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數錢》;
《張楊,我既想破壞你的家庭,也想要10萬+》;
《中國人捧上天的川菜,為什麼是全世界最低等的菜系》;
《「孩子小,你不能讓著點么?」「不能!」》
……
看到這些標題,尤其是在等公交擠地鐵時看到,大家會不會「手滑」點進去?小編就每天一不小心手滑N次,然後,極其微妙地錯過了好不容易才來一次的公交——
再然後,開啟另一輪漫漫手滑之路……
照理說,小編每天看辣么多新聞,不談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吧,也夠平日里高談闊論聊作談資了吧,可是小編做不到啊!
縱使千篇萬篇過,小編的腦依舊空啊空。小編很嚴於律人地挑了某些10萬+的幾點毛病(一點也不沾小編自己寫不出10萬+的醋因):
一、接天連地地蹭熱點
二、胡天海地地編故事
三、哭天搶地地搞煽情
以5月5日「滴滴司機殺害空姐」一案為例,5月11日,一篇名為《托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數錢》,該文為抓人眼球,懸置事實真相與社會責任,以小說手法編造出一幕幕空姐遇害的細節,措辭相當露骨偏激,引來了網友大片反感。
人民日報微博也對此作出簡評。
除去盲目追逐熱點之外,爆款網文一般都有種敘述套路,就是建構一種「天使——魔鬼」二元對立的故事框架,竭力塑造一個無惡不作、無底線地欺凌弱者的魔鬼,激起人們對魔鬼的痛恨,從而在憤怒和焦慮中收割流量。
比如,江歌案中,這些標題就帶著二元對立的敘述節奏:「泣血的吶喊:劉鑫,江歌的冤魂喊你出來作證!」「江歌,你替劉鑫去死的100天,她買了新包包染了新頭髮。」「江歌為劉鑫擋10刀致死,被閨蜜媽媽說活該短命!」——眼裡常常含著淚水的人,看了這些標題,恨不得就手起刀落了。
但是,首先對方是不是魔鬼,即使是魔鬼,魔鬼也有發聲的權利,也要有耐心聽聽魔鬼怎麼說怎麼想,聽聽魔鬼那一邊的道理。倒不是替魔鬼說話,而是很多時候真相都並非「天使—魔鬼」那麼簡單,需要深入細節之中探尋複雜的因果邏輯和幽暗人性,探尋哪些關鍵事實被敘述者有意遮掩。
高鐵扒門女子確實違反規則了,但是不是就像網帖所曝「丈夫遲到就扒住高鐵不讓走」,是不是管理問題就可以忽略;索酬不成就摔死小狗的女子,確實不可饒恕,但是否就可以剝奪她的隱私權而肆意「人肉」;劉鑫的迴避確實應受批判,但是否就如網帖所描述得那麼冷血無恥。這些都需要在「對話」中還原事實場景,而不是一拳擊倒對方。
新聞之所以常常反轉,就在於人們過於迷信「魔鬼——天使」的二元對立敘述,一邊倒地指向魔鬼,可人們漸漸會發現,魔鬼不接近是魔鬼,天使也不接近是天使。
不難看出,自媒體帶來了一個立場先行甚至標題至上的輿論時代,本就是以流量為載體的產物,追熱點、論輿情無可厚非,但是流量越多意味著受眾越多,受眾越多也意味著責任越大。
《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評論員曹林認為,「做媒體寫評論的常常會陷入一種職業無力感和倦怠感,因為今天所寫的、所批評的、所呼籲的,只是重複10多年前的那些內容,公開啊,監督啊,透明啊,社會在很多方面超穩定,問題有一種巨大的惰性,使新聞和評論只能重複,新聞不過是舊聞。很多方面沒什麼變化,呼籲了沒什麼用,為什麼還要做新聞?哈維爾說得好:「我們堅持做一件事,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什麼效果,而是這樣,這樣做是對的。——媒體人的職責就是報道,報道事實和真相,至於改變,不是媒體人能決定的,不能因為『改變太難』就放棄媒體人的專業追求,放棄自己原初的新聞理想,就留下一聲『去TM的新聞理想,姐賺錢去了』揚長而去。」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某些10萬+爆文?是一看到「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就發誓再也不去野生動物園了;還是無論發生什麼都「關我屁事」;抑或是真假並不重要,只要能滿足個人的獵奇、惡搞和仇富心理便萬事OK?
