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2
◆第五講 試論桂枝湯的加減證治
一、桂枝湯的適應證
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的主方。太陽中風,是指風邪外襲以後,在太陽病的提綱脈證上,又出現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等脈證的就叫做太陽中風證。所以,它和近代醫學「腦血管意外」的中風不同。風為陽邪,犯表襲衛,衛陽與風邪相搏,故先見發熱。並且,發熱的出現既迅速而又突出,它與以惡寒為突比的太陽傷寒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衛陽被風邪所傷,失去了衛護肌表,管理汗孔開閤的作用,再加上風邪的不斷疏泄,迫使營陰不能內守,因而可出現「自汗出」的證候。但是中風的汗出,並不是汗多而連綿不斷,而僅是皮膚潮潤,以手捫之可知有汗為辨。汗出則更使肌腠疏鬆不固,衛氣隨之也泄。反映在脈象上即是緩脈。張仲景在第12條對此證作了很形象的描述和很好的說明:脈「陽浮而陰弱」,即指浮取有餘,重按不足的浮而緩弱的脈象。「翕翕發熱」、「浙浙惡風」、「嗇嗇惡寒」,形容象多著衣服那樣的發熱:象冷水淋在身上一樣的怕風,而怕冷又表現出一種畏縮的樣子。同時由於風邪外襲,影響了肺氣的宣發和胃氣的下降;肺氣不利則鼻嗚,胃氣上逆則乾嘔。太陽中風的病理,可概括為「榮弱衛強」四字。「榮弱」是說榮陰失去衛陽的固護而外泄,反映了正氣有不足的一面,「衛強」指風邪犯於衛分,反映了邪氣盛實的一面。總起來看,風邪外襲以致榮衛不和,就是太陽中風證最基本的病理特點。太陽病的中風證當用桂枝湯治療,但桂枝湯卻不僅限於治太陽中風證。如本屬太陽傷寒證,經過汗下之後,表邪仍不解,或雖經汗解,但又復感風寒病在表者,均可以用桂枝湯再行解表。為什麼不用麻黃湯呢?這是因為病雖原屬傷寒,但已經汗下,儘管表證仍在,也不宜再用峻汗之法。用桂枝湯可解肌發表,調和榮衛,雖發汗祛邪,但又不損傷正氣。正如第57條說:「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還有一種情況,即有的病人內臟並沒有反映什麼毛病,只是不時的自汗出,或伴以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衛氣不和」, 「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也就是說,雖然病人營氣和順,但衛氣不和,不能與營氣密切協作,以致營衛各行其事,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因而「常自汗出」或「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這種既非太陽中風,又「臟無他病」的榮衛不和證,也要用桂枝湯在發病之前服藥取汗,使營衛調和則愈。
桂技湯由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薑組成。方中桂枝溫通衛陽,配生薑之辛,以解衛分之風邪,芍藥味微苦酸,能斂陰和營,配大棗之甘,可滋養營陰之弱;甘草和中扶虛,佐桂、芍以和陰陽。以上五葯,內含辛、酸、甘等味,由於辛甘化用可以助衛,酸甘化陰可以和營,故桂枝湯有調和營衛的功效。本方服法,要求葯後喝熱稀粥,溫復避風,其目的是使谷氣內充,既可以助桂枝發汗驅除衛分之邪,又可以內資汗源而和營陰之虛。柯琴在評價桂枝湯時說:「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脫髮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發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當用此解肌。如所云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鳴、乾嘔等病,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桂枝湯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它能發汗以止汗,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在外它有調和營衛之功,在內則有調和氣血之用。它的特點是以調和中焦脾胃陰陽為主,故可以調節氣血、營衛等的不和。觀方中五葯,如生薑、大棗、甘草,皆為廚中調料之品,而有健脾開胃之功;且桂枝芳香而味竄,能促進食慾、又有通陽、理氣之效。此方乃古《湯液經》之緒餘,抑為伊尹之手制歟?在《傷寒論》113方中,有桂枝的計41方,以桂枝進行加減的則不下29方。所以在臨床中,桂枝湯的應用機會較多。為此,我們不但應從理論上進行探討,還必須結合實踐加以印證。現將臨床有關治療醫案附載於下,以供在使用桂枝湯時作參考。
二、桂枝湯的臨床應用
〔 一)治療時發熱自汗出李××,女,53 歲。每夭都有兩、三次發熱汗出之證陣陣發作。病程一年,飲食二便尚可。曾按陰虛發熱治療,服藥20餘劑無效。切其脈緩軟,視其舌淡苔白,遂辨為營衛不和之證。夫營衛者,陰與陽也。營衛諧和,則營陰來濟衛陽,而熱則不發,衛陽來護營陰,而汗則不出。今昔衛不和,各行其事,兩者不相將,故時發熱而自汗出。
治當調和營衛,和其陰陽,使營衛相依則病癒。為疏桂枝湯方,服後取微汗而廖。
二十年前,我攜中醫系同學在京西礦區進行臨床實習期間,偶感風寒而患病,證見發熱,並在發熱時伴有周身出汗,於是自覺煩郁而思涼,然一揭開衣被,則又嗇漸畏惡風寒。鼻流清涕,涓涓不止,周身不適,時或乾嘔,切脈為浮緩。余自知為太陽病之中風證,用桂枝湯原方,如法啜粥取汗而愈。此後,方對《傷寒論》第2條的「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敘證次第,有所新的認識和體會。
(二)治療蕁麻疹
一男性患者,60歲,患蕁麻疹,搔癢鑽心難耐,數月不愈。切其脈浮面緩,並見汗出惡風之證,視其舌苔則白潤。辨證:證屬風邪稽留肌腠,營衛失和之「風疹」為患。
