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教師新學期新建議

1.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著名教育家布魯巴克)。「不知則問,不能則學」,提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學實踐看,提問對促進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有積極的作用。鼓勵學生自己提問題,可以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對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負責,要想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積极參与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自奮其力,自致其知」(葉聖陶語)。所以,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就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

2.課堂不妨適當「留白」: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老師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鐘,在講台上揮汗如雨,學生卻抱怨節奏太快,容量太多。同時,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開始蔓延開來,教師也開始埋怨學生反應緩慢,浪費時間。面對此種情景,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如此的充實,是不是有點過猶不及?為什麼不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呢?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更是學生髮展自我的操練台。作為教師,不要把自己的「筆墨」觸及課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刻。教師在課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課堂中一份令學生想像不盡的「留白」。教師設定一個學習任務交給學生時,此刻,還給課堂一份「留白」。教師一言不發靜靜地等待,同時也要求學生保持沉默。也許從表面上看,課堂上一片靜寂,學生作著思考狀:或看著書本,或看著地面,甚或手裡還玩兒著某樣東西。這時,請教師不要著急,不要擔心,時間在無聲地流逝,也許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在十分專註地思考,但起碼保證了一部分學生靜思的權利。教師的本質在於正視差異,正視這一點,就必須從教學行為上有所體現,提供一種發展的可能,讓有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得以享受,繼而用自己的學習體會去影響另一部分人。藝術上的「留白」能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課堂的「留白」同樣能給學生獨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時間,給學生充分課堂練習和語言應用的機會。

3.善待發言錯誤的學生: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我們的學生,由於他們的知識結構、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家庭文化背景等種種不同,因此,在課堂上也就有著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接受新知識也有先後快慢之分,回答問題難免會出錯。其實,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其心理和生理都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課堂上出錯,才會有教師的解惑、點拔和引導,也會孕育出學生創新的火花。對待學生的發言錯誤,有的教師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快刀斬亂麻,以一個「錯」字堵住學生的嘴,或者叫發言錯誤的學生立即坐下,讓優秀的學生來說出正確答案,或者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不讓學生經歷實踐並獲得體驗,這其實是阻礙學生邁向「對」的腳步。我們不僅要善待那些發言錯誤的學生,更要挖掘、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讓學生在糾錯中開啟智慧,培養能力,有時這反而成就了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

4.盡量不當眾批評學生: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認識與自律意識尚未成熟,出現錯誤行為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做好正確的教育引導工作,如果家長或老師忽視了孩子的發展規律,不懂得批評的藝術,很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生。如今的孩子獨生子女比較多,而且正處在自尊心強、感情脆弱的年齡,所以我們更要注意批評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注意場合,尊重其人格。不分場合地刺傷學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即使是再調皮的學生也非常顧及自己的面子,不願意眾目睽睽之下受到別人的批評。當眾批評只能使學生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事實上卻是對這個學生的自尊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在批評學生的過程中,決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評,一定要有真情實感的流露,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期待。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注意方式、方法的靈活性。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輕微的責備,一個微笑的輕聲細語的分析開導,一個輕輕的拍拍肩膀的動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教學也是同樣,只有有風格的教學,才能達到教學藝術美的境界。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育個性和特色,是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及教學情趣,教學風度等方面所顯示出的較為成熟穩定的特點的綜合。良好的教學風格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吸收前人的理論,他人的經驗,還要回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體驗,以加深認識,準確把握教學實踐是教學理論、經驗的源泉,也是教師養成良好的教學風格的主要途徑。教師的教學風格對教師的影響最大,從時間上說,他將影響教師終生,從效果上說,他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直接影響教學形象。因此,教師應當充分運用主客觀因素中的有利條件,促進優良的課堂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完善提高。

6.上課決不「拖堂」:

教師拖堂的教學效果不好。通過觀察及來自學生的大量反應表明,下課鈴響之後,雖然教師在課堂上還盡情地表現自己,但絕大多數學生的心早已飛到了窗外。要麼在交頭接耳,要麼關書待發,即便是正襟危坐,也是心思煩悶,甚至還會心中嘀咕:怎麼還不下課!此時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學生無心接受,當然,更談不上對教師所授內容積極反應。教師拖堂會影響下一堂課的教學。拖堂,使學生的大腦沒有正常的課間休息,產生疲倦,在加上學生的反感情緒,便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同時,拖堂還直接延誤了學生對下一節課的準備,這樣不可避免地要影響下一堂課的教學。如果上一堂課教師為了多講一點,而影響到下一堂課的教學,從長遠來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高肯定是不利的。對於教師而言,不管你有多少理由,有多少善意的想法,都不要剝奪學生課間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當清脆的下課鈴聲響起時,老師最後一句話話音剛落,然後從容地走出教室,那才是真正的瀟洒!這樣的老師才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7.作業是一定要布置的:

「課外作業應當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勞動現象,發展個人的愛好和需要,滿足和發展個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蘇霍姆林斯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對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及進一步升華所必需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設計、布置、完成及評價課外作業,能有效地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和檢測,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對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與統一。教師通過對作業的對錯批改,一方面可以從學生那裡得到有關信息,把握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修正教學行為,確保後續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輸出信息後,從來自教師的反饋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可以使自己剛產生的認識得到確定,從而促進知識的接收和強化,或及時矯正自己的認知偏差,變換思給方式或理解角度,改進自身的學習策略。因此,對錯的這種批改方式有助於師生雙方了解和分析教學成敗的原因,便於調整教學目標、進度和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進行認真地篩選,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挑選出來,把那些重複性的、機械性的、陳舊過時的作業砍掉,力求少而精,力爭給學生的作業能夠「以一當十,舉一反三」,做到質高量輕。這樣,既能保證學習效果,又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8.讓學生在作業中享受樂趣:

作業是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為什麼孩子們看到作業時不是一臉的喜悅而是一種無奈甚至抵觸呢?反思我們的作業,不難發現:作業形式單一,多機械重複;內容單調,學科之間割裂;作業多為老師「命令式」、「大鍋飯式」等等。這嚴重挫傷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造、思維、想像等能力的培養。作業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複合體,它是一種憑藉,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並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教師應在布置作業時,積極地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潛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9.經常梳理你的課堂:

梳理課堂,就是針對傳統教研中「無準備,無主題,無反思」的三種課堂現象提出來的。教師們不應該只講究活動形式的翻新,對於課堂中的觀察目標、教學細節、探究反思等也要做得十分認真,使梳理課堂成為校本教研的必要環節之一,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每天面對的不是學術資料、觀點爭鳴和理論走向,而是背景迥異的學生,課堂上講的是原理公式、字詞句文,課外做的是備課、改作業、輔導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校本教研中梳理出來的「小課題」雖然微觀而瑣碎,但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作用是無法否認的。所以,教師要十分重視梳理自己的課堂。

10.每天,讓課堂改變一點點:

「教育教學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教學需要創新,創新能給課堂注入活力」(特級教師薄俊生)。作為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教學與眾不同,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很多孜孜以求、銳意革新的優秀教師、教育名家不斷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和推陳出新,有的教學內容甚至已經被名師們雕飾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要想「與眾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談何容易。那麼,如何達到這種教學的境界?這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每天讓課堂改變一點點。因為,課堂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是重複的。課堂是展示教師創造力的場所,教師應該努力克服工作上的機械性與思想上的惰性,使自己的課堂每天都有自己的東西,一點一滴地產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師應該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找出課堂45分鐘教育的最佳方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測、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課堂每天都是新的,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生氣勃勃的主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從點滴做起,從「改變一點點,一點點改變」做起,讓我們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讓我們的課堂漸漸精彩起來、魅力起來。「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若因小而不為,只顧標新立異,革故鼎新,無異於臨淵羨魚,一事無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變如此,行之貴日新。」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功之路,都是由無數個「一點點」鋪就的。只要每天改變一點點,我們就會一點點改變,在不知不覺中駛向理想的彼岸。

11.做一個善於思考的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教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學與思的關係。對教師而言,這句話可以改為:「教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教則殆。」教師長年如一日地站在課堂上,以自己的不變應對外界信息的千變萬化,如果他不去思考,那麼就算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拚命工作,其結果也只能是在教書匠的層面上做無謂的努力。《韓昌黎集?師說》中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思考是一種好習慣,它傳承精華,棄除糟粕,善於思考必定受益無窮。只有掌握了思考這個有力的工具,在工作與實踐中架一道亮麗的彩虹,方能兼顧理念的驗證和擴充,使得實踐經驗增長。如果我們從開始教書那一天起就對一個個問題進行思考並找到解決的辦法,又在實踐中反覆驗證,不斷總結與提升,那我們肯定能夠做出成績來。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勇于思考,善於思考。他們思考自身的專業成長,思考學生的未來朝向,引領學生做出正確的人生規劃。可以說,名師終身秉持「思索,繼續不斷的思索,以待天曙,漸進乃見光明」的精神,深悟「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的精義,堅守「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信仰。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永遠牢記:有了善於思考的教師,才能有善於思考的學生。反之,沒有了善於思考的老師,也就不會有善於思考的學生。

12.習慣「研究」自己:

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所以教育者應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人文情懷和獨具個性的思考精神並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和整個過程。這裡的思考首先指對自己的「研究」,即把自己當作研究對象,揣摩、琢磨、體驗、品味著自己已經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時,「研究」也包括關注、研究、咀嚼、審視別人的教育實踐教育思想。「研究」就是即直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也通過別人來反思自己,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那麼,教師如和研究自己呢?我認為教師研究自己,首要的是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麼?有沒有前瞻性?自己有沒有更高的教育追求?教育責任感、使命感是否到位?學識積累是否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是否與時具進?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否適應學生?自己是否做到及時總結教學得失、不斷充實和完善呢?自己的教學藝術教育機智是否形成獨特的風格?自己的教育智慧能否從容的引導學生面向未來?在前進的時代激流中能否始終做到率先垂範、為人師表?在學生與同事心中自己是否值得他們尊敬的愛戴?反思的過程是發現的過程,也是研究過程、彌補過程、提升過程。理論在反思中學習,品質在反思中提升,知識在反思中豐富,技能在反思中產生,不足在反思中補充,形象在反思中樹立,地位在反思中奠定。一線教師離開了教學反思必將一事無成。嚴肅對待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是一種教育使命的召喚。通過反思制定解決具體問題的策略和辦法,在實踐中增強自己的教育智慧,促使自己得到較快的成長和發展,這是一個教師的最大心愿。研究自己就是要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明白自己周身的事物,看到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的不足,向最好處努力,向最壞處著想:研究自己,就是要從不足之處努力,就是要能夠承受失敗的打擊,能夠遭遇挫折的打擊,在失敗中不斷總結教訓,在失敗中不斷成長。

