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文:漫談李白和他的山水詩-漢語言文學-論文網
-文學論文:漫談李白和他的山水詩【摘要】提起李白,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並不陌生,從小我們就讀著他的詩歌長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經歷,都給人留下了疑問和話題。故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的研究很多,如對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國傳統的山水詩,便是一副山水畫,詩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韻。北宋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無獨有偶,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詩是一種有聲的畫」。可見中西關於詩畫的關係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種意境。李白並不是以山水詩聞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詩以雄奇、豪邁、大氣、蒼涼見長,突破了中國傳統山水詩的借山水以自娛的窠臼。也同樣取得了叫大的成就。【關鍵詞】李白;山水詩;詩人提綱:一、李白生平介紹二、李白與山水詩之間的關係三、李白山水詩的漫遊四、李白山水詩的獨特風格(一)李白的山水詩明朗清新,意境開闊(二)李白的山水詩情景交溶,韻味悠長(三)李白的山水詩形象雄偉,氣勢磅礴李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一、李白生平介紹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少年時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輕財好施,喜好文學,熟讀百家書籍。又關心國事,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二十多歲時出蜀東遊,十年之內,順著長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漢,東上廬山,直下金陵、揚州,遠到東海邊,後來又到黃河流域許多地方。四十多歲時,經推薦,被唐玄宗召到長安,作為文學侍從,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很興奮,以為可以輔弼君主時的玄宗沉湎於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間的人)」?但是,此在長安不滿兩年,便憤然離去,繼續漫遊各地,「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李白的詩歌創作於是趨於成熟,名篇疊出。天寶三年(744年),他在洛陽和杜甫相遇,結成好友。兩人在河南山東一帶,攜手探勝,把酒論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後來,唐肅宗借口永王謀反,殺了永王,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中途遇赦。寶應元年(762年),62歲的李白,在窮困和飄泊中病死於安徽當塗。李白存詩九百多首。他熱愛祖國山河,自稱「一生好入名山游」,寫下了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其中,《早發白帝城》《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都是無與倫比的絕唱。二、李白與山水詩之間的關係李白是中國山水詩人中的另類,他有一種世外高人的氣勢和極富張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飄逸和洒脫,這種個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詩在表現手法上似乎沒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規律,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詩的風格和意境很難。但就像看梵高的畫一看就是梵高的畫,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實際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著山水詩的形式和規律的。李白寫的不是山水的細節,而是山水的氣勢,用他的話來講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氣勢,這也是寫他本人的氣勢,正是他本人的氣勢推動著他寫山水的氣勢,只有他桀驁放縱的個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氣勢從山水中張揚出來,張揚山水的氣勢就是張揚李白自己的個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個性和生命力擴張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無限擴張的,給人的感覺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三、李白山水詩的漫遊唐開元盛世的青年李白,愛好辭賦、劍術和豪飲,博覽道家、諸子百家奇書和縱橫術,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遊和狂想,養成一種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遊俠精神,這註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試正途,而要走隱士兼俠士而成名士的獨特之路。李白是不屬於世俗世界的,他是屬於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愛慕酒仙李白的才華,給其加官賜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連,以至於唐玄宗賜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庫支錢」,被傳為千古佳話。詩人杜甫有一首詩讚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歲月是在隱逸漫遊中度過的。李白漫遊名山大川,寄清風明月,留下許多含而不露,意境深遠的山水詩的名篇。李白的一生遊歷範圍很廣,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峽,留下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空谷絕響;南行江浙,留下了「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長河畫影;上廬山,留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畫卷;東至齊魯,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蒼涼景色;西遊華山,留下「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的雄奇篇章。四、李白山水詩的獨特風格(一)李白的山水詩明朗清新,意境開闊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強勝走向衰落的時期,熱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視封建禮法和朝廷權貴,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勢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擊。殘酷的社會現實,使他憤世嫉俗,「一聲好入名山游」,[3]足跡遍及蜀中、黃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處尋訪名山勝水,以「此行不為魲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5]的氣概,揭露黑暗,鞭撻時弊,寫下了奇彩紛呈的山水詩作,千姿百態地刻畫了祖國雄奇秀麗的山水風光,表現了他對美好景物的熱烈嚮往之情。熱烈的嚮往之情。在詩人這些千古傳誦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開闊」,是其顯著特點之一。例如,《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清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首詩,是李白青少年時代的作品。在詩人筆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帶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還有那碧峰瀉下的飛泉,色彩明麗,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勝的山水圖,有謝靈運、謝朓清新秀麗的風味和王維、孟浩然簡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人以別開生面的寫法,從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筆墨點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朧山水。那空中掛著的半輪秋月,在江中波動著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靜謐,襯托出一葉扁舟去國時思念故人的情懷,神采飛動,韻味淳厚,昔人曾譽為「太白佳境」。再如:《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二十六歲的李白帶著慷慨報國的壯圖和建立功業的幻想,離開四川、出三峽、渡荊門,來到了江漢平原。詩人從兩岸綿亘的從山峻岭中來,面對漸遠漸小而消失的遠山,面對滾滾奔流於蒼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覺和豪邁的心情,寫下了平原的廣袤和長江的壯擴。作品在呈現極目無邊的遠景的同時,也反映出了作者當時的青年意氣和時代豪情,顯示了清新流麗,境界開闊的展新特點。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清,烽煙望五津」、王灣《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藝術境界,就更為壯闊。古人環溪說:「李白長於才,故以篇見功」。這一評論,精闢地指出了李白在創作上,與晉宋詩人「比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講究練字,練散句,缺少整體美」的創作有著根本的區別。從而也充分證明了李白山水詩在接受前人的藝術滋養的同時,又發展了詩歌藝術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如,《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岩中響自合,溪里言彌靜」的碧水;《鸚鵡洲》:「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的花木;《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楚江;《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山月,以及寫江上風光和泛舟愉悅的《荊門浮舟望蜀江》;寫洞庭湖開闊明凈、意境極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貫穿全篇,有映帶生輝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無不以新奇而雋永的筆觸,繪聲繪色地描畫出壯美的山光水色,給人以明朗清新,境界開闊的特殊感受。
推薦閱讀:
※孟浩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李白一首詩便可看出
※戴敦邦 | 詩仙李白
※李白《靜夜思》新解
※李白與明月
※李少白章草《李白詩將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