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系列|盈視講清明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吟誦者:北京市景山學校六三班劉永淳
寒食節
吟誦《寒食》作者是唐代的詩人韓翃。據說正是因為這首《寒食》讓唐德宗才欣賞了他。他在這首詩當中到底寫了些什麼?我們先不著急說。
吟誦最近很多朋友都在探討「寒食節」的來歷。如果讓我來說呀,中國人設置節日是特別實在的。他們一定是看天看地看周圍的環境再設計出節日來。寒食節自古以來是個大節。可能原因就在於春干物燥,大家覺得盡量少動火,如果造成火災就不好辦了。所以寒食節的幾天內,都是不起火做飯的。
吟誦我們的先民又按照星相學的方式來告訴你東方是青龍宮。青龍宮在春天的時候,第一個出現的星宿是角星宿,第二個出現的是亢星宿。這兩個星宿一個是龍的角一個是龍的脖子。龍的角和龍的脖子都在龍頭部位,於是又讓我們想起來龍頭是經常會噴火的,而東方在春天是屬木的,火和木接觸就會著火,所以說春天還是有幾天不動火為好。
你知道介子推的故事,你知道這個故事為什麼流行嗎?
吟誦當然我們也會發現最近很多帖子里都在給大家講述介子推的故事他們,盈視也給大家簡單談一談這位介子推。晉國的國君因為輕信了他的愛妾驪姬於是殺了自己的兒子申生。也逼走了自己的兒子重耳。重耳在逃竄的路上飢餓難耐,他的一個隨從叫介子推,割肉做湯救了重耳一命,但在重耳回國當上晉文公的時候,卻並沒有給介子推什麼樣的封賞,而介子推也帶著媽媽躲到了深山當中拒絕了封賞。當晉文公發現了自己忘記給介子推封賞的時候,就到山中尋找他,請他出來,但介子推是拒絕封賞的,晉文公用大火燒山不小心把介子推燒死了。大家可以去關注一下盈視講壇的微信平台,嘉文老師把這個故事講的很清楚,也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其實在我們很著名的史書當中是沒有記載的,在後世才會出現。
吟誦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把這個故事推到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全國為什麼都要奉過寒食節呢?這應該是晉朝的時期,就是司馬氏,所見的那個王朝,司馬氏所健的那個王朝往前就是東漢,東漢的末年就是三國分立,其中最大的國家就是魏國。魏國在建立之前一直是曹操統治天下的,後來他的兒子建立了魏朝。曹操當時是下令不許過寒食節的,可能正因為這些原因吧,晉朝要消除魏朝所帶來的這些影響,所以晉朝要求全國必須要過寒食節。現在你讓大家必須過寒食節就必須要找出一些過寒食節的具體的理由。跟老百姓說什麼星宿、五行,大家聽不懂,不如說出一個故事來讓大家能夠親切地感受到這個原因就好。而晉朝的國號為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國號也為晉。所以就把晉國的故事拿來給大家講。於是介子推的故事就開始推而廣之,大家就都知道了,老百姓聽到故事,於是就很容易接受這樣一個節日。
不過我在想:
為什麼老百姓都接受了寒食節?
為什麼國家一定要把「介子推的故事」推廣下去呢?
吟誦這個故事首先要表現的是朋友之「義」,朋友不是在你富貴的時候才在身邊,而是在你危難之時也願意陪伴左右!
吟誦一個落魄的公子,一個看起來已經被掃地出門的公子,到底還能不能有將來?這是未知之事。而介子推就願意跟隨著他,並且在最最危難之際,願意用己身之肉去幫他活命!
吟誦我們不是要學習介子推這樣的做法,而是說朋友之間是要講「義」的,這是介子推身上最光輝的精神。第二就是謙退不伐。不伐的「伐」這個字代表著「表白自己的功勞」,無論介子推的故事是真是假,他能在晉文公重耳當上國君之後選擇退居綿山,這是中國人謙退不伐的精神,並不居功並不伐善,這是中國人向天所學習的精神!所以當晉文公想邀請他出山的時候他寧死不出山。即便大火燒山,他寧願被燒死也不出山!這個故事很極端,他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朋友之「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謙退不伐是怎樣的精神,這是中國人普遍擁有的精神!
