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 |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將於中國美術館開幕

其命惟新 ——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展覽時間:7月8日至7月23日

開幕式時間:7月14日(周五) 上午10:00

研討會時間:7月14日下午2:00~5:30

研討會地點:中國美術館7層會議廳

地點:中國美術館

開近代中國美術之先河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即將開幕

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廣東省美協、廣東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於2017年7月8日至23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開幕式將於7月14日上午在中國美術館舉行。8月4日至9月5日,此展將移至廣東美術館展出。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是廣東省首次舉辦的大規模、全面總結廣東美術百年歷程的展覽,是廣東近百年來美術精品佳作的一次集結,也是對廣東近百年來美術較為系統、全面的總結和展現。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為主題,精選廣東美術百年來575件作品參展,分為「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弄潮擎旗——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等六個板塊。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西風東漸,風雲激蕩。最早對外開放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文化變革、藝術變革最為敏銳的地區。新中國畫的革新,正是從廣東開始。一批有志的藝術家在系統、深入研究繼承中國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開拓創新,吸納融會外來藝術之長,對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技法技巧、工具材料甚至觀念進行創新,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嶺南藝術風格,對近代以來的中國美術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在中國美術從傳統轉向現代、吸納外來藝術的過程中,廣東近百年來美術的發展是中國美術發展的縮影。

廣東美術在百年中國美術發展中佔據特殊地位。創新是廣東美術的核心精神。廣東美術家對於變革非常敏感,因而此次大展主題名為「其命惟新」。無論是20世紀前期、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廣東美術數度引領中國近現代美術轉型,是全國美術創作的「風向標」。

舉辦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有重要現實意義:一是擦亮嶺南美術的品牌;二是回顧梳理廣東美術的百年發展對新時期的發展意義。完整梳理近百年廣東美術脈絡,對重新審視中國現代美術史具有重要價值,也是舉辦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意義所在。

為配合展覽的舉辦,組委會編輯出版了「廣東美術百年書系」,其中有:《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品集》《廣東美術百年大事記》《廣東美術百年研究文選》《廣東美術百年理論文集》《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品選》等。屆時,此套書將在中國美術館陳列。


未完成的老人像

李鐵夫

油畫 1930年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何香凝

紙本設色 1914

何香凝美術館藏

東戰場的烈焰

高劍父

1932年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鼎湖飛瀑

陳樹人

國畫 1936年

中國美術館藏

松猿圖

高奇峰

國畫 1917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菖蘭

林風眠

中國畫 69×66cm 1961年

上海美術家協會藏

白蛇傳

關良

中國畫 67.5×70cm 1956年

中國美術館藏

旱年不旱

方人定

中國畫 164cm×83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放下你的辮子

司徒喬

油畫 125×178cm 1940年

中國美術館藏

碧水凈無塵

趙少昂

中國畫 69×103cm 1953年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怒吼吧!中國

李樺

版畫 1935年

華茂美術館藏

大葉紫薇

王肇民

水彩畫 54×39cm 1977年

廣東美術館藏

開鐐

胡一川

油畫 1950年

武漢防汛圖

黎雄才

中國畫 30.5×3200cm 1956年

中國美術館藏

綠色長城

關山月

中國畫 144.5×251cm 1973年

中國美術館藏

自嘲

廖冰兄

漫畫 83×58cm 1979年

中國美術館藏

孤雲與歸鳥

賴少其

中國畫 68×68cm 1986年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年青人

黃新波

版畫 41.9×31.7cm 1961年

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藏

地道戰

羅工柳

油畫 144×169cm 1951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減租會

古元

版畫 13.5×19.5cm 1943年

廣東美術館藏

礦山新兵

楊之光

國畫 1971年

中國美術館藏


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為主題,精選廣東美術百年來575件作品參展。分為「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弄潮擎旗——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等六個板塊。

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

400 多年前,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從澳門進入廣東,把西方文化和歐洲繪畫帶進中國,這是中國近代巨變之肇端。新會博物館藏門板「木美人」,為中國現存最早油畫實物,距今至少有 500 多年歷史。《南海縣誌》記載清嘉慶中葉的關作霖「附海舶遍歷歐美各國」學成油畫,歸國「設肆羊城為人寫真」,是史籍記錄最早的中國油畫家。

1887年,廣東鶴山的李鐵夫赴美國隨 J.S. 沙金學習油畫。之後,赴歐美和日本習畫的廣東人漸多。如馮鋼百、陳抱一、關良、譚華牧、梁鼎銘、胡根天、關金鰲、林風眠、余本、符羅飛、吳琬、司徒喬、李樺、胡善餘、丁衍庸、任真漢等,著名者達五六十人。他們大部分歸國從事西洋畫的創作和教學,活動於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杭州、蘇州和港澳等地。

