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第一員工」回憶錄之一:一步之遙的成功

當 Apple Ⅱ 準備破繭而出的時候,那無異於個人電腦界的第一次「萊特兄弟試飛」。

1903 年,萊特兄弟準備進行第一次試飛,其實有無數的發明家都在嘗試讓自己發明的粗糙簡陋的飛行物能夠飛離地面。這種在「科技創新」的草原上群雄逐鹿的場景同樣發生在了 1977 年,當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和史蒂夫·喬布斯準備讓 Apple Ⅱ 登台亮相的時候,事實上有不計其數的科技人才都在試圖打造一台個人電腦。但沃茲和喬布斯兩個人做到了,前者在產品設計上將其他人打的亂花流水,而後者又是一個知道如何將產品出售出去的人,兩個人在商業上實現了完美的配合。

正是 Apple Ⅱ,使得 Apple 能夠開始有了自己的地位,才能成為現在人們眼中的 Apple。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它就類似於我們我們這個時代的 iPhone,幾乎後面所有的產品都在仿效它、跟隨它。

這個產品之所以能夠得以成功,首先得歸功於沃茲尼亞克的簡約主義。他將很多旁人根本沒有考慮過的技術和配件融合在了一個產品中,並且儘可能的精簡。正如沃茲尼亞克在自傳中所說的那樣:「這是第一台低成本的電腦,一台根本無需要求你是極客就能使用的個人電腦。」但是即便有了沃茲尼亞克的天才,Apple Ⅱ 還是沒有徹底成型,使之成為能夠走向世界的一款成熟產品。

Apple 公司的第一批員工中的丹尼爾·科特克(Daniel Kottke)就曾這麼說道:「在 1976 年,Apple Ⅱ 根本沒有成型。儘管沃茲的原型機已經做好,但是真正使用的時候,還是無法真正可靠地工作。這是完全讓人無法接受,還沒有成熟的半成品。但是沃茲又沒有能力去修補完善它。在那個時候,他們甚至都沒有系統的理論在背後做支撐。」

其實這個產品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誰能推它一步,讓它真正成為一款成熟的、走上生產流水線的產品呢?

當時的情況是沃茲造就了 Apple Ⅱ 的原型機(在現在看來就是將很多雜亂的電線和晶元「塞」在一個盒子中),而 Apple 的這個小團隊的任務就是如何將其完善成為一款產品,能夠規模化、標準化製造,並且在商店中面向市場出售。後來,因為投資人的投資資金到位,使得 Apple 有能力來聘請羅德·霍特(Rod Holt)作為公司的首任工程技術總監。但後來的事情證明了他根本沒有能力來完善這個產品,很快他就將這份工作轉交給了當時 Apple 的技術人員比爾·費爾南德茲((Bill Fernandez)。

要說到個人電腦和電器元件上,估計沒有人比費爾南德茲更了解沃茲尼亞克的想法了。事實上,這兩人從小就玩兒在一塊兒,彼此家就是鄰居。他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認識了。在高中,費爾南德茲向沃茲尼亞克引薦了另外一位在他眼中也極為精通電器元件的小夥伴:史蒂夫·喬布斯。之後,沃茲尼亞克搞來了一大堆電子器材,然後把它們統統帶到了費爾南德茲的車庫。在那裡,這兩人就開始涉及組裝一台超前於那個時代很多年的電腦。在 Apple 公司創建之前,沃茲還幫助費爾南德茲在 Hewlett—Packard 公司找到了一份技術員的工作,那時候沃茲還是一個入門級的工程師。所以說,這兩個人的淵源真的相當深厚。

為了讓 Apple Ⅱ 能夠真正成熟起來,需要從理論層面完全理解產品的每一個電子元件的功能和原理。當時的主管霍特在交接工作的時候,給費爾南德茲寫了這樣一封信:

「其實當沃茲設計這個產品的時候,很多想法僅僅存乎於他的腦子裡。當時他設計的時候只是在幾張紙上畫了一些草圖,使得他自己能夠記住整個產品的大體輪廓以及一些關鍵部分的構造,僅此而已。如果我們想讓這款產品真正的成型,就必須有真正的設計原理圖在背後做其支撐,這份圖紙將會囊括產品上所有元器件的功能以及它們到底該以怎樣科學的方式進行連接。」

