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七節 玉服飾器

第七節 玉服飾器

作為服飾器具的玉器比較多,按照佩帶的位置,依次分為髮飾、冠飾、耳飾、頸飾、胸飾、臂飾、手飾、腰飾及雜佩飾。

一、髮飾

中國古代的玉髮飾主要有玉笄(ji)、梳、發箍、戚璧等。

1、玉笄

古人的頭髮是披散在腦後的,很不方便,特別是到了夏天,會使人感受到太熱,於是就把頭髮挽起來,盤成一個髮髻,但這個髻如果沒有一個東西把它綰住,就會散開來,最初,古人可能用一根樹枝,一塊獸骨,後來把這些樹枝、獸骨經過一定的刮磨、雕刻,再來使用,這就是最早的笄。考古發掘出土的材料中僅發現有骨笄,以及石笄、玉笄。

玉笄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常常有較多出土,如江蘇武進寺墩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有玉笄4枚,其中方柱錐形的1件,圓錐柱體的3件;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錐形器4件,發掘報告上稱:「器身做方柱形,一端磨成鈍尖,另一端磨細作圓柱形短柄,其中兩件短柄下有穿孔」;浙江餘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錐形飾有70餘件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是玉笄。商代殷墟婦好墓也出土了28件玉笄,分成三式:第一式2件,笄頭琢作龍形,目雷紋的眼,短尾上卷,一足,桿是扁長條形;第二式7件,頂上有圓柱形榫,下有圓孔眼,可以插在榫上,頂部雕跪坐側身人形圖案,頂端有穿;第三式19件,平頂,圓形或扁圓形桿。笄以後演變為簪。

2、玉梳

梳的形狀,下面是「齒」,齒上是「背」。齒有疏密之分,疏的一般是梳理頭髮的器具,就叫做「梳」;密的起剔出頭髮里污垢的作用,叫做「蓖」。究竟是梳是蓖,只要觀察齒與齒之間的距離,便可以分辨出來。

製作梳的材料目前所知的主要有牙、骨、木、玉等。山東泰安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梳,中間凸起,兩旁下隨,如瓦狀。有十六齒,齒的長度僅及全器的三分之一。背上的紋飾,由平行的三道條孔組成一「8」字形紋,其中還填上兩個「T」字。界框也是由條孔組成,頂上有三個圓孔。商代的玉梳,殷墟婦好墓出土了兩件,一件有齒15枚,梳背上雕雙鸚鵡,頭相向,作站立狀;另一件為8齒,兩面雕獸面紋,頂上有一長方形突出,寬而低。商代的玉梳,在背的上緣,弧度不大,近乎平直,在每件背上正中都有一個突起之物。戰國的玉梳,背的上緣是弧形,也沒有這個突起。

二、玉頭飾

1、冠飾

由於古代的冠服很少能夠遺存至今的,因此有關冠飾的式樣只能在其他人物形象上得到借鑒。玉的冠飾則更加罕見。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西北岡出土的一件璜形玉飾,「內周呈圓形,向上彎曲,正合於發邊的弧度。此玉冠飾不能單獨地戴在頭上,必須聯在帽上,其上的透孔,即作聯綴之用」。

2、額箍

玉額箍是裝飾在額上的成組頭飾。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成串的大理石質地、石質地的頭飾出土,應該屬於額箍。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編號為376的玉人,頭上戴著一個圈形的箍,也像是額箍。

三、玉耳飾

玉耳飾主要是玦、瑱兩種。

1、玉玦

對玉玦是耳飾的認識主要是依據考古出土所在的位置,玉玦常常被發現於屍骨的耳旁。玉玦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片狀體,另一種是柱狀體。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中就被發現。

2、玉瑱

玉瑱不僅僅是耳飾,還是喪葬器物中的「塞耳」之物。瑱是耳飾,垂於冠旁,正當耳孔之際,或是直接垂在耳上。

四、玉頸飾

頸飾的普遍形式是把一件件比較小的東西,例如珠形器、管形器等,穿成一串,成為一圈,可以掛在頸上,就是俗稱項鏈的東西。它的長度有的剛好繞頸一圈,有的長可及胸,更有的可以繞頸兩三圈。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遺址和墓葬中均出土有用骨珠、綠松石片、大理石珠串成的頸飾,良渚文化墓葬中更常見有玉頸飾。

