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羅斯柴爾德的信鴿」 高頻交易野蠻入侵

「1238個交易日,只有一天虧損。」

  神一般的交易記錄被清楚寫在全球頂尖電子交易公司Virtu的招股書上。作為紐交所6家指定做市商之一,Virtu在3個月前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文件。

  敏感的市場神經一下被挑起。比IPO消息更搶眼球的,當然是過去4年中僅1天虧損的戰績。這從事實上證明了高頻交易的巨大成功。因為Virtu的主要策略,就是高頻交易。

  神話不止於此。在華爾街,高頻交易公司平均每年收益率超過60%。這遠遠超過了巴菲特和索羅斯。

  巴菲特的副手芒格大發脾氣,他直言:高頻交易「就是邪惡」,是「合法的老鼠倉」。

  無獨有偶,今年4月份,美國金融作家邁克爾·劉易斯的新書《Flash Boys》將高頻交易推向風口浪尖。直到今天,抨擊高頻交易操縱股市還是華爾街最被火熱激辯的話題。

  而在國內,如果不是「8·16」事件,或許你還不知道高頻交易系統在金融機構中已普遍存在;並且這樣的系統帶給市場的不僅僅是可能爆發金融極端事件,它們還在盤剝著你的利潤。

  「羅斯柴爾德的信鴿」再次被放飛,當我們無法拒絕撲面而來的對手時,最好的策略也許就是:清醒地認識它。

  ⊙記者 宋薇萍 ○編輯 龔維松

  弱肉強食的金融生態鏈上,有一群狙擊手,永遠在暗處潛伏待命,埋兵布陣設下無數圈套,獵物一出現即閃電搏殺,整個過程快、狠、准。

  他們就是高頻交易者——創造了很多「麻雀變鳳凰」的財富神話,也製造出不少「烏龍指」、「胖手指」這樣的麻煩。

  截至目前,高頻交易已佔據美國交易所所有交易的60%以上。隨著這個交易群體的龐大,外界褒貶不一,監管者也開始重新審視。

  但「魔盒」已經開啟,高頻交易帶來一場交易方式的革命,誰也無法阻擋它們前進的步伐。

  「快閃小子」善與惡

  從誕生之初,高頻交易就一直是財富神話的締造者。

  早期有來自文藝復興技術公司的吉姆·西蒙斯,這位高頻交易鐵杆支持者在2008年(金融危機)獲得25億美元利潤,成為當年收益最高的基金經理。

  再來看一看摩根大通投資銀行部門的記錄:虧損交易日由2011年的31天,到2012年的7天,到2013年虧損交易日為零,足以令市場稱奇。

  更別提今年3月,作為高頻交易策略擁躉的全球頂尖電子交易公司Virtu也在招股書中宣布,過去4年所有交易日中,只有1天出現虧損。

  除了為個體帶來高收益,高頻交易還為整個市場創造超常流動性並平滑證券價格。紐約泛歐交易所估算,每天有46%的成交量使用的是高頻交易策略,這大大推高了美國股票交易所的成交量,手續費收入也直線上升。

  然而,天使與魔鬼總在一瞬間完成「換臉」。

  2010年的「5.6 閃電崩盤」給市場挖了一個深坑,這起由高頻交易引發的黑天鵝事件直到今天還讓人們心有餘悸。2012年8月1日,紐交所做市商騎士資本的「烏龍指」事件,也是高頻交易所致。短短45分鐘內4.4億美元就此蒸發。

  由於高頻交易的運行程序由計算機執行,交易速度非常快,同時交易決策權幾乎全部讓渡給機器,所以一旦交易啟動,人根本來不及控制。這種情況下,監管當局也無法採取對策,更無法判定連鎖反應的源頭。

  進入2014年,市場對高頻交易的質疑再次甚囂塵上。

  美國著名財經作家邁克爾·劉易斯4月份出版的新書《快閃小子》(Flash Boys)中,直指高頻交易破壞股市公平,並闡述了高頻交易者是如何輕易地在大眾眼皮下快速賺取暴利。

  一石激起千層浪。「股神」近期也向高頻交易開炮。巴菲特說,從事高頻交易的人,因掌握了系統如何運作便搶先行動從而獲得了交易優勢,但這並沒有為整個經濟活動增加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更直接將高頻交易描述為「讓老鼠直接溜進糧倉」,還譴責稱這種做法不僅對小投資者產生傷害,且大投資者也難保不受影響。

  就這樣,高頻交易掉入了天使還是魔鬼的漩渦中。眼下,圍繞高頻交易是否涉嫌不公平競爭,華爾街正在展開一場激烈辯論。

  為了探究這個華爾街魔盒中深藏的秘密,今年來,美國聯邦調查局、美國司法部、證券交易委員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等監管機構紛紛對高頻交易展開調查,以期查明這些交易商是否利用非公開信息取得其他市場參與者沒有的優勢。

  「私人磁懸浮」納秒之爭

  2010年,一群計算機高手在芝加哥商品交易和位於新澤西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之間秘密搭起一條海底光纖通道,並把通道拆成100餘份,賣給對沖基金、大型投行等金融機構。

  這就好比在上海龍陽路到浦東機場之間開了一條「私人磁懸浮」,通過這條通道,一次交易指令能在毫秒內完成。

  如果說光纖通道為高頻交易提供了可能,那日益升級的計算機技術則是高頻交易興起的另一大基礎保障。

  高頻交易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交易,依靠計算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發現交易機會,快速交易,持股時間經常不到一秒鐘。