治法:驅風,調和榮衛。處方:桂枝湯。
葯後啜粥取汗,則癢止疹消,脫皮月盈掬。(三)冶療汗出偏沮孫××,男,39 歲。患左半身經常出汗,而右半身則反無汗,界限分明。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辨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此證脈浮而級,為虛風在經,榮衛不調,左右氣血不和,以致陰陽乖戾而為病。治法:解肌發汗,調和陰陽、調諧氣血.處方:桂枝湯。服後啜粥取微汗,從此其病獲愈。
三、桂枝湯的加減應用
桂枝湯的加減應用,僅從《傷寒論》記載著,可分加味桂枝湯、減味桂枝湯和加減桂枝湯三類,茲分述如下:
(一) 加味桂枝湯1、桂枝加桂湯。
本方由桂枝湯重用桂枝而成。治療火劫迫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於心等證。崔××,女,50 歲。患病頗奇,自覺有一股氣從內踝沿陰股上竄,行至小腹則脹,抵心胸則氣短心悸,頭出冷汗,少頃氣下行,則諸證隨減,每日發作兩三次。甚為恐怖。其人面色青黃不澤,舌質淡嫩,苔白而潤,脈弦數,按之無力。
辨證:此證中醫名「奔豚」,然如此證者實屬罕見。且奔豚發作,皆因心陽虛於上,坐鎮無權,下焦腎之陰邪得以上沖。今陰來搏陽而與之爭,故脈雖弦數而按之無力。況弦脈屬陰,陰氣上逆是以脈弦,當奔豚氣所過之處,則發脹,憋氣,心悸等證相繼出現,亦勿怪其熱。舌質淡撅,則是心陽之虛。
治法,助心陽,伐陰降沖。處方:桂枝加桂湯,另服黑錫丹6克。共服五劑, 其病即止,不再發作。
2、桂枝加芍藥湯:
本方由桂枝湯倍用芍藥而成。在《傷寒論》第279條治太陽病下之後,腹滿時痛之證。余取其義,用治慢性菌痢有效,錄其案如下. 王××,男,46歲。病見每日大便作痢,達3-6次,不成形,且有紅色粘液,兼有里急後重。其脈沉弦而滑,舌質紅而苔自。西醫診為慢性菌痢,糞檢有紅、白細胞。病程延續一年而治療無效。辨證:肝脾不調,氣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運化,則陰陽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利而脈弦。此證非寒非熱,介於虛實之間,故補之無功,而寒熱之治亦無效。治法:平肝和脾,調其氣血,則雖不治病而病亦可止。
處方.桂枝加芍藥湯。共進四劑,大便即逐漸成形而愈。
若本方加大黃叫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亦名桂枝加大黃湯),治腹滿疼痛,或下利膿血後重難通等證。而脈弦有力,口不渴者,服之有效。
3、桂枝加葛根湯:
本方由桂枝湯加葛根而成,治中風汗出惡風,反見項背強几几等證。它有驅風通經和滋潤經脈的作用。臨床治療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離血壓動脈硬化的後腦部疼痛,用之得當均有療效。張××,女,26歲。因乘長途汽車,面朝敞窗,疾風沸面,當時殊覺涼爽。抵家後發覺面肌拘緊,口眼歪斜。切脈浮,舌苔白而潤。辨證:風中陽明經絡,正如《金匱要略》 所說:「 在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之證。治法:驅陽明經絡之風邪。處方:桂桂加葛根湯,另加白附子、全蠍。
服兩劑,汗出邪解,其病遂愈。
4、桂枝加人蔘湯(簡稱新加湯):
本方由桂枝湯加重芍藥、生薑用量,再加人蔘而成。治療發汗後身疼痛,脈梵沉遲等證。余在臨床治婦女產後,或行經後,因失血營虛不能充養肢體出現的身體疼痛,脈遲澀無力等證用此方往往獲效效。樊××,女,新產之後忽而身痛,服生化湯無效。隨我學習的學員診為氣血兩虛的身痛,用十全大補湯亦有效而功不捷。切其脈沉緩無力,視其舌則質淡苔薄白。囑改用桂枝湯加人蔘,三劑而痛止。學員不解其義,余日:療效在於方中的桂枝、生薑能使人蔘、芍藥補血氣的作用達於體表,它補而不滯,又可使營衛功能加強,所以療效為著。
5、桂技加附子湯:
本方即由桂枝湯加附子而成。治療發汗後,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證。有固陽攝陰止汗等作用。余認為對老年人陽虛感寒,脈沉而汗出惡風的,用本方加大附子劑量,以溫經扶陽,實為正邪兼顧之計。它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區別,則是在於汗之有無。如服桂枝加附子湯不瘥,則當急固其本.用四逆湯。
6、桂枝加黃芪湯:
本方由桂枝湯加黃芪而成。仲景用其治療黃疸病脈浮,日久衛虛之證。意在言外,述當具有發熱、汗出的證候在內。然此方在臨床上治療末梢神經炎、手足麻木等證也有療效。
7、桂技加栝萎根湯:
即桂枝湯加栝萎根而成、治療由於津液不足,太陽經脈燥急所發生的痙證。證見身體強,几几然,脈沉遲者。它與葛根湯對比,有脈浮與脈沉,口渴與不渴之別。
8、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本方由桂枝湯加厚朴、杏子而成。治療太陽病中風證兼見氣喘。臨床凡見氣喘因外感風寒、脈浮而緩.舌苔白者,均可施用。此證之喘若與麻杏甘石湯證相比,則有寒熱之異,若與麻黃湯證相較,則有虛實之別。
(二)減味桂枝湯桂枝去芍藥湯本方治療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之證。臨床用於心臟病伴發胸滿、短氣、咳嗽等證也向樣有致。
(三)有加有減桂枝湯(即加減桂枝湯)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本方治療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之證。余用此方治療「水悸」與 「水痞」。腹診時有腹肌痙攣的有效。昔陳修園於嘉慶戊辰,治吏部謝芝田令親之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葯無汗反煩,六脈洪數。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得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遂瘳。
