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對子女做精英教育(1):一個中心三大能力
來自專欄培訓的藝術47 人贊了文章
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講座,我是徐強。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家長如何做好精英教育,那為什麼要討論這個話題,精英教育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以我的觀點,作為家長,對子女能給他們最大的愛,大概就是讓他們有自由的能力。也就是說,他們有能力選擇他們自己的人生,過他們想要的生活。
套用通俗的「屌絲與精英」的說法(這裡沒什麼情感上的褒貶,為了便於理解)。擁有精英的能力,你可以選擇做屌絲還是做精英。但如果只有屌絲的能力,所謂「我選擇成為屌絲」或者「我選擇成為精英」可能就比較沒有意義,因為沒得選。
而對人全面高度的能力塑造,通常的大眾教育是給不了的,屬於精英教育的範疇。
所以這也是我們討論精英教育的最大目的,讓子女可以真正的自由。
從子女教育的角度來講,家長不僅僅是執行者,而且是領導者。從領導者視角,家長有個普遍的誤區,就是很容易陷入很多細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如說今天你手機看沒看、你這道題做得對不對這樣的一些問題。但是其實教育的成效,首先是由教育的體系限定的。就像中國比以前是計劃經濟,而在計劃經濟下人的積極性就很難調動起來,因為這個體系導致了這個結果。
所以這次講座希望幫助家長,從細枝末節裡面解脫出來,首先來關注整體的教育體系。
今天無論家長多麼努力,想要把小孩送到什麼樣的學校,你會發現整體來講,絕大多數情況依然是在大眾教育體系裡面,而大眾教育體系本身就難以培養出精英型的人才。所以這裡面重點在於,我們要從家庭教育入手,去打造一個培養子女的精英教育體系出來。那麼大眾教育體系中的資源,比如學校重不重要?依然很重要,我們要藉助各種教育資源和服務。但是重點在於有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夠有效地調動資源,而不被它們給限制住。
一個中心三大能力
關於精英教育,我把它的核心,總結為「一個中心三大能力」。
所謂的一個中心是指「賦權賦責賦能」。
三大能力是什麼呢?第一個叫做溯本思考的能力,能夠從本質出發去思考、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第二個是學習能力;第三個是情商。情商後面我會仔細談,現在概括的說,情商是對人的洞察力和影響力。不論做什麼樣的行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無論是在工作、社會還是生活當中,這三個能力對於人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今天的議程,也圍繞「一個中心三大能力」展開,我稱之為「一三一」:
- 一個中心(賦權賦責賦能)
- 三大能力(溯本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情商)
- 一場革命(從家庭教育開始重塑精英教育)
一個中心三大能力前面介紹過了,最後「一場革命」我們要討論,如何開展家庭教育的變革,真正的能夠賦予子女高度的能力。
領導者與跟隨者
首先我們來看精英教育的「一個中心」:賦權賦責賦能。
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除了生產力最低下的原始社會,通常都有大眾群體和精英群體的差別。精英群體是領導者,負責制定規則掌控規則,而大眾群體跟隨規則。
理解了這個差異,大家也就應該理解,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根本差異在於,他們培養的目標群體是不一樣的。大眾教育培養跟隨者,精英教育培養領導者。
通常我們可以看到三種類型的大眾教育模式:
- 管教式(限許可權責限能)
- 放縱式(放縱權力慾望、忽略責任能力)
- 會所式(所謂貴族式教育、強調消費、階層鄙視鏈)
而精英教育的核心模式,是賦能導向(賦權賦責賦能)。
注意這些模式壽命中的核心關鍵詞:權責能。不同的教育模式對權責能三者的態度,決定了它們的根本差異。
整體責任與局部責任
理解這些教育模式,首先要從理解責任開始。
領導者和跟隨者,在承擔責任上,是有本質差異的。領導者要承擔更大的責任,這種責任的性質是全局性的,而跟隨者只承擔局部性的責任。