河南鄭州銘功路西側的商代墓葬中,出土有約千餘枚蚌珠,出土時並列六串,佩帶於人骨架上部;山西保德縣林遮峪商代晚期墓葬中發現有用琥珀、松石、玉、骨製成的珠18粒,形狀有珠狀、管狀、圓盤狀及梅花狀,置於死者頸部及胸部。此後,在歷代墓葬和遺址中均有各種形狀和質地的頸飾發現。至今仍是重要的人體裝飾品。

由項鏈演變出另外一種新的器物是「念珠」,或叫「數珠」。它不是裝飾的物品,最初的用途是誦經人所持,每念一聲佛,就把手裡拿的念珠推過一珠,把一串珠推完,他就知道自己已經誦佛號108次了,因為念珠上的珠子數都是108顆。珠大小相等,質料相同。在清代,把念珠上面增加了一些配件,定為官服的一項重要飾物,成為「朝珠」。朝珠的珠數仍是108粒,每粒質料相同,另做大珠4顆,質料與其它珠不同,尺寸也要比其它珠大些,叫做「佛頭」,把108顆珠分成四份,每兩份之間夾入一個佛頭,四個佛頭中的一個,上面附一個類似小葫蘆形的「佛頭塔」,質料要與佛頭一樣,上下有穿。由佛頭塔聯一根細帶出來,這個細帶的末端,懸一塊寶石,叫做「墜角」或「墜腳」,佛頭與墜角之間有一塊玉或寶石,外面圈上金屬的框,叫做「背雲」。

五、玉胸飾

胸飾是把佩飾物掛在胸前。它與頸飾的不同在於上面飾件的穿法,如果在一條繩索上面所穿的珠、玉布滿在這條繩索上,也就是說,把它戴在頸上,頸部也有珠玉的存在,那就是頸飾;如果在頸間只有穿系用的繩子,玉石完全垂到胸間,那就是胸飾了。山東諸城呈子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有2件「石胸環」便是胸飾。

六、玉臂飾

玉臂飾是臂上的飾物,是指套在臂上或腕間的飾物,主要有鐲與臂甲兩種。

1、玉鐲

玉鐲的造型源於石器時代古人創作的「環狀石斧」。根據推測,在原始時期的狩獵活動中,石塊是常用的投擲武器,但石塊不是隨處都有,當看到野獸時再去撿石塊時,就來不及了,更何況臨時找到的石塊並不合用,於是古人根據經驗預先找好石塊,磨成扁圓形,中間鑿一個圓孔,把它套在手臂上,當遇到野獸時可以隨時從手臂上脫下來投擲出去,這就是所謂的「環狀石斧」。當弓箭發明後,這一笨重的武器逐漸被淘汰,但人們已經帶慣這些武器,於是就演變成了佩飾的鐲。

玉鐲在新石器時代的許多文化遺址中發現,造型多樣,寬窄不一,既有素麵的,也有刻飾獸面紋樣的。進入階級社會後,玉鐲仍然是常見的臂飾。

2、臂甲

關於臂甲的造型和用途說法不一,一般被認為是腕飾。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臂甲。

七、玉手飾

手飾指的是手上的佩飾器物,有指環和韘兩種。

1、指環

指環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由於在玉石器上打孔難度較大,因此,當時常見的指環是動物的骨管製成的。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墓葬(M44)中,就發現了一個骨管,是套在屍骨的手指上的;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M38)出土有一個骨雕筒,可能也是指環。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M25)還出土了淡綠色玉指環。進入階級社會後,製作指環的材料除了原有的骨、石、玉外,還有瑪瑙、金、銀、銅等質地的。

2、韘

古代射箭的人帶在右手的拇指上。佩戴一個「韘」,用來鉤弦。韘的形狀是筒形,一邊寬而長,一邊窄而短,有點像靴子。後來這個筒狀造型演變成一般粗細,不再是靴子形,鉤也不見了,就叫做「扳指」。

八、玉腰飾

腰間的佩飾比較多,主要有帶鉤、觹、剛卯、嚴卯、翁仲及各種佩飾。

1、玉帶鉤

玉帶鉤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瑤山祭壇遺址中就有發現,造型一端是彎鉤形,一端有孔,可以穿繩連結,正面弧凸,背面平整。

