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稱泉貨稱巡寶 非為錢幣實憑貼
——契丹巡寶(巡貼)錢賞析
契丹早期錢幣中有一種面文銘鑄有「個、拾、百、千、萬」數詞,和「貼」字及「丹貼」、「巡貼」、「巡擲」、「巡寶」、「泉貨」等詞語的錢幣形物。多數錢幣界人士都認為它們是錢幣,但有壓勝錢和正用錢兩種不同認識。認為是正用錢的人,多數認為它們是契丹皇帝四時「捺缽」(巡幸)時特鑄的賞賜錢。更有專家認定「貼」字即「錢」字。說東北過去就把錢叫「貼子」。也有專家認為它們不是錢幣,是遼金人賭博時的籌碼。對於此種錢幣形物的爭論,從民國三、四十年代一直爭到現在,也沒見誰拿出來符合邏輯、令人信服的結論,那怕僅從理論邏輯上講得通的結論也沒見出現。
非是這些前輩、這些專家泉識不深,水平不高,理論不精。實是這些前輩、這些專家讓自己所設的「絆腳索」、「陷人坑」,絆住了雙腳邁不動步,陷在陷坑中跳不出來。因為認定是行用錢幣,難以把它們鐫鑄的數詞「個、拾、百、千、萬」與形制大小、輕重等級、材質的金銀銅鐵鉛的關係說清楚,也無法解釋幣值和形制大小顛倒,輕重等級錯位,幣材五金雜陳的原因。因為認定是行用錢幣,捋不清「貼」與「寶」的尷尬關係,誰是幣值單位,還是都是幣值單位?「貼寶」是錢名?「千寶」是幣值?沒見那位專家把它們說得清楚。
說它們是壓勝錢,無法說通壓勝為什麼鑄幣值,錢文為什麼與皇帝巡幸有關?解釋不清,是壓勝錢為什麼面文不是國年號或元通重錢文,不是吉語、珍言、格言、祝語、符咒、經文?說它們是壓勝錢,為什麼不見花卉山水、禽獸、人物、仙佛圖案,為什麼沒採用剔地、刻緣、鏤空、異形的工藝?壓勝錢該有的它們都沒有,憑什麼說它們是壓勝之物?
至於說它們是賭博的籌碼,根本不值得去反駁。因為只有不懂賭博歷史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外行話。古代賭場不是現代澳門賭城要換籌碼,也不是古代文雅士玩的「打馬格」、「選仙」、「投壺」、「斗雀」、「雙陸」等「博戲」,需備籌碼。賭場里玩的多是「擲骰子」、「揭大點」、「猜大小」、「押反正」等「短平快」項目,沒見有誰押籌碼的,全部是現錢捅。說它們是某種特殊賭博遊戲的特鑄籌碼,那古籍中其碼應有該博戲的蛛絲馬跡,不可能籌碼傳世很多,遊戲徹底失傳了。更何況,誰見過籌碼有真金白銀的?