所謂「全局責任」和「局部責任」,要從兩個維度理解,也就是群體的維度和個體的維度。
首先從群體的角度來看,群體的領導者,是要為這個群體的最終結果負責。例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哪怕員工出了問題或者市場出了問題,最終你都是那個對公司運營承擔最終責任的人。反過來,員工通常是跟隨者,只對自己有限的職能範疇負責,比如財務人員對他的財務工作負責。
領導者對群體承擔整體責任,這是容易理解的。反過來容易被忽略的是,領導者的另外一個層面,是承擔對自我的整體責任。
一個人要對自我承擔責任,也就要做到獨立自主。而獨立有四個維度:
- 人身獨立
- 經濟獨立
- 情感獨立
- 思想獨立
在今天的社會中,人身獨立對於成年人往往是默認成立了。而大眾教育,關注的重點在於幫人實現經濟獨立。就像家長讓小孩接受教育,經常考慮的問題就是「掌握一門謀生技能」,這就是考慮的經濟自立,讓人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然而大眾群體和大眾教育,對於情感獨立和思想獨立,整體是忽視的。甚至很大程度利用人情感和思想的依賴性,來方便管理。在現實中,大多數人缺乏獨立的思考,很容易被挑動起情緒,這其實是思想和情感難以自主的表現。
從「成為自己的領導者」的角度,如果思想和情感都難以自主,容易被外界洗腦、調動,顯然也就談不上領導自己。而這樣的人如果是團隊的領導,也很容易隨波逐流,難以做出高質量的決策和行動。
精英教育,要培養人承擔對自己的整體責任,那麼必然的,要關注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富足、獨立。
中國過去幾十年,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幾十年。相比物質的發展,情感和精神層次就沒那麼容易提高了。所以這一代家長,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普遍處於比較貧乏、依賴性強的狀態(哪怕是看上去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更難以去培養子女這些層面的內容。
會所式教育
前面我們討論了三種模式的大眾教育,這裡首先要討論其中的偽精英式的教育,所謂的貴族式教育。現在有一些宣傳理念,叫做貴族學校。什麼叫貴族學校,校舍非常好,設備環境一流,實行「貴族式教育」,比如說什麼有高爾夫球馬術課程,來的人都是所謂的上層的群體。
其實精英群體存在的根源,並不是有多少錢、消費了多少東西、有多大地位,而是承擔了多大責任、作出多大貢獻。比如哪怕是古代的皇帝,有最大的權力,理論上對國家的責任也是最大的,要為國家的整體的結果負責。
商業上宣傳的貴族式教育,拋開「責任和貢獻」這個最基礎的東西,討論消費主義導向的內容。例如高檔的設施、貼心的服務、入門的高階層。其實這東西更像個奢侈品,而奢侈品賣出高價格的基礎,是階層的鄙視鏈。
如果翻看時尚雜誌,炒的最頻繁的概念大概就是「上流社會」。上流社會是精英,是令人嚮往的、是高高在上的。人的價值取決於在哪個層次,不同層次之間是有鄙視鏈的。十年前上海滿大街都是背LV包包的,為什麼女人都要背呢?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不背可能你就被鄙視了,背了你就可以免於被鄙視或者可以鄙視別人。當然,鄙視鏈的軍備競賽是沒有止境的,所謂「免於」只是某個短期的事情。
基於消費主義理念的貴族學校,相比說是精英教育,更像是一個高端會所。有一個非常高的門檻,只接受這個小圈子的人,提供服務,把客戶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
如果一個學校,老師和學校管理者,把學生更多的看作高消費的客戶,而不是學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教育工作是需要權威性的,將取悅客戶放在發展人的前面,這從根源上已經跑偏了。
放縱式教育
第二種我們要討論的大眾教育模式,叫放縱式的教育。
這種模式往往跟「給孩子自由」聯繫到一起,但背後是偽自由的概念。
作為中年的家長,從小受到非常嚴格的管教,感覺缺乏自我。於是自己做了家長之後,可能會走到另一個極端,也是過度縱容小孩。比如我看有很多親子教育的書籍,尤其是國內女性作家寫的,往往她們會講說孩子是偉大的,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自由,讓他們做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只要愛孩子給他們自由陪著他們,孩子自己就會很好的成長。
