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為何須斷腸? ——聽年輕老師講《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
???2017年8月專輯9月專輯12月專輯已出,歡迎選用!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專輯、9月試題分析專輯、12月分類練習專輯、4月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
還鄉為何須斷腸?
——聽年輕老師講《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 張少軍
上周,市教科院專家來校聽課,陪著聽了幾節語文。高二講的是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聽完課,有老師問如何評價。「不是太理想」,我如實以告。
何以如此判斷?自然需要解釋。
我於是問,還鄉為何須斷腸?老師可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你們集體備課時,可曾討論過這個問題?對方默然。
看教材,課文後的「探究與討論」第二題:「按常情,作客異鄉的遊子總以不得還鄉而愁緒滿懷,而這首詞卻偏偏反過來說『還鄉須斷腸』,這是為什麼?這和詩人要表達的主旨有什麼關係?」一般說來,教材編寫者放在「探究與討論」里的題目,多涉及編者心目中課文的重點難點。課講完了,「探究與討論」中的問題卻未能解決利索,難說是一堂好課。說「不是太理想」,這是第一個也是主要的理由。
然而就這首詞而言,問題還真不是這麼簡單。我們知道,韋莊的《菩薩蠻》一口氣寫了五首,學界公認這五首詞是一個整體,課文所選的只是「其二」。要回答上面的問題,有必要把這五首詞放在一起來研讀。
菩薩蠻
一
紅樓別夜堪惆恨,香燈半掩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二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三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四
勸君今夜須沉醉,樽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五
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關於《菩薩蠻》五首的寫作時間歷來有爭議。從「其三」的首句「如今卻憶江南樂」可以推知是離開江南後的作品,我想多半是韋莊晚年寓居蜀地時的作品。
其一寫紅樓離別,香艷凄美。殘月將落,天剛破曉,美人含淚,送「我」遠行,臨別一曲,如泣如訴。這含淚送別的「美人」是青樓女子還是家中愛妻其實並不重要,我們只要記住,這是韋莊背井離鄉的肇始,是他思鄉還鄉心結的濫觴。
其二「人人盡說江南好」,是與其三的「如今卻憶江南樂」對應的。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人人盡說」,是人說而非作者認可。王粲《登樓賦》有雲:「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非我故土,豈能久留?下面「未老莫還鄉」,平易的五個字卻有許多轉折:「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說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念念不忘的卻是有鄉還不得的鬱結惆悵。
其三是立足現在,追憶江南。上片二三四句謂在江南時,自己在斜橋邊隨便擺個姿勢,就引來滿樓的歌伎爭相招攬。過片接著寫風流情事,情節是「醉入花叢宿」。結尾「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是一決絕語。他說:我當年面對「滿樓紅袖招」都沒有鍾情,而現在要能再有像當時那樣的遇合,「此度見花枝」,我便將要「白頭誓不歸」了。韋莊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陽住過,所以不管是長安也好,洛陽也好,都是他的故園和舊居所在,他現在由「未老莫還鄉」轉變成「白頭誓不歸」,是因為他無家可回,無國可歸了,唐朝已經完全滅亡了。韋莊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馳檄四方,欲聯合討伐朱溫,從而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對於唐朝滅亡這樣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韋莊不可能沒有受到震動。當年在江南時說「未老莫還鄉」,是因為長安還有希望收復,回鄉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時,唐朝已經徹底滅亡了,回鄉的希望蕩然無存,所以他才決然的說「白頭誓不歸」,口氣極為決斷,含義則極為沉痛。「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以終老異鄉之「誓」,更深一層地抒發思鄉之苦。
其四有一起一結。「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是起,是深情的主人的勸客之語,既然「莫話明朝事」,那必然是明天的事情有不可期望,不可以言說的悲哀和痛苦。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是結,表面上很曠達,有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意思,實際上用在這裡是反語。他把人生難以言說的無可奈何,都表現在這首詞裡面了,曠達其表,悲涼其里。
其五一開頭以排比偶句寫景抒慨:「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上句寫景,洛陽多花,春光確實很好;下句抒慨,洛陽多才子,但他們卻因為生不逢時而垂老他鄉。洛陽的大好春光未能使之陶醉,反而觸發了他的隱憂,可見這位「洛陽才子」感慨之深。「春光好」是淡寫,「他鄉老」卻是重筆,情景兩兩對舉,比照十分鮮明,以情景的反差表現了心理的反差,突出了「春光」卻在「他鄉」、雖「好」可惜已「老」的矛盾心境。三四句承上,一句寫景,一句寫心。過片與首句呼應,具體描繪春光之好。煞尾兩句說明他再次以情景的反差來表現自己心理的反差:「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面對殘暉,家國之痛、身世之悲、故國之憶、親友之思,都化成怨恨在心頭凝結。