帶鉤的用途有以下四種,即安裝在腰帶上供懸掛東西用;套結於腰帶一端,用鉤掛著另外一端,作為束腰之用;作為衣襟的掛鉤;作為馬鞍上的裝飾物等。

2、玉觹

在考古發掘中,經常發現古人用獸牙作為佩飾,如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就用獸類的犬齒,穿孔後作為佩飾。古人為何要佩帶獸牙的原因可能與現代戰爭中,勝利者要把失敗者「繳械」的含義相近。獸類攻擊人的武器主要是爪和牙,在打死一隻野獸後,把它的武器取下來,便是一種勝利的表現,佩在身上,慶祝勝利,或留做紀念。但當佩帶獸牙成為一種風氣後,真的獸牙便不夠使用了,於是用各種材料仿製的牙就產生了。這種仿製的牙形器就是「觹」。觹的造型與真牙相比自然免不了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一端寬厚、一端尖銳的特徵並沒有改變。江蘇吳縣張陵山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玉觹,雕成一位高冠人像,鏤空刻、琢細緻。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墓出土的玉觹,後段是柄,俯視是一個牛頭,側視是牛張著口銜一錐形器,柄上厚下薄,甯端近下緣處,橫穿一小孔。

3、玉剛卯

剛卯是一種方柱形的小玉件,長不過寸許,自頂至底,中間有通心穿孔,沒有紋飾,但四面有銘文,是古人佩在身上用以厭勝之物。剛卯的造型源於桃符。古人認為桃樹枝具有驅邪的作用。剛卯的每一個面上,琢四言詩兩句,共8個字,四面合計是32個字,也有34字的,則第一面就要琢10個字。剛卯上的字體是「殳書」,是秦書八體之一。這種字體在漢以後便已失傳。製作剛卯所用材料,《漢書》記載「或用金,或用玉,或用桃」。

嚴卯與剛卯在形狀和用途上沒有區別,只是銘文內容不同而已。

4、玉翁仲

翁仲本是人名,姓阮,安南人,身長一丈三尺。秦始皇看他這樣高大,派他帶兵守臨洮,聲威震懾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用銅鑄了他的形象,放在咸陽宮司馬門外。

後來的人們認為翁仲既然有守護宮門的威力,用他來守護墳墓也必稱職,因而就有人雕石翁仲,請他來守護墳墓;又有人認為,翁仲能守護宮門、守護墳墓,是因為他具有辟邪的能力,並不以製作的像的大小為準,只要是他的像,就可以驅除邪魔,因此就有人用玉雕為小小之形,佩在身上,隨時能得到他的保護,於是就有了玉翁仲。

翁仲的形象,帽子前低後高,臉上只刻三刀,表示出兩隻眼睛、一張嘴,而沒有鼻子。頭下有三角形的鬍子,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穿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頭到足心,琢一個上下通心穿孔;另一種是自頭頂向下鑿,到胸腹之間,各自由袖口出來。

5、各種佩飾

其它佩飾主要有系璧、玦形佩、璜形佩、韘形佩、長方形佩、佩蟬、橢圓佩、雜佩等。系璧是小型的玉璧,戰國時代較流行,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長方形佩最盛行於明清時期。明代著名琢玉高手陸子岡擅長琢這種長方形佩,用羊脂白玉琢淺浮雕紋飾,山水、人物、亭台、樹木題材之外,還配以銘識,清雅絕俗,被稱之「子岡牌」。

玉制的蟬有三種用途:供人佩帶的叫「佩蟬」;放入死人嘴裡的叫「含蟬」;縫在帽子上的叫「冠蟬」或「貂蟬」。這三種蟬在形狀上並沒有大的區別,但穿孔的部位不同,用途自然就有區別。沒有穿孔的是含蟬,放在死人嘴裡,用不著穿繩,也就不用打孔;冠蟬的孔打在背面,約在中部胸、腹之間的位置,可以直立;佩蟬的孔在頂端,有時在頂部有一個象鼻穿孔,有的在頂端琢一前後的孔,孔的琢法雖不同,卻都是琢在頂端。

因圖片太多,有需求的朋友可聯繫饕餮盛宴古玉愛好者之家群主索取,群主聯繫方式:微信號:TTSY-001,謝謝!


推薦閱讀:

漢代女性服飾演變
爛大街的牛仔服飾,怎麼穿比路人還要帥?
跟林允兒學大衣搭配 穿出韓范兒(1)_潮流服飾_光明網
一克拉鑽戒究竟有多大?
MV圈——韓國服飾交叉式系帶長款弔帶連衣裙

TAG: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