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教育方針的形成與演變

新中國教育方針的形成與演變www.jyb.cn 2009年09月22日 作者:翟博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

  【關鍵詞】教育方針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據此制定的各項政策,保證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廣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培養了大批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素質較高的勞動後備軍和大批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活躍在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領域的骨幹力量。

  經過新中國成立60年的艱難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日益完善。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帶來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整體素質,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正確貫徹和落實教育方針,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必須明確教育事業的服務方向、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把握時代性,尊重教育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為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也揭開了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共和國成立之初,為了儘快改變文化教育十分落後的狀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順利完成了從舊教育向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轉變,確立了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

  教育方針的制定和落實,事關國家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適應時代要求,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調整和完善的歷史過程,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提出與形成

  新中國成立後,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成為教育事業面臨的首要問題。1949年9月,就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

  為了貫徹這一方針,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新中國教育工作的目的,即「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服務,為當前的革命鬥爭與建設服務」。「兩為」作為我國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確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的基本職能和作用。在這一教育方針的指引下,我們年輕的人民共和國卓有成效地接管和改造了舊教育,為創建新中國教育奠定了基礎。為落實這一教育方針,教育部分別規定了中小學教育的宗旨和任務,其他各級各類教育也根據教育方針相繼確定了各自的宗旨和發展的主要目標,我國教育事業逐步全面走上規範辦學的軌道。

  從1952年開始,我國進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與此相適應,我國教育也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的過渡,教育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不斷增長。1954年2月,周恩來在政務會議上提出:「我們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進,每個人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均衡發展」;《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針和任務》中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應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為培養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而奮鬥。」

  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全面轉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使教育事業適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的急需,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逐步明確提了出來。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重要論述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貫穿於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目標之中,形成了新中國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這一方針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持久的指導作用。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提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同時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後來概括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即「兩個必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冠以「教育方針」字樣對教育方針的表述。此後,人們將這一方針與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針結合起來,作為統一的教育方針加以貫徹,這就是1961年《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條」)中提出的「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教育方針,以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及其教育活動為實踐依據,以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基本路線為政策依據,繼承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關於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總方針的優良傳統,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和發展的方向。這一方針於1978年正式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據此制定的各項政策,保證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廣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培養了大批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素質較高的勞動後備軍和大批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活躍在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領域的骨幹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發展與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事業也進入改革發展的新階段。新時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適應這一根本任務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得到了發展與逐步完善。

  1981年6月,《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這裡提出的教育方針,是根據當時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目標提出來的,也是總結新中國成立32年教育的經驗教訓提出來的。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這對教育界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恢復和發展教育事業,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1983年9月,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在以後制定的教育方針中得到明確體現。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還直接寫入了「三個面向」。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充分適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在教育方針認識上實現了由「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到「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思想升華和歷史飛躍,在教育方針實踐中加強了教育與社會的聯繫,促使教育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需求,按照現代化建設要求進行全方位改革。

  20世紀90年代初,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方針的表述更加規範化。1990年12月30日,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提出:「繼續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務素質。」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重申了這一方針。1995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沿用這一教育方針,但在文字上作了重要修改,除了在「建設者和接班人」前加上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外,還在「德、智、體」後加上了「等方面」,反映了在教育方針認識上的深化。至此,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已完成了法律程序,寫進了教育的根本大法。

  世紀之交,隨著素質教育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發展,我國的教育方針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都在人才培養中提出了「美」的要求。這樣,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就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新的教育方針,確立了教育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明確了教育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根本途徑。這一新的教育方針,實現了新中國教育史上教育方針認識和實踐的歷史性轉變,促進了教育思想的大解放,開啟了教育方針認識和實踐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時代。

  1999年6月,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首次提出了教育「為人民服務」和「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方針。2002年11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教育方針的內容進行了新的闡釋和豐富。

  經過新中國成立60年的艱難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日益完善。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帶來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整體素質,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正確把握教育方針的基本內容與發展趨勢

  教育方針是國家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它是黨和國家教育工作發展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教育方針的制定必須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第一,必須明確教育事業的服務方向,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方向。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一是應當自覺地服從並服務於現代化建設,二是發揮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功能,三是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四是全面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教育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二,必須明確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教育不僅要與生產勞動結合,而且要與社會實踐結合,應與現實社會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

  第三,必須明確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全面發展思想寫入教育方針,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是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明確提出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正確貫徹和落實教育方針,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必須體現和把握以下思想特徵和發展趨勢。

  一要把握時代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方針適應時代要求實現了三次根本性的轉變:一是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教育向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二是實現了由「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向「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轉變;三是實現了教育為計劃經濟服務向為市場經濟服務的轉變。教育方針的制定應鮮明地反映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特徵,隨著歷史條件和實際情況的變化,與時俱進,把握時代性。

  二要尊重教育規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方針尊重教育規律,充分體現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一是在教育服務方向上,更加註重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有機統一;二是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更加註重人的全面發展;三是在人才培養途徑上,更加註重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方針的制定必須把握教育自身的特性,遵循教育規律,體現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要體現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新時期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成為保證全面而準確地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重大舉措。

  四要堅持以人為本。面向新世紀教育方針的制定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教育的重點轉向人本身,在教育過程中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中心地位。

  當前,我國正處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發展時期,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改革與發展,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是引領教育發展的思想旗幟和行動指南。在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引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教育事業必將出現生機勃勃的新局面,教育質量必將不斷邁上新的台階,為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22日第4版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專稿1

60年教育興國之路與教育地位變遷

  【關鍵詞】教育地位

  張力/文

  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

  鄧小平同志關於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思想,為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事業大發展的序幕。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過程中,立足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基本國情實際高度重視教育戰略地位。我國初步完成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決策,為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乃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詳細

推薦閱讀:

從4500克毒品犯罪免死辯護看免死辯點的形成篩選與提煉
星系形成或與類星體有關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人類胚胎形成全過程
第一講 《周易》的形成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演變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