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然之道與生活漫談(1)

By 袁去病

20180706

*注意:爲減低信息量,減少爭議性,以下公共學科知識信息,均引自百度百科。

  1. 一切都有根源

    自然之道或者相應的自然學派,其核心不是是否對大自然或者更天然的要素進行學科研究的視野或者方法,其先決在於是否基於「凡後天所能皆因先天所有」這樣一個強認知,以及「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認知,不是決定客觀世界存在的前提」這樣一個弱認知。歸根到底,是對世界本原的立場和觀點。

  2. 根基與枝葉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約·約翰福音》1:1。

    《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一散形為元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乃無生之至精——自有永有。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體,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能量因果這些存在。)

    對於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存在或存在狀態)來說,觀點無處不在,「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認知、思考、行為方式,當然也就會引發相應的後續結果,或者叫後果;

    從社會影響語境來說,後果我們自己承擔,也可能叫別人承擔,但是從哲學意義上或者思考意義上來說,一定是我們會遇到的,至於誰付出代價,或者享受什麼好處,則需要經過另一個漫長的作用過程,才能討論「到」。

    比如孩子放了一把火,燒著了森林,森林裡面的人被燒死了,而這個孩子因為年齡小,被釋放了......燒死人是被燒死的人的「結果」,當然也是放火的孩子放火的「結果」;但是對於放火的孩子來說,他的「後果」是什麼代價也不需要付,如果進一步地,他防火燒死的是敵對勢力,那麼他還可能成為一個「英雄」。(區別語境在思辨的時候,應該算是蠻重要的,從追求真理的角度來說,甚至把語境區別開來,就可能發現了運動的某些規律/真相)。

    「觀點」也可以用別的詞來幫助理解和運用,三觀就是極為重要的代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有些教科書願意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其實這更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者的劃分方法,也是一種實用主義哲學觀,其實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世界觀從來都是指導人們行為的。

    世界觀往往很快帶來一個問題,那麼我們生活、工作、學習、婚嫁、培養孩子,面臨困難、面臨衝突的時候,我們以什麼為衡量準繩呢?

    從自然學派的基本生存動力學來說,驅動生物的準則,就是生存有利驅動/生存不利避開(生存有利與生存不利原理)判斷,既然是判斷,就存在認知/感知,(本能)對比/(價值)預判,以及驅動的核心法則——兩小原理。

    【兩小原理:生物遺傳動力驅動的核心法則是生物(個體或種群)本能(基因中刻畫)地總是傾向以能量(投入)最小原理與信息最小(檢索)原理獲取生存資源和結果(也可以稱為種系存活,或者說個體與物種的生存與繁衍)】。

    價值觀是一種具體行動的判斷比對標尺,也可以認為是世界觀的行動層面的「具現」。

    有一些人會進一步提煉,形成一種「人生觀」,就是對人生都有「觀點」了。那麼有人會說了,有些人對人生「沒有觀點呀」,這個說法不準確,不可知論者,以及「奴隸論者」,以及頹廢、富二代、官二代、強權論者,都是人生觀,兩面三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適應論者,也都是某種人生觀。在主流社會(上層階層圈子)學術性和社會性語境中,「人生觀」可能被「精英化或修飾化」。

    總而言之,「觀點」的核心,是「一切人生觀念的出發點」,由於人的出生和生存早期,大部分反射或者生命活動,是刻畫在基因等遺傳物質中的,由於生物載體(就是活體內各個細胞,尤其是細胞器和相關蛋白質)對遺傳信息物質的信息識別解讀編譯生產......所以,這些在不同過的孩子個體上,表達的相似性很高,直到我們人類個體擁有自主性意識、觀念、甚至人格產生後,「自主性」被特指為由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活動所表現或者驅動出來的行爲。

    這個就有點像車子和開車,車子是開車的基礎,肉體是車子,而自主意識產生以後——特別是擁有對於客觀世界感覺認知,並具有價值判斷以後的行爲,就是開車的人,開車的人總是要通過方向盤、檔位、剎車、油門、轉向燈、雨刷等來控制車子的行進剎車和外部傳遞信號的表象。

