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學》之分享——嬰兒的腦發育

人的神經系統由很多機能器官統合而成,那神經系統的組裝和電腦的組裝是一樣的嗎?當然不是,後者是照著說明書「把這一部分放這裡,那一部分放那裡」,而前者是「將軸突放這裡,樹突放那裡,然後看看它們會發生什麼反應,保存狀態好的連接,其他的淘汰,周期性地產生新連接,但只保存有用的。因此,腦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在個體發展的早期階段,腦變化的速度非常快,而後的其他階段,腦一樣在不斷地自我更新著。

一歲左右的嬰兒比初生兒獲得更多的能力發展,這是腦生長的結果。神經元的生長和發育經歷「增殖——遷移——分化——髓鞘化——突觸形成」的發展階段。神經系統的所有區域內,最初產生的神經元都比成年後存活的要多。接收到神經營養素的神經元存活下來,其他的則通過細胞凋亡過程被淘汰。神經系統成熟後,細胞凋亡機制便進入休眠狀態,只有經歷創傷時才會重新啟動。

腦發育的早期階段至關重要

發育中的腦很容易受到營養不良、有毒化學物質以及病毒的侵害。而這些不良因素在後來的發育階段中,可能只是造成輕微的影響。如,甲狀腺功能缺損導致成人精神不振,但卻會導致嬰兒智力發育遲滯;發燒只是給成人帶來一些麻煩,卻可能影響胎兒神經元的增殖;低血糖使成人感到虛弱,但會損害胎兒大腦的發育。

母親孕期酗酒帶來的傷害:胎兒酒精綜合症

障礙特徵:多動、易衝動、難以維持注意、不同程度的智力發育遲滯、運動障礙、心臟缺陷和面部畸形等。

病理機制:酒精抑制谷氨酸(大腦的主要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增強GABA(大腦的主要抑制性神經遞質)的活性,造成神經元接收到的興奮作用和神經營養素水平低於正常,繼而走向凋亡。

(孕期吸煙同害)

尚未發育成熟的腦對來自母親的影響有著高度的反應性。如果母鼠暴露於應激環境中,它會變得很恐懼,舔小鼠和給小鼠理毛的時間也相應地減少。它的後代持續地在各種情境下表現出恐懼。類似地,如果母親貧窮或遭受虐待,孩子往往在學業和社會生活諸方面表現出更多的問題。雖然人類中的具體機制不可能完全等同於在老鼠中的具體機制,但總的原理時相似的:作用於母親的應激改變了她的行為,並由此改變了其後代的行為。

唧唧歪歪

今天的內容源於《生物心理學》的學習分享,我這種生物渣看這種書有點吃力,但其實細心看下來覺得還有點趣味,人有時候真的是要壓制一下自己,用上周聽的心理學講座上一句話來講就是「抑制優勢反應、執行劣勢反應」,簡單來說就是多聽自己內心細微的聲音、控制衝動。犯懶的時候就這麼鼓勵自己吧,最近確實是有點懶。anyway,這篇分享的主要目的在於兩方面:1.知道大腦發育的基本原理,關注嬰幼兒早期的腦發育問題;2.引起重視,尤其是提醒不太負責任的父母,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同時優越的生活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作用不僅是體現在物質上,也體現在心理和精神上。


推薦閱讀:

黃金時代,別害怕辜負青春。
如何不再糾結果斷做出選擇?
窮爸爸,富爸爸,誰的壓力更大?
職場中的「暗示藝術」你怎麼看?
中國心理諮詢師的生存現狀

TAG:心理學 | 嬰兒 | 心理 | 生物 | 分享 | 生物心理學 | 發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