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瓷板畫藝術-景德鎮陶瓷在線
20世紀初,景德鎮在淺絳彩的發展和推動下,一些瓷畫家努力將宋元以來的中國畫形式借鑒和移植到瓷畫中來,將傳統瓷畫加以創新,使景德鎮彩繪出現了新的面貌。1928年秋,由王琦、王大凡等人組織成立「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關於珠山八友的成員一直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其中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鄧碧珊、劉雨岑六人是沒有爭議的,一說補徐仲南、田鶴仙而為八友,另一說補畢伯濤、何許人而為八友。珠山八友是一個民間藝術結社,徐仲南、田鶴仙、畢伯濤、何許人都參與過月圓會的結社活動,這都有史料依據,只是先後有別而已,徐仲南和田鶴仙在鄧碧珊、王琦辭世之後參與月圓會藝術活動較多。傳聞不一的問題並不影響研究珠山八友的瓷板畫藝術,珠山八友成員目前一般認定為十人。在諸友先後謝世過程中,也就是珠山八友結社的後期,同時期名家方雲峰、汪大滄等也相繼與這些瓷畫家配過畫。由於他們未能參與月圓會的結社,相從也較少,有人將他們列為珠山八友成員顯然是不妥當的。珠山八友的瓷板畫藝術在繼承粉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以王琦為首的這批瓷畫家是一個創立了「新粉彩」瓷藝的畫派。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圖》上題詩云:「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只當吾儕自寫真。」鮮明地表白了他們結社志在求變創新的宗旨。從珠山八友瓷板畫作品來看,他們的創新精神,首先表現在繼承了淺絳彩文人瓷畫家的審美旨趣,雖然他們對傳統繪畫的選擇各不相同,但藝術基調是相同的,即以淺絳彩發展以來涵容的中國畫藝術形式,通過粉彩加以弘揚和發展,著力在彩繪藝術上的突破。他們 的作品 沒有淺絳彩畫那種純粹的書卷氣和超凡脫俗的風骨,在「寫」的意趣中還有「描」和「彩」的工藝性,具有陶瓷美術精湛的感染力。但他們又不是景德鎮紅店藝人,他們並不因襲守舊,較之傳統工藝瓷以圖描樣,難以突出個人藝術面貌和風格的特性;珠山八友的瓷板畫作品卻能凸現個人主體意識,顯現個人藝術風格。如王琦瓷畫題款中常常寫到摹黃慎筆意,而他後來的人物畫卻能在黃慎的基礎上自成一格,做到運筆疏鬆卻又結構緊湊,線條恣縱卻 有抑揚頓挫。王大凡參酌吳友如、錢慧安的畫法,卻能自出機杼。劉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筆墨技巧。他們嫻熟地運用粉彩彩料,掌握油性特點。能在堅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現出繪畫藝術的韻致。另一方面,他們又努力繼承和發展傳統粉彩的填色技藝,保持粉彩料色鮮麗瑩亮的風采,使之能和諧地與繪畫結合起來。高雅的繪畫風骨配合獨特的粉彩填色工藝,形成珠山八友瓷板畫藝術的新樣式。第二是珠山八友成員不斷改進彩繪工藝,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如鄧碧珊借鑒吸收東洋畫技法,以肖像畫的細膩畫魚藻。王琦人物畫在乾隆粉彩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早年畫瓷像的技藝,又吸收西洋畫法,人物頭部刻畫細膩,明暗光影富有變化,被後世俗稱為「西畫頭子」。汪野亭熟練掌握粉彩顏料中的綠色、藍色,並在運用這些顏色方面獨具匠心。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程意亭的花鳥設色,既有文人畫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筆重彩的艷麗,其填色工藝達到運用自如、駕輕就熟的程度。劉雨岑創立了「水點桃花」畫法,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還寫道:「記得過去,我在瓷上表現桃花時,由於對料性掌握得不夠,以玻璃白摻染洋紅點出桃花,燒後成色發烏,後來經過反覆試驗,採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紅點出的辦法,才得出國畫桃花的效果來。由此可見,要用祖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國畫來裝飾最具有優良傳統的瓷器,使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我國民族文化一朵永開不敗的鮮花。作為陶瓷美術工作者,除了要對料性對瓷畫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之外,還必須熟諳國畫用墨用色的技法。」珠山八友瓷畫家的這些彩繪新工藝有的已成為一種技法,在粉彩中廣為運用,有的已成為一種瓷畫形式被後人繼承。他們的探索創新精神一直在啟迪後人。珠山八友成員傳世作品數量不同,年代有別,但瓷板畫都是各位創作生涯中的主要部分。他們喜歡在平面上或接近平面的器皿上表現自我,這體現了珠山八友以「畫」為主的文人畫追求取向。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可尋其藝術軌跡,了解其個性面貌。徐仲南,號竹里老人,少時入南昌某瓷店學徒習彩瓷,青年時期以畫人物為主,中年則改習山水,晚年畫松竹,一生以畫松竹著稱。作品蒼勁挺拔,蕭疏縱逸,清新秀麗,不落俗套。書法遒勁娟秀,詩韻挹趣無窮,餘音繞梁。為人平和清逸,與物無爭。鄧碧珊,號鐵肩子,清末秀才,早年在家教私塾。廢科舉後到景德鎮,初始以賣字畫為生,後到景德鎮瓷業學堂任教。思想活躍,頗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開創精神,為景德鎮瓷上肖像畫創始人。他不僅開瓷板肖像畫之先,而且最早使用九宮格放大繪製肖像,並大膽借鑒吸收東洋畫技法。後畫魚藻,風格獨特,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名。