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巔峰:從美蘇峰會到中美峰會

鳳凰網連線南開大學國際關係系副主任劉豐:美國希望首腦會晤改善兩國關係美蘇雖然為冷戰對手,意識形態也截然對立,但是因為兩國都希望通過最高領導人會晤為兩國關係改善營造氣氛,甚至在核軍控等問題上實現突破,因此美蘇在招待最高領導人方面都不敢馬虎,甚至可以說殫精竭慮。美國更是如此。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之時,美國既邀請農民出身的赫魯曉夫訪問艾森豪威爾總統的農莊,使其有種「回家的感覺」,又要求瑪麗蓮?夢露必須性感出席。可見,美國人對蘇聯領導人的接待工作不比接待其他任何領導人的待遇低。【詳細】

劉豐:美蘇領導人良好私誼能促進兩國關係 但要服從國家利益冷戰期間,如果美蘇領導人有良好的私人友誼,談得來,對美蘇關係有促進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不應被高估,畢竟他們都要服從於國家利益,而且還受制於國內的壓力集團。勃列日涅夫訪美時,尼克松不僅送了一輛林肯車,而且邀請其造訪私人宅邸。勃列日涅夫住進了尼克松出閣女兒的閨房,席間賓主相談甚歡。雖然這位蘇聯領導人感動的熱淚盈眶,但是絲毫沒有影響他當天夜裡對美國發難。而整體上看,勃列日涅夫當政之時,也是蘇聯在冷戰中攻勢逼人的時期。【詳細】

冷戰:起源和性質

冷戰·歐洲態勢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美國和蘇聯尚有餘力雄踞於當世。美國本土沒有受到戰爭破壞,經濟上更是前所未有地強大。蘇聯在戰爭中遭受了摧殘,但它仍然是一個令人生畏的軍事強國,擁有400萬人的軍隊,它在中歐和東歐所控制的人口和地域遠遠超過了1939年以前的邊界。【詳細】冷戰重要原因:意識形態敵對自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以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和馬列主義的共產體制之間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敵對。這種衝突最終被冠以「冷戰」之名,是因為儘管敵意和對抗尖銳激烈,但從未導致兩個超級大國發生公開直接的軍事衝突。【詳細】二戰結束時的態勢已含冷戰因素 在歐洲,大戰臨近結束時,蘇聯軍隊佔領了東歐和易北河以東的德國。美國、英國和法國軍隊佔據了德國的其餘部分、奧地利的大部分和義大利的全部。紅軍橫掃中東歐大片土地,所以蘇聯人也就在這些地區施加了政治控制。美國也在對義大利的佔領中把蘇聯排除在外。【詳細】劉豐:美國人普遍對蘇聯領導人懷敬畏情緒 最喜歡戈爾巴喬夫由於美國政府長期「妖魔化」蘇聯,美國人普遍對蘇聯領導人懷著敬畏的情緒。美國有個十歲的小女孩給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寫信,請教蘇聯為什麼要征服美國,並得到禮貌回復。這位小女孩一下子就成了「和平天使」、家喻戶曉的童星。所以,一旦有機會親眼目睹紅色帝國的「老大哥」,美國人總是按捺不住好奇心。總的來說,美國人在蘇共領導人中最喜歡戈爾巴喬夫,這多少是與戈氏對美妥協,並推動了蘇聯解體分不開的。【詳細】

勃列日涅夫:美蘇兩國決定的事 世界必須跟從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就限制戰略武器、經濟、貿易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會談。勃列口涅夫強調蘇美關係的極端重要性:「我們知道就力量和影響來說,世界上只有蘇聯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真正管事。任何事情只要我們兩國之間決定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著我們。」尼克松承認,隨著蘇聯力量的增長,美蘇力量對比業已平衡,特別是在具有決定勝的核發展和核能力方面差距已經彌台。尼克松強調:「我們是兩個最突出的核超級人國,這是現實。但我們雙方都有盟國。他們全是有自尊心的。我們做事決不應漠視他們的利益,否則會把事情弄糟。」【詳細】

