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資源現狀與可持續利用問題
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資源,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之一。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的問題尤為重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的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199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中的數據表明:中國面臨的水資源形勢依然嚴峻。水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有不同理解,但是核心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類的用水行為在滿足其生存、生活和發展需求的同時,保護和改善有利於生存的生態環境,儘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引起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1 我國水資源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1.1 我國水資源基本情況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二者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重複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
1.2 我國水資源的特點
1.2.1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少
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資源量24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北方黃、淮、海3個流域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人均的1/5。到下世紀中葉,按16億人口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將比現在降低1/4,約為1755立方米,淡水資源短缺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1.2.2 地區分布不均與水土資源組合不相應
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與人口、耕地、礦產等資源分布極不匹配。長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36.5%,其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3.5%,其水資源僅佔全國總量的19%。
1.2.3 雨熱同步,年內分布集中,年際分配不均
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大部分地區連續4個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總量的70%左右。也就是說,我國水資源中大約有2/3左右是洪水徑流量。降水量年際變化也很大,還往往出現連續豐水或枯水年的情況。
2 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突出問題
2.1 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首先是農業缺水。
我國的農業屬灌溉農業,目前全國灌溉面積5300多萬平方米,農田受旱面積達2660多萬平方米,缺水300億立方米左右,另外還有7600萬平方米耕地無灌溉設施。乾旱缺水已成為我國農業穩定發展和糧食安全供給的主要制約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全國670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因缺水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到下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灌溉面積發展到6333萬平方米,人口城市化率將從目前的28.7%增至56%左右,經濟將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水的供給將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全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係數大多只有0.3~0.4,灌溉水的生產效率不足1.0kg/立方米,也就是說現在全國農業用水中的絕大部分是白白浪費了;而先進國家灌溉水的利用係數已達到0.7~0.8,灌溉水的生產效率為2.0kg/立方米。工業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75%~85%。我國城市生活用水一方面緊缺,另一方面浪費也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國多數城市中,僅自來水管網跑、冒、滴、漏的損失率就達15%~20%。
2.2 水體污染
目前,全國工業和城市污水排放量為584億,經過集中處理達標的只佔23%,處理後回用率更低。全國監測的河段有一半水質不符合飲用水標準,全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隨著人口增加,經濟及城鎮發展,水體污染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2.3 水的生態環境惡化
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造成江河湖庫淤積和北方河流乾枯斷流情況越來越嚴重。黃河進入90年代以後,年年斷流,平均斷流達107d/a。此外,還存在湖泊萎縮、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濕地乾涸、灌區次生鹽漬化、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量開採等問題,造成局部地區水環境惡化,生態失衡。
2.4 洪澇災害
我國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由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組成,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防洪標準偏低。主要江河標準也只有20~50年一遇,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更低,只有5~10年一遇。70%的城市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甚至還有部分城市基本沒有設防。隨著人口增加,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河道、湖泊淤積等,防洪問題越來越突出。
3 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3.1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力進行生態環境建設
實踐證明:以環境換髮展,先污染後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須在全社會樹立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憂患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使經濟發展水平與資源條件、環境狀況相適應。目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我國政府制定了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到2010年,黃河、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區及嚴重荒漠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到2030年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到205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環境。採取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游天然林採伐,實施營造林工程,使這些地區森林覆蓋率有顯著提高;擴大和恢復草地植被,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坡改梯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3.2 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
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水環境特別是水污染問題愈來愈突出,保護好有限的水資源至關重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堅持開源、節流、保護並舉,把節流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針。從我國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中不難看出,「短缺」與「浪費」並存是我國水資源危機的重要特徵。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缺水問題要通過節水來解決。
農業是用水大戶,我國的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73.4%,主要消耗於灌溉。在我國農業用水中,假若2740億立方米的水損中有1330億立方米的水通過節水措施而得到充分利用,在總用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增產糧食可達4000多億kg/a,相當於12億人口一年的口糧。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要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基本性措施來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這是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狀況,促進水資源持續利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項根本性措施,是解決21世紀我國人口高峰期16億人的食物安全、生態環境改善和黃河斷流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關鍵。今後農業新增用水主要靠自身節水來解決,在節水中求發展。節水灌溉不但節水,同時是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措施,要大力普及節水灌溉,對全國的灌區進行以節水為中心的現代化改造。
工業及城鎮生活用水是今後新增用水的大頭,也是污染水體的重要源頭。節水不但可以減少用水量,而且直接減少污水排放量,節水就是減污。因此,在工業和城鎮要大力開展節水工作。工業提倡循環用水,大幅度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值耗水量,減少污水排放量。城鎮積極推廣節水生活器具,減少生活用水的浪費。要將節水工程、污水回用設施與新建水源工程擺在同等重要位置,納入基本建設計劃。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建立激勵節約用水的水資源價格體系,加快向節水型社會發展,促進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解決。應通過各種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對當地的河道水、湖泊水、水庫水、地下水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合理分配;對於乾旱、半乾旱少雨區,應當積極推廣各種集雨工程,將雨季的降水集蓄起來,供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對城市和工業區,因廢污水排放量較多,應對污水加以處理,做到達標排放,以供農業和環境用水,實現污水資源化;北方沿海地區和西北內陸區有相當數量的微鹹水可供利用。根據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鹹水,可以補充當地淡水的不足。另外,沿海地區可以大量使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也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替代淡水,解決當地淡水不足的問題。
3.3 綜合治理江湖,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大江大河大湖堅持「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方針,實行綜合治理。通過堤防建設、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庫、蓄滯洪區建設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等措施,形成綜合防洪體系。隨著供水規模的擴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多水源、多部門的用水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發揮水利部門水量水質同步監測、統一管理的優勢,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既要有統一的綜合管理,又要有統一的分區、分級管理。水管理的重點是加強立法工作,依法管水、用水和保護水;將粗放型水管理向集約型轉變;將公益型發展模式向市場效益型轉化。加強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行地下水有序、合理、可持續利用的管理模式。只有管好、用好、保護好有限的水資源,才能解決中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問題。
3.4 做好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
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按照水與人口、經濟、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搞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總體規劃與實施,實現對各用水部門和用水戶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供水。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在開發上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在利用上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水資源在整體上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指導、約束和限制有關用水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區域布局。尤其在乾旱、半乾旱缺水地區,必須以水資源配置為依據,制定產業結構布局和土地資源的開發規模。要將華北缺水與黃河斷流問題結合起來,在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區水資源,充分提高水利用率的基礎上,統籌考慮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的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適時進行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完)(更多:國內新聞http://news.cngold.com.cn/gnxw.html)
推薦閱讀:
※好房子傍緊稀缺資源
※題性伴交換與善用性資源
※gdlz: 轉:恆瑞、天士力、復星等正在搶的資源是什麼? 20170826
※應明了課堂上該利用哪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