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組方的原則
中醫組方的原則(上)
大千老師
組方的原則歸納了10條:
1.中正平和;
2.剛而不猛; 3.柔而不懦;
4.溫而不燥; 5.涼而不寒;
6.清而不枯; 7.濁而不凝;
8.通而不暴; 9.攻而有守;
10.補中帶調。
簡單地把方劑的原則概括一下,雖然不周到,但大概的意思就這樣。
一、中正平和正常人本身就是一團中和之氣,出了問題,稍微偏了一些,你配方第一條原則就要使方子這團氣與人身之氣盡量相近,不要差的太遠,這一條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細地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差的太遠,容易影響到人身之氣,會對人身之氣有一定的傷害。譬如:這個方子開的和人身之氣不相近,比如說開一個大黃,開巴豆,或者說開全蠍,螞蟻等等,這些葯的氣跟人身之氣是不相符的,明顯帶有這個葯自己的偏性,而且偏得很厲害。這種葯下肚以後會直接擾亂人身正氣,咱們先不管它去不去攻邪氣,首先要知道這葯是擾亂正氣,如果說擾亂的厲害就叫毒藥,擾亂的不厲害叫副作用,但效果一樣。所有的葯都有副作用,化療葯使人的頭髮掉了,這就是化學製劑的氣和人身中正平和之氣相差太遠。
你想想這股氣進入人身體,人身要拿出多少中正之氣去化合這些氣?像一勺鹽放到水裡一樣,這勺鹽就是化學製劑,或者說就是不平和的葯氣,水就是你的中正之氣,你想想一勺鹽需要多少水來化它?我發現現在大夫開方用藥這條原則完全摒棄,完全忽視掉了,他們在開方的過程中,沒有這種理論概念,不知道開方的幾條原則,不知道中正平和葯跟人身之氣相接。
咱們經常吃的所有的五穀雜糧都和人身之氣相近似,如饅頭米飯粥蘿蔔白菜等等這些氣很平和,跟我們人身之氣很相近,所以我們吃了對我們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和不良影響。否則,你開方就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上次我講了巴豆勁大,人吃了就會爆瀉不止;正品附子,你吃一些,10g左右,就渾身麻得不得了,而且有瀉泄嘔吐的可能。這些葯在《神農本草經》上都是下品,不宜常服,不得已,用之來治病。我們組成這個方子盡量為中正之氣,比如桂枝湯,就是比較中正之氣的方子,桂枝白芍姜棗草,一般人喝了這方子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現代人開方子,這條原則大部分都丟掉了。很多人開方,求快,求狠或求穩,不理解中正平和的意義,在這裡跟大家說一下:中正平和就是讓方子之氣跟人身之氣相近,相近之後,人氣稍微有點偏,你的中正平和的方氣向相反的方向偏一點,來糾正人身的相偏之氣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二、剛而不猛葯勁大代表剛,葯勁小代表柔,比如麻黃,乾薑,細辛,附子,大黃等等這些葯勁都大,開方的時候就要把這些勁大的葯讓它緩和下來,體現剛而不猛的特點。怎麼體現呢?比如用附子這個剛葯時,加一個柔葯,去緩和它的這種猛勁,加什麼呢?加甘草,這就是一個方子,附子甘草湯。那麼你用桂枝通經,為防止桂枝的燥性,加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這就是桂枝湯。那用甘草緩和大黃的猛勁,那就是大黃甘草湯。開方就是牽制,利用它剛的一面同時又要牽制它猛烈的一面,這樣容易讓它發揮它正面的作用,緩和它的療效。
現在很多人開方他不是這樣,唯恐這個葯不夠剛猛,最簡單的就是麻附細,不加任何制約的葯。麻黃,附子,細辛三味葯均剛猛之葯,過剛過猛,導致什麼結果?很簡單,傷正。一個人用可能表現不出來,一批人用馬上就表現出來。比如肚子有寒,你用麻附辛去通他,如果這個寒是一天兩天的,一下子好了,就認為這方葯起作用,好用。但是一個久寒的放在那裡,或者一個虛寒放在那裡,或者除了寒還有其它淤阻的問題,光用麻附辛上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且還暗傷氣血。所以說有人開麻附辛,我就建議再加點柔葯進去,效果就好,不能輕易用麻附辛,不要讓麻附辛跑的太遠,這是原則。剛而不猛,也是中正平和的一個特點。比如:肚子有實氣,有人要瀉下,不斷地瀉,瀉中要收一下,收中有瀉,這樣既能達到推陳出新同時又能達到守正這個目的。正氣在,你才有御邪的能力,正氣不在了,你下多大的方子都沒有用。
