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也:中東備忘錄
突尼西亞中南部省會城市西迪布吉德失業大學生阿齊茲擺攤求生遭城管部門粗暴驅趕,自焚,引發騷亂。本·阿里當局嚴厲鎮壓當地爆發的小規模群眾示威。這場騷亂被稱為「茉莉花革命」。
突尼西亞被認為是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最穩定、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達沃斯經濟論壇2010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位列世界第38位,連續多年穩居非洲和阿拉伯馬格里布地區之首。官方數據顯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09年4020億美元,80%人口屬於中產階級,失業率14%。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真是失業率20%,青年失業率40%。總統本·阿里夫人的家族侵吞全國財富的50%。僅列本·阿里二女婿名下大企業或企業集團,就涉及銀行、金融、證券、船運、汽車製造和銷售、房地產、傳媒、通訊和旅遊等。
2010年12月24日
突尼西亞爆發大規模騷亂,演變為導致1人死亡和多人受傷的流血事件。
2011年1月4日,突尼西亞自焚青年阿齊茲不治身亡。以大學生為主的有組織群眾示威活動再度爆發並向全國蔓延。口號有「要工作,要飯吃」、「反對腐敗,反對受賄」。
2010年1月5日
阿爾及利亞十多個省連續爆發大規模暴力騷亂,造成5人死亡、約800人受傷、超過1100人被捕。此間媒體報道,騷亂直接原因是基本食品價格一周內漲幅達20%-30%,部分地區達50%。糧食和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高,食糖、穀物等需求大量長期依賴進口。2010年11月,食品進口額5.28億美元,占國家當年月均收入的11%。去年12月官方公布,失業率10%,69%的失業者為20-34歲的青年。這與2009年73%的失業人口是30歲以下青年相比並無改善。
2011年1月8日-9日
突尼西亞官方說,警察開槍打死至少14名示威者,另16人受傷。工會人士透露,死亡人數達40至50人。
2011年1月12日
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解除內政部長卡西姆職務,宣布釋放所有在騷亂中被關押的民眾,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所有越權和過激行為」。內政部宣布當晚起對首都突尼西亞及周邊三個省市實行宵禁。根據總統命令,此前已在首都主要街道、政府辦公大樓、國家電視台和法國駐突使館周圍部署大批全副武裝的士兵和裝甲車,逮捕包括共產黨領導人在內的大批左派政治人物。
2011年1月14日
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的妻子的家族成員試圖搭乘一架開往法國的飛機,遭機組人員拒絕和乘客扣押。夜晚,本·阿里逃往沙烏地阿拉伯,結束23年的政權。
本·阿里被推翻之前,被歐美稱為「西方殖民主義在北非的代理人」、「模範學生」和「反抗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堡壘」,其政權一直得到西方支持。他下台以後,歐美變臉,媒體歡呼這是「近代阿拉伯世界首次成功的人民起義」。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奧巴馬讚揚突尼西亞人的「勇氣和尊嚴」,歐盟「支持與讚賞突尼西亞人民和他們對民主的追求」。《華爾街日報》頭版刊出《希拉里柯林頓直率敦促阿拉伯領導人改革》,稱「如果阿拉伯國家不進行改革,將會面臨動亂」。美國《新聞周刊》網站文章認為,「阿拉伯世界對此感到興奮不已,這也預兆著該地區將發生劃時代的變革」。法國總統府表示,「堅決支持突尼西亞人民對民主的訴求」。
2011年1月15日
突尼西亞總理加努什聲稱代行總統職權。隨後眾議院議長福阿德·邁巴扎宣誓就職臨時總統,下令建立一個包括反對派的聯合政府。在本·阿里時期被取締的突尼西亞共產黨和復興運動兩個政黨的代表被排斥在組建聯合政府的會談之外。法國《解放報》以阿拉伯文「自由」作為頭版標題,有標語「自由突尼西亞萬歲」。
