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鴻章悲催的最後六年(上)

作者:高成

合肥城裡,李鴻章的享堂依然佇立,但他的墓地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上世紀中期,為了籌錢建工廠,李鴻章墓被當地人民公社挖開,狂熱的人們興奮異常,覺得撬開這個賣國賊的墓地是理所當然、大快人心的。為了懲罰賣國賊,人們把他的屍體用繩子拴著,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示眾,直至屍骨無存。時間無情,五十多年轉瞬即逝,在今天各大網站評論區里,痛斥李鴻章賣國行徑的依然大有人在。顯然,他已經成為了中國屈辱的象徵。鄧小平曾說:「如果我收不回香港我就是李鴻章!」

之所以會走到這步田地,和李鴻章最後六年息息相關。也就是光緒二十一年到光緒二十七年這一段時間。縱觀其接近八十年的漫漫人生路,這一段走得最艱辛、最無助、最凄涼,而他腳下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則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如果他老人家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駕鶴西去,也許他就不會攤上大事,今天認識他的人會少很多,大家痛斥的會是另外一個人,可歷史已經不能改變了……

讓我們把時間上溯到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剛剛過完了一個沉痛的甲午年,李鴻章的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此刻,離直隸不遠的威海衛,正上演著大清帝國的悲劇,農曆正月五日,日軍攻佔威海衛南幫炮台,李鴻章聞訊後心裡更忐忑了,他連忙發電報給丁汝昌:「萬一劉島不保,能挾數艦衝出,或煙台,或吳淞,勿被倭全滅,稍贖重愆。否則事急時,將船擊沉,亦不貽後患,務相機辦理。」可惜事情不如李中堂所願,北洋海軍不但沒能衝出,還投降了,軍艦全部歸屬日本,丁汝昌自殺。據李鴻章朋友回憶:平壤戰敗的時候,李鴻章痛哭流涕,夜不能眠,旅順失守,他憤不欲生。如今苦心經營多年的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會是什麼反應就可想而知了。

打了敗仗,就要議和,清政府覺得再不去談判,日本人就要打到京城了,但又有誰願意去呢?參與談判的人要受日本人的氣,簽的肯定是不平等條約,鐵定要割地賠款,只要你一去,合約一成,這賣國賊的名聲就跑不掉了。事實也是這樣,雖然過了兩個甲子,我們還對談判之人念念不忘,反覆提起。清政府一開始派張蔭恆、邵友濂赴日談判,結果被伊藤博文嫌棄了,覺得級別太低,全權不足,難以接受,他們暗示清廷,就這兩個行:一個是恭親王奕訢,還有一個是李鴻章。

在國內,朝野上下也強烈要求李鴻章去,因為開戰前,人們都覺得日本是個小國,跟中國一樣同處東亞,先前國情也類似,中國打他不說虐菜吧,也應該十拿九穩;國外也有不少媒體更看好中國,孰料結局讓人大跌眼鏡,四萬萬人齊淚下,天涯何處是神州?上到官員,下至黎民,都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當時京城裡的應考舉子聯名上書,請求清廷不要在條約上簽字。民憤至此!而在戰爭中用人不當、指揮失誤的李鴻章,自然要為敗仗負責,人們都覺得是他的責任,那你去議和不是應該的嘛。恭親王已經年過六旬,一把年紀了,你李鴻章雖然比恭親王還要大個十來歲,可你身為一個臣子,好意思讓老王爺遠赴重洋,承受這千古罵名?顯然說不過去。所以李鴻章是符合日方要求的唯一人選。

正月二十七,李鴻章即將赴日,臨行前進宮辭行,順帶著問問能不能割地。割地這事李鴻章說了也不算的,得要最高統治者認可方行。朝廷里慈禧太后最有權威,可過完六十大壽的太后不願意見他,說這件事問問皇帝,聽皇帝的意見,我手疼還拉肚子,管不了。光緒也不願意由他之口答應准予割地之權,對自己名聲不好;賣國皇帝也對不起列祖列宗,乾隆說過,後代子孫只要失去大清國一寸土地,陵寢不得立聖德神功碑,李鴻章這一去要少多少寸呀!但沒辦法,太后把皮球都踢給你了,只好同意。

農曆二月十八,李鴻章一行乘坐德國輪船抵達日本馬關,此時雙方還沒有停戰,所以第一次會議商議停戰條件,伊藤博文要求中國交出大沽、天津、山海關及鐵路、軍需,李鴻章自然不會交,十天後,雙方第三次會談,結束後遇到了突發事件。每次李鴻章離開談判場所,都會有很多日本人爭相前來,為目睹李中堂的風采,瞧這人氣,《清史稿》有言,說他「名滿全球,中外震仰,」知名度特別高,但人群中卻有一個軍國主義的極端分子,小山豐太郎,他覺得日本不應該跟中國議和,怎麼樣也應該把中國佔領了再說吧,這樣就和談太便宜中國,可他人微言輕呀,所以為了阻撓和談,便決定刺殺李鴻章。