這種書籍往往情感泛濫、理性欠缺。本身他們的流行就證明大眾教育的一個問題:難以培養人的理性精神。
這裡問題在於,這些「教育專家」,以及家長,把自由等同於放縱了。一味的給小孩權力,想幹嗎就幹嗎。小孩有什麼慾望都可以滿足。
真正的自由,是以責任和能力為基礎的。比如你要想開車,首先要學駕駛考駕照,確保有上路的基本功。沒有能力,你也承擔不了責任,多了個馬路殺手,既不對自己負責也不對社會負責。同樣強制買保險,這樣萬一出事可以有部分賠償,這也是承擔責任。
如果所謂的讓孩子自由,變成了小孩想幹嘛就幹嘛。最後小孩沒有能力,缺乏責任感,也很難說有多大自由。
自由,是權力責任和能力的平衡。
精英教育,是幫助人真正的發展、實現高度自由的教育。要理解精英教育,需要對自由這個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什麼是自由
在西方文明體系中,「自由」這個理念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一直到今天,我們說「給孩子自由」的教育,往往還會認為是更加西方式的理念。那麼自由為什麼會在西方社會中,有那麼高的地位呢?
我們今天說的西方文明,有兩個重要的源頭。一個是希臘羅馬文明,例如雅典民主制度、希臘哲學、羅馬法律和共和制。一個是希伯來文明,核心是猶太教和基督教。所以西方文明,某種意義可以稱之為「兩希文明」。
那麼希臘社會形態是什麼呢?對於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城邦來說,整體是海洋文明,是商業社會,來來往往的商船。做生意打交道,常常都是陌生人。這跟中國傳統社會有巨大的差異。中國古代是內陸文明,是農業社會。而農業社會整體上是熟人社會,大多數人在一個村子裡,一輩子可能也就是認識那麼幾個人。
無論中國社會還是西方社會,都面臨建立社會秩序的問題。而社會秩序的一個核心點,是人和人的關係問題。
我們講農業社會是熟人社會,而熟人關係中,一種基本關係是父子關係。整個傳統中國社會,其實是從父子關係延伸出來的秩序架構體系。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上是君父,臣子是子臣。整個國家就是類比於家庭。所以中國古代對社會秩序的理想,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父親盡到父的責任,子盡到子的責任。當然父子之間不是平等的,是人身控制和權力掌控的關係。
但在希臘海洋城邦,因為商業交往陌生人眾多,就沒辦法搞這一套。陌生人要幹嘛呢,商業社會就要交易,交易的話就要有契約,契約就成了海洋文化當中的關鍵點。
那麼契約的基礎是什麼呢?它需要立約人是獨立的,他是有權立約的。比如今天一個小孩跟你簽合同說給你500萬,這沒有法律效應,因為小孩是不獨立的,沒有立約權。同樣的,立約的人是要有能力承擔責任的。
這樣一來,在海洋商業文明中發展出來了自由人的概念。有自主的權力,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今天很多人談到自由,總是覺得自由是想幹嘛就幹嘛,是天生的權力。但是如果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由理念背後,還是有社會需要在驅動。自由這個理念,跟商業文明的發展是互相推動的。
古羅馬人說,所謂奴隸,就是無法自主掌控自己命運的人。在羅馬,奴隸是沒有投票之類的政治權力的。同樣的,奴隸也不需要納稅,因為對國家也沒有責任。反過來,作為公民,有對國家的權力,同樣也要承擔責任。所以凱撒鼓舞他的士兵時,說:「諸君是羅馬公民」。意思是,你們對國家是有責任的。這是自由人和奴隸的核心區別。
商業文明中的自由這個概念,一開始就意味著權力、責任和能力的對等和均衡,而不是脫離責任和能力談自由。
其實現實當中你真的沒有能力的話,也沒有自由。比如嬰兒沒有走路的能力,他的人身自由也就不可能完全實現。
回到放縱式教育,家長認為「我要給小孩自由,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做,想要什麼都滿足」。那麼可能這樣的人,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慾望,很容易被情緒操控或者思想洗腦。比如自媒體時代,各種10萬加的文章,沒什麼內容,就起了一個非常調動情緒的標題,文章打動人的G點,然後一堆轉發。那到底人們轉發這樣的文章的時候,是因為他們的自由意志呢,還是被操控的結果呢?