13.參與到課題研究中去:

「教師擁有研究機會,如果他們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不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進教學的技術,而且將使教師工作獲得生命力與尊嚴」(特級教師孫雙金)。學無止境,教無終法。隨著教育的飛速發展,教師更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以涓涓不息的清澈甘甜之水,潤澤求知若渴的幼小心田。作為教師則應積極地參加各級教育部門組織的教育科研和課題研究活動,通過教學講座和名師課例的光碟及網路媒體等多種形式的觀摩和學習,或教師之間經常探討交流、實踐研究、歸納總結,以此豐富自己的閱歷、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教學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

14.讀書要「品」書:

何謂「品」?曾國藩讀史之法可謂深領其會。他說:「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讀罷,大喜,得之矣!」這就是讀書之人每每能進入書中之情節,自然會深得體會。時至今日,讀書人又有「吞」、「啃」、「品」之法。不吞,無以求其廣博;不啃,無以致其精微;不品,無以得其精神。教師只有通過"品"書才能達到為知、為已、為人的讀書境界。為知,就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識見和智慧。這是教師提高水平和自身素養的基礎。為已,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這是讀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佔有知識視為人品、人格自然升華的保證,蘇東坡有「腹有詩書氣自華」詩句,表達的就是這一意思。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內在氣質與素質是絕不相同的。常言「獨善其身」,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這是古今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讀書目標。

15.「嫉妒」是一種進步:

「見賢思齊焉」(孔子)。嫉妒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是對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種忌恨,是對無意或有意競爭者的一種仇恨心。嫉妒實際上也是一種競爭,是競爭的異化。教師所應有的「嫉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因為別人比自己優秀而產生的仇恨心理」。這裡的「嫉妒」只是個形象的說法,它實質上是指老師的進取心;當周圍的同事超過自己時,這個「嫉妒心」不是慫勇自己去惡意打擊、報復、中傷他人,而是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斷地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將「嫉妒」轉化為具有建設性的動力和熱情。這種「嫉妒」對於老師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它可以激發教師的進取心和競爭意識,並非什麼壞事。教師有了這種「嫉妒心」就會不斷地將自己調整到最佳競技狀態,以此來保持與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並且在這種不斷的調整過程中取得進步。同時,教師又能通過這種好勝心,促進自己的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當然,這種「嫉妒」需要有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好勝心過強,就會發展成真正的嫉妒心理,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就不服氣,心裡就覺得不舒服,甚至怨恨別人。教師要恰到好處地利用這種「嫉妒」就要學會見賢思齊。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思想純正的人,一個能積極進取的人,當他發現有人比自己做得好,比自己有能力時,從不去考慮別人是否超過了自己,或對別人心生不滿,而是從別人的成績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從而振作精神,向人家學習。這樣,便有可能在一種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下,迸發出創造性,趕上或超過曾經比自己強的人。這就是古人說的見賢思齊。

16.練好「三字一話」:

「三字一話」即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和普通話,這是一名合格教師的必備技能,是教學的基本功。教育學生寫好字,教師首先應該自己寫好字,這是為人師表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寫一手好字,既可以豐富為人師表的內容,也可以給學生一個富有審美形象的精神境界,它好比無聲音樂的流響,是心靈的傾吐,是生命情意的傳遞。當然,書寫不只是對字體的較為熟悉及對書寫工具的充分利用,而應是書寫者性情、修養、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如果這一情感是積極的,並長時期地處於穩定狀態,學生就會對該位老師的授課倍感興趣。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用普通話進行教育教學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能夠努力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是合格中小學教師的標準之一。

17.教師,不妨跨學科聽課: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都是按照縱向學科體系進行教學的,這種分科教學相沿成習,已成為一種思維和行為定勢,教師和學生都很少考慮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繫,其結果必然禁錮和封閉了思維的發展。思維的觸鬚朝縱向延伸可以是無窮遠的,但沒有橫向拓展的意識和習慣,這是目前學生髮散思維薄弱,創造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跨學科聽課有助於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有助於各科教師相互學習、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有利於教師根據各學科之間的聯繫,更合理地編排教學內容,有利於教師全面地了解、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取他科之「石」,攻本科之「玉」,因此,跨學科聽課也應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聽課方式。


推薦閱讀:

建議你這樣搞定摩羯座
一些提高英語聽力的小建議....
給無基礎健身者的建議
引起手麻的原因竟有這麼多,建議您仔細看看!
給女士的幾條建議

TAG:教師 | 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