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衰落和人本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衰落和人本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文章來源: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04作者:徐速

 百餘年來,心理學搖擺不定,學派林立。西方心理學史學家在分析一個學派時,總是從時代精神、科技發展、基本方法論、派別師承及創立者個人特徵等方面來論述其興衰成敗。而有些人認為,心理學要想健康地發展,關鍵在於有正確的基本方法論,即要有正確地對待自己研究對象的觀點和立場。因此,本文主要從方法論角度來分析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現代心理學發展中的行為主義的衰落與人本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行為主義的出現,在西方近代心理學發展史上是一場革命。在行為主義產生之前,心理學界存在著兩大對立的理論派別:一是德國馮特建立的構造主義心理學;二是符合美國社會背景的杜威建立的機能主義華生師承機能主義的觀點,但又不滿於機能主義對意識研究與內省法的寬客態度及體系的不嚴格性,於是在1913年發表了《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標誌著行為主義的正式登台。華生以他激進的觀點,熱情努力的工作吸引了一大批心理學研究中的年輕人,從而形成一個佔主導地位的心理學派,不僅席捲了美國,而且幾乎遍及全球。雖然當時的心理學家不一定都承認自己是行為主義者,但心理學界公認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至少就方法論來說,絕大多數是在行為主義觀點的影響下取得的。  蓬勃發展的行為主義有兩個賴以生存的基礎:一是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它以為實證主義對完善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一般的方案;二是動物實驗研究,主要是對白鼠學習的研究,認為由此產生了適用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動物的一般的行為規律。但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兩個基礎發生了動搖。  實證主義起源於法國哲學家孔德。他認為科學的任務在於描述一切可能觀察到的事實,然後根據這些事實發生的頻率抽繹出因果關係的規則,達到預測和控制自然的目的。後來出現的不論是馬赫的實證主義或是維也納集團的邏輯實證主義,都是解釋科學本質特徵的一種嘗試,它要求指出科學與偽科學以及形而上學的差別,它的說明強調了客觀實驗產生無可辯駁的客觀資料與嚴密自明的學說產生可資試驗和具體的假設。對於這些設想,華生、赫爾、托爾曼、斯金納等人都奉之為金科玉律。但是這種有關科學的精確而客觀的觀點,到了50年代後期就讓人覺得越來越可疑了。實證主義有三條指導研究的基本原則,這既是行為主義前進的動力,也是它的局限性的根源。首先是可被觀察原則,如果心理學研究以可被視察者為限,則凡屬觀察所難及的思想意識都應被放棄。因此華生堅決摒棄意識。由此出發,心理學研究對象是可被觀察到的行為及影響行為的環境因素;研究目的則在於由刺激預測反應,以達到控制行為的目的,即S―R公式;具體的研究方法則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斯金納發展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後來S―R公式就成為行為主義的中心概念,用它來解釋一切,即使是最複雜的現象也不過是S―R連鎖體,如複雜的言語行為可以解釋為「喉結運動」,這樣就導致生心不分,在方法論上就有極端化和簡單化的傾向,其次是客觀性原則。傳統的心理學都是屬於主觀心理學,以內省為主要的觀察法,結果則因缺乏客觀的指標往往爭論不休。對此,實證主義的客觀性原則可以起快刀斬亂麻的功效。但是過分強調客觀性,就不免因咽廢食,以致縮小比較和參考的範圍。從客觀性原則出發,行為主義希望把所有的科學的理論術語操作主義化,但這是不可能的。例如許多內部的,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就難以操作化。面對這個困難,斯金納的解決辦法是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中,選擇一種簡單但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人為造成的動物反應來研究(如白鼠撳壓槓桿來得到食物和水)。第三是經驗主義原則,行為主義反對本能的概念,側重學習的結果就是要貫徹經驗主義的觀點,但作為行為主義的另一個支柱的動物行為研究卻並不總是支持這個觀點。  行為主義原來是依靠動物實驗獲得的動物心理規律應用於人類心理的。到了50年代,人們發現這些實驗也都是不可靠的。1961年斯金納的兩位年輕合作者白朗特夫婦發表了一篇實驗報告,題名為《有機體的不規則行為》。原來白朗特夫婦是按斯金納的設計要求進行實驗的,但是在實驗中發現,他們雖然能夠教會小豬把一些木製的小幣埋在豬圈的泥土裡,但是最後,動物還是把它們都挖出來。論文報告說,人們發現在許多情況下,動物為一些「強烈的本能行為限制住」,推翻了已經學會的行為。這是因為豬仔在本性上是為了尋找食物用鼻子去刨挖泥土的,所以它們必然要刨挖出由於食物強化的有控制訓練而收集和埋藏起來的木製幣。這個實驗及類似的研究就動搖了行為主義對動物和人學習的三大假設:第一,動物實際上是白板一樣純潔,它的行為經驗完全是後天學會的;第二,有機體之間的個別差異是不重要的;第三,任何刺激都同樣能夠形成任何反應,即S―R公式的成立。  行為主義上述方法論的缺陷,顯然妨礙了心理科學的進步。在50年代,行為主義陣營內許多後來者在許多方面作了折衷和妥協。比如新行為主義者在意識問題上的退讓。當然更徹底的改革是突破舊框框,發展新學派。所以到了60年代,行為主義作為一個一統天下的理論框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新的學派正在發展。這就是人本主義和認知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學派,作為這一時期的文化背景,西歐強調精神生活價值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和強調對精神生活進行經驗描述的現象學方法論在美國開始傳播。