立時代潮頭,開風氣之先。20 世紀 30 年代「決瀾社」的活動中,不乏梁錫鴻等廣東人的身影。之後另一重要先鋒美術團體「中華獨立美術協會」,骨幹成員趙獸、李仲生等多為廣東人。現代美術史上值得關注的粵籍畫家,尚有關紫蘭、王遠勃、陳文希、鄧白、林達川、黎冰鴻、羅工柳等一大批人。

15 世紀揚v凡艾克兄弟完成了從膠到油為介質的轉換,歐洲油畫由此算來有 500 來年歷史。若從利瑪竇算起,油畫由廣東進入中國卻已超過 400 年。通過數代油畫家的接續努力,這一外來品類得以在中國土壤中植根和繁衍滋長。油畫應當具備中國精神,應當融入中國民族的美學元素,中國油畫的時代氣息和本土特徵歷來是備受關注的探索課題。

這裡的作品雖不能說已全面涵蓋百年中國油畫的成就,但已讓人看到它這一歷史行程的主要軌跡,以及油畫界先行者們上下求索的珍貴成果。

種子

黃新波

油畫 61×69.5cm 1947年

合唱

譚華牧

油畫 46×55cm 20世紀40年代

廣東美術館藏

老年音樂家

李鐵夫

油畫 67.5×56cm 1918年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少女像

關紫蘭

油畫 72.5×60.5cm 1929年 中國美術館藏

郭玉玲像

王道源

油畫 74×60.5cm 1946年


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

美術史家鄭午昌在 20 世紀 30 年代的《中國畫學全史》中說,世界的繪畫可分為「東方畫系」和「西方畫系」,「言東畫史者,以中國為祖也」。

近一百年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是從否定傳統學習西方起步的。寫實主義之進入中國,並不是一個單純或單獨的藝術問題。它與五四時期引入「德」「賽」先生的氛圍連在一起,乃是時代的選擇。

「嶺南畫派」三家——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曾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他們棄政致力於繪畫創作,倡「新國畫運動」。「二高一陳」主張多開「國際公路」,「折衷中西,融匯古今」以革新中國畫。他們的畫風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注重寫生,突出了革命性、兼容性和創新性。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化界曾出現範圍甚廣的國學回歸潮,廣東是「國畫復活運動」的重要陣地。「國畫研究會」的建立及其力倡的藝術取向,即是這種回歸潮流的產物。

這是一批持不同理念的畫家,有潘致中、趙浩、黃君璧、黃少梅、盧振寰、盧子樞、黃般若、馮湘碧、潘達微等人。 20 世紀 20 年代至 40 年代,「國畫研究會」與「嶺南畫派」曾展開唇槍舌劍的論爭。「新」和「舊」激烈碰撞,守成與變革水火不容,成為中國畫現代轉型變革的重大學術事件。

這些論爭的意義顯然已超越了嶺南地域。其實,各執一橛互不相讓,同樣緣於外部衝擊,只不過回應的策略迥異。

瀟湘夜雨

黎雄才

中國畫 45×65cm 1932年

黎雄才藝術館藏

今日之教授生活

關山月

中國畫 115.8×64cm

關山月美術館藏


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

20 世紀 30 年代,由魯迅先生倡導培育的中國新興版畫沛然興起,在改造社會,宣傳革命方面發揮了巨大功用。當時與魯迅先生直接交往的三十餘位木刻青年,粵籍畫家佔了三分之二,參木刻創作的廣東作者達百人之眾。羅清楨、黃新波、陳鐵耕、張望、陳煙橋一批人從廣東走出,積極投身滬杭等地的新興木刻運動。

1934 年 6 月,李樺在廣州成立「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廣東成為中國新興版畫第二個階段的中心。按照魯迅先生的指導,廣東版畫家較早從漢代石刻、明清版畫與民間年畫中汲取營養,創作出《怒吼吧,中國!》(李樺)《餓》(賴少其)等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的作品。由此,我們看到了中國版畫一條明晰的主線,這就是新文化精神的建構,也是版畫現代形態的確立。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州的漫畫活動十分活躍,有廖冰兄 、李凡夫、林擒、鄭家鎮等一批漫畫作者。1938 年全國漫協華南分會成立,郁風、伍千里、張諤、黃茅、潘醉生、林峻、劉侖為幹事。1939 年廣州淪陷,葉淺予、張光宇、丁聰、魯少飛、張正宇等一批漫畫家與廣東本地漫畫家退居香港,成立了全國漫畫作家協會香港分會。面向大眾,貼近現實,承擔起啟蒙與救亡的社會責任,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廣東的漫畫與版畫,起了匕首與投槍的作用。

糧丁去後

李樺

版畫 24×34cm 1947年

廣東美術館藏

人橋

古元

版畫 1948年

古元美術館藏


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

新中國美術的基本格局總體是由三大版塊——延安的革命美術傳統,來自蘇聯的模式,加上「五四」以來新美術運動的若干經驗整合而成。1956 年,中國共產黨確定了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與藝術的基本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1958 年,又提出了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藝創作原則。