這就意味著霍特和費爾南德茲不得不將沃茲尼亞克曾經發明的這個玩意兒徹底化整為零,重新組建它,使之能夠標準化,並且可以按照圖紙進行大量生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從邏輯電路板開始著手。他們對這款產品進行了「反向工程」研究,目的是為了能夠得到一張真正可靠,可行的原理設計圖紙。

費爾南德茲:「當時我為了研發出來 Apple Ⅱ 的第一張設計原理圖紙,從沃茲筆記的影印版上開始一行一行的研究。鑒於之前我就和沃茲共事過,很多信息我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因為幾乎是摸索著前進,工作量實在太大。我們那個時候每天都干到很晚,真的是非常辛苦。在我的想像中一直存在著這樣一張我們苦苦尋覓的原理設計圖,邏輯清晰,富有條理,便於操作。」

後來真的成功了!他們退回到原理這個起點,然後再度出發重新將產品完善了起來。歷史上就此書寫下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兩人在加利福尼亞的車庫中開始啟程的商業傳奇。但是我們的記憶中似乎只有這兩個人,卻忘記了比爾·費爾南德茲這樣默默無聞的技術人員。事實上,如果沒有費爾南德茲背後的努力,整個產品無法成型,Apple 也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在接下來我們將細說從前。這個被大眾忽視了的低調男人,其實與喬布斯、沃茲尼亞克都有著非常深厚久遠的關係。他們三個人是怎麼認識的,又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矽谷成就了比爾·費爾南德茲

他的父母於斯坦福大學相識、戀愛、結婚、生子。在他五歲那年,全家移居到了美國城市森尼韋爾。他的整個童年都是在那裡度過。家裡的裝修由他的媽媽來設計。那是一間極具有日式簡潔風格的房子。也就從那個時候,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在未來選擇了在斯坦福大學主修遠東文化。

費爾南德茲的家位於一片中產階級聚集的社區中。他的左鄰右舍,全都是在 Hewlett-Packard,NASA,Lockheed 以及其他一些為美國國防產業服務的新興的科技公司上班的職員。那個時候這些公司在科技浪潮的席捲下蓬勃發展,其中很多人都將自己的車庫當作半個實驗室,他們對於不斷升溫的科技話題是那麼的充滿熱情,也願意和街坊鄰里的小孩子們談論這一切。有些時候不經意間也會讓他們把玩一些電子器材和工具。毫無疑問,在這個過程中,電子工程師所獨有的靈感和智慧慢慢浸潤了整個社區,當然包括了經常在這裡玩耍的孩子。

費爾南德茲曾這麼說道:「其實我很喜歡木匠活兒,有些時候我甚至希望出生在一個滿是木匠的街道上。但是很遺憾,我的那條童年的街道上住滿了各種各樣的電子工程師。」

到了比爾上中學的時候,他迷上了電子學。他在 13 歲的時候就發明出一個很有趣的新鮮玩意兒。那是一個安裝了各種顏色小燈泡的盒子,你可以很自如地通過一系列的開關裝置來控制這些不同顏色小燈泡的熄滅和點亮;當他 14 歲的時候,他就自己設計出來了一款電子鎖,根據按鍵順序的不同來實現上鎖和開鎖;當他 15 歲的時候,他甚至發明了一個用來捉弄人的電子玩具。它能夠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干擾電視信號。沃茲還曾經拿著它到大學裡去捉弄他的同學。

三個有趣的年輕人

是的,很早以前他和沃茲就是很好的朋友,他們家就是鄰居。那個時候的沃茲一直想要打造出來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為此他不停地在紙上寫寫畫畫,試圖能用最少的硬體來完成這個夢想,但是苦於自己手頭一直沒有硬體,這個想法一直沒有實現。但是到了 1970 年,比爾 16 歲,沃茲 20 歲的時候,他們開始準備認真的搞一點兒「大事」來做的了。當時沃茲作為程序員供職於科技公司 Tenet,從這家公司搞來了多達二十多種電子元器件。他們決定就拿著這些電子器材開始組裝自己的個人電腦!