現代腦科學和心理學大約對應到這樣的判斷:

丘腦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器官,丘腦神經元中的遺傳信息具有覺知特性,丘腦能夠將各個遺傳信息合成為一個特殊的信息集合,丘腦由神經元構成,每個神經元中都遺傳有信息,丘腦的功能就是將數個神經元的信息合成為丘覺,並發放到大腦聯絡區,使大腦產生覺知,也就產生了意識。丘覺是想法、是念頭,是意識的核心;

用眼睛看到的事物,但眼睛不能將看到的各種事物區分開來。視神經將所有看到的事物全部轉化為信息,傳遞到大腦枕葉,大腦枕葉對這些信號進行分析,將各個事物分離出來,每個事物用一個樣本來表示。

耳朵能夠接收各種音頻的信號,但不能將區分一段音頻信號中的各個詞句,每個詞句是由大腦顳葉進行分析產出形成樣本。臨床病例發現,大腦枕葉發生病變,病人就不能知道看到的是什麼,甚至什麼都看不到,如果大腦顳葉發生損傷或病變,病人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

丘腦將合成的意識信息傳到的聯絡區,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主要功能都是進行樣本的分析產出,不同的腦分析產出不同類型的樣本,大腦分析產出的樣本與覺察、認識有關,下丘腦產出的樣本與情緒有關,小腦、基底核產出的樣本與運動指令有關。

大腦分析產出樣本的目的就是激活丘覺進入意識,如果雜亂無章的信息激活丘覺,只能引起意識的昏亂,樣本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條理化信息,大腦經過捨棄無用信息、填補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簡化次要信息等多種形式的分析,獲得一個有意義的完整信息,這個信息與傳入信息相匹配,激活丘覺產生清晰意識。

現在我們看到了,至少在物質性生理結構上,丘腦是要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和處理的,並將篩選過的東西,送入下一個腦區,就是大腦額葉,額葉有元認知的處理部分,就是對概念的概念、邏輯的邏輯進行處理。

所以,在對我們行認識外部世界,事物乃至運動和行爲的過程中,確切存在某些主導評估、篩選、裁汰、剪輯、提煉的物質、生理與規則,關於這些規則的起作用機制,目前還缺乏足夠的理論和證據支持或否認,從經典物理或者簡單的組織理論上或者包括混沌理論,當前的進展尚不能分析或解讀;隨著量子理論的進展,進來也有不少利用量子假說解析的,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也無法確切意識的起源,但是可能對與心理學和認知領域非常重要的「共情」提出一些解釋辦法。

大腦聯絡區是意識活動的場所有兩個,一個是大腦額葉聯絡區,一個是大腦後部聯絡區,這兩個聯絡區都能產生意識。正常狀態下,兩個聯絡區的意識活動可以同時存在,並以大腦額葉聯絡區的意識為主導。大腦額葉聯絡區是各種意識彙集的場合,在清醒狀態下一直處於活動狀態,如果大腦額葉聯絡區不活動,人就一定處於睡眠狀態。當大腦額葉聯絡區的活動被逐步抑制,人就逐步進入睡眠狀態,如果大腦額葉聯絡區突然活動,人也就突然清醒。在大腦額葉聯絡區休眠時,如果大腦後部聯絡區單獨活動,這時就表現為做夢,也是意識活動的一種形式。