2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本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陽虛,促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竅,發為驚狂卧起不安等證。余師其說,用治精神分裂症,舌淡苔潤的,試之有教。服藥後,有的病人有作吐的反映,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此方治療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而又有陽虛惡寒等證。余宗其義,治療心胸陽虛,寒邪凝滯的胸痹,亦有療效,今錄治案如下:
王××,男,46 歲。建築工人。多年來胸中發滿,甚或疼痛,遇寒冷氣侯則甚,並伴有咳嗽氣短等證。切其脈沉弦而緩,握其手則涼,詢其小溲則清長,視其舌質淡嫩、苔白略滑。辨證:心陽不振,陰霾佈於胸中,氣血為之不利,然亦胸痹之證類也。
治法:溫補心陽,以解寒凝。
處方: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連服六劑,證情逐漸減輕,多年胸中悶痛,從此得以解除。
綜上所述,可見桂枝湯能解肌發汗,又能調和氣血營衛、脾胃陰陽,以及下氣降沖,擴張血脈,緩解痙攣。固其加減之法不勝枚舉,僅列以上數例,以資參考而已。
※※※※※※※※※※※※※※※※※※※※※※※※※※※※※※※※※※※※
◆第六講 試論麻黃湯的加減證治
一、麻黃湯的適應證
麻黃湯是治療太陽傷寒的主方。太陽傷寒,是指寒邪外襲以後,在太陽病提綱證上,又出現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發熱,無汗而喘等證的就叫做太陽傷寒證。所以它和近代醫學的「腸傷寒」不同。寒邪,在六淫邪氣中屬於陰邪,侵犯人體,最易損傷陽氣。人體陽氣被寒邪所傷。失去正常的溫煦作用,所以必見惡寒。太陽傷寒的惡寒,是很嚴重的,即使多穿衣,多蓋被,或者烤火取暖,也常常是不得緩解。寒主凝滯、主痛,又主收引,故除惡寒之外,還見各種疼痛之證。外感寒邪,營衛凝澀不利,皮毛腠理斂縮閉塞,所以身上不出汗。即捫其皮膚灼熱燙手,但無絲毫汗意可言,這在診斷上很有價健。「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皮毛汗孔被寒邪閉郁,肺氣也就不得宣發,肺氣失宜,則氣逆作喘;若影響到胃氣的和降,還可見到嘔逆。此證無汗而表實,且為寒邪所傷,使脈緊而有力,故脈浮緊而異於中風之浮緩。桂枝證與麻黃證,均屬太陽病,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風寒是它們的共見證。但桂枝證為表虛,以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主;麻黃證為表實,以無汗、惡寒、身疼、脈浮緊為主,兩者有所不同,不可混淆。
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葯組成。麻黃辛溫,可發散風寒,開腠理而發汗,宜肺平喘,桂枝通陽解肌,助麻黃髮散風寒,杏仁苦溫利肺,助麻黃宣肺平喘,甘草則調和諸葯而護正。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但麻黃與甘草的劑量之比,以三比一為準,如此服之方能奏發汗之效。
二、麻黃湯的臨床應用
麻黃湯不僅是發汗解表葯,而且也是治喘的聖葯。全世界的醫生都知道麻黃能治喘,但它們卻不知道第一個提出麻黃治喘的是我國後漢時期的張仲景。這也說明了中醫藥學確是一個偉大的寶庫。麻黃湯除發汗平喘之外,還治「痹痛」以及各種寒性疼痛之證,所以,後世凡治痹證疼痛都離不開麻黃就可以想見了。本方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現仍有實用價值,不得忽視。我於1967年隨醫療隊去甘肅省,時值隆冬季節,因胃受風寒而患「傷寒」證,周身關節無處不痛,惡寒特甚,體溫的39.8℃、無汗、咳嗽、脈浮緊。我自己開了一張麻黃湯方,服藥後躺在火炕上發汗,約一時許,通身汗出而愈。據醫案記載『本方還有催生的作用,這是因為在冬季寒冷之時,產婦受寒,氣血收縮面致分娩困准。若投以麻黃湯則寒散氣和,血脈流通,而達到治療目的。
三、麻黃湯的加減應用
麻黃湯的加減應用,為治療傷寒各種兼證而設,如推而廣之,也可治療各種雜病。如以傷寒兼證而言;其中包括傷寒挾水飲咳喘的小青龍湯證,兼陽郁不伸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以及兼太陽經輸不利的葛根湯證。如以雜病而言,小青龍湯則能治支飲;大青龍湯則能治溢飲;而葛根湯又能治「剛痙」等證。(一)小青龍湯本方治療傷寒又兼挾水飲之證。《傷寒論》把它的病機概括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傷寒表不解,是說有惡寒、發熱、無汗、身疼痛等太陽傷寒表證存在; 「心下有水氣」,是指素有水飲內停犯胃,胃氣不降則上逆作嘔,外寒內飲,上射於肺,肺失宣降則咳喘。由於水邪變動不居,可隨氣機升降到處為患,故可見水寒停於下的小便不利,少腹滿,水寒壅滯於上,阻礙氣機的噎;水飲內停,氣不化津的口渴等或見之證。因屬寒飲為病,所以脈弦、苔白而潤滑。如從痰上辨證:多咳吐清稀泡沫樣痰,落地成水;或痰寒而亮,如雞蛋清狀。這些脈證對本證的辨別有重要意義。治用小青龍湯,外解風寒、內散水飲。小青龍湯由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半夏、炙甘草、五味子組成。方中用麻黃髮散風寒,平喘利水;配桂枝,可增強通陽宣散的功能;乾薑、細辛,能散寒化飲,半夏去痰降逆,炙甘草扶正和中;恐辛散太過,反耗傷正氣,故用五味子酸收,以保肺腎之氣,又以芍藥酸苦微寒,斂營陰而防動血。