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男產科主任的憂慮——危重產婦比以前多了!

牛建民主任在耐心問診

  名醫檔案:

  牛建民教授,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主任醫師、母胎醫學學科帶頭人。擔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促進自然分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圍產營養與代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從事婦產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在圍產醫學、母胎醫學、產科急危重症救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方面有較高的學術造詣,提出「妊娠期代謝綜合征」和「妊娠期代謝性疾病」學術觀點並進行深入研究。在JCEM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兩項。擅長領域包括:1)高危妊娠的診斷和處理;2)產科危重症救治;3)胎兒宮內診斷與治療;4)妊娠期代謝性疾病的診斷與處理;5)圍產期營養與運動指導。

  30多年產房裡無數個日日夜夜,多少次驚心動魄的搶救,多少回迎來初生嬰兒那一聲響亮的啼哭,他真的記不清了。「我也是一個人,工作也會累,也會生病難受,但這份職業令我越來越覺得,迎接新生命比治好一個病人更有成就感。」當個頭高大的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牛建民看完門診近四十個孕婦,輕聲細語地對記者說出這番話時,他臉上是由衷的安慰與滿足!出生於醫生世家,當年從醫學院校畢業時雖然他並沒有填報婦產科,但命運之手卻陰差陽錯地將他送到婦產科,這一干就是30多個年頭。而他,也成了業內知名的產科專家。

  診室直擊:

  比女醫生還要溫柔

  一個周三的上午,在廣東省婦女幼兒保健院門診四樓一間明亮的診室,牛建民主任查完病房後,在這開始了忙碌的門診。都說婦產科是一個「把女醫生變成男醫生,把男醫生變成女醫生」的地方。意思是,做起手術來面對生死關頭女醫生也很果斷,而男醫生面對女病人則變得很溫柔。

  記者觀察,牛建民主任的脾氣特別好,當天他看的是高危妊娠門診,28歲的彭小姐來自湖南,懷了雙胞胎,之前因貧血暈倒多次,先後到南昌、武漢等城市檢查;29歲的孫女士孕後期老是感覺心慌胸悶,因憂慮擔心而三番五次諮詢需不需要吸氧治療;36歲的彭女士懷了二胎,她本人患甲減,曾在某醫院保胎一個月,又因老公有蠶豆病,擔心會不會遺傳給寶寶而憂心忡忡……

  每一個孕婦的情況病情都不同,「哪裡不舒服?以前得過什麼病沒有?有沒有家族史?」……這邊,牛建民仔細詢問,同時認真翻看厚厚的病歷和檢查單,並針對孕婦的問題一一解釋,令患者感到特別貼心。另一邊,他的研究生助手幫下一位孕婦監測胎心、腹圍、宮高。看到紅色的「危重孕婦」病歷者,牛建民會讓孕婦躺在床上,重新檢查胎兒情況,說話輕言細語,態度和藹可親,令患者感到特別貼心。

  他對記者說:「高危妊娠的特點就是來的孕婦會有很多的併發症和合併症,因人而異,醫生應該根據她們每個人不同孕周、不同癥狀、不同體征仔細詢問,然後給她們建議。像今天一上午看幾十個孕婦,希望給每一個病人足夠的時間解釋問題,這要求醫生要有足夠的謹慎和耐心。」

  難題一:確保剖宮產二胎的安全

  如果說,門診問診如和風細雨,那麼,產房裡的氣氛緊張多了。「在產科,現在的危重搶救比以前多了!」牛建民坦言。以往,由於只生一胎,大部分孕婦怕承擔不了分娩時的疼痛,同時也認為切一刀將胎兒取出更加安全,所以相當一段時間,剖宮產比例越來越高。但大多數人不知道,這一刀切下去,雖然在肚子表面只是細細一道疤痕,實際子宮上有切口,為日後的健康和生二胎埋下了隱患。牛建民說,第一胎剖宮產後,二胎懷孕的風險增加很多,而能夠等到胎兒在母體待到瓜熟蒂落並順利通過陰道自然分娩的,就更不容易了。二孩政策放開後,很多追生二胎的女士目前年齡都不年輕,高齡的她們再生育時普遍遇到同一個問題——瘢痕子宮。由於第一胎選擇剖宮產,很容易導致前置胎盤或胎盤植入情況的出現,在生產時由於胎盤難以剝離而出現兇險性大出血,這對母嬰的安全帶來嚴重威協,很多產科搶救都來自這一方面,而且近三兩年來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如何幫助這類產婦減少產時出血風險?這是產科醫生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產科界有個經典的說法——「一次剖宮產,終生剖宮產。」但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這一說法被事實證明不再絕對。記者獲悉,從2012年開始,牛建民和他的團隊在國內率先進行剖宮產後陰道試產。在該院,經過嚴格的產前評估和密切的產時監護,瘢痕子宮孕婦實施陰道分娩率達30%左右,這項技術的開展,對瘢痕子宮孕婦來說無疑是一個大福音。