把五首詞簡單梳理一過,答案就清楚了。為何「還鄉須斷腸」? 先是故鄉戰亂頻仍,求取功名不得,不能輕言回家;爾後是唐帝國滅亡,韋莊自己做了前蜀的宰相,真正是有家難回!聯繫其三「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與其五「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的詩句來讀「還鄉須斷腸」,你才能領會這看似尋常的五個字里盤旋鬱結的複雜情感,你才能品味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的藝術風格。
韋莊的《菩薩蠻》五首,初讀,滿眼的紅樓香燈、綠窗紅袖,你會以為作者所寫無非是江南春光里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再讀,你知道事情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你會追問,韋莊究竟是何等樣的人物?他生活在何等樣的時代?古典詩詞欣賞講究的「知人論世」,在學習這首詞時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我們的老師在介紹作者與時代背景時,卻忽略了對理解課文相當重要的一些細節。說課上得「不是太理想」,這是第二個理由。
韋莊是唐初宰相韋見素的後人,杜陵人,少長於下邽(位於陝西渭南),孤貧力學。廣明元年(公元881年)韋莊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同年1月16日,黃巢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公元882年,朱溫背叛黃巢歸附唐軍,天下初定,朱溫因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有功,唐僖宗賜名全忠,拜汴州刺史出武軍節度使,繼而進封梁王。韋莊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於此時始長安赴洛陽。883年春,四十八歲時作《秦婦吟》,結尾有「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之句,不久遂避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的懷抱。乾寧元年(894年),景福三年正月十日,昭宗大赦天下,五十九歲時中進土,為校書郎。當時各地節度使不聽中央號令,東西川節度使不和。乾寧四年,朝廷遣「宣諭和協使」李洵入川,韋莊時年六十二歲,被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由此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後,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王建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地盤,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國號梁,史稱後梁。王建據蜀稱帝,是為前蜀。七十二歲的韋莊被任為宰相,前蜀開國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歲卒於成都花林坊。
由這樣的介紹,我們才可以看出,作為名人之後,韋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學憤青。他生逢亂世,卻心繫天下,最後大器晚成;作為晚唐的舊臣,擁戴王建稱帝,成了前蜀的開國元勛,總算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功業。知道了這些,再來讀韋莊的《菩薩蠻》五首,你才能讀出紅樓香燈綠窗紅袖底下的悲涼惆悵,頓覺「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看課件,有一個很好的教學設計:對「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作局部欣賞。中國古典詩詞講究情景交融,重視審美的移情作用,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若教師引導得法,既能讓學生欣賞作者鍊字、選擇意象的藝術,又能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展開想像與聯想,這本來會是很出彩的一個環節。可是兩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太成功。說課上得「不是太理想」,這是第三個理由。
譬如「春水碧於天」的「碧」,「皓腕凝霜雪」的「凝」字,講鍊字就大有講頭。可兩位老師都不置一詞,將它輕輕放過。
譬如「畫船聽雨眠」,應該有人想起宋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一首小令,以「聽雨」為媒介,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一生悲歡離合,家國之痛,盡在一片淅淅瀝瀝的雨聲之中。這樣絕妙的聽雨之詞,在賞析「畫船聽雨眠」時,師生卻把它集體遺忘了?
或許,你可以讓學生讀讀余光中的 《聽聽那冷雨》關於雨的描寫,背背與畫船相關的詩句,講講眠與不眠的辨證關係……
譬如「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老師問了:為什麼「人似月」?「月」讓你想到什麼?想到「白皙」想到「光彩照人」,都是很好的聯想。為何不再多問幾句,讓學生說出「豐滿」「豐腴」來呢?有老師講到此處,讓學生設想一個肥胖的女人走過小橋的情形,意圖幽它一默,讓學生在笑聲中體會酒家女的體態苗條。而在我看來,這個處理不是很應景——既然是「人似月」,則這酒家女很可能體態豐腴。苗條骨感固然美,體態豐腴何嘗不是美?要知道,唐朝本就是一個以肥為美的朝代!「皓腕凝霜雪」,講到「霜雪」喻酒家女的「腕之白」就打住了,下面聽課的市教科院的葛福安老師對我低聲耳語:「霜雪」不但「白」而且「冷」,為何有冷的感覺?因為酒家女太漂亮了,美得不可方物,「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於是便有了冷的感覺!當然,我所說的展開想像與聯想應隨機發生,學生的基礎愈好,知識儲備愈豐富,此一環節便愈能出彩。而作為老師,準備充分,引導得法,則可能讓學生超水平發揮。
或問,如此說來,竟一無是處?當然不是。聽完課細看課件,整體感知、局部欣賞、主題探究、課後閱讀與思考四個教學環節流程清晰,環環相扣,整體設計無可挑剔。好的整體設計因為細節處理不好而未能達至理想的效果,殊覺可惜。所以下筆時未免就挑毛病多些。西諺雲,細節是魔鬼,良有以也。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小黃老師談美簽2
※追隨南懷瑾老師的居士們
※大師盆景細節欣賞,貴州高祥老師黃楊盆景,山東石景濤老師赤松
※蔡禮旭老師:該是他的福分跑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