1959 年,關山月和傅抱石先生接受了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任務。除此,他的代表作有《新開發的公路》《俏不爭春》《綠色長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連牧居》《長河頌》等。一直與關山月相提並論的代表性人物黎雄才也非常重視寫生,1954 年在紀實基礎上創作的《武漢防汛圖》,1959年的韶山寫生系列作品,都具有標誌性意義。

楊之光數十年來致力於新人物畫的開?和推進。他多次說到他「感情的根和藝術的觸角始終扎在祖國這一片熱土之上」。他構築了一種新的,超越以往技法體系的人物新畫風。與時代同行,反映現實生活,每一階段行程都展現出強烈的個性風貌。冰兄 70 年漫畫創作,作品數以萬計。夏衍說 「這個人無畏,天不怕地不怕」。冰兄的《自嘲》《禁鳴》《噩夢錄》《剪辮子》等作品,直面人生,關注時代,揭露陰暗,針砭時弊,這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猛士。

新中國 30 年,胡一川、陽太陽、潘鶴、黃篤維、劉侖、尹積昌等一大批人在不同藝術品類中取得了令人景仰的藝術成就。楊之光的《礦山新兵》,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湯小銘的《永不休戰》,周樹橋的《春風楊柳》等作品,直觀體現了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美術的創作風貌。「文革」後期廣東崛起的一整批藝術家,唐大禧、林豐俗、林墉、梁明誠、林毓豪、伍啟中、張紹城、雷坦、邵增虎、詹忠效等,創造了眾多讓人難忘的作品,成為中國美術界一道奇異的風景。


弄潮擎旗——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

1978 年改革開放,廣東作為南大門在全國先行一步,歷史又一次給了廣東先機。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對美術領域的創作走向和藝術生產結構均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這是廣東美術走向繁榮和多元發展的新時期。

廣東美協、廣東畫院、廣州美術學院等相繼恢復,各級美術創作組織遍布全省各地。老一輩藝術家煥發藝術青春,關山月、廖冰兄、黃志堅、陳卓坤、王肇民等人都有突破性發展。「文革」後期崛起的一大批人成了廣東美術界的骨幹和創作主力,他們在幾屆全國美展上都獲得引人注目的好成績。

新崛起的一批人,藝術上正走向成熟,大大充實了廣東美術界。許欽松、黎明、俞暢、林若熹、方楚雄、林永康、李勁堃、安林、黃增炎等一大批人,都是在 20 世紀後期開始承擔重任,成為最活躍的美術家。與他們年齡相仿的這批人,體現了開放改革以來廣東美術多元、多樣化發展的特徵,這是一個藝術創作奼紫嫣紅的「雙百」時期。

廣東美術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又面臨新時期新語境的強大挑戰。中國的現實問題和自己的文化訴求,永遠是別人無從代言的。傳承與弘揚嶺南畫派的革新精神,推出具有時代精神、民族氣派和嶺南特色的精品力作,打造美術強省,成為新時期的緊迫課題。


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

歷經改革開放 40 年的巨變,廣東美術在 21 世紀迎來新的輝煌。現今,更新一代的藝術家正在成長,藝術百花園中鮮活的生長、重組和嬗變成為常態,新的秩序,新的藝術格局開始形成,重視語言個性,強調藝術風格,追求藝術創造中的個體價值,講求社會效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經成為眾多美術家的共同取向。在當代中國美術的一片茂林嘉卉中,人們可看到新時期廣東多元並進的發展態勢。改革開放近 40年,美術創作領域在藝術觀念、語言手法、材料媒介、圖式風格諸方面均出現顯著變化,在當代多向發展的格局中,呈現出前未之見的創新性、學術性新質。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美術創作的價值核心與內在邏輯必然遵循中國文化的本體規範。有一點更是明確的,當代廣東美術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多樣繁盛格局,張揚中國文化精神的一直是主流。

一個百花搖曳的花園,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我們採擷的只是幾叢爛漫之花。這裡展示的作品雖無法涵蓋全面景觀 , 但是,從一枝紅杏的笑靨,我們看到了滿園春色。

南粵百年,其命惟新。民族精神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魂魄。惟有立足於文化傳統的傳承光大,立足於當代中國的精神體驗,中國藝術才會具有真正的現代性,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創造活力。而我們所期盼的大家,也就是那些縱橫捭闔傲立潮頭的領軍人物,那些天馬行空蒼松?地的一代俊傑,也將被時代推上中國藝壇之前沿。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推薦閱讀:

新中國海外撤僑記錄
中國國畫-玉蘭花的繪畫技法(下)
百姓雜誌:中國人的幸福哪裡去了?
中國古代道教寫經

TAG:中國 | 美術 | 美術館 | 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