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一生中最重要的四個女人
「社會學了沒」——社會人自己的公社。傳播社會常識,分享社會學點滴,發出社會人自己的聲音。平台微信號:socialor;個人微信號:isocialor。
社長說親情、愛情,人生永恆的話題~~◎母親:讓他不敢自暴自棄
1910年11月2日,費孝通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縣城(舊屬蘇州府,今為松陵鎮)。他的父親費璞安(1879-1969)是一位才子,曾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生員資格,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曾應張謇先生之邀赴南通當教師,興辦新學。辛亥革命爆發後,費璞安與民眾一起趕走蘇州及吳江縣的滿清官吏,並被選為吳江縣議長。後任江蘇省教育廳視學(教育督導員),一心從事教育。
費璞安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江蘇省境內巡迴視察各地的學校。回家期間忙於寫視察報告,沒有時間對費孝通言教,但他自身的行為對兒子的影響很大。費孝通說:「那時,我在吳江小學裡讀書。有時為了好奇,趁他不在時,我偷偷地去翻閱這些材料(父親整理的記錄),雖然有很多東西看不懂。現在還記得的是他隨班聽課的記錄,還有評語,某某教師講解扼要明白等等。他的視察實在就是在做有關當時教育的實地調查。他並沒有料到,在他的兒子中會有人繼承了他的調查工作。他並沒有在我面前講過要了解社會必須親自去看去問的道理,但是他做出了身教,身教顯然比言教更起作用。」
費孝通的母親楊紉蘭女士也是一位有知識的女性,曾在吳江創辦蒙養院(幼兒園)。這些事在清末民初是開風氣之先的,她自然也就成了當時婦女界的先進人物。她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同時很善於理財。當時,費孝通的祖母和他的姑姑同費教通一家一起生活,加上他們兄弟姐妹5人,共9人。而一家九口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工資來供養。
費孝通的母親以有限的收入經營管理這個小集體,當她病重時,要求幾個兒子根據歷年的日用賬進行統計分析,按各項支出畫成曲線,並列在一張表上。在這張表上,紅線表示的教育費用高高在上。她指著圖表對子女們說,她的理財原則是量入為出,先扣除教育費用,然後以餘額安排其他項目。正是按照這個原則,她把5個子女都培養成才,除了當時還是個中學生的費孝通。費孝通對於母親的理財原則很是稱讚,曾在一次全國政協會議上的發言中提及母親的理財原則,希望國家也能採用。費孝通回憶道:「母親臨終時說,除了最小的我外,她對子女的教育是盡了力的,結果也能使她放心。」費孝通說,督促著他一生不敢自暴自棄的還是母親的那句遺言。
費孝通說,他進大學是靠姐姐的支持,進研究院後則是靠國家的公費。費孝通認為自己在同代人中就學條件是比較優越的,他深感慶幸。
◎髮妻:生死戀情永相隨
費孝通的愛情讓人唏噓不已。70年前,在燕京大學未名湖畔,常有一對被燕京大學公認的最佳學子情侶在此漫步。男的叫費孝通,是燕京大學才華橫溢的高材生;女的叫王同惠,不僅有女子才俊的美稱,而且人也秀美。特別是她那對如秋水般的眸子,嵌在有酒窩的圓臉上,顯得十分嫵媚動人。
費孝通是江蘇人,王同惠是河北人,但月下老人卻用一根紅絲線,把這一南一北的年青人牽到了一起。1932年,費孝通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院,王同惠則仍留在燕京大學就讀。倆人雖然不在一個學校了,但他們之間的愛情之火卻燃燒得更旺,每天傍晚,他們依然相聚在未明湖畔……
1935年夏,費孝通畢業了。在隆重的畢業典禮後,25歲的費孝通和24歲的王同惠在未明湖畔舉行了新式浪漫的婚禮……
這時費孝通取得該校公費留學資格。出國前,他帶夫人赴廣西實地調查。新婚的第4天,他們便踏上了去往南寧的旅途。他們一到南寧,顧不上休息,第二天便與「廣西省教育廳和國民普及基礎教育研究院」的人員一起,制訂社會調查方案。這期間,他們了解到山區的少數民族很貧苦,就深入到大瑤山去搞調研。
1935年10月18日,費孝通夫婦在翻譯和嚮導的帶領下,來到了大瑤山腹地的金秀六巷村。六巷村是一個居住著30多戶瑤族的小山村,村寨周圍群峰聳拔,居住在此地的瑤族居民仍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一天,當王同惠告訴費孝通已懷有他們愛情的結晶後,費孝通十分興奮,他關愛地問王同惠是否先返回北平休養。王同惠出於對丈夫的愛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毫不猶豫地決定繼續留在大瑤山搞調查。
