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做彌撒時的香爐代表什麼意義?
07-28
一般都是用乳香。乳香是一種香料,彌撒中一般放在香船里,由神父用小勺挖一勺,撒到香爐中的木炭上,一經燃燒就發出好聞的香氣,表示我們的祈禱上達天庭。 ———— 大禮彌撒獻香的意義 每逢主日或主要慶節瞻禮,各處聖堂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大禮彌撒。 隨著進堂詠的歌聲,主祭神父及輔祭人員列隊到達祭台前向祭台行禮後,神父給提爐點香料發出一股馨香氣息、隨即神父接過提爐,向祭台並沿一周獻香。聖道禮儀恭讀福音前向福音獻香,聖祭禮儀時神父向祭品獻香,然後輔祭員給司鐸獻香。末後輔祭員也給教友獻香,這各有什麼意義呢? 一、給祭台獻香:是為尊敬祭台,是獻祭之聖所,吾主之表意,如今之祭台,象徵著加爾瓦略山。 二、給福音獻香:是尊重聖經,表示聖經意義之馨香。念福音、是天主借其聖子耶穌垂訓世人。 三、給祭品獻香:因為將用這餅灑變為耶穌至尊至聖之體血,所以彌撒聖祭是重演十字架上的祭獻,為此,好似給耶穌獻香一樣。 四、給主禮神父(司鐸)獻香:因為司鐸為耶穌的代表,將要奉獻彌撒大祭。 五、給教友獻香:因為教友借著聖洗聖事,聖神傾注在信友身上,把他像椏枝一樣接在基督這棵葡萄樹榦上,使之成為耶穌基督奧體的肢體,並同主祭一齊共獻聖祭;教友此時站起,併當定志,常要發德行的香味,使別人「聞到。」 ———— 彌撒中的香是什麼意思? 一、乳香 乳香(incensum)是用中東某些樹液裂成的香料,液體一干,呈現淡黃色,容易燃燒,發出來的濃煙,香氣宜人。 按舊約的記載,乳香來自阿拉伯南部海灣一帶。印度亦出產。據說古撒巴人自印度進口乳香,然後轉售各地。他們對乳香,似乎有專利權。現在出產乳香的國家,是依索匹亞及索瑪利亞。我國的松香與乳香大同小異。 自古各地敬神皆燒香的真料及形狀雖有所不同,但燒香的義意則一。香煙繚繞,代表我們對神的崇敬、祈禱、奉獻…… 。此外燒香亦宣是一撞祭祀。祭祀之意,即表示我佣承韶天主是至聳然上的真神,而我佣自鬢渺小虛然,一切所有皆天主所賜。為表明崇敬,我們甘願將自己的寵物燃毀,為神犧牲。因而各地民族皆以祭祀來崇拜真神;有的殺豬、羊、牛、雞… … 等。我國如此,其他國亦然。主基督為救人類,亦本同樣義意,自作犧牲,獻上生命,甘願死在十字架。 因而向偶像假神燒香,就等於崇拜邪神。瑪加伯上,第1 章十四節記載:「一四五年「基色婁」月十五日,王在祭台上立了一個可惡的邪物,同時在猶太各城修建了祭壇,在各家門前及街上燒香……有人在城內每月搜查,發現違命的以色列人,就以暴力處死。 猶太人在麵粉上先倒油,然後再撒上乳香,以獻給雅威天主。此外在每堆麵包上,放一支金杯,杯中盛滿乳香,最後周末將金杯中的乳香,倒在全燔祭上燒盡。還有猶太人的祭禮中用四種香料混合的祭餅,每日第三時辰及晚九時辰擺在香台上。 教會初興,因為教外皆燒香敬神,教會對燒香有相當反感。特別是戴爾杜良(Tertulianus 155-230)時代,教友極端反對。 及至第四世紀,教會開始發展禮儀,燒香亦派上了用場。按西爾物斯德肋教宗的主教禮節本(Liber pontificalis)的記載,君士坦丁大帝獻給特利騰大殿一對純金的大香爐。他還獻另一個金香爐放在聖洗間。此外凡是大帝建築的大殿,皆接受了類似的重禮。但這些香爐的用意,並非敬神而是使教堂內芬芳撲鼻,香氛誼人,助人神魂超拔,易於祈禱。 二、上香 按羅馬禮第一號(Ordo Romanus I)上香似與現在不同,當時只有一位神職人員,手持香煙裊裊的香爐,走在神職行列之前,使主祭經過的路上充滿香氣,進堂出堂以及列隊誦讀福音時,皆如此。不過他不向生祭或福音本上香。 一種最古老上香的形式,是向祭台上香,在祝聖聖堂典禮中有類似的上香禮。這種上香禮的意義,似乎是向亡靈敬禮。因為初興教會的墳墓就是祭台。類似的上香,來源很古。古人常有在墳墓上燒香的召慣,以維護墳地空氣的芬芳。之後由祝聖聖堂上香,又能向大禮彌撒中的上香。