朋友們該問了,這也不是,哪也不是,那這種錢幣形物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如果我說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錢幣,而是一種憑據、一種憑證、一種憑貼,大家會作何反響呢?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是大惑不解,是嗆聲一片?我認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且容我一步步剖析後,列位朋友再發表宏論與高見。
一、 品種與鑒真。
這種「巡寶」錢(在沒真正確定該物名稱前,請允許我如此姑且稱之),應是一種契丹早期(這觀點未見有人反對,姑且從之)物品,數量稀少,有些品種用極其珍罕稱之應亦不為過。山人藏泉數十年,功夫下得不敢說竭盡全力,八九分力總還是有的。可如今這套錢中的「巡擲拾貼」至今還未見到實物。據說天津有兩枚,可數十年未見現身。也不知是物沒了,還是信息不準?根據我收集到的實物和歷代錢幣譜錄的記載,這種錢的品種現存於世的共有 14 種。它們是:「丹貼巡寶」(以我認為正確的讀序記錄錢文)右旋讀小平型銅鉛錢各一種;「巡擲拾貼」(亦讀「拾貼巡擲」)右旋讀折十型銅錢一種;「百貼之寶」右旋讀折五型銅錢一種;「百貼巡寶」順讀折五型金銅錢各一種;「百貼大吉」順讀折十型銅鐵錢各一種; 「巡寶千貼」左旋讀折十型金銅錢各一種;「千貼巡寶」順讀折十大型銅錢一種;「巡貼直萬」右旋讀小平小型金銀錢各一種;「萬貼泉貨」右旋讀羊距骨型銅錢一種。
除此之外尚有贋品「百貼通寶」銅錢一種。認定「百貼通寶」是贗品的根據有:1、贗品鑄主根本不懂這套巡寶錢的性質,以為有「貼寶」、「之寶」等,就可能有「通寶」。於是,就造了這枚與「巡幸寶貨」根本挨不上的「通寶」假錢,妄圖混進珍貴的「貼」字錢行列。結果,弄巧成拙,反暴露了自己的無知;2、不懂遼代書法,想當然以為只要是楷書就能矇混過關,豈不知契丹楷書是隸楷相間,隸筆寫楷的「七分半」楷書。結果「通寶」的書法就象小癟三進了武術館,一眼就看出不是家裡人;3、形制不符。「通寶」假錢直徑僅27毫米,僅相等於折二錢,面值竟銘鑄百貼,和契丹錢制相左。假錢鑄主可能看到了小平型「巡貼直萬」金錢,就自作聰明把銅錢直徑臆斷為折二型,自然形制就成了不倫不類的怪胎;4、材質與工藝都與契丹相差過多。假「通寶」曾現身某錢幣網站,黃青色材質一看就是清末至民國的幣材,和契丹深紅色為主的幣材,相差甚遠。製作工藝缺乏契丹錢骨子裡溢出的粗獷雄渾,有的僅是匠氣和商賈的媚態。緣郭都顯得小氣拘謹,和契丹錢緣郭豪放?悍形成明顯差異。
14種「巡寶錢」雖然乍看起來形制大小錯亂,材質雜陳,錢文語意含混,象無定製。然而,當你仔細研讀過錢幣實體後,就會立即豁然開朗,提綱挈領地領悟這些錢結構的奧妙。從錢文看,14種錢文字書體都如一人寫就,只不過有童年、青年、壯年、老年不同階段。雖然青少年的稚拙、青壯年的成熟,中老年老辣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氣韻相聯,血脈相通,以隸寫楷,追求鋒芒的契丹楷書書法底蘊一脈相承。根據錢文書法的階段變化,讀序的時代特徵」,結合材質、形制的風貌,可以大致將14種「巡寶錢」分成三個各自獨立的部分。