同樣的比如今天很多女性,各種消費美容化妝品,花很多錢願意吃很多苦去整形。到底她們去消費這些東西的時候,她們是不是自由選擇的呢?可能背後有消費主義在洗腦,比如說各種焦慮的灌輸,就像女人到了30歲就沒男人要了等等。她們拚命的去做這些事情,背後是不安全感、恐懼。
同樣的,家長拚命的讓小孩去讀這樣班那樣的培訓班,然後突然聽說小升初的規則變一下,群里各路媽媽們就變得慌亂焦慮。她們的心態自己都很難掌控,她們是自由的嗎?可以說今天很多針對小孩的項目,都是在利用家長的焦慮賺錢。
放縱式教育,關注給權力滿足慾望,忽略責任的承擔、能力的培養,導致小孩也沒有辦法得到高度的自由。
管教式教育
前面我們談到了大眾教育的兩種形式:會所式教育和放縱式教育。接下來我們要談論大眾教育中最基礎的模式:管教式。
今天我們中小學教育體系,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它的核心目標,是為工業社會培養人才。
那工業社會最需要什麼樣的人呢?工業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工人嘛。大學培養白領工人,職業技術學校培養藍領工人。而中小學教育則是作為這兩個的基礎。
而學校教育的模式,也是大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的典型模式:工廠流水線。學校是加工線,學生是原材料和產品,老師是工人。在學校里你進來之後首先第一年要做什麼教學,第二年是什麼教學,早在學生入學之間就設定好了。至於你學好沒有,你卡在哪裡,工廠是不大管的對吧,教學進度繼續往前走。所以可能前面某個環節,這個學生沒被加工到相關的水準,後面就完全跟不上了。那從工廠的角度,很大程度他就報廢掉了。
跟工廠流水線機制對應的,是管教式的管理模式。管教本質上是限許可權責限能的。
比如你是個工人,那麼你就負責特定的一塊,擰螺絲釘或者加工部件的某個環節,其它都不是你的事情。那麼對你的能力要求,也就是這一塊做得好就行了。工人對於工作沒多少權力,例如加工的頻率什麼時候休息可能都不能決定。沒啥權力、責任非常有限。工廠也不會關注發展工人全方面的能力,而是讓他們能幹好手頭的活就行,能力太強反而不好管。
管理工人的重點就是,確保他們把自己的流水線環節做好。如果工人做不好,那麼就要管教、懲罰。
主流的學校教育體制,也就是這樣的模式。這裡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在中小學,學習的權力到底在誰手裡呢?