赫魯曉夫追求美蘇合作主宰世界

尼克松與勃列日涅夫「直接談」赫魯曉夫的追求:美蘇合作 主宰世界赫魯曉夫把國際上的鬥爭作為實現「美蘇合作主宰世界」的重要方面,甚至是至關重要的方面。蘇聯一方面強調合作解決一些可望解決的問題。蘇聯希望以大國身份出現,發揮大國作用。蘇美合作簽署了奧地利國家條約。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提出蘇美聯合干預。另一方面,蘇聯也關注同美國的鬥爭。赫魯曉夫時期美蘇在歐洲對壘。美蘇在第三世界開始了爭奪,雙方通過經濟援助、軍事援助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和勢力範圍。鑒於蘇聯的國力,赫魯曉夫更多地是謀求同美國的合作,在台作中撈到一點好處。【詳細】尼克松會晤勃列日涅夫:讓我們拋開體制直接談勃列日涅夫在1972年改變了方針路線,變得開始迷戀於大國首腦峰會的盛況和排場。理查德·R·尼克松總統在1972年5月莫斯科舉行的首次峰會期間的一次私人會晤中給勃列日涅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直白地對勃列日涅夫說:「讓我們拋開體制,直接談怎樣改善我們之間的雙邊關係吧。」這一番話深深地打動了勃列日涅夫,同時他很珍惜與尼克松總統之間的關係。他認識到讓美國參與到歐洲的安全與合作會議將會對蘇聯有益。如果他們能夠達成共識的話,能促成當年斯大林和杜魯門以及他們倆之後所有繼任者所未能達成的和平條約的簽署。【詳細】尼克松:首腦會晤為世界上兩個最強大國家間建立一種新型關係奠定基礎美蘇首腦會晤的舉行是尼克松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大成就。尼克松政府認為,首腦會晤「為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之間建立一種新型關係奠定了基礎」,表明歐洲緩和被納入了美蘇緩和的軌道。尼克松政府還認為,首腦會晤取得的成果證明了它的「聯繫」原則的有效。蘇聯為了緩和的利益不得不在越南、中東以及美蘇雙邊關係問題上表現克制與合作。會晤的結果還加強了美國在美中蘇三角關係中的地位。由於美中和解與美蘇緩和,美國在三角關係中已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詳細】

赫魯曉夫追求美蘇合作的思路

赫魯曉夫想使蘇聯與美國平起平坐赫魯曉夫認識到蘇聯的國力不如美國,決定以有限的讓步,換取蘇美關係的緩和,贏得時間和機遇,逐步在經濟和軍事上趕上甚至超過美國,使美國平等待它,實現「美蘇合作,主宰世界」。為此赫魯曉夫採取了一系列有計劃的步驟,創造兩國直接接觸的機會,促進兩國關係的鬆動,逐步和解。葛羅米柯在古巴導彈危機之後說得更加坦率與明確:世界的命運同美蘇關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沒有蘇美之間的相互諒解,就不能解決任何一個國際衝突,不能就任何一個重要國際問題達成協議」【詳細】

赫魯曉夫推動美蘇首腦會晤赫魯曉夫推崇大國首腦外交,認為「只有掌握大權的各國政府首腦才有能力解決最複雜的國際問題,只有他們才能掃清國際關係中多年來由於冷戰而造成的障礙和不正常的現象」。赫魯曉夫特別重視美蘇首腦接觸與溝通【詳細】

推動裁軍談判和禁止核試驗這是赫魯曉夫推動「美蘇合作,主宰世界」的重要步驟和內容。蘇聯單方面宣布裁軍,提出全面裁軍的建議,呼籲締結北約與華約的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建議舉行核禁試談判,並單方面停止核試驗。經過多年的難苦談判,1963年夏天達成了部分核禁試條約。【詳細】