「萬貼泉貨」書體古奧,蘊含早期契丹文的形態,錢文點明其使用時代貨幣的名稱「泉貨」(「通行泉貨」的簡稱),證明其使用時間應在耶讕可汗鑄行「通行泉貨」錢後,至阿寶機任於越取得「代天巡狩」的903年之間,鑄主應是耶讕可汗。其可能是汗國可汗調用國家錢帛的信物憑證,類似調兵的魚符。斷代依據,主要為其錢文「泉貨」(「通行泉貨」的簡稱)的通行時間。
「丹貼巡寶」銅鉛錢、「巡擲拾貼」銅錢、「百貼之寶」銅錢、、「巡寶千貼」銅錢、「巡貼直萬」金銀錢七種不同材質的「巡寶錢」,書體相近,氣韻相同,拙樸豪放,粗獷渾雄,應是阿寶機903年開始「代天巡狩」到各部落、各地區巡視,參照耶瀾可汗「萬貼泉貨」的使用方法,獨出新裁而特鑄的領取賞賜財物的憑證。不同材質的憑證,可能是領取不同物品的象徵。斷代依據,其一為:書體的用筆、氣韻出奇地一致,當為同時代書家書寫;其二,左旋讀僅存於契丹早期,即938年之前,此後改為大遼了。之前,遼太祖創立巡幸制。所以,此錢鑄主只能是遼太祖耶律阿寶機。
百貼大吉銅鐵錢,百貼巡寶金錢,千貼巡寶金錢(「巡寶千貼」金錢亦應包含在此類之中。)四種「巡寶錢」,書法肅穆莊嚴,用筆老辣凝重,氣勢宏大,瑰麗端莊,一派盛大景象,其應是遼聖宗統和元年(983),改大遼國重為大契丹後,為加強四時捺缽而特鑄的巡幸賞賜錢,可能逐步取消了其領取財物憑證的功能。斷代依據,主要是錢文的順讀識讀法。契丹正用錢錢文順讀始於景宗乾亨通寶,其時為大遼非大契丹。統和元年(983)聖宗重改國號為契丹,又恢復改革巡幸製為四時「捺缽」。所以,順讀「巡寶錢」只能是聖宗鑄造。錢中以厚重金錢為主,亦符合聖宗繁榮興盛的景象。
貌似毫無定製與雜亂的「巡寶錢」經過如此的梳理,門第明確了,等級清晰了,定製的脈絡也就可以掌握了,其它問題就容易解析了。
二、名稱和識讀
這套巡幸用錢的名字一直沒有確定,人們對它的稱謂五花八門,什麼「巡貼錢」,「巡寶錢」,「"貼』字錢」,「貼寶錢」,解釋起來都有一定道理,但終歸沒有統一。要統一,只有讓該錢自已說出原來名字,人們才會心服口服。這可能嗎?不但可能,而且輕而易舉。因為錢文就明明地寫在錢文里,只是因為某些前輩、一些專家不了解契丹錢的形制史,在識讀這些「巡寶錢」時,把讀序弄錯,才和這套錢的真名失之交臂。
識讀一種錢,要從它的基礎錢小平型錢開始,因為只有它才藏有這套錢的全部信息。這套錢的基礎錢,是二十世紀一直被錯誤地稱作順讀小平型的「丹巡貼寶」。順讀作「丹巡貼寶」,錢文的意思就是「契丹巡幸之錢寶」了。「錢」和「寶(寶貨,即錢)」不但重複浪費,而且把錢文最重要的指示單位「貼」整丟了。專家們忘記了契丹錢錢文是以右旋讀為主,不先試試右旋讀,徑直就自以為是地將錢文順讀,怎能不陷進泥淖之中。可悲地是錯了還不知錯,拿著錯誤當成果,還將錯誤結論寫入著作傳授給學生,已至遺禍半個多世紀。
右旋讀是小平型「丹貼巡寶」唯一正確的識讀方法。其順序為:國號(契丹省作丹)﹢幣值單位(因為數量是最小的基礎數1人人皆知,故省略僅留幣值單位:「貼」)﹢錢名(「巡寶」:巡幸之寶貨)=(全稱)「契丹壹貼巡幸寶貨」。錢名「巡寶」不正是銘刻在錢文里嗎?其它各等級錢均在此錢基礎上,根據不用情況和要求,圍繞寶貨最重要的核心-——幣(面)值,對其它次要部件進行刪汰,以適應錢文四字局限。