如此配伍,可使邪去而正氣不傷。本方在臨床上並不限於治療表寒內飲證,即使沒有表證、但只要屬於寒飲咳喘,就可加以使用。若寒飲有化熱趨勢的表現,如見煩躁而喘的,可在方中加生石膏。只要辨證準確、臨床便用本方多可收效。但因它不僅能發散陽氣,而又能傷陰動血,雖有五味子、芍藥之護正,仍不宜久服,對某些心臟病、肺結核的咳喘,更應慎用。記得有一次帶同學在門診實習,治一男性患者,咳喘痰多而不能平卧。視其面色黧黑,舌苔白滑,脈則弦勁,吐稀白泡沫痰。辨為寒飲射肺之證。時值冬季,氣候凜冽,為疏小青龍湯原方兩劑,患者去後不復來診。次年春,患者又來門診,請余診病。視其面色夭然不澤,身體殊羸弱,乃問其故。患者曰:去年冬服藥見效,已能夜間平卧,痰喘俱減,喜不自勝,自照原方繼服十餘劑,逐發生頭暈、心悸、夜不成寐等證。冬至節後,忽而發生鼻衄,來勢洶湧,不能自止,於同仁醫院電烙止血。然失血太多,疲勞為甚,故又來診治。余曰:前服之葯,為小青龍湯,雖能散寒飲,亦能動陽氣。久服之後,下伐根本,而使少陰精氣不藏,故傷陰動血,則已勢所必然。乃用人蔘養榮湯加龍骨、牡蠣等葯,服數十劑,體力方漸漸恢復。
(二)大青龍湯本方治當汗不汗,表邪郁遏不解,以致陽郁化熱,而形成「不汗出而煩躁」的表寒兼內熱的證候。表寒不解,所以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等證俱在。當汗不汗,衛陽被遏而化熱,陽熱內擾,故見煩躁。這裡的表寒與內熱,雖是兩種不同的病理變化,但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
《傷寒論》中所說的「不汗出而煩躁」,就指出了煩躁是由於不得汗出、陽郁不宣所致。單是表寒不解,只用麻黃湯發汗就可以了。本證是外寒兼內熱,所以麻黃湯已不適用,而當用大育龍湯外解風寒,內清煩熱。
大青龍湯是由麻黃湯倍用麻黃,再加生薑、大棗、生石膏而成,因此可以說是麻黃湯的加味方。方中重用麻黃,助以桂枝、生薑發汗以解表,用杏仁利肺氣,助麻黃之宣發,生石膏辛甘大寒,配麻黃解肌以開陽氣之鬱閉,並能清熱除煩,甘草、大棗能和中扶正,在發汗劑中還有資助汗源的作用。大青龍湯屬發汗峻劑,體質壯實者可用,體質虛弱者則不可用。如病人脈微弱,汗出惡風,屬於中風表虛的,也不能用。如果誤用,可因發汗太多,以致發生四肢厥逆,肌肉跳動的亡陽之變。為防止汗多亡陽,張仲景特別在方後註:「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溫粉,即米粉炒溫,撲在身上用以止汗。有一位姓邱的醫生,在我院旁聽《傷寒論》課,當講到大青龍湯證時,他介紹了用本方的驗案一例:他家鄉一壯年社員,在抗早打併時,於遍身汗出如洗的情況下,縋繩下井。井底則寒氣逼人,頓時汗消,隨之即病。證見發熱、惡寒,一身疼痛,煩躁難耐等。邱認為屬大青龍湯證,但考慮時值暑夏,又不敢貿然進葯。後在其他醫生的鼓勵與協助下,他給病人開了一張大青龍揚方。僅服一煎,病人即遍身汗出,熱退身涼而神安。某女,32歲,北京人。患手腫臂疼之證,經久不愈,頗以為苦。來診時抬手診脈亦覺吃力。經各種治療,皆無效。脈浮弦勁,舌質紅而苔水滑,二便飲食均可,經水亦調。問其病因,自述天冷洗衣,水涼而手寒,洗幾次後,便覺仲疼手腫,酸楚不支。 辨證:水寒之邪,郁遏陽氣,不得宣洩,因而氣滯水結,與「滋飲」之證相符。因其舌紅而絳,身體又壯,故可發汗清熱以祛飲。 處方:大青龍湯原方。 服一劑即汗出而安。
(三)葛根湯證本方可解表滋液、疏通經脈,用於治療太陽被寒邪所傷,經脈不利,而見「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等證。
葛根湯由葛根、麻黃、桂枝、生薑、芍藥、炙甘草、大棗組成。方用葛根,既能解肌表之邪,又能升津液,濡養筋脈,以緩項背之拘急,麻黃、桂枝、生薑辛沮散寒,可發汗解表,芍藥佐葛根,可利血脈以緩筋急;甘草、大棗和營衛而守中,也可制約麻、桂之過散。此方服後,往往出現後背發熱,繼之而背上汗出,次遍及全身,而項背之強急即愈。
太陽病為邪在表,在表者則當汗而發之,故以有汗為表虛,治用桂枝湯類,無汗為表實,治用麻黃湯類。雖未盡汗法之全,庶可以一隅而反三。
※※※※※※※※※※※※※※※※※※※※※※※
◆第七講 試論苓桂劑的加減證治
苓桂劑,指《傷寒論》中以茯苓、桂技為主葯的方劑,其中包括苓桂術甘湯、苓桂姜甘湯、五苓散等方劑在內。為使本講內容更為完備,也將《金匱要略》中的苓桂劑和自製之方補充了進去。苓桂劑主要是用來治療水氣上沖證的,此病為常見病和多發病,歷代醫家都比較重視,在臨床治療上也有所發展。水氣上沖證,散見於《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方論》,張仲景提出了以苓桂為主葯的一類方劑的相應治法。但文中的苓桂諸方證,分列於不同的疾病篇章,缺乏系統歸納和有機聯繫,使人難以掌握全面。為此,綜合各條有關方證,結合個個臨床體會,將苓桂劑在臨床中的加減運用加以論述,以治療包括太陽病腑證在內的各種有關水氣的疾患。
一、水氣的概念
古人對水氣的概念,認識也頗不一致,有人認為水氣是水之寒氣,如成無己注水氣上沖時說:「水寒相搏,肺寒氣逆」;也有認為水氣即水飲,如錢天來註:「水氣,水飲之屬也」。我認為上述兩種不同的見解,似乎各自說了一半,周為水與寒、水與飲,往往協同發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氣,飲則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水氣的概念,應是既有水飲,又有寒氣,這樣去理解,則比較恰當。
二、水氣上沖的證機