促進美蘇兩國經貿關係發展赫魯曉夫在訪美期間提出兩國經濟合作問題,但由於戰時租借貸款問題妨礙雙方深入探討。美方答應接收蘇聯廠長和經理到美國進修,引起了蘇聯的興趣。【詳細】

美蘇首腦會晤的前提:保證相互摧毀情況下避免同歸於盡尼克松認為,首腦會晤的主要成就是達成限制戰略武器的協議。美國更加讚賞反彈道導彈協議,認為它阻止了一場本來不可避免地要出現的防禦性武器的軍備競賽。這一方面可以節省資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相互恐嚇」來達到威懾效果的概念永久化,雙方在對方的導彈面前都變成了抵押品,這樣都會極度關心防止那種勢必使雙方同歸於盡的戰爭。【詳細】

柏林危機矛盾激化:世界面臨美蘇核戰的危險

柏林危機以蘇聯的失敗而告結束。它嚴重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抑制了五十年代中期開始的有限「緩和」,使「冷戰」再趨激烈。主要表現為,引發蘇美新的一輪軍備競賽和更加激烈的全球爭奪。新的軍備競賽幾乎是與柏林危機同步展開的。雙方不僅大量擴充常規兵力而且恢復了更大規模的核試驗。從9月1日開始,蘇聯首先恢復了核試驗,到11月旬,已進行了30次核試驗,包括超百萬噸爆炸力核武器試驗。9月5日,美國也恢複核試驗。雙方的核試驗,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威脅。【詳細】驚險的古巴導彈危機:美蘇險邁過世界核大戰門檻

1962年,加勒比海爆發了一場嚴重的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導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但幾乎跨越了核門檻,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最後又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如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所稱,古巴導彈危機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之一」。這場危機把1947年以來的美蘇冷戰推向了頂點,其嚴重程度超過了兩次柏林危機。這次驚心動魄的較量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詳細】美蘇加速核軍備競賽:世界始終籠罩在核戰陰影下

蘇聯在軍備競賽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改變了對美國落後的處境。蘇美洲際導彈數量之比由1:4變成了對等。1963年蘇聯擁有的戰略核彈頭由原來的只及美國的7.6%增長到30.8%。但它的爆炸當量卻超過了美國。儘管美蘇的核戰略力量基本上均衡,但美國仍具有質量上的優勢:洲際導彈的精確度高,導彈的推進劑優於蘇聯。分導技術領先,潛射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超過蘇聯。美蘇之間一方面要尋找途徑穩定已經形成的平衡,一方面在此基礎上開展新一輪的競賽。【詳細】兩超級大國首腦試圖主宰世界的反響:引起歐洲和中國的不安尼克松對協定的簽署結予了很高的評價,說它不僅在美蘇雙邊關係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對於全世界米說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協定。它意味著美蘇決心建設兩個偉大國家之間的和平的新時期,而且建立一個使全世界人民能夠和平生活的新時代。」勃列日涅夫說該協定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是用「軍事緩和來補充政治緩和」,標誌著美蘇合作「贏得了和平」。雖然蘇美對《防止核戰爭協定》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但它對第三方帶來了衝擊。歐洲和中國都表示了對兩個超級大國可能共同統治世界的擔憂。美國的北約盟國指責該協議會造成歐洲防務的削弱。美國隨後派員到中國進行解釋。【詳細】

古巴導彈危機始末

1959年1月,菲德爾·卡斯特羅發動古巴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建立了古巴共和國。美國不希望看到古巴政局的變化,並將古巴革命視為蘇聯勢力滲入拉美的危險前兆。在各個領域採取了敵視古巴的政策。導致了美國與古巴關係的極度緊張,迫使古巴為尋求自身安全而倒向蘇聯並宣布自己為社會主義國家。古巴問題由此而發展為美蘇兩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爭奪的一個熱點。【詳細】