李鴻章左臉頰中槍,血流不止,七十多的人了還要受這一擊,著實不幸,反過來想,打臉已經不錯了,至少撿了條命。日本方面聞訊後大為恐慌,生怕李鴻章一怒之下走人了,繼續打對日本不利,日本人少資源少,經不起消耗,仗打到這份上,國庫沒剩下什麼東西了。為了安慰李鴻章,他們迅速判處小山豐太郎無期徒刑,接著又是探望又是道歉的,還下令無條件休戰,就連談判桌上的條件都放寬了。李鴻章覺得談判更重要,拒絕開刀。之後經過一系列的討價還價,最終商定割台灣、澎湖、遼東半島,賠款兩億兩白銀。後清廷以夷制夷,利用列強間的矛盾,知道俄國也對遼東半島有意,肯定不會坐視不理,便將此事告知列強,繼之引發三國干涉還遼,交三千萬兩贖金了事。

農曆三月二十三,這一天正好又是個甲午日,《馬關條約》正式簽字,可以說此戰從甲午年始,又在甲午日終。次日李鴻章離開日本回國,經歷了整場戰爭,李鴻章百感交集,感觸良多,他覺得這個政權再這樣下去是非亡不可的,怎麼辦呢?他到天津後給朝廷上折,最後一句吐露心聲:「深盼皇上振勵於上,內外臣工齊心協力,及早變法求才,自強克敵,天下幸甚。」不久,日方要舉辦台灣交割儀式,需要有個中國官員出席,作為代表,群臣又建議由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去,李鴻章當然不樂意,我都當了這賣國賊,現在連我兒子都不放過?可朝廷不理他。台灣人民早就恨透了他們父子,揚言要把他們千刀萬剮,李經方知道後嚇得不敢登島,在船上舉行交割儀式。這時,李鴻章的聲望降到最低,人們都很嫌棄他,「國人皆曰可殺,萬口一辭。」

年底,慈禧太后下懿旨,改派李鴻章為正使,前往沙俄祝賀沙皇加冕,李鴻章上書請辭,未獲批准。次年二月二十五日,李鴻章由上海出發前往俄國。在那裡,簽訂了《中俄密約》,裡面規定旅順、大連不能租借給俄國以外的國家,俄國幫中國代造鐵路等。加冕典禮上,俄國對李鴻章的懂事非常讚賞,對他禮遇有加,儀式上居外國專使首班。後來李鴻章又相繼前往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而且會見了當時世界上的政治大腕,比如德皇威廉二世,英女皇維多利亞等,當會見同行「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李鴻章問他治國之道,俾斯麥告訴他要有強悍的軍隊做立國之基,國家安全都無法保證,談什麼建設。洋人原以為李鴻章此番前來會帶來什麼訂單之類的,結果並沒有什麼,不由的失望。

光緒二十三年,李鴻章閑居京城,門庭冷落,沒有了昔日的輝煌,誰叫天朝的官場就是這麼現實,你有權就是爺,一旦下台,啥都不是。李鴻章對時政非常不滿,他曾說:「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回首一生作為,痛心不已,甚至有些自嘲:「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圖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甲午之敗,國勢傾頹,李鴻章固然有責任,但結局似乎早已註定,不是一個李鴻章可以左右的。梁任公說:「是役也,李鴻章之失機者固多,即不失機而亦必無可以幸勝之理。」

當時的中國矛盾重重,人們並不團結。漢人與滿洲統治集團,腐朽的清政府與受壓迫的人民,中央與地方,帝黨與後黨等等,存在太多的矛盾,最終結果就是一盤散沙。甲午一戰更像是滿州直隸與日本的戰爭,而不是全中國與日本的一戰,清政府不信任人民,不敢發動他們,人民也不願意被他們役使,劉公島之戰,有人給日軍寫信,請求把廣丙艦放回來,理由是該艘船是廣東的,而這場戰爭跟廣東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就通融通融。外國人聽說後都笑掉了大牙。

對比中日軍隊,也會看出一些差別。當日本陸軍出征時,島國市民揮舞著國旗唱著歌歡送他們上戰場,中國一些軍隊得知要上前線,個個如喪考妣、淚如雨下,親友哭著喊著依依惜別,場面讓人動容,唏噓不已。無論是淮軍還是湘軍,都打不過日軍,其中雖有左寶貴這樣的民族英雄,可畢竟是少數,像葉志超這樣的統帥多;湘軍淮軍是近幾十年建立起來,有些戰鬥力的,尚且被五殺,那八旗、綠營還用說嗎?老百姓早在鬧白蓮教的時候就總結過,寧願遇見清政府口中的「賊」「匪」,也不願見綠營,因為綠營軍剋扣軍餉卓有成效,官兵個個比「賊」還窮,騷擾百姓是他們最強的能力。

