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丨不搞產教融合,職業教育沒有出路!

  近日,由成都精沛科技有限公司主辦,成都精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承辦的中國製造2025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論壇在蓉舉辦,來自省內職業院校以及社會企業的200餘名代表參與。論壇從學校與業界雙向視角,就如何抓住新機遇、應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實踐新方法,有效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進行交流。

業界聲音:

產教融合是校企長遠發展的共同需求

  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技師、「游洪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創始人游洪建指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要堅持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和職業教育證書對接、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對接、職業教育的專業和產業企業崗位對接、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對接的實踐原則。

  游洪建指出,產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主要有3個層面:一是簡單合作,即訂單式培養,學校根據企業需求進行課程開發,以企業為實習基地,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學校按協議為企業培養合格人才;二是中層合作,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有知名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為學校的辦學方向、人才培養提供諮詢服務,共同研究培養目標;三是深層合作,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學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進行科研攻關、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經企業認可後實施教學,或企業提供培訓課題或課程計劃。他認為,目前校企間的深層合作還較為缺乏,應成為今後深入探索實踐的領域。

  「不搞產教融合,職業教育沒有出路。」成都精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成都精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校長付尚波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提出,職業院校要對接產業需求開辦專業、對接崗位設置課程、對接生產過程實施教學。

  該企業近年在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新技術新工藝培訓、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課程第三方評價等方面與川內職業院校開展了廣泛合作。付尚波認為,企業積极參与產教融合既是一項社會責任,同時自身也能從中獲得實際利益。例如,學生參與崗位實訓,一方面,通過現代學徒制,學生在企業師傅帶領下能為企業產生一定實際價值;另一方面,這也是企業為自身培養選拔優秀人才的途徑。付尚波說:「企業要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觀,立足企業的長遠發展,處理好社會效益和企業利益的關係。」

院校經驗:

辦學始終緊跟產業發展需要

  「我們堅持產業結構調整到哪裡,學校的辦學就跟進到哪裡;重裝企業需要什麼樣的高技能人才,學校就提供什麼樣的人才支撐,與裝備製造企業形成牢固的合作夥伴關係。」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向楨從「廠中校」、「校中廠」和師資隊伍建設3方面介紹了該院產教融合的經驗。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研製世界最大的8萬噸大型航空模鍛壓機,該學院及時與中國二重合作開設了模鍛專業,以「廠中校」模式實施培養,該專業畢業生成為了大型模鍛壓機試運行的首批操作者;東汽產品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急需焊接高技能人才,學院立即調整教學內容,通過「校中廠」模式,引入歐洲焊工標準,校企實施聯合培養,連續兩屆培養了142名畢業生,全部進入核電、風電生產的重要崗位。

  該院將行業技術創新中心、企業研試中心、產業育成中心引入校園,協同實施人才培養、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學院與中國航發集團共建航空材料檢驗檢測中心,承接航空材料檢驗檢測人員專業培訓,以及中國二重、九院、渦輪研究所等企業航空材料的檢驗檢測工作;與德國KUKA共建「四川省工業機器人應用創新中心」,開展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技術應用研發,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和售後服務。

  依託這些平台,該院組建了由「大國工匠」高鳳林,8萬噸模鍛壓機總設計師陳曉慈,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陶春虎,旅美人工智慧專家師克力博士等為代表的科研教學團隊,直接參与專業建設與教學工作。學院堅持師資隊伍中至少20%為業界兼職教師,同時全職教師均需參加相關行業培訓與考核。

  向楨表示,目前學院在產教融合的實踐中也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一是在「校中廠」等建設中,國有資產申報缺乏針對性規範;二是在實訓平台等建設中,學院得到的財政支持較為缺乏,以致自身負擔過重。

來源:《教育導報》

推薦閱讀:

(理性)救災時評--沒翅膀的「國軍」成不了天使
時評-馬來西亞的未來
新華時評:「織圍脖」也需看場合(新華社 2011-3-6)
【龍凱鋒時評】又到甲午年,中日關係何去何從?
時評:敬畏生活紀律方能廉潔修身

TAG:教育 | 職業 | 出路 | 沒有 | 時評 | 職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