「巡擲拾貼」為:巡幸擲賞拾貼(寶貨)。因為加上了重要的賞賜方法——投擲給臣民任其拾取,所以國號(因為是專在契丹境內使用,老幼皆知是本國發行,故省略之。)錢名(百姓對錢幣的認識是天生的,閉著眼睛也知道金屬方孔圓形物是錢幣、是寶貨,故省略之。)只能讓位給寶貨發行的特殊範圍—「巡幸(簡作"巡』)」和賞賜的特殊方法—「投擲(簡作"擲』)」,以及寶貨最重要的核心:幣(面)值數量和單位-- 「拾貼」。這裡錢文為什麼不用筆畫簡單的「十」而改用筆畫繁瑣的「拾」?沒有特殊含義,只是為錢文整體視覺效果平衡對稱更加美觀。擲字筆畫繁多佔地較寬,特別下部字寬已侵佔了穿下部分空間,如果此時仍用乾瘦的「十」字,就會顯得右重左輕,給人以偏重感形響美觀。換上了寬大的「拾」字,並略向左移(進拾),立馬將偏重狀態扭轉,給人以對稱美、平衡美。顯示了錢文書寫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美學底蘊。有人說此錢的「拾」字,是摹仿南宋「大宋通寶背當拾」的「拾」。所以,此錢是宋、元後製作。這種說法不顧事實指鹿為馬,真讓人感到痛心。如果是普通人倒也罷了,一個詞「無知」也就打發了。偏偏說這話的人,是被官方欽定的「權威」,又是辭典、又是教材的,著作等身。不知是老眼昏花未看清兩個「拾」字的區別,還是出於否定「巡擲」遼錢身份的目的,有意指鹿為馬。總知,這位先生對「巡擲拾貼」的「拾」字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一個人不戴有色眼鏡,能稍微用心觀察一下兩個「拾」字,就會發現它們根本不同。巡貼錢拾字筆畫較細,提手作「木」,一提不提反似木字向下寫出並長到輪郭。提手一豎下不彎勾,只向左下撇出。而南宋錢拾字,整體粗壯,提手之一提挨著豎勾自左下向右上寫出。而「合」字旁,巡貼錢一撇寫至提手一豎並相連,撇捺頂端合成一體。大人字內下橫離頂端較遠,並與撇捺不相挨。下口字作左低右高元寶形,右邊與一橫相連。而南宋錢撇捺分明,一橫自人撇中間寫起至右捺中間止,連撇不連捺。其口字左移寫得中規中矩。這樣兩個無一處相同的拾字,怎麼能認作「類同」,並誣其從南宋錢移置過來?
錢文書寫講究對稱美,書寫文字難免有大有小,比如錢文中擲字就奇大貼字相對較小,但如錯落有致,對稱得法,布白美觀就會更顯出書者書法的精妙。巡擲拾貼就是這樣一枚通過精心設計,適當選字,比如為字體對稱,十貼的十改為繁寫拾字,並利用字體移位,平衡布白等手段,使錢文整體錯落有致、平衡對稱。其書法之精、風格之雄渾、運筆之神妙、筆勢之勁力,應是遼錢中上上品,和金、元風格毫無「類同」之處。
「百貼之寶」、「巡寶千貼」(左旋讀)、「百貼巡寶」(順讀)、「千貼巡寶」(順讀),都是幣(面)值(數量詞百、千﹢貨幣單位貼)﹢錢名(「巡幸之寶」,簡作「巡寶」),其它諸如國號、賞頒方式,因錢文數量限制,一概省去。這樣,儘管錢文讀序不同,但因使用人知道錢名,認識幣值,就一定不會讀錯錢文。