鄧氏書法規整遒勁,章草涵韻很足,王琦也曾執弟子禮向其學習書法。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何許人,名處,字德達,少時學繪青花,後改學粉彩。初時常以清初「四王」之作為範本,循古人規範,摹前人畫跡。書法從「二王」入手,後學漢隸,善微書,能在徑寸印泥盒上書寫《出師表》、《赤壁賦》,以畫雪景山水見長。作品法度整飭,筆跡磊落,晶瑩剔透,深遠荒寒。王琦,字碧珍,號陶迷道人。為珠山八友之首,初以捏人面為生,後與鄧碧珊學畫瓷板肖像。先以錢慧安仕女畫為藍本,後改學「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以寫意人物畫見長。王琦晚年的作品開始擺脫錢慧安和黃慎的影子,在繼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徵,線條放達而又疏鬆,尤其中鋒用筆,比黃慎的線條更有厚度,也更概括。他的作品常以草書題記,恣縱遒勁,運古融今,別具一格。汪野亭,字平,號傳芳居士。1906年就讀於江西省立窯業學堂,早年跟隨張曉耕、潘俗宇學畫花鳥,25歲時來到景德鎮,初畫淺絳彩,後畫粉彩山水。曾被景德鎮陶瓷職業學校聘為教師,性格開朗,交友很廣。傳世作品較多,氣勢雄峻,深凝渾厚,嬌麗蒼潤。田鶴仙,原名田世青,後改名田青,號荒園老梅。於民國初遷景德鎮,先後任景德鎮稅務局職員、江西瓷業公司夜校教員。先畫山水,後專攻梅花,傳世作品以梅花為多。田氏畫梅,承元朝畫梅大家王冕之法,用筆簡練,墨色清淡,以若斷若續的筆觸寫枝幹,枝丫扭曲處更是似有似無,變化之妙,極富韻致,充滿生機。創立瓷畫上的「梅花弄影」技法,虯勁盤曲的樹枝,襯以綽約的梅花樹影。作品梅滿字多,深厚朴茂,生意盎然,滿紙留芳。 畢伯濤,名達,號黃山樵子,清末秀才。早年曾師波陽畫家張雲山,後遷居景德鎮,專攻粉彩。擅繪翎毛、花卉。粉彩瓷畫多繼承清代畫家華新羅一派,富有生活氣息,文筆清新,力脫時習,自成一家。王大凡,名,號希平居士、黟山樵子。少時讀過三年私塾,9歲開始學徒,15歲時拜汪曉棠為師,不僅學習陶瓷彩繪技法,而且學習中國畫,詩詞歌賦。早期作品,筆法工整嚴謹,線條流暢細密,設色俊秀,少嫻熟洒脫之韻。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畫家吳友如之法,用筆織秀,線條放達,構圖嚴謹,氣勢洒脫,以文人畫中的「意興」與陶瓷繪畫巧妙地結合,使作品畫風純正。其「落地粉彩」技法,別具一格,在繼承和發展陶瓷工藝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效果。程意亭,名甫,字仲孚,號翥山樵子。17歲時就讀於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先師從潘俗宇、張曉耕研習花鳥畫,後到上海拜浙派花鳥畫家程瑤笙為師。 20 世紀 30 年代初曾在浮梁縣立初級職業學校飾瓷科任教。1925年至 1935 年是程氏創作的旺盛時期,程氏「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題款中常有「撫南沙老人大意」、「撫鴛湖老人」之句。程氏畫花鳥清新靈動,能得個中至致,意趣高華,恬淡沖和,趣味無窮。傳世佳作頗多,影響較大。程意亭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病逝時在其卧室內存有大量的白瓷板及宣紙畫稿,劉雨岑先生在其完成而未題款的《松鶴圖》瓷板畫上悲痛題云:「先君諱意亭,畢生從事藝術,頗負聲譽,不幸慟於月之二十三日逝世,檢點遺物,僅存此瓷板而已,用懇世伯劉雨岑代為題款,籍垂永久。戊子仲冬翥山程永建謹志。」這就是對程意亭先生一生最後的記錄。劉雨岑,又名玉成、雨成,號澹湖漁、巧翁。年輕時就讀於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潘俗宇之弟子,參與創立「瓷業美術研究社」,並為王琦之義子。1949年前先後在「浮梁縣立陶業學校」、「珠山國瓷藝專」、「東方藝專」等校任教。1949年後曾任江西省美協副主席、景德鎮市美協主席。1956年在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供職,1959年由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作品嚴謹秀逸,清麗韶秀,用筆精緻,設色雅麗,處處可見匠心。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到珠山八友時代,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的結合已展現出一片新的天地。珠山八友對傳統文人畫與傳統瓷藝採取兼容並蓄的現實態度,將商品化與世俗化融為一體,由陶瓷的裝飾藝術轉向陶瓷的繪畫藝術。他們各人的性格、閱歷、修養、氣質都有所不同,在選擇題材、描寫景物、表現技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長期的創作逐漸形成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徐仲南的蕭疏,鄧碧珊的工整,王琦的雄奇,何許人的荒寒,田鶴仙的朴茂,畢伯濤的雋永,汪野亭的蒼潤,王大凡的古雅,程意亭的綺麗,劉雨岑的韶秀,顯現出珠山八友瓷板畫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而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又形成了大致統一的藝術基調,成為一種鮮明的時代風貌。他們的藝術追求突破了傳統粉彩的審美特徵和意識,他們共同的藝術觀與審美理想為陶瓷美學增加了新的內涵,開拓了新的瓷畫審美範疇,具有里程碑的價值。 |
推薦閱讀:
※2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
※明代茶器(三)技壓群芳的景德鎮窯
※《景德鎮陶錄》清·藍浦
※《景德鎮陶歌》清·龔鉽
※宋瓷類玉——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瓷器特點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