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體檢「揪出」早期癌症
腫瘤防治,我們在行動——2016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4.15-4.21)。
癌?唉……
「早知道,就應該定期體檢,不要等到晚期才發現。」
「早知道,就應該好好吃飯睡覺運動,不要透支生命。」
「早知道,就應該去做自己想做到事情,愛自己想愛的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可惜,人生沒有早知道。事後感慨,不如做好當下——防癌體檢。
關於防癌體檢,我們聽聽專家的意見——
普通體檢查不出癌症?
防癌體檢和普通體檢,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項目相互重疊,但側重點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普通體檢側重於檢查生理指標來評估健康狀態,篩查常見病、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癥狀明顯的腫瘤,也能發現,但大部分癌症,尤其是早期癌症,沒有太多特異性表現,輕而易舉就逃過了普通體檢的「法眼」。
有些人每年的體檢結果都很正常,卻在最後被發現患有中晚期癌症,就是這種情況。
防癌體檢能檢出所有癌症?
防癌體檢的實質是癌症的早期篩查。
它採取篩查癌症的診斷方法,選擇了一批從事腫瘤防治的專家,所用的項目和設備,能夠更靈敏地發現癌症的蹤跡。檢查腫瘤標誌物水平,是防癌體檢的經典項目之一。
腫瘤標誌物:存在於惡性腫瘤細胞中或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因而可以「標誌」出腫瘤的存在。
目前應用得比較成熟的腫瘤標誌物有十餘種,如AFP(甲胎蛋白,與肝癌有關)、CEA(癌胚抗原,與腸癌、胃癌、肺癌有關)、PSA(前列腺特異抗原,與前列腺癌有關)、EB病毒(與鼻咽癌有關)等。
癌症的發生髮展,需要一個過程。一些癌症的異常指標,像腫瘤標誌物水平,很少會一下子飆得很高,常常是隨著癌症的進展,一點點地逐步上升。這些指標只有上升到一定水平,才能檢測出來。
高危人群應該每年做1~2次防癌體檢。腫瘤標誌物水平、腫瘤的大小,有時會有動態變化的。即使今年體檢沒有問題,下一年也不能放鬆警惕。
「貴族體檢」PET-CT能否年年做 ?
說到防癌體檢,一次檢查費用高達1萬多元的PET-CT,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PET-CT是現在公認比較靈敏和全面的影像學設備,它能夠發現直徑在5毫米以上的微小腫瘤,對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腫瘤,仍有一定的漏診率。如果進行胃鏡、腸鏡檢查,經驗豐富的醫生可以發現1~2毫米左右的隆起或凹陷的病灶。
PET-CT檢查之所以價高,是因為它擁有其他影像設備難以取代的精確性,可以精確地定位腫瘤的位置。有些病人出現了疑似腫瘤的癥狀,腫瘤標誌物水平很高,但用盡各種手段,就是找不到腫瘤在哪裡,這時候,PET-CT就是最好的幫手。
但做PET-CT檢查,需要注射放射性顯像劑,給人體帶來一些輻射。所以PET-CT不能年年做,最多兩三年做一次。做多了,輻射帶來的傷害會不斷累積,反而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做一次PET-CT全身常規掃描,輻射量大概是20(mSv)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在醫院放射科工作的醫務人員,一年內接受輻射的限量是20(mSv)。
防癌體檢找官方指引
在網路上搜索「防癌體檢」價位在幾百幾千到萬元之間不等,這些防癌體檢套餐各式各樣,有的其實僅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加了幾項腫瘤標誌物篩查。如沒有採取個性化或有針對性的篩查,很難判斷其防癌價值有多大。
建議還是到腫瘤專科醫院,在腫瘤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個性化的防癌體檢項目。
一般檢查前,有個防癌諮詢環節,醫生通過了解體檢者的居住地、生活習慣、家族史、個人既往病史等,判斷他們是否存在患不同癌症的風險,從而確定個性化的防癌體檢項目。
發病風險極低的,每年例行常規體檢就可以了;發病風險高的,要用更精密的方法篩查,才不會有漏網之魚。
五類人群需要做防癌體檢
1、腫瘤高發地區(如廣東西江流域鼻咽癌高發,廣東潮汕地區、河南林縣食管癌高發,甘肅、寧夏胃癌高發)人群
2、常與致癌物質(如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廠礦企業污染物質)接觸人群
3、有惡性腫瘤家族史人群
4、有癌前病變(如胃腸道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等)人群
5、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特別感謝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防癌體檢健康管理中心劉宇英主任對本文提供的大力支持。
本文作者:陸宇婷
官方微信號:《家庭醫生》(ID:jtys1983)
版權聲明:本文為《家庭醫生雜誌》頭條號原創,轉載必須註明「來源:家庭醫生雜誌」,否則視為侵權,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食道癌的早期癥狀與預防
※清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特徵
※丙肝是傳染性疾病,發病隱匿,因此感染後多數患者在早期是無任何異常癥狀的,因此丙肝又叫做沉默的殺手,丙肝在潛伏期無明顯癥狀,在丙肝惡化時候,肝功能異常影響正常的代謝功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常見的丙肝惡化症
※小行星撞擊肆虐早期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