「巡貼直萬」這是又一種錢文結構特殊的「巡寶」錢。錢文除註明發行範圍(「巡幸」簡作「巡」)、貨幣單位(貼)、單位數額(萬)外,特加了個「直」字,以強調錢的價值。這是為什麼呢?實因該錢是貴金屬鑄幣,是用真金白銀鑄造的「巡寶」錢。為了節省貴重的幣材,「巡貼直萬」的幣形被鑄得很小很薄,直徑僅19-21毫米,金錢僅重3.7克,銀錢僅2.5克。如此輕小的錢體能否擔承萬貼巨額的兌現?為免除百姓的疑慮,錢幣鑄主以國家保證的方式在錢文中加了一個關鍵字—「直(值)」。意思是:(別看它又輕又小)朝廷說它值一萬貼,肯定就能兌現到一萬貼的東西。國家的憑貼國家一定保證給予兌現。「巡貼」在這裡又成了這種巡幸用錢的又一錢名,儘管它是在特殊條件下形成的特殊錢名,但終歸是鑄主起的,我們也沒理由不承認,和「巡寶」使用較為普遍的情況相比,「巡貼」不妨作為「小名」使用。
「百貼大吉」應是「巡寶」錢里的特殊品種。考慮到「巡寶」錢在聖宗朝多做為巡幸賞賜錢現實,厚重金銀錢應該不再具有貼換功能。貼換功能可能就僅殘存在這種「百貼大吉」銅鐵錢中。當然這種貼換不再是撫恤邊民和駐軍,只是為增加賞賜臣民時的歡樂而已。幣值﹢祝語,使得到這種賞賜錢的人更高興,不光是吉利,可能因皇帝高興,貼換物的價值比金銀錢更高。
三、「巡」、「擲」、「貼」三字釋讀與「巡寶」錢的非錢幣特徵。
釋讀「巡」、「擲」、「貼」三字是了解、掌握「巡寶」錢真實用途的關鍵。透過「巡」、「擲」、「貼」三字的內涵,才可以真正懂得這套「巡寶」錢鑄主壯志凌雲的胸懷,仁者愛人的品德,足智多謀的策略,廣土辟疆的決心。才能真正了解阿寶機為什麼能在強敵環伺下崛起於大漠之中,總能以少勝多所向披靡?為什麼一個少數民族的酋長不僅得到了本民族民眾的愛戴,而且吸收了眾多其他民族的仁人志士才俊俠勇到身邊任其驅遣?
「巡」字,前面已經講過是「巡狩」、「巡幸」的意思。有人說這裡的「巡狩」、「巡幸」就是契丹朝廷的四時「捺缽」。其實這是錯誤的。遙輦汗國時期應未實行四時捺缽制度,方數千里的疆域,用不著流動辦公。契丹可汗應與突厥、回鶻可汗一樣居住在「王庭」,各部族首領議事到「王庭」。這個「巡」(「巡狩」、「巡幸」)應是阿寶機903年就任遙輦汗國於越兼大迭刺府夷離蓳,將汗國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手心,遙輦可汗已成為可任意驅使的傀儡時,為進一步籠絡人心,團結各部族,實現強國廣土,問鼎中原的夢想,吸收漢族皇帝經常定期或不定期到全國各地巡視、查看吏治民情的做法,根據契丹民族眾多的特點,而採取的登門走訪、聽取意見、安撫困難部民和駐軍的一種政治措施和策略。登門走訪,幫危扶困,光耍嘴不行,必須解決實際困難。因此就誕生了這套「巡寶錢」。巡訪時,對忠誠之士用此錢給予鼓勵賞賜;對疑慮畏懼者用此錢給以溫暖感化;對困難危急者用此錢真心給予關懷體貼;對敵對反抗者用此錢收買安撫。缺錢者,這「巡寶錢」就是真金白銀;缺糧者,這 「巡寶錢」就是稻穀糧草;缺醫少葯者,這「巡寶錢」就是名醫良藥。阿寶機就是通過這個「巡」字,把各部落間恩怨化解,把加入契丹大家庭的新成員納歸麾下,使汗國人心朝向了阿寶機。一個「巡」字,在阿寶機邁向天皇帝寶座之時,做出的重要貢獻,勝過百萬雄兵。一套「巡寶錢」的使用,為阿寶機建立強盛的契丹帝國,鋪築了堅實平坦的大道。
