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禧一心想廢光緒立此人為帝,卻被他親爹一昏招徹底攪黃,一年後被打成「叛賊」客死他鄉

甲午中日戰爭中,本已經羸弱的清政府受到了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打擊,以往兵敗列強,尚可以拿「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也體力不如人」為借口,但如今洋務運動搞了三四十年,兵工廠開了七八家、鐵甲艦買了那麼多艘,怎麼還輸給一個蠻夷小國呢?

這種打擊,好似班裡以有錢有勢家的孩子如今家道中落,被一群更有錢有勢的轉校生暴打,氣憤之餘只能忍氣吞聲,畢竟實力不如人。但曾經坐最後一排的窮屌絲如今也上來把自己打的鼻青臉腫,這必定讓人惱怒。

這種感覺,別說搞了幾十年洋務,為了「富國強兵」操勞了一輩子的大臣們,就是被慈禧太后在朝堂上壓了近二十年的光緒皇帝,也咽不下這口氣。大清的顏面盡失,相當於打了皇帝的臉,再這麼下去,估計這皇帝位也坐不下去了。

正好這時,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對國力衰微也非常不滿,力求改革,這和光緒帝變法圖強的意願不謀而合,在經歷了多次的上書之後,光緒帝還是決定嘗試一下康有為的變法,看看到底有沒有效果。

歷史君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當時對於變法的實施,有一些頑固派老臣出於舊觀念的緣故,進行了一定範圍的抵制。但是作為頑固派的首領,慈禧太后並沒有對維新變法的進行有過多的干涉,而且此時她已經還政於光緒帝,移駕承德避暑山莊,表現出了一副不問世事的姿態。

但必須承認,慈禧暗地裡還是在關注著整個變法的進展,她這麼做是出於一種政治敏感,以免有威脅到守舊派核心利益的情況出現。

慈禧太后所擔心的事,最後還是發生了。

看似制定了很多西式先進變法內容的康有為,卻在內政改革深入進行的時候,意外卻突然地拋出了「中美日英合邦」的外部計劃,這種非典型的賣國行為讓慈禧太后深感變法偏離了正常軌道,她決定對維新派下手,終止變法。

1898年9月28日,戊戌政變發生,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訓政,緊接著抓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出逃,六君子被斬首於菜市口,光緒帝也被軟禁在紫禁城瀛台。

因為一場政變,光緒和慈禧的母子關係從緊張變成了決裂。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一直以來,光緒還是非常受慈禧太后支持的一位皇帝。同治帝無後,當政的慈禧太后從眾多「載」字輩的皇親中選擇了光緒帝,嚇得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跪下嚎啕大哭,但慈禧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光緒。

而且從繼位起,光緒就被慈禧養在身邊親自照顧,雖無骨肉之情,但也有養育之恩,光緒帝長大後母子兩人因為政見不一有了嫌隙,但是也不至於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如今慈禧能如此狠絕的軟禁光緒,不僅在於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更在於戊戌政變之前,慈禧太后收到了有關康黨「圍園殺後」計劃的密報。從慈禧的角度,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已經還政光緒帝後,他竟然會同意康黨制定誅滅自己的計劃,暴怒之後做出此決定也在合理範圍之內。

從戊戌政變光緒被軟禁後,朝野颳起了一股「慈禧打算廢掉光緒」的猜測之風,雖然不知道從何而起,但是卻是慈禧太后對於帝國未來的一種思考和嘗試,因此發生清朝歷史上著名的「已亥建儲」事件。

作為大清帝國近半個世界的掌權者,慈禧需要廢一個皇帝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實際上,這是個很難做的決定,觀察慈禧當政的這些日子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次完全拋開男權的機會,慈禧都放棄了。

這和清王朝時期根深蒂固的男權至上有很大關係,一個女性權力再大,取代男性直接行使皇權的實際操作性還是非常弱的,慈禧也是同樣出於這種觀念不敢對光緒帝輕言廢立,於是她找了自己的親信大臣榮祿商議此事。

榮祿是晚清的著名大臣,也是慈禧太后最為信任的大臣,他的建議對於慈禧非常重要,但皇帝廢立自古以來都是皇家自己的事,即使皇帝或者宗室當權者問計於大臣,懂得其中規則的大臣也是大都戰戰兢兢、只能稱「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敢回答。」

不懂其中規則直言選擇或者催著皇帝選繼承人的,大都下場悲慘,岳飛就是個例子。慈禧此時問計於榮祿,榮祿卻不含糊的指出,廢帝必遭天下人口誅筆伐,但是「建儲」就不會如此,慈禧認為這個方法比較合適,決定找機會執行。

與此同時,「慈禧廢帝」這件事也給一位滿清宗室的郡王一次稱帝的機會,這個人就是端郡王載漪。載漪此人,是滿清皇室的鐵帽子王,是光緒帝的堂兄,滿清皇室的強權王爺,心機頗深且野心勃勃,在宮中傳出廢帝消息後,載漪就四處活動,謀求成為新皇帝的候選人。

但是慈禧太后下決心立儲,只能在皇室「溥」字輩的皇子孫中選擇一位,載漪只好退而求其次,將自己的十五歲的兒子溥俊推上了前台,希望兒子即位後自己能在朝廷中奪取控制權。

在當時滿清皇室的眾位王爺和皇子中,慈禧確實也挑選了載漪的兒子溥俊,但是為了名正言順的代替光緒,慈禧下詔將溥俊過繼給了已駕崩多年、無子嗣的同治皇帝,稱大阿哥,賞一品頂戴花翎,出閣入弘德殿讀書。這時是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距離庚子年不足一周。