在學校手裡,對不對。比如說學生要學什麼怎麼學、進度怎麼安排、用什麼樣的教學資料、是聽課還是自學、是要做什麼作業什麼時候完成,這些幾乎都是學校決定的。
學生可不可以選擇自己做多少作業嗎?學生如果覺得部分科目,自學更有效,可不可以選擇不上課呢?恐怕很難。
前面我談到的都是戰略性的全局性的權力,而這些權力幾乎都在教育體系手中,那麼學生基本上都沒有什麼自由的權力的。最簡單的,他連自己的時間怎麼安排都沒什麼選擇了。上課時間學校安排,下課也布置了一堆必須完成的作業。
那麼接下來有個問題了?這樣一種教育體系下,如果學生成績普遍有問題,到底是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在一個管理良好的工廠里,答案是工廠體系的管理者的責任。因為系統性的權力,都在管理者手上。工人的職責,只是完成手頭那點活。如果很多工人都沒法有效完成工作,意味著管理者失職,他們打造的系統是低效的。
而學校教育體系,是個扭曲的管理體系。學校把握了所有的跟學生學習相關的重要權力,然而學生成績不好,要檢討的是學生和家長,貌似很少聽到教育體系來檢討自己體系化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體系中,有一些必然的結果。
第一點,從大概率上,學生就是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的。
你想一個學生,他上課沒的選,他必須去聽,不管是他已經懂了是不懂的。同樣作業,不管他已經掌握的還是沒能掌握的,他必須做,他沒有什麼選擇權。自己都沒得選,怎麼會有主動性和責任感在裡面呢?就像如果一個人老公不是她自己選的,還讓她對老公有高度積極性,這就勉為其難了。
第二點,是缺乏機會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性能力。
比如說前面我們談到的,到底學習路徑應該怎麼設計,我是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材料,我要做什麼樣的作業,這些其實都是至關重要的學習戰略。但是在限許可權責限能體系下,學生缺乏機會去系統化的思考、實踐這些戰略問題,那就難以發展出高度的能力。那麼剩下的,看上去很忙,但忙的往往是雞毛蒜皮,在這雞毛蒜皮裡面糾結來糾結去,還是雞毛蒜皮。
賦權賦責賦能的案例
到底怎麼做賦權賦責賦能呢?我舉一些簡單的案例。目的是激發大家思考,幫助首先精英教育的整體思維。
我以前剛剛加入微軟公司的時候,做客戶工作。當時有個客戶的問題很困難,我沒信心,就跟老闆說,「客戶這個問題很難,我們需要一個專業的人來處理」。這句話意味著我比較露怯,我覺得我不夠專業,沒法處理這個問題。
老闆就跟我說:「所以我們就招了你呀」。他這是在鼓勵我,當時聽了我就覺得很受肯定。
但這還不夠。接下來老闆就把我的mentor叫過來,三個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到底怎麼處理,理清了思路之後再跟客戶聯繫。這就是賦能,如果他直接讓我去,給了我這個責任,但是我沒有能力,那不是也完蛋了嘛。當時我就印象特別深,意識到高質量的教育,應該就是這樣子。讓你承擔更大責任,相信你可以做到,同時又有強大的支持體系,真正地幫助你提升你的能力。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談到子女教育。她跟我講了一些事情,其中有個是這樣子的。就是她有天回去看見寶寶掉了一粒飯,然後把飯粒撿起來吃掉了。她就問小孩為什麼要吃這個,這個不幹凈的。
然後小孩說曾經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掉飯了老師讓吃掉了。
朋友聽了就跟小孩說,以後你就不要吃,這樣不衛生。
這個案例看上去非常簡單,我跟她講說你有沒有意識到,可能你這種溝通方式是有問題的。老師跟小孩說,你以後掉了飯要撿上來吃,是給她做了個決定。同樣你跟她說以後不吃,又是給她做了個決定。但是要培養獨立的人,應該盡量讓她自己學習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簡單的服從他人。
如果從這個角度,這個案例中可以考慮這麼做。
第一:不要去告訴她結論,而是分享給小孩你的看法。比如「媽媽覺得這樣做是有問題的,因為不衛生」。
第二:引導小孩去理解老師的思維,比如老師為什麼要讓你把飯撿著吃?可能是為了讓你們有一個愛護糧食的意識,甚至可以考慮引導小朋友,學著去詢問老師的思路。
第三:在引導理解媽媽和老師的思路的基礎上,讓小朋友自己去思考。比如這兩種都有什麼優缺點,除了這兩種方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第四:讓小朋友自己做決定,到底飯粒掉了她要不要撿起來吃。
要點在於,盡量避免代替小孩做決定。儘管小孩不能自理,但很多事情還是可以自己去思考和決策的。比如飯粒掉了吃不吃這件事情,吃一粒和不吃有什麼特別大的影響?恐怕沒有。為什麼不把這些作為機會讓小孩去學習思考和做決策呢?