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導彈 蘇古雙方商定,蘇聯在古巴建立的核武庫將包括:40個陸基彈道導彈發射架,24枚SS-4型中程彈道導彈(射程1000英里)和16枚SS-5型中遠程彈道導彈(射程2000英里)及彈頭;3支裝備12枚「月神」近程導彈及彈頭的部隊;還有80枚戰術巡航導彈和可攜載原子武器的6架伊爾-28轟炸機;潛艇基地最初部署11艘潛艇,其中7艘可攜載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詳細】

美國對蘇聯部署導彈的反應 包括總統在內的執委會大多數人已經傾向於封鎖,理由是:封鎖是一條介乎於無所作為和戰爭之間的中間道路,使美國處於既可戰又可和的靈活地位,並使赫魯曉夫有時間來重新考慮他的行動;封鎖可以避免突然襲擊而引起的震驚,能夠成為一種逐漸加強壓力的辦法,必要時可以擴大到非軍事物資;如果封鎖起作用,蘇聯人可以體面地撤退,如果封鎖不起作用,美國仍可以選擇進一步的軍事行動。10月20日,美國作出決定,對古巴進行封鎖。【詳細】

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束備受壓力的赫魯曉夫非常擔心在導彈裝上發射台之前美軍就會入侵古巴,以至於最終無法收場,甚至引發美蘇之間的核大戰。於是,蘇聯開始讓步。10月26日下午,蘇聯駐美使館參贊通過美國廣播公司記者試探,蘇聯願意在聯合國監督下撤走導彈,條件是美國公開承諾不入侵古巴。美方表示可以接受。【詳細】

冷戰結束帶來經濟全球化 冷戰兩極機制崩潰冷戰結束後,以意識形態為主線的政治鬥爭和軍事對抗關係在國家交往中退居次要地位,這種國際環境為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創造了體系層次的條件。反過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展開也為國際機制的大量湧現、完善和變革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作為國際機制基本要素的相關原則、規則和組織形式在戰後就己經逐步地發展起來,但在當時兩極體制、等級式結構和「霸權穩定」觀念的主導下,國際機制由於包含了大量的強權規則,沒有被大多數的國家所接受,國際機制也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冷戰結束後,國家軍事安全威脅的下降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構建國際機制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詳細】

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相互依賴加深 合作共贏的前提出現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使國際體系單位間相互依賴度加深、互動增強,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大量的、涉及各個領域的國際機制,加強了體系的向心力。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額從1948年的600億美元,增至2001年的12。4萬億美元,並在2002到2004年繼續以3.3%、5.1%和8.8%的速度增長,世界各國平均的外貿依存度高達40%。世界各國經濟相互開放、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決定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與整個世界經濟的變動愈益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伴,國際機制也在各個領域廣泛地建立起來。【詳細】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機制逐步確立 對話互動代替對抗經濟全球化為國際機制的廣泛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經濟全球化不僅促進了國際體系單位的增加,也增強了各單位間的相互依賴,共同利益的增加使國際體系單位間的互動更為頻繁。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冷戰後,多元主體間多層次的互動不斷增強。各種政府間和非政府間組織機構的建立以及雙邊、多邊協議的簽訂為多層次的國際互動制定了相應的原則和規範,建立了數量眾多、涉及領域廣泛的國際機制。【詳細】

建立新秩序需摒棄舊思維

摒棄零和思維。零和思維的最大危險在於其具有「自我實現」預言的性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戰略分析家約瑟夫奈指出:「相信衝突不可避免的想法,本身就是衝突的根源。美國若是把中國當成敵人,可能就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詳細】

摒棄傲慢思維中美兩國應增強相互認同感,處理雙邊或國際事務,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謙虛態度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中國應當學習美國人民創造精神,了解美國內外政策客觀原因與深層邏輯;美國也應當了解中國由本國國情所決定的發展道路,了解中國的歷史、哲學與文化。【詳細】