水氣上沖的證機是和心、脾、腎的陽氣虛襲有關,而心陽應衰,又為發病的關鍵。心屬火,為陽中之陽臟,上居於胸,能行陽令而制陰於下。若心陽不足,坐鎮無權,不能降伏下陰,則使寒水上泛,而發為水氣上沖。同時,脾氣之虛,不能治水於下,水無所制,也易上沖而為患。另外,腎主水而有主宰水氣的作用,如腎陽不足,氣化無權,不能主水於下,則亦可導致水氣上沖。由此可見,水氣上沖,實與心、脾、腎三臟陽氣之虛有關,其中尤以心陽虛不能降伏下陰而為前提。水氣上沖的起點有二:一是由「心下」氣往上沖,一是由「臍下」氣往上沖。由心下氣往上沖的,多因心脾氣虛,由臍下氣往上沖的,多因心腎氣虛之所致。至於對此證的辨認,典型的則可出現明顯的氣由下往上衝動的感覺,不典型的,雖不見明顯的氣沖之感,但從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或脹、或滿、或悸等等見證也十分明確,故也不難辨認為水氣上沖證。心下的水氣上沖證:由於水寒之氣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則胃中脹滿,若再上沖於胸,因胸為心之城郭,陽氣之所會,今被水寒所抑,則白覺憋悶;胸又為心肺所居之地,水寒之氣犯胸,則心肺必蒙其害,若肺氣受阻,則咳嗽、短氣;若心陽被凌,則心悸不安,若水氣再上沖於咽喉,則氣結成痹,尤如「梅核氣」狀,自覺一物梗喉嚨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水氣再往上沖,必冒蔽清陽之氣,證見頭目眩暈,動則為甚。頭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屬清竅,藉賴清陽之氣的溫養,則耳聰目明,鼻聞香臭,口知滋味。今濁陰之氣冒蔽清陽,清陽之氣不能溫養清竅,則往往出現耳聾、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證。因此,水氣上沖每有眼、耳、鼻、喉等證出現,務須注意。臍下的水氣上沖證:由子心腎陽虛,以致水寒之氣得逞,遂發為水氣上沖之證。此證因水與氣搏,其先驅癥狀必見臍下悸動,而小便不利。如不及時治療,則氣從臍下上沖咽喉,來勢突然,其行甚速,凡氣所過之處,或脹、或悸、或窒塞,皆歷歷有徵,古人叫傲「奔豚氣」。猶以沖至咽喉,每每使人憋悶、窒息、出冷汗,而有如面臨死亡的一種恐怖感出現,然少項則氣衰下行,其證也隨之面減。
除上述兩種水氣上沖的特點以外,還可從色診、脈診,進行診斷,這也是十分必要的。(一)色診水為陰邪,上凌於心,心之華在面。今陰邪搏陽,營衛凝澀,心血不榮,故其人面帶虛浮,其色黧黑,或出現水斑(額、頰、鼻柱、口角等處,皮里肉外,出現黑斑,類似色素沉著)。昔陳修園在保定望丁攀龍「面上皮里黧黑,環口更甚,卧蠶微腫,鼻上帶青,·····直告之曰:君有水飲之病,根挾肝氣,而肆行無忌」。質之於丁,其證情果如陳氏所言。此證又因心陽先虛,舌質必見淡嫩,水從下而上,苔則水滑而主津液不化。
(二)脈診仲景認為,水氣上沖脈當沉緊,質諸臨床,緊當弦體會為是。蓋弦與緊,古人有時互相借用。沉脈主水,弦脈主飲,兩脈皆為陰,故可反映水寒之邪為病。以上所述水氣上沖之證,如見一證兩證,而色脈相應時,便可辨為水氣上沖,大可不必諸證悉備。
三、水氣上沖的證治
凡水氣上沖,從心以下而發的,治當溫陽降沖,化飲利水,方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本方由茯苓、桂技、白朮、炙甘草四葯組成。方中以茯苓、桂枝為主葯,白朮、甘草為配伍葯。茯苓在方中有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陰;二是寧心安神而定悸;三是行肺之制節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補脾固堤以防水泛,故為方中主葯,列於首位。桂枝在本方則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陽以消陰,二是下氣以降沖,三是補心以制水,亦為方中主要藥物,列於第二位。此方如有茯苓而無桂枝,則不能化氣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無茯苓,則不能利水以伐陰。祈以苓桂相須相成,而缺一不可。至於白朮則協茯苓補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陽以降沖。諸葯配伍精當,療效確實,故為苓桂諸劑之冠。下邊的加減諸證皆從此方證衍繹而來。(一)苓桂術甘湯治驗
陳×× ,女,52 歲。大便秘結,五、六日一行,堅如羊屎,伴有口乾渴,但又不能飲。自覺有氣上沖,頭暈、心悸、胸滿。每到夜間隨上沖之勢加甚,而頭目昏眩則更甚。周身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虛浮,目下色青,舌胖質淡,舌苔水滑。辨證:此證為心脾陽虛,水氣上乘陽位,水氣不化,津液不行,則大便秘結而小便不利。水氣上沖,陰來搏陽,故心悸、胸滿、眩暈。水邪流溢,則身面浮腫。治法:溫通陽氣,伐水降沖。處方: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白朮10克 炙甘草6克
服兩劑頭暈、心悸與氣沖之感均減,這是水飲得以溫化的反映。二診乃於上方更加肉桂3克,助陽以消陰,澤瀉12克,利水以行津。服兩劑,口乾止,大便自下,精神轉佳,沖氣又有進一步的減輕。三診轉方用苓桂術甘與真武湯合方:桂枝10克茯苓24克 豬苓10克 生薑10克 附子10克 白芍10克。服至三劑,諸證皆除,面色亦轉紅潤,從此獲愈。
(二) 苓桂杏甘湯治驗苓桂杏甘湯,即於上方減白朮加杏仁而成。此方治水氣上沖,迫使肺氣不利,不能通調水道,而見小便困難,面目浮腫以及咳喘等證。1980年我帶78屆研究生在門診實習,治一老年婦女,咳嗽而微喘,面目浮腫,小便較短。曾服藥不下百餘劑而面腫迄未消退。切其脈弦,舌略胖,苔水滑。
辨證:水氣乘肺,則咳而微喘,肺氣不能通調水道,則小便不利而面腫。治法:通陽下氣,利肺消腫。處方:茯苓12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6克
患者見方僅四味,又皆普通藥物,甚疑其效。然服五劑,則小便暢利,面腫消退,咳喘皆平而愈。(三)五苓散治驗五苓散,即苓桂術甘湯減甘草、加豬苓、澤瀉而成。此方能治「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的水逆證(為水氣上沖之一),以及「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癇」的癲癇證。