其意義是向祭台致敬,因祭台代表基督。向祭台上香,自九及十世紀已出現。阿方士的若望(Jean d』Avranches 十1079)已提及在彌撒中向祭台上香,不過上香者不是主祭而是一位輔祭人員。 現在大禮彌撒中,主祭兩次向祭台上香,一在彌撒之開始,一在奉獻酒餅之後。此外神職人員公唱晨禱及晚禱時亦向祭台上香。 大彌撒中第二次上香之前,亦向餅酒上香。這禮在十三世紀出現,甚而有學者主張在十世紀阿方士已有此記載。在餅酒上香,到了十三世紀,變成複雜。原因是當時以象徵解釋理解雜亂成性,致使向餅酒上香的儀式不勝其煩,又劃十字,又劃圓圈。 大彌撒中,舉揚聖體及聖血時,亦向聖體聖血上香。舉行聖體降福時,明恭聖體時,常大家唱「至尊聖體」時由主祭向聖體上香。神父舉聖體降福教友時,輔祭人員向聖體上香。這幾種上香是近代出現的。 教會初興,談不到向苦像上香,因為當時苦像尚不存在。這儀式在第十三世始出現。祭台上放聖髑,並向聖體上香更是晚年之事。現在祭台上,已無聖髑。 向主祭上香,共有三次,一是向祭台第一次上香之後,二是唱福音之後,三是向祭台第二次上香之後,都在奉獻禮完畢之後。向主祭上香者,是執事的職責。 至論向其他人員上香。亦有所規定。奉獻完畢,執事向主祭上香之後,就走向在場神職人員及教友上香。 在羅馬禮儀本第一號的時代,香爐要提到福音架前,並且向福音本上香。這儀式最晚在十一世紀已出現。 二月二日聖母取潔節,祝聖蠟燭時亦向蠟燭上香。同樣聖枝主日,祝聖聖枝時亦向聖枝上香。 最後按羅馬禮節本,亦應向亡者屍體,以及向墓穴上香,以表敬意。 三、香爐 古代人們焚香用的器皿相當小,其形有如鐵鏟。羅馬及猶太之所用。很像小熔鍋,其旁有手把,宛如埃及人所用的香爐。 至論教堂所用之香爐,最初亦似埃及人之熔鍋,有手把,但無爐蓋。有的則是固定的,體積相當大。這種大型香爐,第一次在塞熱教宗一世的禮節本上有記載(Senge I 687-701):「這位教宗製造了一個大型純金的香爐,上面裝飾著柱子及圓頂。他將此大爐高懸在聖伯多祿像前,為能在大節目的彌撒中焚香禱告。」 在六世紀時,出現一種小型香爐,有蓋子,蓋上系一條小鏈,用以開關;之後又用三條鏈子,穿過蓋上周邊之三個小洞,使蓋更易於開關。 到了第十二世紀,香爐底座,其本身及蓋,漸漸由圓形變成三角式六角形。香爐本身,經過幾百年未改形,但爐蓋則改變許多。首先蓋頂加一圓環,圓環又改成圓珠,然後又有造成樓形,甚而成堡壘形。中間有鏈以便開關。 及至十四世紀香爐四周,又裝飾了花、葉、動物、人像、天使、聖母、基督等形。文藝復興時代及十七世紀,復將香爐加長了許多。現代的香爐,又恢腹了簡單的形像。 至論香爐質料,通常是銅、青銅及鐵。 四、香船 香船是盛乳香的小器皿。香船有蓋、一半可打開,其中放一小勺,為添香用。 五、香的象徵 乳香、香爐及焚香。曾經給喜好象徵者很多解釋的題材。 值得我們一提的,是禮儀利用一切可刺激我們五官之物,使我們感到禮節的莊嚴、神聖,是我們宛如身臨天主面前,易於祈禱、接受天主的恩寵、相信其偉大至善、超凡入聖。聖體中的音樂,歌聲、紅花、綠葉、裝飾、蠟燭、香煙……在在都刺激我們的耳目口鼻,是我們整個人,侵沒在超然的世外氣氛中。 焚香除了使聖堂芬芳,亦是向天主、基督、聖人、聖徒、及聖物等一種敬禮及敬意。此外香煙尚代表我們的祈禱上達於天主台前。為是我們的禱告,蒙受天主的悅納,我們自當如聖保祿所說:「我們就是獻於天主基督的馨香,在得救的人中是,在喪亡的人中也是;但為後者,是由死入死的芬芳;為前者,卻是由生入生的芬芳。」(格後:二,15-17) ———— 新教幾乎就沒有這些工具,因為他們把禮儀簡化殆盡了,只有和天主教比較相似的傳統教派才有,比如聖公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劍拔弩張!英國呵斥俄羅斯,俄代表怒懟:侮辱俄羅斯試試
※六十花甲子 壬代表的
※六十花甲子 戊代表的
※潘虹代表作 劉曉慶代表作 斯琴高娃代表作 張瑜代表作 部部都經典
※人大代表選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