摒棄狹隘思維世界大國,應當胸襟寬闊,包容豁達。處理雙方關係應大度大氣,善良睿智。戰略互疑是思維狹隘的表現。應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以一己私利處理兩國關係。中美應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各自在亞太地區的正當利益,遼闊的太平洋完全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詳細】

摒棄冷戰思維冷戰思維源於不同政治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對立。冷戰時代已經結束,冷戰思維早已過時。中美兩國不應以對立、排斥的眼光看待對方,更不應以敵視思維判斷對方實力與發展趨勢,避免戰略對抗和誤判。【詳細】

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 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內閣府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摺合美元為5.4742萬億美元,比中國同期名義GDP少大約4000億美元,自1968年以來首次讓出「第二經濟大國」之位。GDP是目前衡量國民財富總量無可替代的指標。中國在古代社會和農業社會一直位列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行列,自清代中後期以來才在工業革命浪潮中落後。上世紀初,中國GDP總量在世界排名最後二十位,現在終於上升到世界第二,說明中國國力的增強。【詳細】

中國積极參与國際事務

航母服役配合大國身份中國以越來越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事務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既是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做出更大貢獻的客觀要求,也順應國際社會希望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普遍期待,是新形勢下中國外交與時俱進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積极參与國際事務,是對本國人民負責。【詳細】孔子學院推動「漢語熱」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肩負著語言與文化傳播使命的孔子學院在世界範圍內落地,可以視做近年來全球「漢語熱」的一個縮影。而「漢語熱」的背後體現的是全世界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持續關注,這既是有著五千年歷史沉澱的中華文明獨有的魅力感召,同時也展現了中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孕育的現代文明在當今文化領域的強大吸引力。中國文化的推廣是一項長期、浩大的工程。【詳細】海軍第一艘航母服役 中國軍力發展配上大國地位中國海上力量發展是亞太地區和平力量的增加,中國發展航母是對世界和平更大的歷史擔當。當前,面對複雜國際環境,中國要繼續秉承大國情懷,不畏人言積蓄能量。方能為世界和平與區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詳細】中國眼中的大國間關係:建立摒棄對抗 互利共贏的新大國關係構建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同舟共濟,就是中美雙方都要重視維護兩國關係大局,重視維護雙方共同利益,不斷擴大交匯利益,攜手應對風險挑戰;互利共贏,就是推動中美各領域開展全面、平衡、高效的合作,使雙方同等受惠、共同獲利。構建基於健康競爭而非戰略博弈的新型大國關係。健康競爭,就是鑒於中美在經濟和安全領域相互依賴程度很深,不可對抗。兩國在政治、經貿、軍事、外交等領域,應善意看待對方,不敵視、不排斥、不損害對方,企業競爭應遵守世貿組織規則。非戰略博弈,就是中美不是戰略對手,不搞零和遊戲,不搞針對對方的軍事或政治同盟,不搞軍事威脅,在國際事務中不給對方施加壓力。總之,健康競爭應是非對抗性的、良性的競爭。【詳細】

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

中國面臨新的外部環境世界經濟復甦脆弱緩慢,全球經濟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受內外因素共同影響,中國經濟難以一枝獨秀,增速明顯放緩。與本世紀第一個10年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明顯下降。雖然中國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GDP佔全球10.4%,進出口貿易額佔全球10.1%,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中國製造總體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詳細】

國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強化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強化,區域自由貿易體正在形成。經濟低迷與貿易保護相伴而行。一些國家為促進就業,扶持本國產業,設置各種貿易投資壁壘。尤其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和投資審查大量增多。與此同時,區域內貿易增長迅猛。美歐、歐日自貿談判將制訂新規則,對全球貿易和經濟格局產生重要深遠影響。【詳細】