海軍還是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可建設的也不好。這點李鴻章深有體會。開戰前,北洋水師已經好幾年沒有增加過新艦了,因為海軍衙門的經費年年都要被老太后挪去修頤和園,而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本被北洋水師看重,卻因為經費問題無法購買。沒有船,就連增加點炮彈都不行,李鴻章本已簽署命令買德國開花炮彈,卻被主管軍需的官員擱置,說不划算,等到戰爭爆發,想買已經來不及。身在天朝的體制內,做一件事處處被掣肘,還要看人臉色,你站的越高,想搞你的人就越多,皇室會懷疑你的居心,言官會說你跋扈,想真正做好一件事太難了。北洋海軍內部管理也不佳,層層貪污,剋扣軍餉,早已被金錢腐蝕。

1895年李鴻章訪問美國的時候,也許他沒有意識到,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利堅合眾國成為了世界上GDP最高的國家,先前這個王冠曾長期專屬於中國。轉折點發生在300多年前的17世紀,來自東北白山黑水間的滿人掌控了這個國家,在他們統治的時代,沒有能把明朝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成資本主義,明朝留下的那些阻礙時代進步的問題也沒能得到解決,中國遇到了發展的瓶頸,黃仁宇博士的《萬曆十五年》中認為: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的情景跟萬曆十五年相差無幾,甚至還出現局部倒退。專制皇權更加強化,文字獄更過分,火器基本上沒有發展,連國門都給關上了。中國之所以沒能更進一步,最核心的因素恐怕還是本國所處的地理環境,農業文明很輝煌,但要走向工業時代卻非常困難。就算明朝以後是個漢人政權,結局也不會差太多,滿人的出現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西方國家卻爆發了工業革命,成功逆襲,如果讓體制陳舊的中國自己去發動一場類似的革命,不知要等到何年。馬戛爾尼訪華後總結:「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甲午戰爭時,就沒有能夠力挽狂瀾的人了,不發展工業,不結束專制統治,如何挽救國家和民族?

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三日,康有為和翁同龢、李鴻章等人談論變法,還和榮祿唇槍舌劍了一番,上文提到,李鴻章在甲午戰後是想要改革的,當康有為組織強學會,李鴻章還出了錢,只是維新黨人覺得他名聲太臭,不願意收。康梁的維新變法觸犯了舊勢力的利益,地方上也只有湖南真正實行了,可慈禧的政變卻結束了這一切。其實康有為見識到舊勢力的強大後,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退步,由要求設議院、開國會變成設制度局,由「興民權」變成懇求皇帝乾綱獨斷,光緒對政治體制的改革沒什麼興趣,只是希望富國強兵。所以此次變法的內容和後來清末新政的非常相似,但當時依然不能被容忍,因為涉及到了權力之爭,結果失敗了。

事後,老太后召見李鴻章,拿著一份奏摺對他說:「有人說你是康黨!」李鴻章回答:「老臣就是康黨……如果舊法能夠富國強兵的話,現在中國應該已經強大好多年了。」之後李鴻章被派去勘探治河,考察各國治河之法,又被派為商務大臣,考察商務,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被外放為兩廣總督。朝廷要求他把康有為、梁啟超的祖墳挖了,以示懲戒,李鴻章沒有做,他挺同情維新黨的。

有識之士參考外國制度,認為中國出路無非兩條,一是走民主共和,一是走君主立憲,其核心就是要清政府還政於天下,這是清政府萬萬不可能做到的,慈禧太后一生視權力如命,滿清列祖不惜犧牲民族未來保住愛新覺羅家的江山,都是為此。所以只要清政府還存在一天,就別想靠他們求強,他們會騙你、哄你就是不會聽你的。李鴻章主政兩廣期間,清政府面臨著兩大問題,《老殘遊記》裡面簡要概括為:南革北拳。南方有孫中山等人組織的革命黨,北方則有義和拳,局勢不明朗,殊不知一場國難即將降臨……

李鴻章悲催的最後六年(下)將於下周二推送。

如果你覺得這個作者寫得好,長按下面的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向他表示一下吧( ^_^)?

時拾史事讀者QQ群1群已經滿員了,沒能進去的同學請加新群30428330,歡迎喜歡歷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關注我就對了。你還可以通過網易雲閱讀、騰訊新聞客戶端、zaker、flipboard多種形式搜索訂閱時拾史事。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推薦閱讀:

《沙俄賄賂李鴻章始末》
李鴻章的鐵漢柔情
替罪羊李鴻章:為何成了萬人踩的賣國賊?
李鴻章訪美,轟動美國朝野的10天
梁啟超謀刺李鴻章始末【轉】

TAG:李鴻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