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化與問題化

 我們不必將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化,而應將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化。這就是說,不可用固定不變的體系來限制靈活多變的問題,而要用問題來導向,體系只能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路徑中展開。

  實踐唯物主義更貼近馬克思哲學的本質屬性

  這裡,我們應當注意漢娜·阿倫特的一個表述:「連接亞里士多德與馬克思的這條線,遠比從馬克思到斯大林的那條線緊密。」這是因為,實踐哲學與形而上學的分立源於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劃分了兩種哲學:第一哲學是指他的形而上學;第二哲學是指他的實踐哲學,包括倫理學、政治學。亞里士多德關於兩種哲學的劃分,是與柏拉圖關於兩個世界的劃分相對應的。柏拉圖所謂兩個世界是指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可見世界是事物世界,是意見王國;可知世界是理念世界,是知識王國。亞里士多德提出兩種實體:第一實體是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第二實體是個別事物的屬、種——普遍本質。這些劃分都有兩個方面:一是經驗領域,二是超驗領域。實踐哲學是關於經驗領域亦即生活世界的哲學;形而上學是關於超驗領域亦即本體世界的哲學。

  形而上學具有兩種含義:在與實踐哲學相對應的意義上,它指一種超驗的和抽象的思維方式;在與辯證法相對應的意義上,它指一種孤立的和靜止的思維方式。兩種含義亦有一定關聯,相比經驗的和現實的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變動不居而言,通常人們所設定的超驗的和抽象的本體便是孤立的和靜止的。但是,相比第二種含義(與辯證法相對應),第一種含義(與實踐哲學相對應)是形而上學的根本含義。據此我們可以判斷,馬克思哲學是實踐哲學、歷史哲學。換句話說,馬克思最早或最早之一地「拒斥」或「超越」了形而上學。毋庸置疑的是: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推動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哲學革命。這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把「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視為一切觀念、思想產生的根源。因此,相比辯證唯物主義表述,實踐唯物主義表述更切近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本質屬性。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在科學上的基本貢獻是「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在對人類社會歷史認識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這樣一來,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一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正式形成;《共產黨宣言》標誌著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正式形成。馬克思不僅提出歷史唯物主義,而且應用於資本主義社會研究,反過來證明歷史唯物主義。《資本論》及其系列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手稿是這一應用的典範。而《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則顯示了馬克思試圖將歷史唯物主義應用於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研究,應用於西方社會以外東方社會研究這一宏大計劃。

  恩格斯認為,馬克思學派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根據阿倫特的觀點,馬克思和亞里士多德的對立是由於時代的變化。馬克思時代的「兩個新的主要問題」——「勞動問題與歷史問題」出現了。如果按照傳統理解方式,從辯證唯物主義引申出歷史唯物主義,將哲學基本問題所指存在和思維的關係理解為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從這種關係引申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那就不是「在勞動發展史中理解全部社會史」,而是「在物質演化史中理解全部社會史」,那很可能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在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視域里,不存在社會存在以外的一般存在,正如不存在社會意識以外的一般意識一樣。這個存在(物質)正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勞動和交往活動,這是一個現實生活過程。這個過程表明,人總是通過自身社會實踐不斷生產和再生產自然界和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既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裡的應用,也不是實踐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裡的應用。歷史唯物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也是它的世界觀;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也是它的方法。總之,歷史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它的全部。

  應整體性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表述中,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三位一體」亦即一個整體、三個層面。從馬克思「拒斥」或「超越」形而上學來考察,辯證唯物主義是其表層表述,它以聯繫的和發展的辯證思維方式批判了孤立的和靜止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形而上學Ⅰ);實踐唯物主義是其中層表述,它以經驗的和現實的實踐思維方式批判了超驗的和抽象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形而上學Ⅱ);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其深層表述,「歷史的」=「辯證的」+「實踐的」。因此,相比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既批判、超越了形而上學Ⅰ,又批判、超越了形而上學Ⅱ,是最切近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本質屬性的表述。

  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對世界的理解由「事物的集合體」轉變為「過程的集合體」。但是,黑格爾用概念的辯證法取代了事物的辯證法,被馬克思重新倒轉了過來。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表述。但是,正如黑格爾的概念的辯證法實質是抽象的精神活動的辯證法一樣,馬克思的事物的辯證法實質是現實的物質活動的辯證法。馬克思揭示了比黑格爾揭示的精神現象更為本原的物質現象,這種現象不是自我意識的抽象異化,而是人類勞動的現實異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唯物主義表述。更進一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表述核心在於,將對象世界理解為人類本質力量和社會關係的表現。在思想史或哲學史的歷程中,這是馬克思的巨大貢獻。  

  在理論和現實的互動中發展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理論和方法的統一,是世界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近來,許多分支哲學、部門哲學或領域哲學的研究時興起來,如人學、社會哲學、歷史哲學、價值哲學、文化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等,它們都可以列入歷史唯物主義總框架之下進行研究。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問題域,不管人的問題、社會問題,甚至自然界的問題,都可以置於歷史唯物主義總視點之下進行考察。任何問題都有兩個方面:一是「是什麼」和「為什麼」,這是「解釋世界」的問題;二是「將如何(怎樣)」和「應如何(怎樣)」,這是「改變世界」的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真正實現了哲學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歷史轉向。通過對歷史規律和趨勢的把握,決定我們的歷史選擇和設計,這是一種科學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工程思維方式。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上的工程思維。當然,作為實踐哲學,它與具體的科學和工程又有分別。

  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化,而應將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化。這就是說,不可用固定不變的體系來限制靈活多變的問題,而要用問題來導向,體系只能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路徑中展開。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它的活的靈魂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這一切都生動地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和現實的互動中。

  (作者:龐卓恆 吳英 劉方現 單位: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

推薦閱讀:

慈禧太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休:夜店常客、酒肉穿腸、刀不離身……80歲還和一位盲女談了場忘年戀
龐統——歷史上的龐統究竟是何人?
八字學小歷史:「十神」的來源
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救駕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

TAG:歷史 | 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