沃茲得償所願,拿著這些零零碎碎的器件就到了費爾南德茲家的車庫。這兩個人說干就干,準備讓沃茲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的那些想法徹底走進現實。在現在看來,他們所做的那些嘗試粗糙簡單,打造出來的產品也就是個加強版的計算器。那個時候他們沒有所謂的微處理器、屏幕或者鍵盤。這款機器只能處理「打孔數據」,以連續閃爍的燈光來代表響應結果。但是即便如此,它從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台私人電腦,這遠遠領先於當時那個時代,並且這個車庫中所蘊含的潛力讓它變成了一座實實在在的「金礦」。

他們當時還給這個粗糙的機器起了個一個有趣的名字:「冰激淋汽水兒計算機」。之所以起這樣的名字,是因為他們每天在費爾南德茲的車庫中忙碌,累了就休息會兒,騎上自行車去買他們最喜歡的飲料,一種冰激淋汽水兒。他們往往一邊喝著這樣的飲料,一邊開始繼續自己的研發之路。

而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名叫喬布斯的孩子隨家人也搬到了 Cupertino,進入了與費爾南德茲同樣的學校。很快,喬布斯和費爾南德茲也相識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後來在某一天,費爾南德茲和喬布斯在街上走著,剛好看見路邊沃茲正在洗車,這個時候費爾南德茲作為中間人,向兩個人相互做了介紹,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認識了之後,迅速一拍即合,成為了莫逆之交。

費爾南德斯說道:「當時我們都挺宅的,社交上不是很在行,但是很聰明。能讓其他孩子打成一片的話題對我們來說一點兒都不好玩兒。我們也不願意甘願平庸。所以我們都沒有什麼朋友。」

在中學這幾年裡,他們這三個在別人眼中稍顯不同的孩子就整日抱團玩兒在一起。他們尤其願意將費爾南德茲的家作為聚會地點。那個時候喬布斯就被家裡那種簡潔的日式裝修風格深深所吸引。費爾南德茲根據回憶,猜測正是因為這種風格的裝修讓喬布斯對「簡潔的設計風格」情有獨鍾。那個時候喬布斯總是來費爾南德茲的家裡,以至於費爾南德茲的媽媽已經將喬布斯當作她的第二個孩子來看待了……

費爾南德茲和喬布斯不僅僅喜歡科技,同樣他們還喜歡在哲學上有所深思。他們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一起行走。他們會花好幾個小時就在社區裡面行走,有些時候就是在附近轉悠;有些時候就會跑到稍微遠一點人跡罕至、雜草叢生的地方;他們談論生命,宇宙以及萬事萬物。當然對於喬布斯來說,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於他的一生來說都影響巨大。

Apple 公司的首次招聘

很快,在經過費爾南德茲的介紹後,喬布斯與沃茲尼亞克也打成一片。他們倆在一起就干兩件事:要麼是開發電器研究項目;要麼就是在一起搞一些惡作劇捉弄別人。後來,他們兩個人琢磨著是否能夠開辦了一家公司,來出售自己設計研發的科技產品。在那個時候沃茲已經設計出來了第一台電腦,也就是 Apple Ⅰ。對於這樣一款產品,喬布斯認為可以將它賣給其他科技狂熱愛好者。在當時,喬布斯比沃茲更加用心投入在開辦公司這件事上。因為沃茲的技術很好,在 HP 公司還是一名工程師,那個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可以很開心的在那個公司干一輩子。但很可惜的是,HP 當時研發個人電腦的團隊中並沒有將沃茲吸收進去。所以沃茲只能靠著一己之力,在業餘時間,用最少的零件器材來進行試驗,打造一直存在於自己想像中的電腦。

當 Apple Ⅰ 開始進化到 Apple Ⅱ 的時候,時機對於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來說已經成熟,他們是時候開始創辦一家公司了。當時沃茲對於個人電腦的前景還不是很確定,不知道這樣做是否能夠開創一個時代,所以他還沒有下定決心從 HP 那裡辭職。

而與此同時,喬布斯卻已經全力以赴,傾情投入。在一邊的沃茲因為心中還挂念著自己在 HP 公司的差事,於是一時間人手有點兒不夠用。於是他們同時想到了費爾南德茲。他們聯繫到他,告訴他現在公司里需要一個電子技術人員,他就是目前最為合適的人選,能否與他們一起在這個小小的公司中打拚天下。

費爾南德茲想了想,自言自語道:「我的朋友本身就不多,所以作為朋友的你們就更加值得信賴。我還沒有結婚,我還有的拼。」於是,Apple 公司史上的第一次招聘就這樣輕鬆的完成了。