所以,
大家願意去接受。願意去紀念這樣一個人。
這就是整個民族的價值觀。
韓翃《寒食》與仁義
吟誦再來看韓翃的這首詩。大唐王朝走到唐德宗的時候,已經是安史之亂之後的事情。此時大唐王朝有許多的問題,很多人已經開始在炫耀自己的富貴、利用自己的官職為自己謀私,再也不是講朋友之義、君臣之義、謙退不伐的時候了,所以那些官僚與貴族之間,已經開始出現許許多多傾軋的現象,所以我們看韓翃的詩歌是針砭時弊的,「日暮漢宮傳蠟燭」,漢宮指的就是唐宮,他說晚上了唐朝的宮殿正在傳蠟燭,這蠟燭的煙火傳到了五侯家,也就是說寒食節還沒有過大家就已經在傳蠟燭了,已經開始點火了,就好像大家想趕緊過去寒食節,想趕緊經過這個日子,再去過那奢侈的生活,再去享受自己官僚的、貴族的日子。這是韓翃對於寒食節,給大家所帶來的那份仁義之心的喪失的感慨。
吟誦這裡我要給大家說一個細節,韓翃是唐德宗時期的人。唐德宗是唐代宗的兒子。唐代宗的年號叫做大曆。在大曆的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這一天,朝庭頒布了一條敕令(敕令:皇帝頒布的命令):自今以後寒食同清明。也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寒食節和清明節成了一個節日。
寒食節與清明
吟誦也就是說,在唐德宗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寒食節了。按說人家點蠟燭也是沒有什麼錯誤的。韓翃也沒有必要去批評這些王公貴族。韓翃之所以還要寫一首《寒食》,還要帶來一些感慨。正是因為他認為君臣之間,五候所表現的情況,都應該是仁義的,而如果在這個時候忘記了寒食節所帶來的那份「義」的精神,那麼國家又能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治理天下呢?
吟誦可能,這正是唐德宗看上這首《寒食》的詩歌,也是看上韓翃這個人的原因吧!《禮記》上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應該教天下仁義,用故事用傳說都可以,如果從王公大族之間,就是傾軋的、就是沒有仁義的,那麼彼此之間不講朋友的交情,動不動就去炫耀自己的功績,人與人又如何交往呢?這世界還能和諧嗎?這是介子推的故事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所以是真是假還重要嗎?寒食節自古以來是個大節,後來還在過,直到元朝寒食節依然是在放假的,而且元朝假期還是三天的,還是大假期,其他的節日都是放一天的,可見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的領導者,他都會認為這樣的故事、這樣的節日對於他管理天下是特別有好處的。由於寒食節是要祭介子推的,所以寒食節要祭祀自己的朋友,要感恩和悼念跟自己生命有很多關聯的人。節日就變得非常的溫情。這樣的任務現在給了清明節,而這樣的任務最早是從寒食節來的,這便是清明節當中祭祀的原因。
吟誦我們為大家播放一首由六三班小朋友和久而的同學一起吟誦的《清明》,這是杜牧非常有名的詩歌我們來聽一聽師兄弟之間的合作,吟誦者是六三班韋一帆和久而著名吟誦者程漢麟。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吟誦者:北京市景山學校久而吟誦團程漢麟,六三班韋一帆
上巳節&三月三
吟誦按照說另外一個節日,這個節日叫上巳節。三月份的第一個巳日就是上巳日,大家看看萬年曆,今年的4月17號也就是陰曆的三月十一。按著天干地支的記法就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叫做己巳日,上古時期的這一天叫做上巳節,後來乾脆改為三月初三了,所以聽到過很多詩歌裡面呢都有上巳節的記述。
比如杜甫的《麗人行》說:
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
