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之「頓挫」 ——《 登高》賞析

杜甫詩歌之「頓挫」 ——《 登高》賞析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一首是經典名篇。雖然在詩句中點到「哀」,但不是直接訴說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風急天高猿嘯哀」——猿猴的鳴叫聲悲哀。這留下了想像的自由,並不說明是猿叫得悲哀,還是自己心裡感到悲哀,反正是「哀」的氛圍就是了。點明了「哀」還不夠,下面又點到「悲」。「萬里悲秋常作客。」這回點明是詩人自己悲秋了。一提到秋天就強調悲哀,不是落入窠臼了嗎?

不然。這是因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雖然是個人的命運,卻博大深厚。客居、多病、白髮、潦倒、借酒消愁,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寫個人的悲哀,於杜甫可能太輕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現其個性。沉醉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絕對說就寫不出高遠的精神境界來。杜甫的悲哀有什麼特點呢?杜甫不習慣把自己的情懷局限在狹小的自然空間中,這裡就顯示出他的悲哀相當深厚博大。

這種博大,首先就表現在空間視野上。詩題是「登高」,開頭兩句就充分顯示出登高望遠的境界。風急天高,回蕩猿嘯之聲,渚清沙白,空間壯闊,本已有俯視之感,再加上「鳥飛回」,更覺人與鳥之間,如果不是俯視,至少也是平視了。這正是身在高處的效果。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俯視的空間感不但廣闊,而且有時間的深度。和前兩句比,這兩句境界大開,有一種豁然提升的感覺。如果說前兩句給讀者的感覺還可能是寫實的話,這兩句則明顯有更強的想像性、虛擬性。落木居然滿眼都是,無邊無際,充滿上下天地之間;長江滾滾而來的傳統意象,不僅僅是空間的縱深透視度,而且是時間的無限長度。空間和時間的交織,當然不是局限於空間的畫面可比,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兩句每句三個意象,後兩句雖然只各有一個意象,但是其屬性卻有「無邊」和「蕭蕭」,「不盡」和「滾滾」,有形有色,有聲有狀,有對仗構成的時空的轉換,還有疊詞造成的滔滔滾滾的聲勢。從空間的廣闊到時間的深邃,不僅僅是自然界的,而且是詩人的精神氣度:悲秋而不孱弱,有厚度,有渾厚之感。

如果就這樣深沉渾厚地寫下去,未嘗不可,但是,詩人似乎並未一味渾厚深沉下去,到了第三、第四聯,有了些許變化: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應該說,這裡的境界不像前面的詩句那樣開闊,而是一下子回到自己個人的命運上來,而且把個人的「潦倒」都直截了當地寫了出來。渾厚的深沉的宏大境界一下子縮小了,格調也不單純是深沉渾厚,而是有一點低沉了,給人一種頓挫之感。境界由大到小,由開到合,情緒也從高亢到悲抑,情緒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節奏的曲折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默默的,有時卻有突然的轉折。古代詩話上說,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沉鬱是許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頓挫則殊為難能。

這是杜甫的拿手好戲。他善於在登高的場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儘可能宏大的空間中,使得他的悲涼顯得並不渺小。但是,總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調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歷史到個人,由空闊到逼仄,形成一種起伏跌宕的氣息。我們來看他寫於差不多同一時期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明明是個人的痛苦,健康惡化、親朋離析,但杜甫卻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時間的運動(「日夜浮」動)之中,這個氣魄就宏大了。這並不完全是技巧問題,詩人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親朋離散、老病異鄉)和遠在視線之外的戰亂(「戎馬關山」),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這種境界是夠宏大的了,但他隨即又轉向了個人的小命運,而且為親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橫流起來。這不但不顯得小家子氣,而且以深沉的情緒起伏來調節詩的情感節奏。這就難怪詩話的作者們反覆稱道他的感情「沉鬱頓挫」。

在《登樓》中,則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動變古今。」他個人的 「傷心」總和「萬方多難」的戰亂結合在一起,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會的廣度。為了強化這社會性的悲痛,他又從「天地」的宏大空間和「古今」的悠遠時間兩個方面加以充實。杜甫的氣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這種社會歷史感、宏大空間感和悠遠的時間感三維一體構成的。哪怕他並不是寫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以宏大的空間來展開他的感情,例如 《秋興八首》之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藉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現了他個性宏大深沉的藝術格調。換一個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機遇,也不一定能表現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來。

當然,杜甫的風格是多樣的,有時,他的風格並不以渾厚深沉見長,而是以明快細膩動人。例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裡最大的特點,不是渾厚深沉,而是相當細膩。不是外在感官的宏大視野,而一種內在感覺和情致的微妙的審視。詩題是「喜雨」,沒有一個字提到「喜」。這不像悲秋,公開地堂而皇之地渲染悲痛。但是,這種喜是默默的,無聲的,是伴隨著細緻的內在審視的。這種感覺不是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在無聲無形之中的。所寫的雨是細雨,細到感覺不到,「隨風潛入」,「潛」是看不見的,又加上是夜裡,可是還使詩人產生了一種獨享的喜悅。接著下來「潤物細無聲」,聲音本來是看不見的,「無聲」更是突出了聽不見,外在感官不可感,但是,「潤物細無聲」,「潤」,卻流露了內心感受的喜悅的特點,說的是物之被潤,表現的卻心的滋潤。無聲的微妙勝過有聲。只有細緻的心靈才能感受到這種微妙的喜悅。只有具有精緻的內在感受力的詩人,才能為生命看不出來的在生長而默默地感到欣慰。

下面兩聯,又轉換到外部感官上來。「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妙在黑白對比,明暗反差。野外的路有雲,說明是平原。連雲都是黑的,天空地上,一片漆黑;用一個「獨」字,表現江船上一點燈火的鮮明,這是色彩的反襯。光是孤獨的,但是,在黑夜中卻分外生動。

最後一聯,則是和全詩在視覺效果上的對比。「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如果說,第三聯的色彩還是相當含蓄的,只是因對比而顯得鮮明,那麼,到了最後一聯就是濃筆大墨,有如潑墨寫意花卉,感覺不但濃烈,而且豐富。花「紅」已經是濃烈了,還要加上「濕」。已經是有質感了,可是杜甫還不滿足,還要讓紅濕的花有重量感。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杜甫刻意要用花把自己對雨的感覺寫足,多方面都寫透,也就是把自己的喜悅寫夠。詩中的喜悅有兩種,一是默默的、內在的、不形諸於色的喜悅。一是外在的、視覺的,突然發現雨後的花的鮮艷和分量,情不自禁的、形諸於色的驚喜。

我們之所以要介紹杜甫的這首詩,是為了從反面說明,什麼不是「渾厚深沉」。只有懂得了什麼不是渾厚深沉,才能真正體悟什麼是渾厚深沉。理解詩歌,最忌是空泛。我國古典詩話往往有些精緻的感覺性斷語,如說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渾厚深沉」等等,對於理解杜詩應該說是有幫助的,但是這樣的話語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比較模糊、抽象、不確定。我們的任務不是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而是在古人的水平上提高一步,這就要對這些話語進行分析,結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體化。深入地具體分析已經不易,還要防止孤立地封閉地分析。分析要開放,最好是把作品放在系統中,在多方面的聯繫和對比中進行,才有可能使分析深入。


推薦閱讀: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全詩賞析
宋詞精選詩詞(原文 譯文 賞析)2
岑參的邊塞詩賞析
雜感原文、翻譯及賞析
宋 周敦頤【愛蓮說】賞析

TAG:詩歌 | 杜甫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