從車庫裡走出來的「巨人」

但是當時 Apple 還沒有正式成為一家公司。直到 1977 年,邁克·馬克庫拉(Mike Markkula)成為了投資 Apple 的投資人;與此同時 Apple Computer Inc 正式註冊成立,費爾南德茲才正式成為了第一名 Apple 公司的員工。沃茲尼亞克表示:「比爾真的是 Apple 元老級的人物。他是大家庭的一員。所以他得到了 Apple 第四號徽章。第一號和第二號肯定是我和喬布斯,第三號是投資人邁克·馬可庫拉,但是不否否認的是,邁克·馬可庫拉投資之前我們就已經將費爾南德茲召進了公司。所以他應該是 Apple 的第一名員工」

當一切準備就緒,這個年輕的名叫 Apple 的公司開始向一個帝國進行轉變。這兩個年輕人每天都要忙於各種事情,輾轉在車庫和家之間。費爾南德茲因為是技術人員,所以他的主要工作是組裝電子元器件,並且輸入信息並且給與反饋。他是公司里唯一的僱員,所以還得經常出門辦各種瑣碎的小事,事實上,只要是公司在成立過程中一切的雜事都得由他來處理。

費爾南德茲回憶道:「其實很長時間內,僅僅只有一個員工而已。工作的只有我和喬布斯。因為沃茲那個時候還在 HP 公司上班。我和喬布斯整日泡在車庫中,沃茲在他的 HP 公司、家以及我們這個車庫三個地方來回輾轉。那個時候,每一天我們都會取得一些新的進展,新的發現。事情永遠是不斷向前推進的。

如果說 Apple Ⅰ 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的話,那麼 Apple Ⅱ 就成為了一飛衝天的跑道。Apple 公司很快就搬出了車庫。沃茲也正式在 HP 公司辦理了離職手續,開始全天都投入在 Apple 公司的工作中。

費爾南德茲:「那個時候空氣中有一種不言自明的微妙氣氛。那是真實可觸的感覺,我們都覺得我們現在乾的事兒即將要改變整個世界,如果這個說法太過誇大其詞,那起碼能夠以一種非常驚人的方式來改變我們的社會。我們相信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人們對擁有一台自己的電腦的渴望與日俱增,而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讓普通人都能夠駕馭科技,使之去做更加複雜的工作,我們正在將科技的力量交還給普通人的手中。」

巨人腳下的陰影

但是,就算 Apple 一飛衝天,成為電腦技術革命的標誌性公司,在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的時候,其實 Apple 這些很早就加入了公司的僱員開始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比爾·費爾南德茲就是其中的一員。

當時羅德·霍特被聘請過來主管工程技術,成為了費爾南德茲的頂頭上司。費爾南德茲作為一個非常有能力的技術員,早期 Apple 產品的雛形確立有他相當大的功勞。但是當一個初創公司轉型為一家正規公司的時候,他仍然還是一個技術人員,成天做的工作也瑣碎平常,並且還空降了一個頂頭上司。每天的工作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枯燥極了。」

但是他和霍特卻相處的挺愉快。在 1978 年的時候,Apple 的僱員數正式達到了 100 人,開始全力向 IPO 目標衝刺。多年以後,當 Apple 正式開始 IPO 的時候,它創造了自 Ford Motor 公司上市以來募資總額最多的記錄,並藉此誕生了 300 多位百萬富翁。

在 1978 年,比爾·費爾南德茲想要在 Apple 公司尋求機會能夠承擔更多的責任的時候,公司內部開始交頭接耳,出現了一條這樣的傳聞:「據說一些員工可以拿到公司的期權。」事實上,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人力資源部門來處理這件事,也沒有公開對任何的員工這麼說過。但是大家心裡卻越來越清楚:不是全部人,而是其中的一些員工能夠拿到期權。

科特克:「當時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一件天大的事。最重要的是不是公司每個員工都能拿到這個期權,只有一小撮人。這個公司的文化是『工程師文化』。在這方面 Apple 和其他公司沒有什麼區別。行政人員當然拿不到期權、小時工其實從理論上講也沒有資格拿到這個期權。只有全職拿月薪的工程師才有資格觸摸到這份大禮。比爾在那個時候還是以小時計費的技術人員,而我是負責生產方面的技術人員,同樣拿的是計時工資。從這一點上來說,這份大禮已經向我們揮手說再見了。」

費爾南德茲當時也意識到了真相其實是這個樣子,他清楚自己在這個公司所做的事情永遠只是一個普通技術人員所應該做的本分工作,諸如把一些零件組裝起來的瑣碎工作,於是他下了決心,決定離開 Apple 公司。那個時候,離他成為喬布斯和沃茲誠意聘請他過來的那一天過去了 18 個月。他如今還記得當時他們二人聘請他時誠懇的神情,而如今當公司羽翼豐滿,光芒籠罩的時候,沉默低調的他被遺忘在了角落中,暗自神傷。

