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可以來得更遲些(科技大觀)
07-28
鄧雨辰《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9日 22 版)如果說「長生不老」目前還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那麼活得更久些,比如活上個一二百年,應該算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理想。飛速發展的現代醫學和智能技術等在生命領域的不斷探索,令人類對「長生不老」有了更多的憧憬。若想延緩衰老,常葆青春,恐怕還得先從「什麼才是死亡」開始說起。歷史上,死亡曾被定義為心臟停跳和呼吸停止,但是心肺復甦術撼動了這個定義的根基。現代社會普遍接受的死亡定義,是認知的永久消失,這通常表現為以腦電波消失為證的大腦皮層死亡。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高級思維活動,都以大腦皮層的認知能力為前提,認知能力的消失,標誌著一個自然人走向死亡的本質不可逆過程。全球每天有大約15萬人死亡,其中約2/3的人死於與衰老有關的原因。可見延緩衰老是延長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主要途徑。為此,科學家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分子層面上為細胞注入增加活性的製劑、用最新的三維列印技術製造全新的器官以替換老化的、病變的器官等等。200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布萊克本、格雷德和紹斯塔克則發現了細胞端粒掌控著細胞的生老病死,通過延展細胞端粒達到「返老還童」的效果,堪稱醫學界一個標誌性的發現。最近,谷歌公司也加入到了這一領域,宣布將在2015年斥資4.25億美元進行「永葆青春」的相關研究。主修神經學的谷歌風投公司創始人比爾·馬力斯認為,沒有什麼是不可想像的,機器可以代替人體的生理部件,擺脫人類自身的局限,活得更久些完全有可能。另一個大膽的設想是「換頭術」:在身體機能逐漸退化、肌體「死亡」不可避免的時候,給大腦安個新家,從而延續以記憶和情感為實質載體的人格。實際上,雖然器官移植技術日趨成熟,但「換頭」的難度仍舊非常大。由於人腦與脊髓連接構成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一旦被切斷,就不會再生,這一特殊性質使得受到損害的神經功能不可恢復。對此,義大利神經學家賽吉爾·卡納維羅認為找到了一種辦法:將受體和供體(大腦的擁有者和身體的擁有者)的脊髓末端像兩束義大利面一樣絞起來,使用一種名為聚乙二醇(細胞膜融合劑,可促進脊髓神經生長)的化學物質持續沖洗融合的區域,最終這種化學物質可以像膠水一樣讓兩束脊髓融合,就像衝過熱水後,兩段乾的義大利面黏在一起一樣。此外,還可以採用注入能夠自我更新幹細胞的方法,讓腦髓跟脊髓連接。目前,換頭手術旨在為諸如肌肉萎縮等病患提供「新身體」,未來隨著換頭術和克隆技術的不斷進步,垂垂老者重返青春或許不是天方夜譚。現代醫學和科技的發展,已經讓人類在對抗衰老和死亡的道路上走得很實際,人類在這條路上還可以走得更遠。未來有一天,人類也許真的可以攜帶一切記憶和情感,不斷更新「身體」,長久地活下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好,燒臘。
※有什麼價格很昂貴、卻沒多少技術含量的東西?
※《我愛發明》全集2017視頻裡面有哪些發明?
※一文讀懂Https的安全性原理、數字證書、單項認證、雙項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