感受是先天遺傳的個人傾向,如情緒、嗜好、美感、慾望、動機等。參與感受活動的結構眾多,有大腦邊緣葉的扣帶回、海馬結構、梨狀葉和隔區等,有丘腦前核、背內側核等,有下丘腦的眾多核群以及杏仁核等,下丘腦除了具有樣本分析產出功能,還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近現代心理學家們普遍更樂意用大腦生理來解析行為,這當然很贊,對活動或者思考的時候,腦區的活動進行核磁掃描,可以很清楚發現宏觀活動的規律,但是可以精確到局部腦區,但是仍然擁有數千萬神經元細胞的規模上,由美國范德堡大學的一組科學家通過對熒光素酶這種生物酶進行基因改造而發明出來,通過這項技術,可以追蹤大腦中大型神經網路的內部互動情況。研究小組領頭人Carl Johnson教授說:「長期以來,神經系統科學家依靠電訊號紀錄神經元的活動。該方式雖然能起到很好的檢測效果,但卻只能用於少量神經元。而我們的新方法可以使用光學技術,同時記錄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這種技術是把發光感應器附在一種病毒上,該病毒可以感染神經元,這樣感應器就進入了神經元細胞內部。

現在讓我們從微觀層面恢復到人的個體層面,請記住人是一個整體,不應該因為微觀和宏觀就發生了本質割裂,單個細胞或者神經元是不會單獨決定複雜活動的,從單個神經元到做出決定的神經元數量之間,我們還存在一個很大的不了解的空檔層面,或者有幾個層面:

單個神經元或者神經元之間,究竟是如何「記住」確定的一組信息(概念)、「了解」一串邏輯(推理),並被「有意識地」組織在一個演算法單元,最後某個「想法」如何重新組織為一個「系統」,然後被「分發」到效應器官?

但是不管怎樣,這些是客觀、普遍、經常發生著的,那麼,按照自然之道(自然學派)觀點,我們需要承認和接受——這種我們尚不能感覺和認知,然後接觸和研究——我們可以感覺和認知的部分。

事實上,如果涉及到更爲複雜的思考和判斷,我們很快就不得不遇到宏觀可感的問題——我是誰,這個問題,也可以反過來看,我和周圍世界的區別是什麼?或者更廣泛地說——我這個「主體」,與周圍這些環境,或者其他人這些「客體」,究竟有什麼區別。

從不同的位置來看,或者說站在不同的「立場」,「主觀」、「客觀」,會有很大的差別,兒童從能夠意識到客體恆常性開始,就差不多擁有了主觀和客觀的真正區別能力,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通常到2歲左右,可以意識到,運動到遮蔽位置(或者視野消失)的東西,仍然是存在的,到了10歲左右兒童發展到自律道德階段,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其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標準內化於己。

道德是一個社會學用語,其本質是行為驅動的判斷,也就是三觀的專門化、具象化。在以往這是個哲學問題(也或者是宗教問題),哲學問題的背後,往往就是階級問題,因為考慮我是誰,就意味著我的來源,我的來源是否有高低,出身是否有貴賤呢?貴賤是否不變呢?

然後這個問題還會分出另一個問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們當然知道人普遍存在「善」,也普遍存在「惡」。

好在近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他的人格理論裡面,本我、自我、超我被作為基本的三個層面,這個理論結合冰山理論(就是潛意識的體量遠遠多過顯意識),人的超我,就是善呀,人的本我,就是惡呀,自我在中間搖擺,佛洛依德心理學也叫做心理動力學,自我被兩種力量所推動作用,於是善惡都有。

但是這並不能解釋或者解決人性本質(來源)是惡呢,還是善呢?其實細究一下,探討這個問題,對於唯物主義,可能有點無趣(無理),唯物主義理論不太能夠很好地解析人性善和惡,某種程度上來說,辯證唯物主義避開了這個話題,因為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應,並且對客觀世界有反作用,結合辯證唯物主義主要是社會理論或者工具,就可以某種層面理解這個問題。

【註:無論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有諸多流派和變體,本文所關心和討論的,因此不做深入展開,我們更關心從個體層面的人(person)的畢生發展,以及作為種群的人(複數)(Human population)的生存繁衍的一般性機制】