費爾南德茲:「當時對我來說,職場生涯已經到了天花板了。我當時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就是那種搞技術的人所擁有的那種書獃子氣。公司在不斷壯大,每天我都能看到很多新人穿著光鮮的衣服,拎著手提包出現在辦公室門口,神采奕奕的向我們問早安,他們都居於高級別的職位。我當時真的感到無聊,也厭煩了我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所做的工作,我意識到自己壓根沒有機會能夠成長為一個工程師。」

在當時,比爾剛剛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曾經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一些人。當時那些人也正在籌建自己的公司,準備生產電腦部件。這些人向比爾發出邀請,並且承諾他能夠在這裡成長為一個產品工程師。很快,費爾南德茲就收拾好了一切,離開了 Apple,前往新東家尋找自己的前程。然而事情永遠不如他想像中那樣。其實這家新公司給他交辦的工作與 Apple 公司中別無二致,永遠是修修補補、敲敲打打的收尾性質工作。於是一年之後他又再次辦理了離職手續,離開了這家新公司。

而與此同時,Apple Computer Inc 已經準備上市,那應該是 20 世紀最令人激動的一次上市融資了,這讓他在 Apple 的朋友全部變成了百萬富翁。

費爾南德茲:「你在生活過程中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一旦選擇下去,就得承擔相應的後果。」

在離開了這個剛剛工作了一年時間的公司後,費爾南德茲為自己選擇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他離開了科技圈,也離開了這個國家。他會選擇怎樣與眾不同的人生路徑呢?

人生的假期

當時因為他受媽媽影響,對日本以及遠東文化感到興趣,同時他還是一個日本合氣道的棕帶選手,使得他離開了矽谷,在 1979 年遠赴日本。

他在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定居,那是一個與南阿拉斯加州同緯度的地方。在那裡,他一面靠當英語老師來賺錢養活自己,一方面作為文化方面的使者來參加各種各樣當地的活動。他交朋識友,認識了很多人。當時的日本人對於外來文化是抱有濃厚興趣的,看到一個美國人來到這裡定居,很多人都願意前來和他打交道。

不僅如此,他還自己做慈善以及玩玩兒音樂。就這樣搖搖晃晃,兩年過去了。

重裝上陣

在 1981 年的春天,費爾南德茲覺得是時候回到加利福尼亞州了。當他回到矽谷後,做了一些兼職工作和諮詢顧問工作。後來他想到了幾個藏在記憶身處的好朋友:史蒂夫·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於是找出聯繫方式與他們聯繫上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終於開口:「嘿夥計,我現在需要工作,你有沒有興趣給我一份呢?」

喬布斯當時就同意了。

那年年初的時候,喬布斯開始了 Macintosh(麥金托什)項目。不僅如此,他還在 Apple 公司的高層內鬥上努力掌控局面,保護自己的權力不被竊取。那個時候的 Apple 管理層已經有一大堆經驗老到的經理人在位了。

那個時候,喬布斯準備設立一個「特別技術小組」,其中都是技術水平最高超的工程師和設計師,讓他們打造一款有別於 Apple Ⅱ 的產品。在這個團隊中,只有他最熟知、也是最信任的技術人員才能進入。他只要最好的。毫無疑問,費爾南德茲就是其中的一員。在 1981 年的 10 月,喬布斯聘請了費爾南德茲成為這個精英小組的一員,也是麥金托什項目小組的第十五名成員。

因為費爾南德茲之前就在 Apple 供職過,他的名字早已經存在於公司的資料庫內。於是公司就沿用了他在 1978 年離職時的那個工號:4 號。很多人才藉此知道這個其貌不揚的男人原來是 Apple 公司元老級別的人物!