三、柔而不懦
什麼叫柔而不懦呢?你的方子柔緩但不怯懦,和剛而不猛,剛而不烈是對立的。有的人開方太狠,什麼毒藥下去了如附子、螞蟻傷身,什麼都敢用,搞得病人氣血暗耗,上吐下瀉,眼睛發黑,肢體麻木。病本身不重,越治越重,都是開方過於剛強傷了的病,它的反面就是開方太怯懦,我們可以開柔緩的方子,但一定要柔而不懦,緩而不懦。比如:治一個風寒感冒,來勢洶洶,發燒39℃,這時你要開一個很懦的方子:如:紫蘇、藿香、陳皮、桑葉、菊花,葯勁就很小,不能達到禦敵的效果。再說很多藥店的紫蘇、藿香就是一乾草,完全沒有了葯的氣味,勁小的很,再加上桑葉、菊花這葯非常輕柔,整個葯勁過於懦弱,不能很好地御邪。所以我們開方一方面不能過於剛猛,同時也不要開過於懦弱的方子,比如小孩的食欲不振,上來就是焦三仙,谷芽,麥芽之類的方子,過於懦弱,也達不到治療效果。
四、溫而不燥什麼是溫而不燥呢?比如說一個寒證的病人,上來開方就是肉桂、乾薑、附子,這些太燥了;開方一定要溫和,溫里散寒的,同時又要避免過於辛燥,辛溫燥烈。後世評價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藥就過於辛燥,傷正,所以我們開方要避免辛燥。怎麼避免呢?很簡單,加點甘潤的葯就可以了,如乾薑,肉桂,加點麥冬,白朮,茯苓稍微緩和一下,讓它達到溫而不燥的效果。
五、涼而不寒就是開方不可過於寒涼,可以涼,但要涼中帶溫,不要過於陰寒。比如說咱去一個熱,你上來就是三黃(黃連、黃芩、黃柏)加石膏、知母、龍膽草、大青葉、木通,一派寒涼之葯,這個方子就不好,偏一邊了。如果你想治療這個熱,開方要涼中帶溫,涼中帶散,涼中帶補,不要過於寒,開方怎麼開?比如一個胸膈中有熱的,三黃可以用,石膏竹葉也可以加,然後上其它葯:麥冬、甘草、大棗、升麻、柴胡、炮姜緩解,這就是涼而不寒。即使是大熱的病,也不要開一邊倒的葯,稍微過了就傷正,稍微不對症就傷正。
所以說不管是剛而不猛,柔而不懦,溫而不燥,涼而不寒,都要體現中正平和之氣,這就是孔子講的「時中」,時間的時,中間的中。中正平和之氣不是一根棍子立在那裡,就直立在那裡不動,它可以稍微偏左,也可以稍微偏右,但是不可極左極右,與時消息嘛。做到這樣很難,所以中醫大夫看病開方就要適中,微左微右,不能極左極右:開剛葯可以,但不能猛;開緩葯可以,但不能懦;開溫葯可以,但不能燥;開涼葯可以,但不能寒。
註:本文節選自《大千老師講中醫基礎》第9課
中醫組方的原則(下)
大千老師
組方的原則歸納了10條:
1.中正平和;
2.剛而不猛; 3.柔而不懦;
4.溫而不燥; 5.涼而不寒;
6.清而不枯; 7.濁而不凝;
8.通而不暴; 9.攻而有守;
10.補中帶調。
簡單地把方劑的原則概括一下,雖然不周到,但大概的意思就這樣。
六、清而不枯
什麼是清而不枯呀?首先人身之氣分清濁,上面氣清,下面氣濁,清濁相干互為循環。如果我們開治療清氣的方子,清氣當中要帶點濁氣,不要太乾枯了。從面相上講,很多人呢看面色太清,氣太清秀了,清秀得沒有福氣了,這就叫清而枯。清中要帶點濁,這人就有福氣。而且有理想,太清了完全理想化了而不現實,導致最後自己凄苦一生,婚姻不幸,家庭不幸,事業不行,身體也不行,這叫清枯之象,清貧之象。很多人很清秀,但卻凄苦一生,就是因為裡面少了濁氣。在這裡我們開方也一樣,一定要清中帶濁。比如:白虎湯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石膏、知母是氣清,甘草其氣濁,它在清熱的同時帶有濁陰之氣。清而不枯,清而有濁,比如開三黃,氣太清了,怎麼體現出濁性呢?加麥冬甘草之類的。
七、濁而不凝
什麼是濁而不凝呢?尤其是開一些補方,補下焦的方子,開濁氣的葯,比如: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哪三補呢?熟地、山萸肉、山藥;三瀉是茯苓、澤瀉、丹皮。如果沒有三瀉,那就是濁而凝滯。熟地、山萸肉、山藥這三味葯都是靜止不動的,凝滯不化的,這就是濁而凝。但萬物貴在流動,濁了但不能不讓它凝滯,所以要加三瀉,要加茯苓、澤瀉、丹皮,使陰濁之氣能流動開來。萬物貴流通,貴變化,清中帶濁,濁中帶清,濁而能走,清而能守,這個都是開方的組方原則,大家在應用過程當中要細細體會。