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就像說光是粒子呢,還是波呢?學術論戰可能確實有「追尋和捍衛戰力的意義」,但是如果考慮到人的具體生存環境和社會文化,這種爭論,是不是可能帶有「不同學術(觀點)利益集團」之爭的含義呢?公元前5世紀,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最崇高、最神秘,他們所講的數是指整數。「數即萬物」,也就是說宇宙間各種關係都可以用整數或整數之比來表達。畢達哥拉斯的學生希帕索斯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它的對角線(根號2)卻不能用整數之比來表達。天真的希帕索斯無意中向別人談到了他的發現,結果被殺害(相傳當時畢達哥拉斯派的人正在海上,但就因為這一發現而把希帕索斯拋入大海)這就觸犯了這個學派的信條,於是規定了一條紀律:誰都不準泄露存在根號2(即無理數)的秘密。

那麼為什麼如此信仰數學的學術領袖不惜殺人掩蓋一個真相呢,據說當畢達哥拉斯發現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以後(大約公元前500年),他們學派團體殺了100頭牛進行慶賀,古希臘牛是比較珍貴的,這是一次不菲的慶祝活動,很可能這種三角形很容易用來確定標記土地正方形邊界,並且保障丈量土地的準確性,這很可能讓他們擁有了別人無法企及的特殊利益。

畢大哥額拉斯學派組成了一個神秘的政治經濟團體,因此吸引人加入需要一些非常強烈的吸引點,我猜想很大可能是「萬物皆數」這個口號簡潔響亮(順便提一下,我個人覺得這也應該算是一種拜物教),很好地幫助他們發展了起來,但是當無理數發現的時候,堡壘被內部攻破了,他們甚至不惜殺人滅口。以畢達哥拉斯這樣聰明的人,怎麼會不知道早晚會被揭穿,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利益」可能受到巨大的損害——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他們將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了鄧寧格的著作:鄧寧格( P.J.Dunning), 倫敦1860年, 第36頁。)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活動後來他們受到民主運動的衝擊,社團在克羅托內的活動場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畢達哥拉斯被迫移居他林敦(今義大利南部塔蘭托),並於公元前500年去世,享年80歲——在那個年代算是高齡,他壽終正寢了。

如此強調數學純粹精神,甚至不惜以殺人來肅清異端(這個跟宗教異端還有點不同,因爲他們自己就很容易證實或者證僞)的人和團體,他們的心思意念行爲應該算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呢?如此重視科學信仰,應當是唯物主義,但是其實質是唯利主義!如果真的追求真理,尊崇真理,發現這個新的學科漏洞,他們的正常行爲,應當是加以研究,其實也很容易找到一個借口,再宰殺一次牛羊就可以了,畢竟他們在學術上領先了呀。

從更爲廣大的歷史與地理意義上來說,畢達哥拉斯學派並不是最早和最發達的學派,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倫採用60進位計數法,並有了分數、倒數、乘方、平方、高次方,直邊形面積,也應該知道了勾股定理,而埃及則有明確的考古資料證明在公元前1850年的紙草紙記錄的數學文獻,他們已經使用10進位,並且明確使用三遍比3:4:5的三角形(勾股定理最經典容易製作的整數邊數)工具來丈量土地,國王的地租是按照土地正方形的多少來測算的,那麼爲什麼要用勾股定理呢?因爲正方形的面積才最好測算呀,但是,怎麼才能夠容易得到正方形的土地丈量、標記呢,這就需要一個好的工具,而3:4:5的三角形恰好滿足這些,而且太簡單了。埃及每年尼羅河水會泛濫,所有有些地方會被水淹,土地面積就會減少,這樣國王就需要減少地租,因爲早期埃及的自由民比較多。而所有文明國家首先重視的天文曆法,則必須依賴與數學的發展,否則連日曆都無法有效擬定,也就無法保證農耕效率。

