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爸媽相親相愛 孩子幸福快樂
爸媽相親相愛 孩子幸福快樂 |
本報記者 張貴勇 |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擁有一個完整而幸福的家。融洽而溫馨的成長環境,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在孩子的心中,沒有什麼比幸福的家庭更重要,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美好,這是我多年來的切身感受。 美好的家背後,是和諧的夫妻關係。雖說不必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至少要以誠相待,有話好好說。哲哲上小學之前,正處於習慣養成的關鍵節點。為了如何培養他的自主能力,我和愛人沒少吵架,搞得家庭氣氛極其緊張。吵架的導火索往往是教育孩子方面的方法差異。那時候,我還是依著單身時解決問題的套路,氣沖沖地與愛人理論,一言不合,扭頭就走。 後來,有機會採訪心理學家李子勛,順便請教他夫妻育兒觀點不一致時該如何應對。他告訴我,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不一樣很正常,關鍵在於相互認可。如果有矛盾,夫妻之間先溝通好,總說「孩子,別聽你媽(你爸)的」,這就不好了,這讓孩子無所適從。至於聽誰的,不妨民主探討一下,達成共識。他還舉例說,他從不單方面地針對孩子的問題,如孩子人際關係不好、有強迫症或暴力傾向等,採取平抑措施,而是從家庭關係入手。 李子勛的這番話給我一些觸動。我逐漸明白,很多夫妻之間的矛盾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意識不到深入溝通、達成共識的必要性,依然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不僅夫妻關係經營不好,也損害了親子關係。家庭無端分成兩派,孩子被迫站隊,豈不哀哉! 於是,我開始換一種思路面對與愛人的矛盾。遇到問題,平心靜氣地溝通,努力達成共識。實在不一致,就搜集資料,深入思考,繼續辯論,也常常主動傾聽小傢伙的意見。漸漸地,我們吵架越來越少,關係也越來越和睦。 營造好的夫妻關係有一定的內在規律,一是耐心溝通,注重語言的表達,即便是最親近的妻子、丈夫或老人,也要盡量用積極的方式表達。商量的口氣遠比強烈的命令式的表達更有效,更容易讓對方接受。二是表達愛。夫妻之間不必羞於表達愛。很多時候,一句溫暖的話,一杯熱牛奶,哪怕是午睡時輕輕帶上門,都是一種愛的表達。我和愛人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周到公園散一次步,每月看一次電影,出去吃一次大餐,每年出去旅遊一次。有時候只有我們倆,路上聊聊天,或交流工作上的事,或談談生活方面的感悟等,或者什麼也不說,就那麼輕鬆地走著。有時會帶上哲哲,聽他講學校里的趣事,講讀書心得,我和愛人之間手拉手、肩並肩的舉動也不避諱哲哲,總以為讓他看到父母感情好是一件好事,至少給他做了一個小小的榜樣,讓他知道美好的家庭首先是夫妻關係的和美。 近些年,頻頻有專家呼籲,夫妻之間愛對方要勝過愛孩子,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說親子關係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那麼夫妻關係則是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有了好的夫妻關係,很少有糟糕的親子關係,很多家庭教育的難題也迎刃而解。可以想見,沒有一個完整的、和諧的、幸福的家庭,孩子無論如何不會像父母期待那般心生幸福感,自在成長,更不會具有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是因為,夫妻關係糟糕乃至家庭破裂,孩子首先要獲取的是情感上的溫飽,情感需求的問題不解決,難言其他。 其實,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好,之所以具有一種魅力或魔力,關鍵就在於從好的關係入手,有好的關係、好的人就有了好的教育。如果真心愛孩子,不妨從愛自己的老公或老婆開始,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不久之後,就會發現孩子也在發生積極的改變。 近幾年,我和我愛人每隔一段時間就看一次電影。一次,臨出發時哲哲湊過來,說:「爸爸,帶上我吧,我保證不打擾你們倆。」「不行,這是屬於我和你媽媽的時間,下次帶你吧。」過一會兒,小傢伙又湊過來,對媽媽說:「你不用著急,從家到電影院三分鐘就夠了,我算過的。我建議啊,你們買個爆米花、一瓶可樂,那樣多有情調啊。」這話讓我和愛人都很高興。哲哲知冷知熱,是個人格健全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和愛人之間的感情變得更融洽,從中他也學會了何為愛以及如何表達愛。 |
推薦閱讀: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13)近代繪畫
※中國奇怪村子:男子生前全部姓萬,死後必須全部姓劉,原因哪般?
※揭中國八大著名禁菜:論殘忍 三吱兒都不排第一!?
※中國的家長都有病!!
※中國皇帝之最:武則天陵墓總面積有23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