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和國辭典:重點學校政策

重點學校政策重點學校,國人再熟悉不過了。家長們送禮跑關係、一擲千金,方法用盡只為擠進名校。當然,我們無法苛責家長們的爭先恐後,因為幾乎沒有誰甘於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但這並不意味著,重點學校的存在是合理的。我國的重點學校與其他國家在自由競爭之下自然形成的名校不同,許多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里,為了國家發展經濟或者特定階層的利益,通過行政權力人為地集中教育資源形成的「貴族學校」。本期專題擬全程梳理權力集中資源建立「重點學校」的歷史過程。

共和國辭典:重點學校政策之變遷2011-09-28 第 49 期共和國辭典 前30年:教育公平被國家經濟發展目標所壓倒50年代初,周恩來:集中力量辦重點學校,培養更高質量專門人才50年代初,中國開始全面移植蘇聯的發展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重工業,急需高等教育人才。當時教育資源有限,要更快為工業培養人才,面臨著選擇:是即先普及教育,為更多民眾提供教育機會;還是犧牲部分民眾的教育機會,先集中資源提高部分學校的質量,快速向高校輸送合格生源?那時領導層選擇了後者。1959年,總理周恩來在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說:「在各級全日制的學校中,應該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個經常的基本任務,而且首先集中較大力量辦好一批重點學校,以便為國家培養更高質量的專門人才,迅速促進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提高。抓住重點,帶動一般,是符合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的。 」1962年,教育部下發通知建立重點中小學1962年教育部頒發《關於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明文規定,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這些學校的數量、規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保持適當比例,高中應全部包括在這類學校內,與高一級學校形成「小寶塔」,並集中精力先辦好一批「拔尖」學校。重點學校的前身:只向領導開放的幹部子女小學這種集中資源建學校的思路,早在1952年「幹部子弟學校」的建立中有所展現。幹部子女學校也是先集中經費,建立設備精良的學校,但又與「重點學校」有區別,它只向達到一定級別的領導子女開放,可謂讓領導子女先跑。這只是建國初期幹部階層擁有特殊利益的冰山一角,彼時的中國,並非如一些人所想像的是一個官民平等的社會。關於幹部子弟學校,1952年,政務院頒布的《幹部子女小學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機關及團體得根據需要,設立幹部子女小學」,「幹部子女小學的設置、人事配備、經費,由設立機關或團體負責解決」,如限於人力物力不能招收全部機關子女時,「得依幹部的職務、工作年限、待遇等條件優先錄取一部分;對烈士遺孤,應給予特別照顧」。據1952年底華北、華東、東北、西北四大區的不完全統計,共有幹部子女小學42所,學生13 084人,教職員工2 975人,他們只對本系統的幹部子女開放。幹部子弟學校教師編製比例是農村學校六倍幹部子弟集中了大量資源,自然比其他學校優異。譬如編製,幹部子女小學學生與員工之比為6∶1,而一般大城市小學的這一比例為28∶1,農村小學為35∶1。此外,京城「貴族」集中一起在上學,一下子就將這一階層的生活狀體集中呈現出來。當時許多家長用小汽車接送孩子。據1954年12月11日(星期六)北京6個幹部子女小學的不完全統計,接學生的小汽車共359輛次。(《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楊東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由於幹部子弟學校,用民眾錢辦學卻只向領導開放,加之學校呈現出來的「貴族生活」,招致民眾不滿。1955年10月,中央決定取消各地幹部子弟學校。其實:幹部子女學校早在解放前延安時期就已出現幹部子弟學校不是建國後的產物,其歷史可追溯到延安時期的辦學經歷。戰爭時期的延安即已出現等級化教育。譬如,當時成立的保育院,就是採取供給制方式重點包辦黨、政、軍托幼機構機關幼兒園。保育院不是所有幹部都能享受的,需要一定的級別,並按級別區別對待:邊區保育院看護兒童需要核查父母的幹部身份和工作單位,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孩子父母身份不同,所得待遇差別很大,連孩子母親的補貼也有很大的差別,內部分化嚴重。文革期間:重點學校被取消文革時,社會混亂不堪,教育領域則是奇怪的混合:一方面是「知識無用論」「反智主義」盛行,另一方面,農民教育得到普及和發展,重點學校制度也被取消了。後30年:重點學校繼續泛濫,農村學生寧願打工1977年至1978年,鄧小平約十四次談及要辦重點學校,儘快培養一流水平的科學技術專家文革結束後,領導層開始大力發展經濟。這與50年代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大體方向,經濟和工業化成為主導,而領導層的選擇也並無二致,教育公平再次被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所壓倒。1977年,鄧小平作了一系列關於恢復高考的講話和批示,幾乎每次談話和批示都提要建設重點學校,前前後後約14次。譬如,1977年5月12日,他說:「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從小學抓起,一直到中學、大學。我希望從現在開始做起,五年小見成效,十年中見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見成效。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重點大學。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鄧小平又說:「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要極大地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沒有『三老四嚴』的作風,沒有從難從嚴的要求,沒有嚴格訓練,也不能達到目的。」