當家長代替小孩做決定的時候,是家長行使權力。反過來家長站在支持者的立場,支持小孩行使權力,這就是賦權的小小實踐。而引導小孩了解不同的人的想法、做出結論的依據、甚至還要學會去調研比如說去問老師、比較不同的方案,這是賦能。
這事情看上去很小,背後其實是整個思維層面的東西,是非常非常大的問題。
再分享一個中學生的案例,就是媽媽抱怨說小孩突然間不想出國了。以前小孩說要出國留學,家長各種忙碌去找中介學校,找好之後就帶著小孩去談,最後選擇了一個方向,選擇了一個留學中介機構。突然小孩就說我不想出國了。媽媽就說不知道小孩怎麼想的,我們費了這麼多精力,為什麼他突然間又不想出國了。
如果小孩想要出國留學,首先作為家長,你應該有個判斷,作為高中生想要出國,出國這件事情到底是小孩的責任還是家長的責任?
我覺得很簡單,你都高中了,又想出國,主要責任應該是你的。如果小孩想要出國,那麼主要的事情比如說:
- 期望通過留學達成什麼目標
- 留學的方向是什麼?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專業什麼學校
- 尋找留學中介機構還是自己來
- 接下來的留學準備計劃和執行
那麼要留學的小朋友,請你把這些事情都搞清楚了。作為爸爸媽媽,是支持你一起來把事情理順的。而不是代替小孩去幹活,比如家長去找中介之類,屬於皇帝不急太監急了。去扛本來小孩該承擔的責任。
反過來,關鍵性的賦能操作,家長都沒有做。比如既然要留學,就需要思考諸如:
- 國外都有什麼類型的教育?我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我未來的職業方向、人生選擇等
- 我需要塑造的關鍵能力是什麼
引導小孩在這些方向上去思考、提升認知水平,對於做出高質量的決策是至關重要的。現實當中家長很少有把這些賦能事宜做到位的,反而熱衷於包辦本來小孩自己該做的任務。
這樣一方面培養不了小孩的能力,也讓他對留學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而且很多時候,可能小孩一開始只是隨意的念頭,家長就屁顛屁顛忙個不停。如果一開始就明確是小孩自己的主要責任,可能就容易判斷出他到底有多少動機了。比如說小孩如果說沒興趣了解,到時候隨便選個學校就行了。那麼對於出國這件事情他是沒什麼特彆強的動機,他只是隨便想想。
真正有興趣的人,是願意投入時間的。
而如果他只是隨便想想,那家長也就不應該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在上面,因為很可能在做無用功。
小孩自己去做了,去思考了,做決定了,那麼有主動性就是一個比較自然的事情。哪怕最後沒留學,這個過程也會讓人成長。反過來家長包辦一通,可能最後啥都沒做,小孩也原地踏步,家長還各種委屈。
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覺得自己很累,累在哪裡呢?把責任搞顛倒了啊。你去扛小孩的責任幹嘛?