1900年正月初一,溥俊代光緒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拜賀,算是基本宣告了他即將代替光緒帝成為新的皇帝。而慈禧太后也正打算在這一年讓光緒帝舉行禪位儀式,溥俊的年號都已經定為了「保慶」,但恰恰在這個時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慈禧的計劃。

首先,在溥俊成為大阿哥的1899年底,端郡王載漪為了慶祝兒子即將榮登大寶,向各府發出了宴請函,這本是清朝官場中很正常的事情,但溥俊在發函的時候辦了一件壞事——他同時宴請了各國公使。

要知道,親兒子即將登基,自己也怎麼說是個太上皇了,載漪想讓各國知道天下之主以換,想著打聲招呼,以後和洋人來往走動也是好事,但誰知發出去的邀請沒有一個回應,所有列強的公使一個沒到,反而整齊地向慈禧太后發出了照會——不同意換皇帝。

慈禧太后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反對猝不及防,加之本來朝廷和宗室中都有反對的聲音,這位歷經波折的老太后一時也沒了主意,只能再次問計於榮祿,而榮祿也沒能想到會引起外國列強的反對,索性建議慈禧「緩圖之」,等風聲平息後再換皇帝,慈禧沒有其他辦法,也只好宣布推遲禪位大典。

但令慈禧沒想到的是,第二場變故接踵而來:義和團進京了。

自從多爾袞從李自成手裡拿下北京迎來順治帝開啟大清朝,京城就從來沒有被自己人搞得如此混亂過(英法聯軍那次除外),義和團上萬人湧入京城,在宮牆之外開壇設點,呼號著「扶清滅洋」地口號,山東的團名開始大批進入直隸地區,這些團民在京城打的旗號是「保衛皇室」,實則是在搜捕屠殺洋人。

由於在光緒帝廢立問題上,列強的態度讓慈禧非常的不滿,加之義和團在京中的作為是針對洋人,這讓慈禧太后認為可以依靠義和團給洋人一點教訓。基於這點考慮,慈禧啟用了一名對洋人非常不滿的王爺擔任總理大臣,沒錯,這位王爺就是我們的老熟人——端郡王載漪。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義和團的堅定支持者。

作為一個熱衷武術的王爺,載漪是北京最早學習義和拳的人,他甚至在自己的家中設立拳壇,朝夕祭拜,聯繫之前外國公使對他的傲慢態度,他總覽國政後京城外國使館區的處境可想一般。

在載漪掌權後,義和團進京的規模達到了高潮,同時,東郊冥想外國使館區的水電通訊也被團民搗毀中斷,中外激烈對抗一觸一發。

1900年4月,義和團團民打死了日本駐華公使和德國駐華公使,使得中外矛盾徹底爆發。同年5月,八國(英、俄、德、法、美、日、意、奧)聯軍登陸渤海灣,攻佔大沽口,向慈禧發出了一封照會,其中明確提出了一條讓慈禧最無法容忍的內容:還政光緒帝。

這無疑導致了慈禧的暴怒,也引出了慈禧發布那條在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向世界宣戰」諭旨。

諭旨一出八國聯軍自然不準備和清廷廢話,一舉發兵北京,儘管清軍和義和團拚死抵抗,但是近代軍隊和封建軍隊的差距並不能用人數優勢來彌補,清軍和義和團敗下陣來,慈禧也帶著光緒帝出逃西安,京城陷落。

為了推卸責任,謀求最大限度的保證清王朝的統治,慈禧選擇了出賣戰友,她將忙著東南互保的李鴻章調回京城,密詔他安排清軍除掉「禍首」義和團,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就這麼失敗了。

在其後的談判中,列強給出了一份要求嚴懲的名單,讓慈禧驚訝的是,這份名單里竟然有端郡王載漪的名字。

這當然不是意外,載漪確實參與了帶領義和團攻擊東交民巷使館區,並帶領清軍抵擋列強的戰鬥,這是他包圍滿清朝廷,也是保衛兒子儲君之位的「英勇作為」,但是作為列強提出嚴懲人物的其中之一,慈禧已經無法保住他,也就無法包住溥俊的儲君之位了。

1902年,慈禧太后回鸞,當即廢溥俊儲君之位,將載漪、溥俊父子流放新疆,從功高一時的王爺和儲君,到流放外地的階下囚,短短一年時間,他們的人生竟然如過山車般變化,曾經咫尺之遙的皇位,也永遠成為了過去,生在這帝王之家,命運有時候真的如一場玩笑。

隨著載漪和溥俊被定罪流放,清末鬧得沸沸揚揚的「己亥建儲」就這樣在最後一步完成的時候結束了,而且有如此這麼戲劇性的結果。給大家講完這個故事,歷史君想起這樣一句話:

歷史是全世界最好的編劇,他能寫出人世間所有的喜怒哀樂,也能讓好壞瞬間顛倒又有如此合乎邏輯,人們只能在旁邊驚嘆或在其中掙扎,能做的只能是接受歷史的安排,祈禱自己能平平淡淡的過完這一生。

人們說帝王的權力是金字塔的塔尖,其實帝王的權力是倒放金子塔的塔底,一個龐大的社會都壓在這個名字之上,所有的財富都流向這個支點,但這個支點的動蕩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動蕩。

然而事實無數次證明,他相對於頭頂上那個龐大的社會,確實最容易因為各種意外離奇地震動起來,也許這就是皇權最吸引人,也是最危險的意義吧。


推薦閱讀:

慈禧隱私:獨對男寵安德海疼愛有加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的前後
名動朝野的性賄賂,驚動慈禧太后,解密1907年的清廷政爭
慈禧太后貼身宮女回憶,慈禧有你不知道的七個秘密
影響清朝皇位最深遠的三個女人,除了慈禧還有這兩位

TAG:光緒 | 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