八、通而不暴
什麼是通而不暴呢?通經脈但又不能太剛暴,現在很多人學中醫都知道,人呢,經脈不調,氣機閉塞(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導致很多病的原因。那麼經脈不通,難道你就要不斷地拿棍子去捅它嗎?腦栓塞難道你拿東西捅開它嗎?腦栓塞拿棍子一捅就腦溢血了,本身它栓塞的同時(腦梗塞、腦堵塞)血管已脆化,通也不是,不通也不是,你硬拿葯一通血管破了,這就是很多治療像腦梗塞導致腦溢血的悲劇的原因。溶栓一溶,血栓就化了。很多治風濕病的,用全蠍、蜈蚣、地龍、螞蟻、威靈仙、羌活、高度白酒猛攻它,想把經脈打開,結果越吃越沒勁,越吃越痛,渾身都虛脫冒大汗,這個就是粗暴地去通的後果。人身是一股清虛之氣,時間久了緩緩積累了導致經脈不通,不能一朝就通開,開藥過猛會傷正氣,像放療化療一樣。這就是我們單獨拿出來的通而不暴,你可以通,沒反對你通,慢慢地把它通開,一點一滴地通,柔,時候到了自然就打開了,時候不到想辦法去捅,那就破,氣血就耗掉了。
在這裡再次奉勸猛攻派的大夫,喜歡剛暴用事的大夫要加小心,很多病就是你治出來的,大刀闊斧,休克療法,膽子大一些,用藥再猛一些,再衝擊一下,病人就完了。特別在用方上「寧不及勿過」,我的葯寧可通不過,它不及,也不可以用過了,用過了很容易傷正。你看誰誰誰不是好了嗎,吃頓附子,第二天手麻等風濕病沒了,這樣的病例有嗎?是有,但比例是多少呀?我跟你說:百分比很低,和中毒效應差不多,不要盯著誰誰誰吃中毒了,又去買的了,其實大部分疾病都不是用剛暴的手段治癒的,尤其是慢性病。毛澤東不是講了嗎,打持久戰,道路是曲折的,用泡蘑菇的辦法慢慢地化解它,這就叫農村包圍城市,做一點一滴的工作,最終讓敵人陷入汪洋大海中。這些都充滿了智慧方法,同時也適用於我們看病用藥。所以我再強調一下,開方尤其是通經脈,一定要通而不暴,慢慢起效,時候到了就好。
九、攻而有守
什麼叫攻而有守呢?很簡單,就是你攻的時候,後面有糧草保障,不要開出一派攻葯。這個還要舉一下麻附辛(麻黃附子細辛)這個例子,麻附辛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劉關張,光指望劉關張去打不解決問題,跑不了20里,你就筋疲力竭了,後面一定要有部隊跟上。其中就有糧草供應,沒有糧草供應你打什麼仗呢?只傷你的氣血,我看很多大夫開方只攻不守,很多感冒方子都是發表,後面沒有糧草接濟,發表出汗,怎麼也不出,害的許多老年性的,身體虛寒的,導致風寒痹阻。用中藥用攻葯可以,但後面沒有糧草接濟,你能用多久?這個都是攻而不守,攻而不補的後果。
所以我跟大家說想用中藥時,一定要攻而有守,不能開一邊倒的葯,只知攻不知守。大家看傷寒論的方子,都是攻補兼施,大家看麻黃湯很典型吧,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甘草為補藥;你看幾個瀉心湯,瀉心湯成分是半夏、黃芩、黃連等,補藥是參、姜、草,裡面有人蔘、生薑、甘草都是補藥;白虎湯什麼成分?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膏、知母是攻葯,甘草、粳米是守葯,井然有序;傷寒論的方子是非常體現攻補兼施方子的特點的,如大建中湯,有蜀椒、乾薑、人蔘、飴糖組成。人蔘、飴糖是補藥,都是攻葯放到補藥當中去施行,這是很重要的,大家以後要仔細體會,沒有全攻的方子,也沒有隻守的方子,都是攻補兼施。
十、補中帶調
和攻中有守一個道理,為什麼不說補中帶攻呢?我覺得開方應少用攻葯多用調葯,不主張對抗,不主張開戰,大家可以調,所以改成了補中帶調。要補一個人,很多人虛不受補,瘀不受補,補不進去,都堆滯在那裡,上火等等這些現象是有的。我們一定要在補中帶調,調補嘛,把那個調開點,補進去,調開點,再補進去,這樣他慢慢地就得到了補益,同時又能調暢氣機。
但現在很多大夫依仗攻伐,不願意去補,他覺得補補不進去,經脈不通你補什麼呢?首先要通經脈,那樣他就不斷地用攻伐的法子去通經脈去,導致這人越來越虛。這個瘀本來是一個氣瘀,不能用攻伐的方式緩解,只能用柔緩的方式慢慢地去解瘀,解一點補一點,什麼也不耽誤。就像颳風下雨一樣,不能只颳風,而是刮一陣風下一陣雨,狂風暴雨只能帶來洪水,不能安養當地的百姓。所以下雨還是要下溫和的雨,颳風要刮溫和的風,這就是我主張的補要小補,調要緩調,攻要慎攻,別上來就攻,強梁者不得其死,別用強和剛對抗的形勢,那跟西醫有什麼區別?所以最終歸結到補中帶調的這一項,尤其是「調」字,調百脈,調達氣血。