中國傳統父母之所以累,就是他們扛小孩的各種責任,什麼找工作找婚姻對象買房生小孩……極端的,就差沒代替入洞房了。
反過來作為領導者角色的家長,在賦能上又做的糟糕。為什麼各種操心小孩的學習、工作、婚姻、買房等問題,就跟賦能不足子女能力低下有密切關係。
賦能的基礎是服務
接下來,請大家想像一個場景,就是你的小孩即將進入國內高中,準備走高考這條線。
但現在跟傳統的管教式教育不同,我們賦予他全局的對自己的學習責任和權力。也就是他可以自己決定是自學還是進入高中,如果在學校里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上課、到底學什麼內容、用什麼進度,目標是考入一流的高校。
如果這些權力完全給小孩,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顯然這更加考驗他的能力,同時也考驗和家長和教育體系的支持。例如在這種情況下,理想中的家庭和學校,不再是一個強制管理學生的工廠,而是可以提供強大資源的服務組織。例如到底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是最有效的呢?如何快速幫助小孩建立一個整體的學習認知,讓他可以做出一個高質量的學習戰略設計。
再比小孩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和資源,是不是要有個強大知識庫,包含了各種知識點和題目,既能看到知識體系的整體脈絡,又能精確定位到具體的知識點,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產生精準的訓練題目。是不是可以快速評測,幫助小孩精準定位自己的知識掌握狀況,從而有效幫助他做出學習決策。
對於家長和學校而言,聽到這種做法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如果小孩可以自己選擇,為什麼他們還要學習呢。今天小孩子所以天天上學讀書,除了跟同學玩這種社交因素,大多數人聽課和做作業,都是強制管理的結果。如果你沒法強制人學習,那麼如何吸引人呢?學習動力在哪裡如何創造?
另外,小孩一開始可能並沒有能力去實現高度自主的學習,也就不能一開始完全賦予他們自主權。那麼作為學校和家長,如何循序漸進幫助他們發展能力,賦予權力和責任呢?
賦能式的教育體系,核心在於需要高水平的服務。而管教式教育則是一套低水平的服務,強制小孩遵循。
工廠型組織 vs 知識型組織
彼得·德魯克,在《下一個社會的管理》中說:
讓傳統勞動力有生產力的保障是體制,無論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的「最好方法」、亨利?福特的流水生產線,還是愛德華?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這些體制本身都有知識含量。這些體制之所以具有生產力,是因為它使得每個員工不需要多少知識或技術就能完成工作。其實,在流水生產線上(在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中也是一樣),個別員工的技術太強,對其他同事和整個體制反倒是種威脅。然而,在知識型的組織中,讓體制有生產力的卻是個別員工的生產力。在傳統勞動力中,員工為體制服務,但在知識型組織中,體制必須為員工服務。
其實今天的大多數學校,很多時候不大希望學生太強。比如有獨立思考的學生,對學校管理是有問題的。記得我以前在小學,有件非常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老師講課,我跟老師說,老師你這個東西有問題,的確她有問題。然後老師聽了之後就直接罰我站。
在傳統的管教模式下面,核心關注點是整個體系的穩定,而不在於個人全面的發展。它是把管教秩序,放到個人能力發展之上的。回到德魯克的話,就是說在傳統勞動力中,員工是為體制服務的。例如不管你的學習狀況是什麼,這些作業你都得做,這些課你都得聽,個人來適應體制。
所以大眾教育的導向,並不是培養高度能力高度自由的人。甚至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學生,可能對秩序來說反而是一種威脅。
而在知識性的組織當中,就要反過來了,體制需要為人服務。例如我們看一些頂尖的公司的早期,早期的谷歌也好、早期的微軟也好,它非常強調個體的生產力。員工有生產力整個組織才有生產力。組織要為員工的高生產力服務,因此像Google、微軟這樣的公司,內部服務體系都做的出色。
真是挺有諷刺意味,傳授知識的學校體系,卻並不是知識型組織。