這個時候的 Apple 公司已然完全不同於費爾南德茲記憶中的那個 Apple 了。公司擁有數千名員工,精明幹練的管理人員,一個標準的公司架構,甚至還在庫珀蒂諾還有不斷壯大著的學院!但是喬布斯將這個精英小隊與這一切隔離開,放在了離那個學院兩個街區遠的一棟二層小樓上,與 Apple 的總部完全分開。因為這個辦公地點離「德士古加油站」不遠,團隊中的成員都戲稱它為「德士古之塔」。

儘管當時 Apple Ⅱ 賣瘋了,但是喬布斯卻在擔心未來。他擔心在未來幾年之後公司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如今他需要一些更加果敢,更加充滿勇氣的人推動公司前進,保證公司在計算機領域的霸主地位。要知道,當時 IBM 以及其他一大堆新興公司都在拿著自己的新產品進入這個市場,這讓當時的競爭日趨激烈。

但與此同時,「麥金托什計劃」在 Apple 其他管理層中又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他們覺得這個項目如果能成功當然可以讓公司擁有一個更加偉大的拳頭產品;但是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讓喬布斯更加忙碌一些,好讓他沒有精力去參合公司其他的管理事務。

在當時,喬布斯為了能夠開發出來下一代能夠改變世界的電腦,果斷的炒掉了一些當時的技術明星,由他精挑細選組建起來另一支隊伍,讓每個人的想法和才華都能得到最大化地綻放。儘管他不太容易相處的負面評價由來已久,但是從以上這些做法上來看,他的確富有遠見,深謀遠慮。

費爾南德茲:「麥金托什項目本身就凝聚了我們對科技最本真的愛,這種愛讓我們努力把科技的最新成果帶到身邊的家人朋友那裡,讓他們都能夠享受到這一切。它本身就代表著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我們都相信當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意義深遠,其突破性的進展足以讓世界改頭換面。我們將會以新的方式來看待周邊環境,看待整個世界,會以新的方式與身邊的人互動交流。當然,在這樣一個充滿創新精神的環境中,我們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來去思考如何達到前方那個模糊的目標。能夠使得我們前行的動力就是我們一定要讓身邊所愛之人享受到科技的美好。僅此而已。所以,這個工作環境非常棒,它只跟創新精神,努力工作,雄心遠見,以及內在的驅動力有關。那是我有生以來最美妙的時光。」

雖然他有這麼高度的讚美,其實他在這個團隊中所做的事情還是有點兒類似於他在 Apple 公司早期剛剛成立的時候所做的工作。他是那種非常實用的人,類似於「萬金油」,「千斤頂」,是那種需要他緊急救援他就能第一時間出現的人。當時他真的承擔起了很多的角色。比如其實有一個角色就是工程實驗室的經理,另外還要擔當諸如「麥金托什進化外部硬碟驅動以及外部視頻埠」研發的工程項目負責人,但他名片上還寫著「AppleTalk」的項目經理。

有關「麥金托什」的秘密

隨著項目研發的順利開展,這個精英小隊很快從「德士古之塔」搬離了出來,進入了 Apple 學院的「布萊德利四號大樓」。在這裡,費爾南德茲和其他人將這裡打造成一個「絕對舒服的辦公環境」。其中包括了劃分出硬體實驗室、配有光感解鎖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室、還擺上一些盆栽把工作的大廳和休息區給分隔開來。

在這裡,費爾南德茲接受了另外的一個任務:從數字和現實兩個層面設計人機交互界面。那個時候的 Mac 團隊表現出來了驚人的遠見,他們已經很深入地在研究人機交互機制,並且努力想要打造出一個普通人一看便懂的操作界面。他們甚至都拿自己的辦公桌作為比喻來形容這個呼之欲出的人機交互界面了!為了順利完成自己想要的設計,他們給自身設定了很多紀律,來保證自己設計出來的系統不會在用戶應用的時候產生一點點的困擾。在操作系統中,Mac 工程師們不斷地將外觀和操作習慣進行標準化。

費爾南德茲:「我們當時努力思考該如何將一系列視覺化的要素直觀的表現出來,能夠一眼就能知道各自是什麼功能;並且也在不斷地探索我們該如何給用戶一套系統並且簡單的操作方式,使之可以持續不斷地與程序發生各種交互,不管這個程序是什麼。我們真的努力嘗試讓第三方程序員都開始為這個系統寫程序,並且為所有的程序設定一種語言,一種視覺上的語言,一種人機交互上的語言,這種語言一旦用戶掌握了,習慣了,那麼所有的應用程序都按照這個語言來設計就好了。這在當時的圈子中是一個非常大膽且具有相當強大說服力的想法。」