這就是我們開方從中正平和開始到補中帶調,結束我一個開方的基本原則。剛柔並濟、溫涼同使、清濁相交、攻補並用。像這種情況,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對葯要有了解,對氣機要有了解,對病機要有了解,要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去摸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沒有三、五年之功底,不可能體會其中的經驗。
註:本文節選自《大千老師講中醫基礎》第9課中醫組方的原則(續)
大千老師
組方的原則歸納了10條:
1.中正平和;
2.剛而不猛; 3.柔而不懦;
4.溫而不燥; 5.涼而不寒;
6.清而不枯; 7.濁而不凝;
8.通而不暴; 9.攻而有守;
10.補中帶調。
簡單地把方劑的原則概括一下,雖然不周到,但大概的意思就這樣。
▍三黃片 比如好多人上火,直接就是三黃片,那三黃片很差勁的,吃多了拉肚子。三黃片是什麼呢?大黃,黃連,黃芩,有的還加牛黃呀之類的,這樣的方子都很差勁。因為很多時候都是鬱火,把那鬱氣解了,火就散了,不要專門去治那個火。
▍龍膽瀉肝湯 你看現在不是有清熱派嗎,要全清熱,比如龍膽瀉肝湯,方子我給你念一下: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地黃、柴胡、生甘草,80%的葯都是攻伐的,清熱的,這樣的方子不可常吃。
還有關於這方劑學,我拿的是5版教材的方劑學,這裡面的方子都不是特別好,卻堂而皇之地上了課堂:
▍黃連解毒湯 你看這個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檗梔子,一邊倒的葯,這個方子一邊倒,身體虛的人如果天天喝黃連解毒湯,身體就會吃出毛病來。
▍石膏湯 你看傷寒論的石膏湯就很好,也是清熱的,石膏竹葉清熱,半夏散結,麥冬人蔘甘草基本都是補,補中帶攻,補中帶清,這樣就好中正平和,哪能開一邊倒的方子呢?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有攻有補。
▍逍遙散 逍遙散的方子就很好: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氣平和,看著平平淡淡的,常吃對身體有好處。
▍大補陰丸 關於補益的方子也不好,如大補陰丸就不好,黃檗,知母,熟地,龜板,這個暗耗人的陽氣,黃檗知母嘛。你看看這個左歸丸,張景岳的,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什麼問題呀?不符合我們講的哪條原則呀?看看哪條原則?濁而不凝,它太濁了,光補沒調了,它太凝滯了,你看熟地山藥枸杞山萸肉菟絲子鹿角膠全都是凝滯之葯,川牛膝稍動一點,其它的都是凝滯之葯,這個人是不是虛不受補呀?都凝在下焦不化了。
▍炙甘草湯 所以很多方子,大家都要長好眼睛,堂而皇之的都上教材了。你看補方什麼好呀?炙甘草湯就特別好,給大家找一下,你看:炙甘草,生薑,人蔘,生地黃,桂枝,麥冬,阿膠,麻子仁,大棗,大家用那9條原則衡量它一下,你看這個葯當中:
濁而不凝:甘草人蔘地黃大棗麻子仁麥冬這些都是凝滯的,但是它加了生薑桂枝,桂枝是通散的,生薑是散的,凝中帶散,這個比較好。
溫而不燥:桂枝是溫的,生薑大棗是溫的,但是有地黃涼的阿膠涼的麥冬涼的去其熱,麻子仁平的。
大家仔細去理解炙甘草湯這個方子,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子,寒熱並用。時間有限咱們就不多舉例了,多看傷寒方,體現咱剛才說的那幾個原則就可以。
推薦閱讀:
※中醫針灸歌訣
※中醫基礎理論 第13講 體質
※夏季祛濕別只用薏米!這個食材才是祛濕高手!比薏米強百倍
※中醫基礎講解:六氣與六淫的關係(入門必看)
※經絡時間與中醫補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