  高頻交易逐漸形成影響是在2005年至2006年間。有技術支撐的金融機構,發明了一種瞬間撤單的盈利模式,把美國證券市場彼時運行有效的做市商制度置於尷尬境地。

  與中國市場不同,美國證券市場採用T+0交易,並採用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為投資者承擔某一隻證券的買進和賣出,買賣雙方不需等待交易對手出現,只要有做市商出面承擔交易對手方責任,即可達成交易。

  高頻交易者看準了其中的漏洞,他們用光速在不同市場掛單,但掛單並不是為了真正成交,而是像釣魚一樣,誘惑對手(一般為傳統做市商)出現。

  簡單來說,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高頻交易者在固定價格掛大單釣魚,做市商在不同的市場以市價方式試圖成交大單,當高頻交易者發覺做市商的先頭部隊(通常是下單速度最快、成交價格最優的市場),則迅速從別的市場撤單並重新下單(趕在大部隊到來之前),以更高的價格將相同的股票賣給做市商。

  在這場遊戲中,高頻交易者永遠是贏家。

  高頻交易還有一個顯著特徵,他們往往利用流動性的不對稱,利用交易對手速度的緩慢,通過套利活動賺取非常穩定的差價。

  發展至今,高頻交易公司對速度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狂熱狀態,他們已不滿足於微秒,有些基金的下單速度已可以做到微秒級別,個別基金甚至已達納秒級別。

  不少高頻交易公司甚至自己建立光纖系統,並把系統租借或轉讓給傳統金融機構,實現通道價值。

  「撿麵包屑」式交易革命

  交易次數多就是高頻交易?用計算機完成的就是高頻交易?答案並非如此。作為市場上最熱門的辭彙,高頻交易的定義卻沒有統一標準。

  「高頻交易是交易方式的革命。」

  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對上證報記者說,傳統的交易模式分為基本面模式和技術模式,而高頻交易無法簡單地歸為其中任何一類。

  通俗地講,高頻交易是指通過計算機和高速數據連接技術以極快的速度來交易大量訂單。比如,利用複雜的演算法,分析某種證券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微小變化,或者某隻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微小价差,並基於這樣的市場條件快速執行訂單,在毫秒、微秒甚至納秒之間賺取可觀利潤。

  現實中,人們往往將高頻交易和量化交易混淆在一起。但實際上兩者有本質區別。量化交易有數學模型,有程序化交易系統,它的特徵是投機,但是高頻交易是利用流動性的不對稱,和交易速率的不對稱,來賺取無風險收益。高頻交易者並不是單純的金融玩家,而是通過捕捉機制漏洞,利用機制漏洞來獲取盈利。

  「如果說傳統的交易技術關注的是波濤洶湧,那麼高頻交易關注的是絲絲漣漪。」

  羅旭峰進一步解釋稱,高頻交易所利用的交易機會可能不為交易員所察覺,或者容易被交易員所忽視,但正是市場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交易機會構成了高頻交易的核心。

  說白了,高頻交易就是「撿麵包屑」——它並不試圖去發現那些100元大鈔,而是不斷的拾起隨處可見的1元錢。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這就是高頻交易盈利的秘訣所在。

  為此,高頻交易者需在市場波動中才能尋找機會。美國作家艾琳·奧爾德里奇在其所著的《高頻交易》一書形容,一個合適的市場,必須有足夠的流動性,並且能夠進行電子化交易,以方便資金快速周轉。

  監管出手欲「剎車」

  目前各國政府監管部門都試圖加強對高頻交易的監管。上個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宣布,正制定一整套新規,應對高頻交易和暗池交易等問題。新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高頻交易商必須以經紀自營商的身份向監管機構註冊,這意味著高頻交易商將面臨進一步的監管審查。

  歐盟的態度也頗為激進。據外電報道,歐盟擬出台史上最嚴高頻交易規範法案,內容包括強制測試交易演算法系統、要求做市商在每個交易日特定時間內給予市場注入流動性等。

  「這一系列高頻交易監管條例將是全球範圍最為嚴格的。」歐盟內部市場與金融監管專員Michel Barnier信誓旦旦。

  國內市場,中國內地的股票市場由於採用T+1交易制度,普通投資者難以進行一般意義上的高頻交易。期貨方面,交易所都有一些防範高頻交易的舉措。如中金所就定義了10種異常交易行為,其中5種和高頻交易密切相關,包括「日內撤單次數過多」、「日內頻繁進行迴轉交易或者日內交易數量較大」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從事高頻交易的通道提供商對記者說,滬港通的開啟之後,同一隻股票在港交所與滬港通操作系統之間的報價過程可能存在價差,這為高頻交易系統提供施展空間。

  「只有股票市場交易機制真正改進了,上海和香港之間滬港通開始交易了,可能就會有人想出辦法,通過高頻交易盈利。」上述通道提供商說。

來源 上海證券報 宋薇萍


推薦閱讀:

滬深300ETF交易指南
Easy-Forex 交易平台簡介
讓交易回歸純粹:正念療法 倒空你的杯子才能接滿水
記我的五年外匯交易路

TAG:交易 | 高頻交易 | 入侵 | 羅斯柴爾德 | 信鴿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