;提出要「早出成果,早出人才」,要求「儘快地培養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學技術專家」。1978年,教育部重建重點學校制度1978年,教育部制定《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方案》,提出全國重點中小學形成「小金字塔」結構,並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來源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由此形成國家級、省級、地級、縣級的重點學校「層層重點」的格局。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市佔70%,農村佔2%重點學校主要分布在城市。1982年對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8所重點中學的調查顯示,城市243所,佔70%;縣鎮98所,佔28%;農村7所,佔2%。其中7個省、直轄市的農村沒有一所重點中學。重點中學設備費等於9所非重點中學設備費總和的9倍政府對重點中學建設,主要以增加重點中學的附加經費。有學者對某地調查統計得出,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在生均教育經費上雖有差別,但並不嚴重,差別主要來自附加經費。1989年至1996年,該地區3所重點中學共得到855萬元附加經費。1996年的500萬元被用於為一所重點中學修建運動場。而普通學校卻沒有得到任何附加經費。儀器設備的投入,每所重點中學所得幾乎等於9所非重點中學設備費總和的9倍。1986年, 重點學校催生擇校熱,國家教委推行小學初中就近入學重點學校政策實施不久後,負面影響就日漸彰顯,「擇校熱」「應試教育」被國人所詬病。教育主管部門開始認識到重點學校政策的弊端,於是先向義務教育開刀。1986年,國家教委下發《關於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辦法的通知》,首次規定:「積極而穩妥地取消初中招生考試,並按學籍管理規定,凡准予畢業的小學生就近直接升人初中學習」。1986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但沒有細則解釋如何就近入學。 雖然這時國家沒有正式文件取消重點學校制度,但是推行小學初中就近入學,在客觀上是改革重點學校制度的嘗試。1996年, 「就近入學」無濟於事,國家教委再推示範性高中,擴大學校差距政府推行小學初中「就近入學」無疑是好事,但是實際效果不如預期理想,因為它不是解決教育均衡的手段,反而其實施的前提是學校之間發展均衡。在學校差距極大地前提下,但凡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們不會「聽天由命」甘於讓自己的孩子被分配到「差」的學校的。此外,教育部門還繼續集中扶持重點、製造重點,擴大學校之間差距。1995年7月,國家教委下達《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決定在2000年以前分批建設並評估驗收示範性高中,其思路依然是建設重點中學的思路。2003年至2004年調查顯示:上層階層子女有60%就讀重點中學,底層子女60%就讀非重點中學對於重點學校的一個質疑就是,是否成為少數人的特權。這種質疑是有事實根據的。譬如,重點學校要從現有體製取得經費,渠道之一就是「共建費」。政府、企業或機構資助一筆不菲的費用,學校提供學額作為交換。此舉將權勢部門子女的擇校費轉化為公款,不需要家長自行出資,對學校也十分安全。譬如當時有調查顯示,1996年福州市某重點中學初三的一個班中,科技以上幹部的子女28名,佔56%。(見彭在羹《重點中學幹部子女增多的憂慮及對策 》,教育參考,1996年第六期)此外,2003 年下半年至2004年初,學者楊東平等人對北京、蘇州、寧波等10個城市調查顯示,優勢階層(高級和中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子女約60%在重點中學就讀,而低階層家庭的恰好相反,約60%子女在非重點學校就讀,如果再考慮各階層的人口比例,這種差距還更大,上層子女進入重點中學的入學機會比低階層子女要高得多。2006年,新《義務教育法》禁止辦重點學校,效果甚微新《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不得辦重點學校和重點班。 雖然法律已有明確規定,教育行政部門也有具體要求,但不少地方在具體操作中仍然喬裝打扮,偷梁換柱,辦起了所謂的「示範校」、「實驗班」、「特長班」等等,重點校、重點班實際上是「名亡實存」。…[詳細]2006年調查顯示:60%農村孩子不再繼續讀高中重點學校政策催生「擇校熱」「應試教育」,這已是老生常了。近期,媒體報道農村孩子考上重點大學比例在下降,編者認為原因之一就是農村學子初中畢業後就輟學了,根本就沒有機會參加高考。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秘書長塗猛在2006年曾透露,據青基會調查,60%以上的農村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後,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而回鄉務農或外出打工。這大大地縮小了農村地區的優質生源,使很多優秀的農村學子在初中畢業後就與名校無緣。…[詳細]現狀:農村孩子如果去了一個差的學校,寧願去打工為什麼他們不繼續讀高中呢?《長江商報》曾報道一所農村高中的典型衰落過程,從中可以一窺究竟。…[詳細]「更要命的是,孩子們都不想讀書了。」讀書無用論在這個縣城的大多數農村蔓延。上當陽一中,在當地是大多數農家孩子的夢想,這個在村民看來才有點城裡模樣的學校,一般只招尖子生,大多數農村學生去不了當陽一中。再加上這幾年河溶高中考上名校的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多數學生想,去了一個差的學校,畢業後又不好找工作,他們寧願在家長攛掇下,選擇去南方打工。 」…[詳細]參考文獻:《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楊東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詳細]重點學校制度最不合理之處,在於把本應面向全體公民的教育分成三六九等,教育資源優先向重點學校傾斜,普通學校卻嚴重匱乏,用全體納稅人的錢辦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
推薦閱讀:

教師親身證明:學校都是精神病院!
一國兩制 橫琴奇蹟——訪澳門大學校長趙偉
星二代上貴族學校高昂費用曝光(圖)
報讀私人學校要注意什麼
我可愛的學校

TAG:政策 |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