當第一台麥金托什在 1984 年的 1 月份誕生的時候,其中在它外殼的模具內側印有一個秘密。那是早期 Mac 團隊成員的簽名,其中包括了比爾·費爾南德茲。

對此,Mac 的設計師安迪·赫茲菲爾德(Andy Hertzfeld)有自己的看法:「當時團隊的每個人也許在打造這款產品的時候都有著不同的動機。但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史蒂夫·喬布斯認為自己是一名藝術家,所以他鼓勵設計團隊能夠也這麼看待自己。那麼既然麥金托什團隊的成員都已經是藝術家了,那麼自然我們在完工的時候要像一個藝術家一樣簽上自己的大名。是史蒂夫率先提出這個主意,將我們每個人的簽名都印在模具的內側,這樣一來每一台從流水生產線上下來的 Mac 的殼子內部都印有我們的簽名。」

這個簽名的板子是在 1982 年的 2 月 10 日做出來的,也就是提前了產品問世兩年時間,上面有 47 個人的簽名,其中包括了費爾南德茲、赫茲菲爾德、科特勒、喬布斯、以及其他 Mac 的傑出貢獻者傑夫·拉斯金(Jef Raskin)以及比爾·阿金森(Bill Atkinson)。其中當然還有一個名字,用三個簡單的字母帶代表:「Woz」。沃茲尼亞克曾經是早期 Mac 團隊中的成員,主要負責指出「麥金托什」應該是什麼樣子,使其概念化,並且在前期處理器設計上有所幫助。

在 1980 年,Apple IPO 的那段時間裡,沃茲終於決定將期權分給那些早已加入公司,卻一直沒有拿到期權的員工們,其中就包括了蘭迪·維金頓(Randy Wigginton),克里斯·伊斯皮諾沙(Chris Espinosa)以及科特克和費爾南德茲。對於這個從小就是鄰居,也是從小到大玩兒在一起的摯友,同時也有幸成為 Apple 的第一位員工,沃茲終於給出了一筆慷慨的饋贈。

沃茲:「比爾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喜歡的人之一。我最尊敬比爾的地方就是他的思想。他有自己的主見和世界觀。」

從「麥金托什」到「UI 巫師」

在麥金托什機發布出去後,費爾南德茲又在 Apple 待了九年多的時間。在 1986 年,他從打造硬體開始轉移到了設計軟體的界面,在這裡他終於發現了他的所長,並且最終為自己贏得了「UI 巫師」的美譽。

費爾南德茲:「我當時覺得在用戶界面設計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靈感,自然而然的我就從電子工程上面轉到了設計人機交互界面上了。」

在充滿企業家精神的美國,Apple 以及整個矽谷的傳統往往會以更加高調誇張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比如費爾南德茲就在 Apple 公司印製的名片上寫道:「Master of Illusions」(譯為幻術大師)。他繼續在開發 QuickTime 和 HyperCard 上面扮演重要角色,這對 Html 以及 整個萬維網後續的發展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他同時還對 Mac 的查詢系統的開發上發揮關鍵性作用。他在 Apple 的最後一個項目,是設計 Mac 操作系統的文件夾,其中就涉及了三個按鍵(打開、關閉、最大化)的功能,這些功能都被沿用至今。

在 1993 年,Apple 開始裁員,尤其是裁掉那些長期工作的老員工。據說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節省成本,尤其是某些員工所長期拿的薪水過高,讓公司不堪重負。而費爾南德茲就在第二批被裁掉的員工中。

在費爾南德茲的眼中,這次裁員對他來說意味著「解脫」。因為他已經成為了 UI 交互方面的專家,很快就得到了各方面的工作機會。他曾經在一家資料庫公司工作過,但很快這家公司就被收購了;後來他又到了一家文件管理公司,之後這家公司進行了 IPO;最後在 1998 年,他終於開啟了自己的事業,開辦了自己的公司 Bill Fernandez Design。這是一家專門從事於 UI 諮詢服務的公司。他做這一行一做就是 15 年,為無數他現在都不能點出名字的公司的各種項目提供 UI 諮詢服務和設計。他一直在這個行業裡面摸爬滾打,一直到了 2013 年才出現了新的變化。這個時候他開辦了他自己的科技初創公司。

UI 的未來

作為一個曾經在歷史這個「禮堂」第一排見證個人電腦誕生以及互聯網崛起的人,作為在其中幾項推動技術革命的關鍵點上發揮了作用的人,比爾·費爾南德茲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從業經驗,足夠塞滿整個圖書館了。如今的科技業非常熱鬧,似乎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新鮮東西冒出來。而他對於計算機、設計以及 UI 的未來有著自己的看法,在這其中,尤其對 UI 領域,他更是有自己的洞察和判斷。