「擲」字,表面上是揭示了一種發放「巡寶錢」的方法,實際是顯示耶律阿寶機學習天可汗的胸襟,立志問鼎中原的決心。「擲,撒也。用力向外拋出去,撒出去為擲。」 這個「擲」字選的非同尋常,因為它來源於契丹人傾心仰慕的盛唐王朝。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其中有如下記載,「內廷嬪妃,每至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金錢為戲。」《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先天二年九月,「宴王公百僚於承天門,令左右於樓下撒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官及諸司三品以上官爭拾之。」盛唐賞賜金錢的方法,自然而然地會引起處處宗唐的耶律阿寶機的興趣和聯想。選擇這個來源於唐宮賞賜方法的「擲」字,作為貼字錢的發放方法之一,既刺激又浪漫,更可顯示契丹汗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展示自己步唐王朝腳步追求強盛的壯志,對把各部族團結在自己周圍將是最好的粘合劑。巡擲拾貼錢文就這樣誕生了。
「貼」字是「巡寶錢」的幣值單位,是錢文最重要的核心部件。這個「貼」字,前此一直被誤解為「錢」的代稱。其實,在任何時代「貼」和「錢」的區別都是明確的,沒有任何人會糊塗地將其混淆。唐宋遼金時代「貼」,主要指憑證或貼補,無人認為貼即是錢。如典賣田室的契紙稱「定貼」。受行文書的人稱「承貼人」。在本金之外加交現錢稱「貼納或貼水」。管理茶葉貿易有「貼射法」,官方發給運銷食鹽證券稱為「鹽貼」,又稱「鹽引」。購茶證券稱為「茶貼」或「茶引」。後來,出現了錢引(宋代紙幣);即兌換銅鐵錢的憑證,民間俗稱「錢貼」,金元代稱紙幣為「貼子」,明清時代稱紙幣為「貼」,所有這些「貼」,都因它是能兌換銅錢或銀兩幣的憑證而稱為「貼」,而不是指它本身就是錢或銀。所以早期紙幣,無論「引」或「貼」都清楚地標明「憑貼取錢或銀若干」。老百姓把能兌換銅錢的紙幣稱作「錢貼」,把能兌換銀兩幣的紙幣稱作「銀貼」,把外國發行的紙幣稱作「羌貼」,把官府發行的錢幣稱作「官貼」,把錢莊銀號發行的紙幣稱作「私貼」。所以「引」或「貼」都只是兌換真實貨幣的憑證,相對真實銀錢來說「引」或「貼」還不是現代意義的「紙幣」。「貼」又稱作「紙」,這是因為過去大部分憑證都為紙張印刷所致。所以「錢貼」,又稱「錢紙」;「銀貼」,又稱「銀紙」。「紙幣」應就是在「紙貼」發展而來。
耶瀾可汗和阿寶機鑄造的錢形金屬質的「巡寶錢憑貼」正是利用隋唐時期紙質「憑貼」的本義,創造發展出的一種不易損壞、可反覆循環利用,且具有國家信用,可領取指定物品的「憑貼」。因其是為于越王「巡幸」特別發行的,具有某些國家貨幣性質,所以名稱定為「巡寶」(巡幸之寶貨),並把「貼」字作為「寶貨」的單位直接標示在錢上,開創了中國錢幣在錢上標示貨幣單位的歷史。