古希臘是公元前6世紀吸收了古巴比倫、古埃及等地方的數學,他們把象形文字改成了拼音文字,記錄效率提高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畢達哥拉斯學派不是首先發現溝谷定律的,另外,因爲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將所有門徒的成果都會歸到畢達哥拉斯名下,所以,畢達哥拉斯定理,甚至不一定是畢達哥拉斯本人發現或者證明的。但是,也可以反過來想,也許希帕索斯發現無理數以後,想背叛師門,有另外的政治或者經濟企圖也說不定,也或者被競爭對手惡意栽贓,讓畢達哥拉斯派反間計內訌殺人,以便對手尋機攻殲的可能性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

所以說,眼見爲實不一定是真相,文獻記錄不一定是真相,大師口諭不一定是真相。

在自然學派(教學)中,反覆強調——實施不等於真相,真相不等於真理。什麼是真理呢?不因時間、人、事而改變的,纔是「真實不虛的道」——「明悟領受的理」。

那麼退一步,我們的力量和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世界之大是無限的(充分大),很多知識和規律確實在很大範圍內都是成立的,很好用呀,是的,這些也可以稱為——「局部真理」,我們需要知道這些規則、規律起作用的「範圍(局部)」,以及在範圍內的偏差規律對吧。

如果知道,那麼我們在這個範圍內使用,有足夠的精度(足夠好用)。而超出這個範圍的,就需要另外的了解和推算了。

這樣說來,自然之道(自然學派)的本質、觀點、站位,是好的,不會妄圖以「所知、觀點」定義世界,不應該以我見非難非我見,更不應該以我利攻擊殺害非我利,其實後者已經不是真知的問題了。

所以箴言9章10節說:敬畏耶和華(自有永有)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道路、真理、生命)便是聰明;*關於追求真理是否會有好處,需要有另外的篇幅來講解,這裡僅僅提到一點,至少從某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維度、層面、空間)來說,智慧的提升與發展,是在世界中個人提升和種群發展的唯一自變數

現在回到我們前面的科學觀察話題,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或者後來的概率說,都首先是人們一種觀察結果,在過去經驗上的歸類對比的結果,與「光」究竟是什麼,沒有太必然的聯繫,對吧!因為這中間還存著觀察、表現、測量、描繪好幾步才能開始談論本質呢。這往往是我們試圖將之了解/規劃在我們的可認知領域內的一種嘗試,有的時候,我們的觀點可以在某一個領域或範圍內,比較好的擬合或者描述其運動規律,我們就可以使用這個規律(更準確地形容,其實應該算是「演算法」),超出這個領域,我們就需要其他的演算法,而這個領域的邊界,是我們需要認知或者了解的東西。

當我們對這些不同的層面、領域、邊界,及其運動規律了解更多,我們就多了操作利用它的機會甚至能力。

比如我們了解了水的沸騰與壓力,我們就有了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我們發現了半導體,激光,光纖......我們就有了計算機和互聯網,開啟了互聯網信息革命;現在,我們正在逐漸深入發現人工智慧和量子運動的規律,我們即將進入一個人工智慧與太空時代......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人格或者主體的話題,關於「自我」心理學家們還可以進一步區分——主體我、客體我、鏡子我,我們談到自我的社會關係是最複雜的。其實,這裡說的社會的關係也是心靈社會的社會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自我和超我、本我的關係。

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主體我,別人對我們的認知,是客體我,而我們自己以為別人怎麼看我,就是鏡我。

我們想讓別人(客體)認為我是怎樣的,我們試圖表現或者傳遞出來的特徵,就是我們的「范」,我們的「面子」,我們「裝的樣子」......面子觀不是華人文化圈所獨有的,虎死不倒威,鴨子煮熟了嘴也是硬的......這些都是我們在客體我這方面所操作的。

但是我們自己通常最容易了解的,是鏡我,這與客體(別人怎麼看)我之間非常容易存在認知偏差。

(海德)歸因理論認為(Attribution theory):關於個人闡釋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認知理論。旨在通過分析和推測行為的因果關係,以控制人們的環境及其影響下的行為。但是更為普遍並且重要的,是海德認為人有二種強烈的動機:

一是形成對周圍環境一貫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環境的需要。

普通人的歸因更多地依靠理解和內省。

海德認為事件的原因無外乎有兩種: 一是內因,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

在都是成功的情況下:

我們更本能地傾向於——歸因為外界因素(傾向於忽略他們的努力和能力);

我們更本能地傾向於——歸因為自身因素(傾向於突出自己擁有的特質或者努力);

在都是失敗的情況下:

我們更傾向於把別人的失敗——歸結為他們的自身因素;

我們更傾向於把自身的失敗——歸結為我們的外界因素;

這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我們從本性上,大概率是(對自己和對別人)不誠實的!