費孝通夫婦對古陳村坳瑤(瑤族另一支系)進行了20天的調查後,於1935年12月16日這天,在當地人的陪同下,又開始翻山越嶺到羅運鄉進行調查。一路上費孝通和王同惠相互攙扶著,走到五指山衝口時,費孝通見王同惠氣喘吁吁,滿頭是汗,便關心地讓王同惠在一塊大青石上歇一會,一邊欣賞著大瑤山原始森林的綺麗風光。
不久,他倆掉隊迷失了方向。天色漸漸黑了下來。當走到斗蓬嶺中名叫石八的地方時,費孝通見前面有一處似門的裝置,便以為附近有村寨,立即趨前探身察看,誰料那裝置是古陳村瑤族獵戶為捕捉野獸而設的陷阱,他的腳一觸其機關,只聽得轟隆一聲,上面木石齊下,把費孝通的身體砸壓在下面。
王同惠見此,奮不顧身地用盡全身之力把壓在丈夫身上的成堆木頭和大石塊逐一搬開。見丈夫的腰部和腿部均受了重傷,便將他扶到附近的平地坐下,安慰他說:「我們是生死夫妻,我去找人救助,上帝會保佑你!」說完,便消失在茫茫的荒野之中……
費孝通忍著巨痛趴在青石上,盼著妻子帶救援的人歸來,可聽到的卻是寒風的嗖嗖聲和野獸的吼叫聲。費孝通忍著傷痛,艱難地熬著這一個恐懼、痛苦、揪心的寒夜。
當天色泛白,林中透出一絲破曉的晨曦,費孝通忍著傷痛慢慢往前爬,自尋救助和尋找愛妻。直到傍晚,他碰到一位瑤族婦女找牛經過此地,費孝通急忙向她招手,但那位瑤族婦女卻轉身跑回村去。不久,便帶來了兩位瑤族青年,輪流把費孝通背回古陳村趙如清家裡。通過住在該家的一位小商販用筆紙與費孝通對話,大家才弄清費孝通的身份、迷路受重傷的原因和愛妻失蹤的情況。
副鄉長盤公西聞訊後立即傳令:凡村裡16歲以上的男子,均出動四處尋找王同惠,不見活人,屍體也要找到。全村瑤民連續6天尋找王同惠,但踏遍了周圍的山村,也未尋找到她的蹤跡。
費孝通晝夜縈迴夢祈,猶盼愛妻生返。一天夜裡,他夢見愛妻掉入水中,不由得潸然淚下。第二天早上,他把自己的夢告訴了盤公西,叫他們注意到有水潭的地方尋找。
說來也巧,就在這天,古陳一村民在一處懸崖下的山洞急流處,發現了王同惠的遺體。這是她那天救夫心切,而不慎墜落深淵。村民們精心為她洗凈身體、換上乾衣服後,便用土白布包裹其遺體。村裡按照瑤寨風俗,為王同惠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
費孝通悲痛欲絕。悼念儀式結束後的第二天,盤公西挑選了8位體壯的瑤族青年,分別抬著王同惠的遺體和重傷未愈的費孝通離開六巷古陳村,上了輪船。費孝通原來是準備把愛妻的遺體送回她老家安葬的,但船到梧州後,費孝通見遺體已不便長途運轉,只好托友人將愛妻的遺體埋葬在梧州市的白鶴山上。
費孝通親自為王同惠寫了碑文。他在碑文中莊重地說:「她為人類學獻出了生命,她的莊嚴犧牲使我別無選擇地永遠跟隨著她。」在傷情略有好轉,可以起坐的時候,他就開始根據自己與王同惠在瑤山搜集到的材料編寫了一本研究專刊。
◎續弦:溫柔賢淑伴一生
1938年,費孝通從英國學成回國,任教於雲南大學,並領導剛剛成立的社會研究室開展調查工作。
1939年,經大哥費振東介紹,費孝通在昆明與從印尼回來的孟吟女士結婚。1940年,對於費孝通來說,是個重要的年頭。這一年他有了自己的女兒。女兒的出生讓費孝通嘗到了初為人父的快樂。他們的家安在了昆明文化巷的一個小院子里。為了紀念王同惠,他們給女兒起名叫費宗惠。昵稱「小惠」。孟吟不是王同惠那樣的知識分子,但也很有教養,通情達理。費孝通對她有以下描寫:「我的愛人是農村來的,她的父親是村民,但不是真正的農民。我喜歡她是由於她有一些我所缺少的東西。她單純,有『鄉土氣息』。她不喜歡看電影,但喜歡在屋裡屋外勞動。她殷勤好客。這是在農村養成的性格。」
在十年動亂中,孟吟與費孝通同甘苦,共患難,載浮載沉。
◎女兒:愛父情深孝心可鑒
女兒費宗惠是費孝通的至愛,父女倆感情很深。費宗惠有一雙兒女,一個在日本,一個在澳洲,生活得都很好。
談起父親,費宗惠說:「我爸爸一生注重學習,注重實踐,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認為,搞學問不應坐在屋裡,應注重調查研究。父親是一位慈祥可親的人,從不擺架子,平易近人。父親嚴於律己,對子女要求很嚴,從不準打他的招牌為自己謀取私利。」
費宗惠對父親很孝敬,精心照料父親的生活起居。費孝通92歲時還能吃能睡,精神狀態較好,平時還讀讀書,看看電視,關心關心國家大事。由此可見費宗惠對父親照顧之精心。
文章來源:新浪網,原文標題《四個女人讓費孝通幸福一生》。社會學了沒平台微信號:socialor個人微信號:isocialor◤社會學人自己的公社◢投稿郵箱:socialor@126.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