西方價值體系仍佔主導地位西方政治制度與價值體系仍佔主導地位,對中國構成長期壓力和挑戰。冷戰結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把推行「普世價值觀」作為全球戰略的核心。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矛盾、競爭和衝突,本質上仍是不同政治制度和價值體系的根本對立。【詳細】

美國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客觀上制衡中國崛起。美國稱其為亞太「再平衡」戰略,並強調,這一戰略不針對中國,不是遏制中國的戰略;「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繁榮、穩定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但無論美國如何解釋,幾乎所有國際輿論都認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針對中國而來。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使中國外部的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並直接導致了美中戰略互疑加深。【詳細】

美蘇爭霸加劇對立

首腦會晤發揮獨特作用

對話交流代替對抗遏制 美蘇爭霸軍備競賽加劇對立 毒化國際政治環境軍備競賽的目標是取得和維持軍事優勢,並把它作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與手段。軍備競賽受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科學技術及軍事戰略思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軍備競賽給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程度不一的影響。激烈的軍備競賽影響了國際關係的正常發展,形成了一個個安全困境,加劇了國家之間的對立和猜疑,毒化了國際政治和人民往束的環境。【詳細】摒棄冷戰思維:不應以對立排斥的眼光看待對方冷戰思維源於不同政治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對立。美國的對外戰略是在近50年的冷戰期間形成的,有人好以冷戰思維看待中國與中美關係。他們一面臆斷中國崛起帶來威脅,一面貶評「中國是一個被動回應型的國家,缺乏真正的盟友」。冷戰時代已經結束,冷戰思維早已過時。中美兩國不應以對立、排斥的眼光看待對方,更不應以敵視思維判斷對方實力與發展趨勢,避免戰略對抗和誤判。【詳細】大國首腦間會晤在現代外交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首腦外交不斷發展,對於發展國家間的正常關係,建立信任與合作等方面,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國家最高領導人之間彼此熟識,面對面交談有助於闡明各自的國家利益、外交政策,可以減少誤解和避免作出錯誤估計。將外交政策的決策和執行相結合,避開傳統渠道的耽擱和曲折,更加迅速、有效地同外國領導人就共同關心的事務進行磋商,取得相互諒解,並迅速和直接地作出決定。往往能夠獲得超出傳統外交途徑所能取得的、更為廣泛的影響和積極的效果。【詳細】建立新的國際關係模式:用對話交流取代對抗遏制人類的生存方式和國際關係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避免重蹈大國爭霸的歷史覆轍,良性競爭、合作共贏是中美關係的正確選擇。只有以和平合作的思維取代冷戰思維,以接觸對話取代對抗遏制,中美關係才能健康發展。【詳細】中國廣結善緣擴大國際新空間

以和為貴,友善至上。中國要努力成為世界各國的好朋友、好鄰居、好夥伴。這既是基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奉行的與人為善的世界觀,也是從近代中國飽受列強欺辱中得出的堅定信念,更是當今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詳細】

包容互助 利益共享中國現代化進程為全球發展帶來機遇,應與各國共享。【詳細】

力戒僵化 避免僵硬中國正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雖然中國不同任何國家結盟,但必須與所有國家交好。【詳細】

謙虛謹慎 自信豁達中國必須頭腦清醒、內外兼修,透徹認知中國國情,準確把握世界大勢。【詳細】

美蘇首腦握手的背後,是冷戰的恐懼和核戰的恐怖。世界關注的目光中,除了對超級大國強大的尊重外,也充滿了不安和不滿。如今,冷戰遠去,毀滅的陰影不再籠罩著地球上的每個居民。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在中美兩大國的首腦的會晤。這一次,不再有恐懼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信任,溫暖和對未來滿滿的希望。
推薦閱讀:

何亞非:中美需要抓緊形成全球治理髮展新思路的共識
托古改制:中美在底線之上200米的博弈
中美時刻
《經濟學人》:中美區域博弈令東盟共識瓦解

TAG:峰會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