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

中國夢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發布時間:2013年07月09日 09:47來源:北京日報作者:韓震 我要評論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

  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中國夢」,這樣一個平實而又生動的詞,概括了當代中國人的希冀、追求和使命。實現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建立一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山清水秀的社會主義強國。中國夢就是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就是中華民族未來偉大復興的理想藍圖,就是中華民族國家認同的理想前景。

  中國夢以簡潔明快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和家國情懷,構建了對中國人民最具普遍意義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中國曾經是自我主體性的夢想者,其夢想是自我理想的前景,這種夢境是中央王國禮樂四周的「天下」圖景。可是,進入近代,由於文化上和制度上的落後,作為我們自己的未來理想前景的夢境無法與現代歐美的夢境相抗衡,我們從自我沉醉的夢境中驚醒,開始把別人的理想當作自己的未來前景。近代以來,我們一直在做夢,但夢的都是別人「後花園」的景色。即使我們想做自己的夢時,也是把別人的夢經過某種剪接當作自己的夢。我們失去了做自己夢的能力,我們缺少自己的價值追求,我們也就失去了自主想像的主體性。我們嘗試過各種夢,可大多都是噩夢或烏托邦的虛幻之景,我們必須在學習別人的長處時,不忘做自己的夢、奏自己的曲、走自己的路。當然,在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夢與世界其他的各種「夢想」既相互比肩又相互參照。正是在這種參照中,中國夢提供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中國人民國家認同的目標性理念。

  中國夢以外延明晰而內涵深邃的符號勾畫了中國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強國目標,提供了讓中國人民最容易理解且最具吸引力的社會發展藍圖

  中國夢是綿延不斷的,它是一代代中國人的期盼與追求的形象表達。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中國夢也是有內容的側重和表現形態差異的。在古代中國,中國夢大概都是追求國泰民安,人民希望安居樂業。近代以來,中國夢就是人民希望民族的獨立、國家的統一、社會的進步、生活的富裕。民國初期,中國夢大概是擺脫西方列強的控制,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的獨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夢則是驅逐入侵的外敵,捍衛民族的獨立,讓中華文化得以延續。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夢則轉向社會的發展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所謂「超英趕美」成為我們的夢想。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夢想更多地仍然是儘快發展生產,讓人民擺脫貧窮,「小康社會」就成為中國夢的符號。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我們的中國夢則明顯地轉向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且這個光榮的夢想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接近實現。如果所有的中華兒女都為這個夢想所感動,都為這個夢想的實現而努力奮鬥,那麼我們的夢想就一定成真。

  中國夢以美麗而又可以企及、現實而又開放的未來前景和理想圖景,提供了對中國人民最具激發意義的不竭動力源泉

  中國夢就像催人奮進的戰鼓,敲擊著每個中華兒女的心坎,激發我們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之夢。中國夢,是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夢;中國夢,也是有行動力的夢。實現中國夢,不能僅停留在思想和觀念之內作為純粹的理想,還應該是能夠激發行動意志並且具有行動能力的夢。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這激發了中國人民勇於創造、勇於創新、勇於引領世界發展的萬丈豪情。誠如是,「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想,就是我們不竭的力量源泉。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推薦閱讀:

認同感
二十載,香港用這個時間「成年」,「國家認同」也伴隨前行 | 社會科學報
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
投射認同十象導論
脆弱的台灣認同

TAG:中國 | 國家 | 文化 | 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