王×× ,男,18 歲。自覺有一股氣從小腹上沖,至胃則嘔,至心胸則煩悶不堪,上至頭則暈厥、不省人事。少頃,氣下行則蘇醒,小便少而頻數。其脈沉,舌淡嫩,苔白潤滑。辨證:心脾陽虛,氣不化津,發為水氣上沖之證。水氣上冒清陽,故有癲癇發作。脈沉主水,舌淡為心陽虛,小便不利為水氣不化。故知此證為水氣所致。治法:利水下氣、通陽消陰。處方:茯苓30克 澤瀉12克 豬苓、白朮、桂枝各10克 肉桂3克服三劑,病發次數見減,小便通利,繼服六劑,病除。
(四)苓桂味甘湯治驗苓桂味甘湯,即於上方減白朮、加五味子而成。此方一是治療腎氣素虛之人,因誤服小青龍湯發動腎氣,引發腎氣不攝,氣從少腹上沖於胸,甚或為上厥巔疾,頭目眩昏、面赤如醉、心悸、脈結、少氣而喘等證。二是治老人下虛,不主攝納,飲從下泛,氣阻升降而為喘咳之變。昔葉香岩用本方,或另加姜棗,治療此證,效果非常理想。因為他從甘溫化飲、酸溫納氣為治,故深得仲景治病之法。《臨證指南》載有此案,可以作為借鑒,故不多錄。
(五)苓桂姜甘湯治驗苓桂姜甘湯,原名為茯苓甘草湯。為了便於記憶,故易今名而收於苓桂劑群之內。此方即苓桂術甘湯減白朮、加生薑而成。其治療水飲瀦留於胃,迫使氣與飲搏,而證見心下悸動不安。若胃中水飲上逆,則可出現「水吐」,若胃中水飲下流於腸,則可出現 「水瀉」,若胃中水飲阻遏清陽不達四肢,則見手足厥冷,名叫「水厥」。農民陳××,男,26 歲。因夏天抗旱,擔水澆地,過勞之餘,汗出甚多,口中乾渴殊甚,乃俯首水桶而暴飲。當時甚快,未兒發現心下悸動殊甚,以致影響睡眠。屢次就醫,服藥無算,然病不得除。經友人介紹,請余診治。令其仰卧床上,以手捫其心下,則跳動應手,如是用手振顫其上腹部,則水在胃中漉漉作響,聲聞於外。余曰:此振水音也,為胃中有水之徵。問其小便尚利,『脈弦而苔水滑。
處方:茯苓12克 桂枝10克 生薑汁一大杯 炙甘草6克囑用煎好葯湯兌薑汁服。服後便覺熱辣氣味直抵於胃,而胃中響動更甚。不多時覺腹痛欲瀉,登廁瀉出水液甚多,因而病減。照方又服一劑,而悸不發矣。(六)苓桂棗甘湯治驗苓桂棗甘湯證,是心陽上虛,寒水下動,待發未發,先見「臍下悸」、「欲作奔豚」。也就是水氣之邪從臍下上沖的一種。於苓桂術甘湯方減白朮、加大棗,並增添茯苓的劑量,用甘瀾水煮葯,服之則愈。此方治「奔豚」已發亦同樣有效。奔豚證:為氣從少腹上沖咽喉,憋悶欲死,使人精神緊張。而氣沖所經之處,或脹、或悸。成窒,皆歷歷有徵。少頃,氣往下行,其證則減。郭××,男,56 歲。患奔豚氣證,發作時氣從少腹往上沖逆,至心胸則悸煩不安、胸滿憋氣、呼吸不利、頭身出汗。每日發作兩三次。切其脈沉弦無力,視其舌質淡而苔水,問其小便則稱甚少,而又有排尿不盡之感。
辨證:水氣下蓄,乘心脾陽虛而發為奔豚。考仲景治奔豚有兩方,而小便不利者,則用本方為宜。處方:茯苓30克 桂枝12克 大棗12枚 炙甘草6克
囑患者以大盆貯水,以杓揚水,水面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用以煮葯。患者服兩劑,小便通暢而「奔豚」不作。轉方又用桂枝10克、炙甘草6克,以扶心陽,其病得愈。以上列舉十一個苓桂劑加減治案,在於使人隨證加減,觸類旁通,以見圓機活法之妙。然余有所思焉,以今之各種心勝病,就余所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屬於水氣上沖證者。而目前之治冠心病者,又僅守活血化瘀之一法,美則美矣,而法未盡也。如能從水氣上沖證中而補其所缺,則思過半矣。
▲(七)苓桂杏苡湯治驗
苓桂杏苡湯即苓桂術甘湯減白朮、甘草加杏仁、苡米而成。本方治水邪上逆,兼挾濕濁,水濕相因而為病。多見咳嗽多痰,頭重如裹,胸滿似塞,小便不利,周身痠楚,不欲飲食等證。曾治一李姓患者,年已八旬開外,然身體猶健,生活尚能自理。入冬以來,即時覺胸滿、氣短、咳嗽吐白痰,周身痠懶,不欲行動。不喜肥甘,喜欲素食。切其脈弦緩無力,視其舌質淡而苔白膩。辨證:心胸陽虛,陰霾用事,是以胸滿而氣短,水濕皆盛,化而為痰,阻於肺則咳而吐痰,滯於胃濕濁不利,故不欲食肥甘而欲素食。治法:通陽化飲,滲利水濕。方葯: 茯苓12克 桂枝10克 杏仁6克 焦苡米12克
此方服六劑,則諸證皆減。轉方用五味異功散鞏固療效,以善其後。
▲(八)苓桂芥甘湯治驗水為陰邪,性本就下。若發為上沖,亦有因於肝氣激揚使然。清人張令韶、陳修園等人注釋苓桂術甘湯證有「脾虛而肝乘之,故逆滿」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可供參考。據此,余在臨床治療水氣上沖,而又有肝氣作噯、頭暈目脹,又以夜晚為甚、脈沉弦等症時,則於苓桂術甘湯減白朮、又加白芥子3克,使其疏肝下氣,開陰凝之邪,每收功效。曾治一曹姓婦女、年43 歲。胸脅發滿、入夜為甚,頭目眩暈、心悸氣短、時時作噯、而易發怒。問其月事,則經來過期,而且小腹作脹。脈沉弦、舌苔水滑,面色黧青。
辨證:水氣上沖,兼挾肝氣,是以氣血不和而噯氣腹脹、月經後期也。治法:溫陽化飲、疏肝理氣。處方:茯苓12克 桂枝10克 白芥子3克 香附6克 炙甘草6克此方續服六劑,諸症皆減,尤以噯氣不作,而胸脅敞快。轉方以小劑桂枝茯苓丸為湯,另加鬱金、香附等解郁之葯而獲全績。▲(九)苓桂茜紅湯治驗苓桂茜紅湯,即苓桂術甘湯減去白朮、甘草,加紅花,茜草而成。此方為余手制。常用於某些冠心病患者。他們既有水氣上沖的癥候,復有心前區疼痛控背及手指發麻等氣血瘀阻的證候。此方用苓桂通陽化飲,紅花、茜草活血脈而行瘀滯。根據臨床觀察,服後療效頗顯。例如,曾治太原曹××,自稱患有冠心病。最近頭暈、胸滿且疼、控及後背。切其脈弦,視其舌邊有瘀血斑,而苔則水滑欲滴。余辨為水氣上沖,挾有血脈瘀滯,而思出此方,姑且試之。病人連服五劑,竟覺癥狀大減,喜出望外。從此,余又在臨床用過幾次,也同樣的有效。並且,如遇患者血壓偏高的,可加用牛膝10克,有很好的降壓作用。▲(十) 苓桂龍牡湯治驗苓桂龍牡湯,即苓桂術甘湯減白朮,加龍骨、牡蠣而成。此方治療水氣上沖,兼見心中驚悸、睡卧不安、頭暈耳噪、夜不成寐等症。陸××,男,42 歲,因息冠心病住院。經治兩月余,病情未解。其證為心前區疼痛、憋氣、心悸、恐怖欲死。每當心痛發作,自覺有氣上沖於喉,則氣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脈弦而結,舌淡、苔白。辨證,此繫心陽盛衰,坐鎮無權,水氣上沖,陰來搏陽,而使胸陽痹塞,則心胸作痛,水氣凌心,則心悸而動,心律失調,則脈弦而結,陰霾密布,胸陽不振,故胸中憋氣而喉中窒塞,水邪發動,腎陽失於約束(腎志為恐),則其人恐怖欲死。治法:通陽下氣、利水寧心。處方:茯苓18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 龍骨、牡蠣各12克
