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鼓勵在吞噬孩子的自信

你的鼓勵在吞噬孩子的自信

5 人贊了文章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身邊越來越多的媽媽們努力踐行著這條育兒格言。然而,「誇」孩子實非易事,最近一個小客戶的媽媽讓我感觸頗深。

他,初一,為出國深造做準備,父母在上學期幫他轉學至私立中學,全英文教學模式,讓自認為英語不好的他,自信心瞬間崩塌,抑鬱情緒逐漸泛濫……

「來安安(化名),這是媽媽跟你說的史老師,她能幫你擺脫你不開心的狀態。來打個招呼。」見孩子低頭不語沒有任何反應,媽媽接著說:「我們安安這麼帥,要是有禮貌就更優秀了,對不對?」孩子低著頭,從他進門,我始終沒看清他的臉。

「安安,看著史老師說話,來,抬頭,別人跟你說話時你要看著對方的眼睛,我們安安是個懂得尊重的孩子對吧,來抬頭看著老師……」媽媽鼓勵了三四次,孩子頭低得更深了。

「安安,自己跟史老師說說,你有什麼困惑需要幫助?初中生啦,小夥子啦,來自己的問題自己來解決。我們安安哪都好,再勇敢一點就更棒啦,來說說看……」孩子始終沒作聲,頭依然低垂到我看不到他的臉。

「沒關係的,安安。咱們第一次見面,還不熟悉,你可以在這四處看看,喝點水,吃塊糖,等你想跟我說話的時候,咱們再聊。」我試著打斷媽媽的鼓勵。過了一會兒,孩子開始打量身邊的綠植,試探著起身到裡邊諮詢室里看看。又過了半個多小時,我終於聽到孩子說第一句話……

經過心理測試,安安有明顯的抑鬱情緒、人際敏感、情緒耗竭。媽媽面對測試結果很是不解,明明自己每天都在注意時刻給孩子正向的激勵,時刻以積極正向的情緒和語言去引導孩子,怎麼孩子遇到轉學這樣的困難,不能積極應對反倒抑鬱了呢?

第二次來工作室,一進門,媽媽一刻不停的試圖積極帶動影響著安安的一顰一笑,我不由得再次打斷媽媽,因為連我都已經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安安媽媽真是個積極向上的人,特別有感染力,要是能再多給安安一些時間,他一定能像您那樣陽光起來。您給他的建議都特別好,要是能不這麼事無巨細,而是給他關鍵點就更好了。您能這麼關注安安的身心狀態,真是細心的好媽媽,要是能稍微放手讓安安自己試著調整,自己找到自我調整的方法就更好了。」學著安安媽媽的口氣,我熱情洋溢連說了三句鼓勵。她愣了一下,意識到了些什麼。給安安做完催眠調理,我趁她填評估表時小聲問安安媽媽,「剛才我連連鼓勵您,感覺舒服嗎?」安安媽媽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不舒服,您是在說我做的不好。」

是的,鼓勵,用不好就會變成壓力,因為那些積極向上的言語背後,分明只有一句話:你現在做的還不夠好!

在我們積極的鼓勵孩子,你可以做得更好的同時,孩子接收到的另一句話,就是現在我做的還不夠好。如果我們積極的鼓勵,像安安媽媽那樣「無時無刻」、「無微不至」,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事事處處都還不夠好。自信心會被這些積極的鼓勵大口大口的吞噬掉。長此以往,孩子會出現過多在意外界的評價,過多關注別人的看法,逐漸會因此對人際、對社交都變得敏感甚至恐懼起來。

安安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時常想起來心裡都有點觸動感:「我不敢相信別人給我的表揚或讚美,比如我新班主任說『這孩子學習基礎挺紮實』,我就在想這是個出於禮貌的場面話吧,或者就是說我正在學的新東西掌握還不好吧……爸爸媽媽的這種話就更不敢信了……」難怪安安壓力過載,情緒耗竭,她身邊每個人的每一句話,對她而言,都有很多意思,尤其是很多負面的意思。

那麼,如果鼓勵這個方式有毒副作用,好孩子是怎麼誇出來的呢?答案很簡單——肯定。

肯定與鼓勵不同,肯定是在給「已有的」、「已做到的」賦予積極的價值評定;而鼓勵是在給「期許的」、「還未做到的」賦予積極的價值評定。當孩子做到主動和第一次見面的人打招呼,肯定他的「主動」而不是鼓勵他可以更熱情;如果,孩子只是被動的打了招呼,肯定他「肯去打招呼」而不是鼓勵他要主動;如果孩子沒能去打招呼,肯定他「能去出席」而不是鼓勵他要有禮貌。也就是孩子做到「芝麻」就肯定,很好,你有了芝麻,而不是告訴他,努力,你將擁有西瓜。這樣,孩子每做對一點,就被賦予一個積極的價值,自我價值感、自信心也就會越來越強。

安安第四次來工作室,我看到了他的笑臉,安安媽媽變化很大,喋喋不休的鼓勵變成了必要及時的肯定。孩子的轉變,更多收益來自於家庭,畢竟,每周我只能給他2小時,而父母會陪伴他100多個小時。

用對方法,給孩子切實、及時的肯定,你家的好孩子會被你誇出來的。

推薦閱讀:

你可以更擅長理性思考
泰國留學—北大學長帶你走進泰國斯坦佛國際大學!(多圖)
16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與10年牢獄是否相當?
湖州帕丁頓第一次學校家長活動——懂得,是最好的愛
全球排名斷崖式下跌,為啥中國就辦不了好大學?

TAG:教育 | 提升自信 | 青少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