吟誦那就是在過上巳節。上巳節可能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鄭國,鄭國就在河南的新鄭的附近,鄭國有習俗,新鄭的旁邊有兩條水,一條叫溱水一條叫洧水。青年男女們都在上巳節的時候,到溱水和洧水那裡去趟趟水、洗洗手、洗洗衣物,彼此之間唱唱情歌。
《褰裳》
所以古人就記載上巳節這一天大家會揣著蘭草,去除所有的不祥、招魂續魄,所以我們在讀《詩經》的鄭風的時候,有一個詩歌叫做《褰裳》,正是一個女孩對男孩說:「如果你喜歡我,你就拽著你的衣服,來到我的身邊,因為要拽起衣衫來渡過溱水,如果你不喜歡我,難道就沒有別人了嗎?你這個狂童不要太狂傲哦!」這是一首很著名的小詩歌叫做《褰裳》,我們來聽聽六三班同學們的吟誦。
《詩經鄭風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吟誦者:北京市景山學校六三班集體
我們能感受到在清新的春日,在溱水洧水旁的青年男女的歌唱,所以上巳節是個踏青、郊遊、交友的好時節。上巳節給我們帶來的是清新和美好,這樣的一個節日一直往下傳了很多年,到了唐朝人們還在過上巳節。
這一天,新鄭的溱水和洧水旁,又有許多青年男女在那裡招魂續魄、彼此歌唱,一個媽媽也帶著她的兒子來到這裡,小男孩一直在生病,媽媽希望能夠到溱水和洧水旁為他招魂續魄、洗除不詳。可是小男孩兒一直在睡覺,他夢見一個仙女把一支筆送給了他,揣在了他的懷裡,希望他日後能夠成為一個文人。小男孩正在做著這樣的夢,媽媽推他,喚他的名字:「醒醒吧居易,居易你醒醒~」說到這裡,你們就知道他是誰了吧,他就是河南新鄭所出的大文豪白居易,不知過了幾世幾劫,五十六歲的白居易再次回到溱水旁,又再次作起了詩歌,懷念自己當年在這裡的日子。可見上巳節是從鄭國開始流傳至後的一個大節日,這個節日跟清明節挨得也很近,所以後來上巳節就來到了清明。
我們現在知道了,清明節包含了寒食節的精神,包含了上巳節的味道,其實清明不過只是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沒有哪一個節氣是節日,按理說清明也不應該是一個節日,正是因為人們把講究仁義與謙退不伐精神的寒食節,和那感受期望、感受春天美好的上巳節,都賦予了清明這個節氣,讓大家在清明這個節氣的時候,去過寒食節和上巳節,清明才從一個節氣變成了節日。
承接兩番的清明
後來人們發現,清明這個節日好奇怪,一方面要寄託哀思,一方面又有踏青的感受,所以有一個唐人所作的詩歌當中把兩番意思都體現在了裡邊,這首詩歌叫做《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徹》。田徹肯定是楊巨源的好朋友。他在清明日後,在一個土地廟當中送他離開,我們確實在詩歌當中發現楊巨源寫到了清明節春色的美好,也寫到了有許多人在祭祀自己的祖先,又寫到了自己的朋友離開,自己感覺到一番離別之意。
《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徹》
楊巨源
清明千萬家,處處是年華。
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
祭祠結雲綺,游陌擁香車。
惆悵田郎去,原回煙樹斜。
吟誦者:盈視(吉吟創始人)
所以,清明本不是一個節日,它包含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兩番意思在。我想這也很好,因為在寒食節我們祭祀親人和朋友,心情一定是沉重的,如果就這樣沉重下去,就不符合中國人「中」的思想,而如果馬上又有踏青的活動又有蹴鞠的活動,又有各種各樣娛樂的活動就能讓我們的心情調和一下。所以寒食與上巳放在了一起,也可能是中國人的一種智慧吧,也或者是上天對我們的一種憐憫,所以,清明節就包含了這樣複雜的意思。
推薦閱讀:
※節氣養生 | 明天立秋,多吃苦味,不要亂貼秋膘,立秋養生你要知道這些!
※芒種至 盛夏始
※二十四節氣…【古畫欣賞】
※令人驚嘆的二十四節氣之美:時令流轉及其它3
※穀雨將應候,行春猶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