費爾南德茲:「我們是在一個過渡期,如同河水匯入大海的一個過程。如今 UI 的設計理念雜亂不堪,良莠不齊。有很多好的東西;還有更多很糟糕的設計;其中更有一些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最終執行錯誤掉的作品。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從 3D 擬真的 UI 設計元素(以 Windows 框架,按鈕,滑條等等為代表)向「扁平化」UI 設計過渡。多年以前有一個朋友問我未來的網頁會是什麼樣子呢?我說會像"雜誌"一樣。我們將看到更加扁平化的設計,專家級別的精美排版,如今這個預言已經慢慢變成現實了……」

他繼續道:「但是在這個向扁平化設計不斷轉變的過程中,我們丟失掉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曾經很好地與傳統的 3D 設計融合在一起。如今用戶必須仔細看一眼才知道你屏幕上的某些元素哪些是可以操作的(比如一個鏈接或者按鈕),哪些是不可以操作的(比如一個標籤);又或者必須仔細分辨才能知道到底是開啟一個運行進程;還是跳轉到其他頁面;又或者是下載一個文件。其實 UI 的原則就是一定要能夠不言自明,讓人們能夠察覺發現其功能。但是現在很多 app 應用和網站,為了一味地追求乾淨清爽的視覺風格,將這種很重要的原則拋到腦後。只有滑鼠懸停在某個地方,人們才知道這個 UI 設計是實現怎樣的功能。這往往會讓用戶覺得迷惑不解,用戶體驗也就隨之下降了。」

很明顯,費爾南德茲擔心現在扁平化設計的潮流走向極端,將我們在過去的設計中很好的傳統遺失掉。

在輔佐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開創了 Apple 王朝將近 40 年之後,費爾南德茲開創了自己的科技初創公司:Omnibotics。如今這個公司截至目前發文的時候都處於保密狀態。但是他到最後還是給我們透露了一點大致的業務範疇:

他說:「如今我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能夠讓他們放手去獨自闖蕩。我可以心安理得的關掉自己的諮詢顧問公司,來實現我曾經一直盤旋在腦海中的夢想:即開辦一家公司來轉變我們和家之間的交互方式。這是我現在完全投入的未來。我們也正在尋找傑出的工程師、營銷人員和投資人能夠加入到我們的團隊中來。Omnibotics 將能夠打造智能家居,我們希望在未來你的家會像電腦中的精美強大的網頁一樣,對你的各種需求進行響應。傳統的交互其實就是進了門之後按個按鈕開開燈,而其實在這個領域我能夠實現更多、更加人性化、更充滿藝術的交互方式。」

最後的話

至此,費爾南德茲記憶的閘門就此轟然鎖上。歷史會以 Apple 的 四號員工銘記住費爾南德茲的存在。但是同事科特克從來不記得費爾南德茲拿這個事情來炫耀,甚至連提都沒有提到過他的號碼。要知道在 Apple 公司,數字越小所獲得的尊重就越高。

現存的照片中也沒有找到一張費爾南德茲佩戴徽章的照片。在 1993 年他離開公司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將這枚徽章交還給了人力資源部門。

「我是一個守規矩的人,當我離開公司了,就按照規定把徽章叫出來。我知道很多人離開了 Apple 其實還一直保留著自己的徽章,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其實我也希望能把我自己的保留下來。但是規矩就是規矩,當你離開公司就應該把屬於公司的東西歸還上去。」

也許在 Apple 公司工作的員工中,沒有一個人如比爾·費爾南德茲一樣經歷了如此多的事情。他作出了那麼多的成就,也留下了很多個黯然神傷的背影,他從來沒有在股票期權上賺取幾百萬,也並不如喬布斯一樣成為大家口耳相傳的名人天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這個時代所作出的貢獻,那些影響深遠的成就將烙印下來,永不磨滅。我更喜歡這樣一個更加充滿人情味兒的普通人,低調隱忍,在任何需要他的時候就能夠出現在你身旁,平和的如你身邊的一個普通朋友。他不是所謂的天才、但是他是一個在我們的時代中稀缺的手藝人,一個見證了奇蹟的誕生,與這個狂亂的時代共舞的不平凡的平凡人。


推薦閱讀:

粥里放鹼面還是小蘇打好?(點燃回憶的回答,156贊)
陌路遙望,回憶未央
春雨,淋濕了曾經的回憶
傷感破碎的句子、我們離回憶太近,離自由太遠
你知道暖氣還有這種操作嗎?

TAG:回憶 | 成功 | 回憶錄 | 員工 | App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