自身因素是我們自己比較容易把握,或者複製的,如果我們的成功來自於我們可控因素,我們繼續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外部因素是我們不容易把握、控制、複製的,因此我們如果把成功歸因為外部因素,一旦外部因素不確定,則我們面對更為不確定的狀態。

當然,如果這種外部因素具有健壯性或者不可剝奪性,則炫耀(歸因)這種外部因素,將可能變得非常有利,例如執法者利用自身優勢控制被執法者。

相反的衍生例子也是存在的,歸因與外部本質的心理動力在於有利於降低自己的心理負荷,或者找到一個「冠冕堂皇合理的理由」,仇富本身是一種很無奈的歸因,但是我們可以捏造傳播富人(或其他高等級階層)不良信息,如果沒有實質發泄的渠道,通過羞辱、捏造、散播、回應可以讓心理得到一定發泄減壓,但是如果遇到檢舉、揭發、抵制、批鬥的時候,進行檢舉、揭發、打砸燒搶羞辱......則這種力量將會爆發。

這種歸因驅動的本質,往往是因為競爭弱勢、安全恐懼的一種層面具現。

很會說話和很會做人的人,是可以意識到並卻控制自己這種慾望,通過恭維別人和提升自己的努力,把歸因偏好矯正到正確或者適宜的範圍。

D·卡內曼和A·特威斯基(1973)不把人看成是「樸素心理學家」,而看成是認知經濟學家,在歸因上注意節約能量,走近路達到結論。

有些心理學通常解釋這種偏差是人們的「自戀』傾向。

我們的思維(定勢)發展,歸根結底一定會表現為歸因判斷,歸因到我們內心「自洽」,就是內心不處於矛盾,或者盡量減少矛盾狀態,而這種歸因有強烈地受到我們的「觀點」的影響。

  1. 好的種子結好的果子

    前文提到自然之道或者相應的自然學派,其核心是——是否認為/承認,我們所觀察/存在的世界及現象,是客觀(首先不依賴與個人的主觀想像)存在,認識和接觸或者規律,應該探查和描述祂。

    在某些語境和背景中,有人願意/有意混淆某個順序/時點,比如說,我們創造的繪畫、作品、乃至音樂、建築、機器甚至程序,是因為我們(想像)而存在,感覺則必然因為我們的感官作用——而存在,所以讓這種「先天絕對決定」容易在人們心理/頭腦中引起混亂,不要受此影響。我們可以約略認為「他人」對「我」進行外部歸因(貶低和干擾)的本能動作。

    即便是從最樸素的邏輯而言,我們承認對自然、環境和自身的探索,是逐步的,發展的,對環境的影響和把握是有限的,從長期和宏觀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有利的。

    好的種子才能結出好的果子,這原本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常常看到或者相信不好的種子會結出好的果子呢?這個裡面的原因和狀況要分說出來可能會很多。

    我們更有利的方式是,學習和追究,如何通過好的種子,結出好的果子。

    自然學派或者自然之道因為更為本源和客觀,在這方面提供了更為健壯的邏輯和更有力量的、更多的工具、空間、資源。

——END——


推薦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未成立』歪打正著的應用                 班明峰  一、『陳氏定理』的『1+2』描述為「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 ,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
風景圖集:養眼的自然景色山川河流
【經典名言薈萃】653 自然做人,自然處世,自然做事;凡事看淡看開些,一切
PHONICS:自然拼讀法-1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TAG:生活 | 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