曹林認為,新聞學界一個基本共識是,與新聞靠得很近、很有專業親緣的學科應該是史學。今日的新聞就是明日之歷史,觀察當下的時事,評論眼下發生的事,也需要藉助對話、切磋、多維度探索,以進入複雜「真相」的史家審慎精神,不要指望「一語定乾坤」,別總想一拳就擊倒對方,像媒體人柴靜做採訪時常自省的一句話:「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
現實中那種常把天聊死的人,是很不討人喜歡的。習慣成為對話的終結者,一句話把人噎死懟死,把話說死說絕,這種人不會有朋友。可一個讓人憂心的現實是,在新媒體輿論場上,這種「把天聊死」、拒保證話的新媒體文風,大行其道,泛濫成災。任性下斷語,結論總超出論據所允許的限度,立場和情緒勝於事實的效度,以真相和真理壟斷者自居,面目猙獰,殺氣騰騰,毫無節制地渲染情緒,充滿著一拳把人擊倒的壞邏輯戾氣。——可怕的是,這種文字往往有著奇高的閱讀量。
如今,自媒體風行於世,似乎人人都能暢快拿起手中「麥克風」傾瀉熱血沸騰與激情澎湃。然而,往往息義憤填膺,愈易陷入情緒旋渦,沉溺於「撕」與「懟」的粗暴言語快感,喪失了理性思考空間與判斷力。
求真還是求勝? 網路輿論場上到處蔓延著「求勝」的荷爾蒙,而「求真」的慾望漸行消弭。數億網民圍觀的場景、站隊、意氣、面子、對抗、口舌之快、粉絲歡呼,也許決定了「求勝」的追求。新媒體輿論場中,人們都急於盯著奔向那個結論,作者沒有論證耐心急於奔向結論,讀者無閱讀耐心而急於看結論,迷戀那種「一拳擊倒對方的論述」的粗暴節奏,這種惡性循環使我們的輿論場討論停留於很好膚淺的層次。
在輿論場中,如何克制激情與躁動,不與狂熱其舞;面對紛紜世相,我們應該具有怎樣的評論素養,以避免被情緒和謬誤綁架:知名時事評論員曹林繼續以他貫的冷靜、 耐心,嘗試向大眾傳遞安靜思與魏致力和解的靜能量。
本書分為「銳評」「暖評」「熱評」「專評」「新評「輿評「閑評」,仍舊關注社會焦點、民生熱點,在此起彼伏、「熱門不斷」「反轉新聞不斷」的輿論氛圍中,堅守理性的文字,力透紙背,刺破浮誇和虛假,讓事物回歸常情常理常識。
無論暖評,還是熱評、銳評,無不折射出其深刻的內涵,尤其是熱點事件沸沸揚揚之際,總想聽聽曹林真知灼見的點撥。
——范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曹林老師似乎永遠長不到油膩的年紀,他停在大男孩的樣子,永遠捧著一顆純真潔凈的心,無辜地看著眾生。但千萬小心,他還有一顆老男人的大腦,理性沉穩、 智慧通透。最關鍵是他手上的兵器,那支筆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千變萬化不離其宗:拒絕偽正義,不與流行為伍,比頑鐵還堅。
——柴璐(央視新聞主播)
曹林老師獨樹一幟的地方之一,就是一直在靠近理性和邏輯,反對粗暴和情緒化,這讓他呆蔭的眼神常常顯得很可貴。他的新聞評論里,我覺得最可貴的那一部分,是他無形中形成了一套關於評論的基本原則,可以當成今天互聯網上的《羅伯特議事規則》來看。
——六神磊磊 (著名評論人)
曹老師的書給了學生們思維的方式、邏輯的力量和情懷。中華一枝秀,睿智點九州,高屋建瓴之勢,綿綿細雨之情,溫情犀利並重。
——劉艷華(語文特級教師、大連第二十四中學語文教師)
- 版權信息 -
編輯:luqiuxia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時評中國2:用靜能量對抗狂熱》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2018年0125熱點:2017年白領人均年終獎7278元 你發了多少
※中興和崛起
※中美貿易戰中國的勝算在這裡
※七問紅黃藍
※扎克伯格5小時"隱私門"國會辯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