服三劑,心神得安,氣逆得平,但脈仍結,並伴有明顯的畏寒肢冷的現象。轉方用真武湯加桂枝、甘草而逐漸恢復,因而出院。
※※※※※※§§§§§※※※※※※※※※※※※※※※※※※※※
◆第八講 試論白虎湯類的加減證治
白虎湯類,指的是白虎湯、白虎加人蔘湯、白虎加桂枝揚、竹葉石膏湯、白虎加蒼朮湯、玉女煎、化斑湯七個方劑而言。這七個方劑,而以白虎湯為代表,其餘六方,皆是在白虎湯基礎上,加減變化而成的。
一、白虎湯
白虎湯是治陽明熱證的主方。陽明熱證,是指陽明裡熱熾盛,但尚未斂結成為腑實,熱在陽明氣分而瀰漫全身,充斥內外,表現為表裡俱熱的一種證候。陽明熱證與陽明腑實證比較,腑證可以說是有形之里實,而熱證則是無形之里熱。因熱證之身熱來自於里,並非邪在經表,故也不同於陽明經證。陽明裡熱,瀰漫全身,充斥內外,故一身表裡皆熱,熱盛迫津外泄,故汗出;熱盛津傷,故口燥舌干,煩渴而喜冷飲;陽明熱甚,氣血沸騰,故脈洪大或浮滑而數。以上所述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即「四大證」,可以說是陽明熱證的典型證候,也是陽明熱證的辨證要點。其中尤以煩渴和汗出而為使用本方主要之根據。白虎湯是由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四味葯組成。方中石膏大寒,善清陽明氣分之熱而不傷津;知母苦寒而潤,既能清熱,又能滋助肺胃之陰;粳米、甘草滋養胃腑氣液,以免中寒之弊。四葯合用,共奏清熱生津之功。
孫××,女,3歲。出麻疹後,高熱不退,周身出汗,其汗出情況,即一身未了,而又出一身,隨拭隨出,可以目見。因思仲景所說「激灘汗出」證何其似也。患兒口渴唇焦,飲水不輟,切其脈滑數,視其舌則見薄黃。辨證:為陽明氣分熱證,迫津外滲所致。治當清熱生津,以防痙厥之變。處方:生石膏30克 知母6克 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服一劑,即熱退身涼,汗止而愈。鄭××,男,22 歲。外感時邪,高熱神糊,手足厥冷如冰,且時時索水喝,睡則囈語頻作。切其脈洪大任按,視其舌質絳而苔黃,問其二便,尚皆通順,唯小便則色黃。
辨證:為陽明「熱厥」之證,熱邪有內閉之危。治當辛寒重劑,以清陽明之熱,佐以芳開,以杜邪傳厥陰心包之路。處方: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廣犀角3克 菖蒲3克 連翹心3克 鬱金3克
此方共服兩劑,則熱退厥回,病癒而安。
二、白虎加人蔘湯白虎加人蔘湯是治療陽明表裡俱熱,表現為口乾舌燥、煩渴特甚,以至「欲飲水數升」的同時,還更見「時時惡風」、「背微惡寒」,或大渴而脈按之則芤。這說明大熱所及,不僅傷津,而且耗氣。陰津大傷,無液以滋,故口舌乾燥、煩渴不解;元氣受損,無以衛外,故時時惡風、背微惡寒;熱盛而氣陰不足,故脈大而芤。此時若單用白虎湯清熱,顯然不足勝任,應加人蔘以益氣生津,正邪兩顧為妥。
李××,男,52歲。患糖尿病,口渴多飲,飲後復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尿糖陽性、血糖超出正常範圍。其人渴而能飲,但食物並不為多,大便亦不秘結.問其小便則黃赤而利,然同飲入之水量比則少。脈來軟大,舌紅無苔。
辨證:為肺胃熱盛、而氣陰兩傷之證。此病當屬「上消」。治當清上、中之熱而滋氣陰之虛為宜。處方: 生石膏40克 知母10克 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 人蔘10克 花粉10克此方共服五劑,則口渴大減,體力與精神均有好轉。化驗血糖與尿糖,程度減輕。轉方用沙參12克、玉竹12克、麥冬30克、花粉10克、太子參15克、甘草6克、知母6克。
此方服十數劑,病情明顯好轉,後以丸藥鞏固療效。
林××,女,38 歲。夏日午睡後,昏不知人,身熱肢厥,汗多,氣粗如喘,不聲不語,牙關緊急。舌苔黃燥,脈象洪大而芤。辨證。症屬暑厥。暑為大熱之邪,燔灼陽明,故見身熱熾盛,暑熱內蒸,迫津外泄,則多汗而氣粗如喘;熱鬱氣機,所以四肢反見厥冷,邪熱內迫,擾於心神,正又不能勝邪,故神昏不語,脈見洪大而芤。治以清暑泄熱、益氣生津。
處方:白虎加人蔘湯。朝鮮白參、知母、粳米各15克、石膏3O克、 甘草9克
服一劑後,脈靜汗止,手足轉溫,神識清爽,頻呼口渴,且欲冷飲。再投一劑而愈。引自《 蘇伯螯治案》
三、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方論》,用以治療「溫瘧」之病。溫瘧為病是但熱不寒,邪氣內藏於腎,至春夏而發,為伏氣外出之證。因為寒亦化熱,故不惡寒而發熱,邪從腎出,外舍於其合,故骨節煩疼,時時作嘔者,而邪熱上並於陽明胃也,其脈如平者,因病非乍感,故脈象變化不大。白虎加桂枝湯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桂枝五葯組成。此方以白虎湯清內伏之熱;加桂枝以引領石膏、知母上行至肺,從衛分泄熱,使邪之郁於表者傾刻致和而溫瘧可已。張××,女。新產甫九日,即外出產房,而感受風寒,突然發病。自覺上身煩熱不堪,汗出較多,而下身則無汗而寒冷徹骨,且口渴思飲,飲水而渴又不解。視其人面色緣緣而赤,汗出發濕而流於面。切其脈浮按之則大。視其舌色紅絳而有薄黃之苔。問其二便尚正常,唯小便則黃。又問有頭痛否?曰有,怕風否?有。辨證:脈浮惡風為表有邪;口渴、面赤、上身煩熱、汗出較多、脈按之大,為陽明氣分有熱之象。邪熱內盛,陽阻於上,不得下達於腰膝,則下身無汗,反而覺寒冷徹骨。
治法: 清熱生津、兼疏衛分之邪。處方: 生石膏30克 桂枝6克 白薇9克 玉竹9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梗米一撮
此方僅服一劑,則霍然而病癒。