西班牙《國家報》發表文章,曆數西方當局在突尼西亞騷亂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在本·阿里被推翻之前,西方一直將他看作「模範學生」。法國總統薩科齊2008年曾聲稱,突尼西亞是一個民主國家。在突尼西亞爆發抗議活動的一個月的時間裡,除美國以外的西方領導人都保持了一種可疑的沉默,法國外交部長甚至為突尼西亞政權出謀劃策,鎮壓抗議活動。」「如果說西方在東歐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那麼在阿拉伯世界所做的就恰恰相反。西方不僅支持這些獨裁政權,甚至向他們掠奪人民財產的行徑提供便利,允許他們開設存放贓款的銀行賬戶,以及購買不動產和歐洲大企業的股份。因此,西方是這些罪行的同謀共犯。」
自本日起,葉門首都薩那及南部的亞丁、塔伊茨、達利阿、拉哈吉、哈德拉毛等省份連續穿示威遊行,標語有「熱烈慶祝突尼西亞人民自由」、「在被推翻之前下台」等。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曾於此前的1月11日突訪葉門,促進執政黨與反對黨對話合作,保證葉門安全穩定,專心打擊基地組織。
葉門2300萬人,43%生活在貧困線下。失業率35%,南部阿比揚等省份達50%。七成民眾認為政府腐敗。
2011年1月16日
突尼西亞騷亂繼續。許多人響應突尼西亞工人總同盟的號召,組成治安維持委員會,保護本社區的治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突尼西亞只有23天就結束了本·阿里長達23年的獨裁統治。這個鐵腕獨裁者的家族極盡腐敗之能事,其囂張程度讓阿拉伯國家的其他統治者們自嘆弗如。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在夜裡像賊一樣倉皇逃離他的國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說,美國總統奧巴馬讚揚突尼西亞示威者的「勇氣和尊嚴」,呼籲「近期內舉行自由公正的選舉」。德國《世界報》以「暴君出走只是一個開端」為報題。德國《明鏡》周刊發表《突尼西亞革命讓阿拉伯暴君瀕臨崩潰》。
2011年1月18日
突尼西亞勞工總聯合會宣布退出新成立的民族團結政府。再次爆發大規模群眾示威。反對派紛紛發表聲明,要求成立不包括前政權官員的民族救國政府。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國際原子能機構前總幹事巴拉迪接受英國《衛報》採訪,稱埃及可能發生「突尼西亞式爆炸」,說他主張「使用體制內力量」「通過有序的方式」解決問題。埃及反政府活動分子計劃發起全國「憤怒日」。
2011年1月19日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刊登《下一個突尼西亞——5個阿拉伯國家的革命事迹已經成熟》,所列為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蘇丹、約旦。德國《世界報》刊出《等待骨牌效應》。奧地利《標準報》稱,「突尼西亞病毒擴大傳染」。
2011年1月20日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歷史站在民主一邊》,認為對於西方來說,突尼西亞革命表明「兜售民主相當困難」。
2011年1月21日
法新社報道,一份《2010年阿拉伯地區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從2005年到2008年,阿拉伯地區平均失業率12%,年輕人失業率34%。
2011年1月23日
提前出版的24日《華盛頓郵報》刊登《充滿變數的中東地區》,說「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可以施加相當大影響力來控制事態的發展」,「鼓勵突尼西亞臨時政府接受真正的民主制度」,必要時可以採取軍事手段。
2011年1月25日
這是埃及人民紀念1952年反抗英國佔領的日子。埃及爆發15萬人參加的大規模抗議,要求總統穆巴拉克下台,標語譴責埃及的選舉充滿欺詐和「反對酷刑、貧困、腐敗和失業」。抗議者多為青年。抗議民眾隨後幾天與警方發生衝突,約300名民眾喪生、3000人受傷。
德國《明鏡》周刊網站發表《突尼西亞革命迫使歐洲反思》:「他們應力推民主還是穩定呢?」
埃及7000萬人口。穆巴拉克擔任總統的期間,平均壽命延長,成年人識字率上升,積聚起來的財富並未流入多數民眾手中。埃及近年經濟增長率平均5%至6%,官方公布失業率9%,實際達到20%。40%的人日均生活費不足2美元
2011年1月26日