因此,人本主義運動發展迅速,特別在反對行為主義上,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的反響。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的主題是人的本性及其與社會生活的關係,他們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反對行為主義的動物化機械化的傾向,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對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在方法論上,他們反對以動物實驗結果推論人的行為。人本主義者強調研究方法要和研究對象相適應,心理學研究應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方法為中心。他們指出,近代傳統心理學在反對抽象思辯時,曾不適當地強調實驗方法,甚至不惜以犧牲心理學對內部意識活動的研究為代價,這等於把嬰兒和髒水一起倒掉。心理學史表明,近代心理學從思辯哲學分立出來以強調實驗法為特徵。但在早期,馮特以意識為研究對象,以實驗為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對內隱的意識難以進行外部實驗控制的問題。解決這個矛盾有兩種可能的方式:一種是從改進研究方法入手,以適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點;另一種是,避開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點,以便進行實驗室的實驗。行為主義是採取第二種方式。行為實驗方法在生理心理和學習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中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但它是以犧牲很多研究領域為代價,當涉及人格、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問題時,或者完全迴避,或者勉強推論,因而陷入機械論的錯誤。人本主義則強調心理學研究應以第一種方式解決問題。人本主義發起人馬斯洛提出了他的整體分析方法論。馬斯洛認為,整休分析並不一般地反對實驗,但就人格問題而言,整體分析要比實驗室的元素分析更有效。馬斯洛的整體分析法有這樣幾個特點:(1)把某一人格群綜合征既看作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結構整體,又作為整體有機功能作用的一種表現;(2)研究的目的在於理解它自身內部各個方面之間的關係,它和整個有機體的關係,以及它和有機體其他表現的關係;(3)實施這種方法的一個根本要點是要先對作為整體的人有所理解;(4)但對於整體的理解不可能一開始就很完善。因此,需要有一個對整體和部分進行反覆研究的過程,這一過程馬斯洛稱之為反覆研究法,以這樣的方法論為指導,作為具體的研究方法就是個別案例研究,包括訪談、問卷調查、檔案傳記研究、人格測量和評估法。馬斯洛著名的對自我實現者的研究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的。  當人本主義以西方心理學「第三種力量」而引人注目時,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作為對行為主義的反抗而迅速得到發展。它是由許多接受信息加工觀點的美國心理學家共同創立的一個學派(如以研究注意和記憶著稱的G?A?米勒,以研究思維著稱的H?A?西蒙和A?紐艾爾)。它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反對行為主義的由動物研究推論人的行為,而是直接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從感知到思維),二是進行研究的指導思想是把人看成類似電子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試圖用信息加工觀點說明各自的具體研究對象。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他們認為,在把人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器的前提下,需要用較為抽象的分析原則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而不能企圖靠了解人的行動賴以發生的生理機制去達到目的。在具體研究中,採用實驗、觀察(包括自我觀察)和計算機模擬等方法。以反應時和作業成績為指標的實驗特別受到重視,利用被試的出聲思考的觀察法也得到發展。一般說來,當涉及快速的信息加工過程時,多利用以反應時為指標的實驗,而涉及較慢的信息加工過程時,則可應用出聲思考形式的觀察法。計算機模擬既可運用於快速的,又可運用於慢速的信息加工過程的研究。不管應用哪一種方法,認知心理學都強調將條件與結果加以對照,即將輸入和輸出聯繫起來進行推理,以發現某一心理現象的內部機制,這就是抽象分析原則。這樣既衝破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禁忌,又克服了古典內省法的弊端。  有這樣一句諺語:「我不要你的金子,我要你點石成金的指頭。」這神奇珍貴的「指頭」在科學研究中就是研究方法,而對方法本身的認識、思考、評價就是方法論。方法論的進步,就代表著科學研究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在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中,五六十年代所出現的行為主義衰落和認知、人本心理學的興起這種現象,從方法論角度看,是一種方法論的完善和進步。也正是這種學派的興衰,推動著心理學不斷地向前發展。

推薦閱讀:

Kate Louise Powell超現實主義女性肖像鉛筆畫
論反對黨內的宗派主義傾向
豐富和發展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大家手筆)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理論成果

TAG:心理學 | 心理 | 認知 | 認知心理學 | 認知心理 | 行為 | 行為主義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