  同時,牛建民也一直在思索:能否通過提前採取措施進行有效干預,減少瘢痕子宮導致胎盤嚴重植入出現大出血的情況。經過研究,他採取的對策是:首先對相關孕婦通過孕早期的超聲檢查,了解胎盤的位置、植入情況以及植入程度,為分娩時做好預案。如果估計植入情況嚴重,則先通過介入辦法在剖宮產前採取預防性手術,把栓塞劑注入母體做盆腔動脈栓塞,通過栓塞子宮動脈或卵巢動脈,有效地控制大出血。這一舉措大大減少了孕產婦突發大出血帶來的急危「生死一幕」,避免了以往容易出現的因突發性大出血導致「一屍兩命」悲劇的發生。

  難題二:解決「糖媽媽」的諸多後患

  「以往,孕婦貧血、營養不良較多見,但現在營養過剩的情況更普遍,由此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妊娠期代謝性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肥胖、營養和代謝問題)成為產科面臨的新挑戰。」牛建民說。以妊娠糖尿病為例,其對孕婦和孩子都會帶來很大風險,一點都不可以馬虎。懷孕期間高血糖不僅影響胎兒發育,對孕婦的身體也有諸多危害,如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出現酮症等,嚴重時可能隨時會昏迷。更嚴重的是,20%-60%的糖媽媽產後轉化為2型糖尿病,而糖媽媽所生的寶寶長大後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概率會比正常孩子大很多。

  牛建民告訴記者,當天接診的患者中,就有一位28歲孕中期就患上嚴重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之前已提醒她最好住院檢查,全面評估血糖波動情況,對症治療,但她沒有聽取醫生建議,直到預產期過了才來。「這樣做風險極大。」牛建民馬上安排這名孕婦住院。作為產科醫生,一定要負責任地告知孕婦所面臨的問題和遠期潛在的風險。「你能不能一下就抓住她的重點問題,需要有責任心和足夠的耐心,同時,豐富的臨床經驗也非常重要。」

  近年來,他開展的《妊娠代謝性疾病發病機制與臨床管理的系列研究》等有關研究先後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並運用於臨床實踐中,「能夠弄清楚病因,並指導孕婦減少生育風險,保障母嬰健康,我樂在其中!」他說。

  遺憾:學醫的兒子放棄醫生職業

  工作強度大,白天看門診、查房,晚上隨時要回醫院搶救病人,一周四次門診,老院區、新院區兩邊跑,這是年過五十的牛建民日常超負荷的工作狀態。長年下來,鐵人也頂不住。2010年,他檢出有低度惡性的甲狀腺乳頭狀腺癌,並做了甲狀腺全切術,現在每天都需要吃藥補充激素。「醫生也是人,也會病,也會累,但有付出也有收穫,工作帶給我的滿足感是一般人很難體會。」他如是說。而這也是他一直堅守在產科的重要原因。

  然而,牛建民也有遺憾:「我們家三代都是醫生,但兒子卻放棄了醫生的職業,這令我很遺憾。」在這個從爺爺起就以醫生為業的醫生世家裡,牛建民的兒子從小受到家族背景的影響,覺得醫生這個職業偉大和崇高,也想將治病救人當做終身職業,也學了五年臨床醫學。但大五在醫院實習時,親眼目睹了發生在醫院裡的「醫鬧」,對這個職業感到失望而最終選擇放棄。

  「明天,我們老了,病人去哪裡找我們這樣的醫生看病?」牛建民一聲嘆息。


推薦閱讀:

69個血袋將產婦救回來 羊水栓塞的真面目是啥?
什麼人會得產婦患抑鬱症? 要怎麼樣解決?
高齡產婦那些事
問產婦安否章第八十八
羞愧?為什麼產婦在生產過程中會大便?

TAG:產婦 | 產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