法新社自華盛頓報道,「埃及的政治動蕩令華盛頓陷入兩難之間。美國一邊是追求自由的抗議者,另一邊是最為重要盟友的埃及政府——這一左右為難的境地將給美國困難重重的中東政策帶來深刻影響」。抗議者正在同「美國每年13億美元軍事援助武裝起來的安全部隊」發生激烈衝突。
埃及反對黨的《華夫脫日報》發表評論說,埃及需要徹底的變革,穆巴拉克和他的家族不能再統治下去了。巴拉迪27日表示,如果民眾需要,他願意出任臨時政府負責人。
2011年1月27日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突尼西亞面臨歷史的結束》,說這次革命要求的「民主」,不是國外輸入,「而是這個國家內部土生土長的」。
《紐約時報》網站載文《半島電視台不失時機地煽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滿》,說「半島電視台由於以排山倒海之勢報道突尼西亞的抗議活動而普遍受到讚賞,而大多數西方媒體基本上都對突尼西亞事件輕描淡寫」。
2011年1月28日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發表奧巴馬和希拉里關於埃及局勢的談話。他們都表示,「支持埃及人民享有普世人權」。美國副總統拜登接受美國公共電視台訪問,說穆巴拉克「不是獨裁者」,現在不是他下台的時候。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網站刊文《憤怒之日——埃及的新抗議途徑》,說「對麵包與黃油的需求已同對政治改革和懲治腐敗的訴求結合在一起》。穆斯林兄弟會的年輕成員加入抗議,但「平時常譴責全球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的人卻缺席了此次抗議」。
法國《世界報》發表《埃及人的憤怒讓西方外交界尷尬》。
2011年1月29日
《華爾街日報》刊出《埃及陷入混亂》。英國《泰晤士報》載文《埃及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發表《開羅、蘇伊士和亞歷山大的巷戰》。日本《朝日新聞》文章《埃及反政府遊行蔓延至全國》。全球國際事務中心網站發表文章稱,目前的抗議活動不是由穆斯林兄弟會領導。但它是埃及惟一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反對團體,可能成為這個國家的領導者甚至統治者。英國《經濟學家》發表《高收入,小回報》,建議美國重新考慮這種高收入、小回報政策是否值得。
法新社華盛頓電,埃及等中東國家的動亂「暴露出美國在中東的弱勢」。
2011年1月30日
奧巴馬稱「支持埃及有秩序地過渡到一個能對人民的訴求做出回應的政府」。希拉里也呼籲,埃及實現「民主過渡」。路透社報道中寫道,「到目前為止,奧巴馬政府把與穆巴拉克的距離拉到了最遠」。《紐約時報》網站文章認為,「美國正在對穆巴拉克失去耐心」。
《台灣蘋果日報》刊文《『維基揭秘』爆美玩兩面手法》。埃及是接受美元援助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以色列。2010年,美向埃及提供13億美元軍援和2.5億美元經援。但「維基揭秘」1月28日公布一封2007年美國外交密電。說美國國際開發署計劃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別向埃及「親民主組織」提供6650萬美元和7500萬美元的援助,「以促進埃及的民主發展」。因此,「媒體據此解讀說,如今埃及內部反穆巴拉克的力量水漲船高,美國實有直接貢獻」。
2011年1月31日
俄羅斯《晨報》發表《革命的時代開始了》,說「小布希醉心的『大中東民主化』已經玩過了火」。埃及決定性的戰鬥應當在今年秋天的總統大選,不過「巴拉迪接班」計劃被提前啟動。英國《每日電訊報》稱,「美國早就開始向該地區近期抗議的組織者提供支持」。國務卿希拉里表示「支持埃及的民權和人民自由,包括話語權和結社權」,呼籲埃及政府不要阻止和平抗議,開始進行社會需要的改革。美國《時代》周刊發表《如果穆巴拉克下台,美國將失去什麼》。《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稱,「奧巴馬政府通過呼籲埃及『和平過渡』到一個更具代表性的政府,站在了抗議者一邊」。
推薦閱讀:
※伊七萬大軍直擊以色列普京大力相助?中東大戰徹底引爆
※亂亂亂!利比亞清真寺接連發生恐襲,宗教派別間的矛盾你理得清嗎?
※中東土豪出價100萬美元都不賣,技術宅神打造現實版「蝙蝠戰車」丨推薦
※中東戰火為何燃?
※先知「聖裔」統治下的約旦哈希姆王國 - No.4恐怖襲擊後的卡拉克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