四、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治療寒解後,其人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不欲飲食的病證。這個方子是出竹葉、石膏、半夏、人蔘、炙甘草,粳米、麥門冬七味藥物所組成。不難看出,此方是由白虎加人蔘湯減知母.加麥冬、竹葉、半夏而成方。方中用石膏、竹葉以清虛熱而和胃;麥冬、人蔘、甘草、粳米兩補氣陰而扶虛羸;半夏味辛,以降氣逆而治嘔吐。楊××,女,23 歲。患乳腺炎經手術治療後,病不愈而寬熱39℃。西醫診斷為炎症所致,用各種抗菌素而發熱不退,並且口腔粘膜長滿黴菌。西醫又恐將成敗血病。其醫院的醫生何君,力主中醫會診,乃迎余診視。切其脈數而無力,視其舌,因塗龍膽紫亦無法辨認,經全面了解,患者除發熱外,尚有心煩、嘔吐、不能食之證,唯二便尚調,精神猶佳。辨證:乳腺炎手術後,而氣液兩傷。乳房內合陽明胃經,故熱邪襲胃,胃氣上逆,而作嘔吐。今胃之氣液兩虛,而抗邪無力,是以病勢纏綿,而治不見效。治法:清熱滋液、和胃扶虛。處方:生石膏30克 竹葉1O克 麥冬20克 党參10克甘草10克 粳米一撮 半夏10克此方前後共服八劑,熱退身冷,嘔止胃開,因而病癒。
張××,女,25 歲。住××縣醫院。因患乳腺炎,經手術後而發熱在38.5 ℃ 一39.5℃之間。西醫認為手術後感染,注射各種抗菌素而無效。後用「安乃近」發汗退熱,然旋退旋升,不能鞏固。因為手術之後,又幾經發汗,患者疲憊不堪。證見嘔吐而不欲飲食、心煩、口於、頭暈、肢顫。切其脈數而無力。舌質嫩紅而苔則薄黃。余問醫院主治醫日:此何病耶?答曰:此乃敗血病,不知中醫能治癒否?余曰:患者已氣陰兩傷,尤以胃液匱乏為甚,而又氣逆作嘔,不能進食,則正氣將何以堪?必須清熱扶虛,而氣陰兩顧,方為合法。處方:生石膏30克麥冬24克 党參10克 炙甘草10克粳米一撮 竹葉10克此方僅服四劑,則熱退嘔止,而胃開能食。綜上兩案分析,凡患乳腺炎手術後,多並發陽明氣分之熱充斥不退,而又使氣津兩傷,胃逆作嘔等證。抑屬於續發手術後的規律之一歟,書之以供臨床家之參考。
▲白虎加蒼朮湯
白虎加蒼朮湯,出自《傷寒類證活人書》。這個方子是治療濕溫病的。其證是身重、胸滿、頭疼、妄言、多汗、兩脛逆冷等。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五葯而組成。此方用白虎湯清溫熱氣分之邪;加蒼朮以祛溫中之濕邪,而能除濕濁之凝滯。《醫宗金鑒》在此方中又加茯苓以利濕,值得參考。甘肅周××,男,24歲。病發熱、頭痛身疼、胸中發滿、嘔惡不欲飲食。西醫曾注射「安乃近」兩支,汗出甚多,而發熱不退,體溫為39.6℃ ,並時時作嘔,睡則譫語,脈浮而數,舌苔則白膩。余見證有胸滿作嘔與苔膩之證,辨為濕溫蘊於上中二焦所致。因擬三仁湯一貼,願者服藥後,而發熱不退,至下午則體痛不可耐,其家人督促再診。切其脈濡數,舌赤而苔白黃雜膩,面緣緣而赤,且口渴思飲,兩足反冷,小便黃赤,而大便不燥。余細思此病,曾經發汗,陽明津液受損可知,而口渴喜飲,睡則澹語,而熱在陽明無疑。然而熱雖甚而無汗,身痛而重,胸滿作嘔,足冷尿黃,舌苔又膝,則熱中挾濕,濕阻氣機而又昭然若揭。此證非白虎不足清其熱,非蒼朮則不能祛濕化濁而使邪解。處方:蒼朮9克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此方僅服一劑,則熱退痛止而瘳,▲六、玉女煎玉女煎是張景岳的方子。它治療陰虛胃火齒痛等證。這個方子由生石膏、知母、熟地、麥冬、牛膝五葯所組成。即白虎湯減甘草、梗米,加熟地、麥冬、牛膝。此方也洽療溫病的氣血兩燔證,則熟地應改為生地,而刪去牛膝方妥。
郭××,女,38歲。牙疼齦腫,鼻時衄,心煩口乾,欲思冷飲,然大便不燥、小便則黃。切其脈洪大,舌紅少苔而干。辨證:陽明氣分有熱,日久不治,而入於血分,故牙痛而又鼻衄也。治法:兩清氣血之燔熱。處方:玉女煎加減。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麥冬12克 牛膝6克 丹皮10克服兩劑而諸證皆愈。
▲七、化斑湯化斑腸是吳鞠通的方子。它治療太陰溫病誤用辛溫之葯發汗,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必神昏譫語。若發斑者,則用此方治之。本方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玄參、犀角、白粳米六味葯所組成。吳鞠通解此方曰:「此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自虎湯作化斑湯者,以其為陽明證也。陽明主肌肉,斑疹遍體皆赤,自內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熱,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陽明獨勝之熱,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熱而保胃液…… 本方獨加玄參、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過,其變愈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肅上焦,恐不勝任,故加玄參啟腎經之氣,上交於肺,庶水天一氣,上下循環,不致源泉暴絕也。犀角咸寒,案水、木、火相生之氣,為靈異之獸,其陽剛之體,主治百毒。取其咸寒,救腎水以濟心火,托斑外出,而又敗毒避瘟也。再病至發斑,不獨在氣分矣,故加二味涼血之品。」白虎湯的加減方證還很多,限於篇幅,不再繁引。如能從上述諸方而識其加減治療之意義,則園機活法,妙在一心,隨證化裁,豈又以上數方所能盡。
推薦閱讀:
※《傷寒論》六經辨證老年病治療之我見[轉帖]
※【《傷寒論》鉤沉與正誤】日晡並非申酉時
※《傷寒論》的理論在腎病臨床中的運用
※高繼沖及所獻《傷寒論》考略——錢超塵
※《傷寒論》中生薑劑量與功效關係淺析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