作為家長需要知道,大眾教育體系,真的是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精英型人才,因為它的體制就不是為了這個設計的。
培養與篩選
當然,大眾教育體系中,也會出精英型人才,但這整體並不是大眾教育培養出來的,而是篩選的結果。
我在中學的時候,算是成績挺好的學生。學習能力強,能夠舉一反三,把握整體的脈絡。屬於那種看上去學習沒那麼費力,但是成績出色的人。
後來我的中學班主任曾經跟家長講說,以前想「收拾」我。為什麼呢?因為覺得我上課不太專心。問題是我發現已經學到我需要的東西了,我就沒必要特別多的再去專心。事實上,有些時候我聽課非常投入,因為那些是我的體系裡面缺乏的。但我敢打賭,在班上說到消化了班主任講的內容的,我肯定是排名前三。
結果班主任說發現我做題又都做對了,就不好收拾我了。
現實是我都沒做什麼,只是「看上去不專心」都可能被「教育」了。但從高考的角度,學校又需要我這樣的,不用操心就可以出成績,畢竟中國的中學,還是高考績效導向的組織。
但我這樣可以把握規律舉一反三的學生,嚴格的說並不是被學校教育有意識這麼培養的,現實是我自己都不知道當時怎麼就往這上面點了科技樹了。學校系統化培養的結果,大概率應該是不擅長思考,更多就事論事死記硬背,學校教育整體就是刷技能的啊。
那麼矛盾就出來了,精英學校真正想要的,還是精英型學生,比如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自我驅動、能夠非常出色的去分析解決問題、能夠很好地影響人。
這像銷售,絕大多數頂級銷售,其實並不是他們的組織培養出來的。而只是公司給了基本的環境,例如公司就這點資源給你,你出去賣產品,誰能搞定客戶,最終淘汰出那批精英型的銷售。
看上去每家公司招聘廣告上,都寫著諸如「提供優秀的培訓、關注人的發展」,其實整體上是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沒有幾家公司真正懂得怎麼發展人。當然,連教育機構,也沒有多少懂得怎麼發展人的。
精英型的高校、精英型的公司、組織和社會,它們需要的精英型人才,從整體來講,並不是大眾教育體系有計劃的培養出來的。而是大眾教育體系給你基本的平台,你能從這個很大程度上阻礙人的發展的體系當中,依然能夠生存非常好,有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脫穎而出。就已經證明了有精英的基本實力或者潛力,你就進入了高階精英教育、精英組織的候選人名單。
談到這裡,我覺得今天家長很荒謬的一點在於,看上去很忙碌,但是其實他們拚命的讓子女,在大眾教育的那個規則下優化。那麼大概率的結果,就是把子女塑造成跟隨者。而跟隨者按照定義,就不是精英型高校、精英型組織非常需要的人。
其實家長拚命的去按照大眾教育的玩法來玩,例如各種關注小升初政策有什麼變化啊,這本身就是根深蒂固的跟隨者思維。
再往思想深層次裡面說,家長的想法還是「讀個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這個路徑是不是成立?沒有多少家長真正的去思考過,本能的就在這個路徑規則裡面打轉。
跟隨者特別喜歡崇拜現有規則,然後努力死命優化。例如你考一個證我就要考兩個證,你是學士我就是雙學士,你上排名前20的學校我就上排名前五的,別人讀了碩士那我就要讀博士。
我想家長需要認識到,大眾教育體系已經是這個樣子了,短期內很難改變。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很多人有種錯誤的理念,認為西方教育是精英式的教育,其實不是,尤其是在K12階段。現實是,哪怕是大眾認知的精英型高校,無論是清北還是哈佛耶魯。裡面的學生,也一大把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知道跟風、在規則裡面優化的。高質量的精英教育,從古到今就是非常稀缺的。
既然大眾教育體系已經這個樣子,很難改變的話。那麼作為家長,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從家庭教育開始,打造精英教育的體系。這樣子女依然能夠藉助大眾教育的資源,同時又能超越它們,實現精英素質的培養。而這個體系,就是要從賦權賦責賦能開始。
===精英教育啟蒙視頻課===
本文是視頻課"家長如何對子女做精英教育"的文字稿,略有改動。關注公眾號"父范學堂"回復"精英教育"獲取免費視頻課。
推薦閱讀:
※四年級數學——角度的認知
※如何讓我初一的妹妹學習上走的更長遠?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少兒時期父母有「為你好」的想法是否為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