通過對「巡」、「擲」、「貼」三字的深入剖析,我相信大家對「巡寶」錢的非貨幣特徵已有所了解。事實證明,「巡寶」錢的確不是完全意義的錢幣。第一、它不是被當作交換媒介發行,而是被作為宣示于越王恩澤的載體而頒發;第二、它不是被當作「錢」、作為各級政府官員軍隊官兵的餉俸由財政部門逐級撥付,而是由於越王在他認為應該發放的地方即時頒發,並採取政治意義明顯的發放方法,如擲撒任人拾取等;第三、它沒有確定的購買力標準,不能直接用於貿易,而是作為憑證去指定地點領取指定物品。一貼可能是一錠銀、一貫錢、一匹帛,也可能是一束絲、一升糧、一捆草。其價值取決於當地急需物資本身的價值和阿寶機對當地物資缺口的判斷及確定「巡寶」錢一貼可領取物資的價值。
四、「巡寶」錢品鑒
⒈「萬貼泉貨」:
「萬貼泉貨」實不是「巡寶」錢的品種,但因其銘鑄有「貼」字,故肯定和「巡寶」錢淵源不淺,最其碼是「巡寶」錢誕生的借鑒。目前雖無資料能直接證明這一點,但筆者相信這個推斷就是事實。「萬貼泉貨」形制數據未見公布,據泉友傳告其數據可能為:長約27.5毫米,上部最寬處約16.2毫米,下部最寬處約17.7毫米,束腰徑約14毫米;菱形穿上下高11.5毫米,左右寬9毫米;最厚處3.8毫米;重約14.7克。其錢文雖有漢字夾雜其中,但整體肯定不是漢文,而應是早期契丹文(增減漢字部首偏旁、改變筆劃創造的俚俗字,即契丹大字整理頒行的基礎)。其「萬」字在契丹帝國建國時的「萬歲三錢」(千秋萬歲、契丹文天朝萬歲、皇帝萬歲)中已經普遍使用;「貼」是直接借用漢字;「泉」字只出現在契丹早期仿製錢,如「小泉直一」、「大泉五十」「大泉五銖」等異文錢中。這個 「泉」字在「萬貼泉貨」錢上的使用,再次有力地證明該錢是鑄在阿寶機登上歷史舞台之前;「貨」字亦是契丹字,是漢字貨字刪減變形。此錢與異文「大泉五銖」應是契丹最早鑄造的契丹文錢。它們共同動搖了,《遼史》神冊五年,阿寶機造契丹大字的史實。揭示了遙輦汗國時即有契丹文的事實,證明神冊五年阿寶機只不過是把已有的契丹字整理后冠以「契丹大字」之名頒行而已。遼國史官把遙輦諸汗的功績全部加到耶律氏各代祖先身上,實在令人不齒。
「萬貼泉貨」是中國錢幣中唯一的銀錠形錢幣。「貼」與「泉貨」並列,進一步證明「貼」字絕對不是錢的意思,而是憑證的代詞。「萬貼泉貨」可能就是憑此物領取萬枚「通行泉貨」(十貫錢)。當時一貼即應等於一枚「通行泉貨」。「萬貼泉貨」造形奇特,文字古奧,存世僅見,其文物與研究價值不可估量,誠古錢中瑰寶也。
⒉「丹貼巡寶」:
小平型「丹貼巡寶」徑22.7-23.7毫米,重3.7-4.7克。已見銅鉛兩種材質錢。錢文雖僅四字卻包括了,「國號、寶貨單位、用途、寶貨名稱」等所有該套錢的信息。文字書體為楷中蘊含隸意的楷書,勁健挺拔,清秀淳厚,極富唐楷韻味。形制規整,類似唐錢。此錢存世較少,估計應有百枚在人世傳承。此錢雖少,卻有三種以上版別。區別主要在丹、貼、巡三字的寫法上。丹有卄丹(丹上邊缺失),無點丹(丹上框內無點),了邊丹(丹的右半邊寫作了字);貼有長上貼(占上特長),短上貼(占上特短);巡有長尾巡(巡的走之特長),翹尾巡(巡的走之上挑)。
3、「巡擲拾貼」:
「巡擲拾貼」是全套「巡寶」錢中,藝術結構意味最雋永,文字布局最獨具匠心的一枚錢。「擲」字的入錢和繁體「拾」代替簡體「十」的做法之妙,前文已有闡敘。這裡要補充的是該錢書法的優美,其書風既有顏真卿那種蒼潤,又含柳公權的勁健。結體舒展,逆鋒起筆,運筆厚實。撇、捺的粗細、徐疾變化較多,書法遒勁,筆法剛健,而少圓渾。這正是遼代早期典型書法,雖剛健挺拔有餘,圓勁渾厚不足。
「巡擲拾貼」徑40毫米,穿8毫米,厚2.8毫米,重23克,形制與當十標準相符合。為什麼百貼錢「百貼之寶」、「百貼巡寶」形制只是當五大小,而拾貼錢形卻比百貼錢大?這是因為賞賜對象和賞賜方法不同,整套五等(個、十、百、千、萬)錢被分為:賞賜給下層部落頭目或軍民的,賞賜方法為擲拋任其自取的,賞賜數額價值較低的「丹貼巡寶」和「巡擲拾貼」兩種錢;以及賞賜給各部落酋長、領兵官等中上層人員的,需當面鄭重頒賜,數額和價值均較高的三種錢(百貼、千貼、直萬錢)。這不是筆者杜撰,是「巡擲拾貼」錢文已標明,並通過錢形的顯著差別顯現的。正因為下層人員對賞賜物品的急需,所以在他們獲得此錢後,會立即憑它領取規定物品,而不會將它收藏不用。故此,「巡擲拾貼」比其它任何等級「巡寶」錢回收得都徹底。所以,今天想一覩它的芳顏都極端困難。
4、「百貼之寶」(右旋讀)銅錢,「百貼巡寶」(順讀)金、銅錢,「百貼大吉」(順讀)銅、鐵錢:
這三種百貼錢從形制和書風上,一眼即可看出旋讀「之寶」和兩種順讀百貼在時代特徵上的差異。「之寶」就象彪悍精健的契丹武士,「巡寶」就象養尊處優的頭下州頭,「大吉」就象雍容華貴的契丹貴族。「之寶」的豪放雄渾只存在於契丹早期,而「巡寶」、「大吉」的端莊瑰麗也只在聖宗朝真正顯現。這時代的烙印是印存骨子裡頭的,裝是裝不出來的。
「百貼之寶」徑33-34毫米,重8-14克;「百貼巡寶」銅錢徑34-35毫米,重15-20克;金錢徑33.97毫米,重20克;「百貼大吉」銅錢徑40-42毫米,重18-20克;鐵錢徑42毫米,重16.7克。「百貼之寶」存世較少,價格在500-5000元間。「百貼巡寶」銅錢,存世罕見,市價在1000-5000元間。「百貼巡寶」金錢,存世罕貴,市價在5000-15000元間。「百貼大吉」銅錢,存世罕珍,市價在8000-20000元間;「百貼大吉」鐵錢,存世僅見,無法估值。
5、 「巡寶千貼」金、銅錢,「千貼巡寶」銅錢:
兩種錢都是形制闊大,錢體厚重之錢。左旋讀為契丹早期錢所獨有,順讀錢是景宗為始作俑者。然而聖宗金錢卻有左旋讀「巡寶千貼」存世,這是何故?原因不外乎阿寶機時代黃金還較少,他不會鑄千貼金錢,因為萬貼已用金銀鑄造,如再鑄千貼金錢就會打亂全套錢的等級。而聖宗把「巡寶」錢僅當作賞賜錢,為增加品種,利用太祖「巡寶千貼」原模澆鑄金錢,是順理成章的事。
「巡寶千貼」銅錢徑42.5-45.5毫米,重21-31克間。筆者藏有一枚特厚特重的「巡寶千貼」銅錢,厚達5.74毫米,重竟達56.7克,為普通錢重的一倍以上。「巡寶千貼」金錢徑44.63毫米,重18.6克,含金量87﹪。「千貼巡寶」銅錢徑51-52毫米,重39-49克間。「巡寶千貼」銅錢存世較多,不難尋見,市價僅50-200元間。「巡寶千貼」金錢存世罕見,市價應在 10000-30000元間。「千貼巡寶」銅錢存世稀少,市價應在1000-2000元左右。
6、「巡貼直萬」金、銀錢:
「巡貼直萬」金、銀錢,是阿寶機「巡寶」套錢中的,唯一兩種貴金屬鑄幣。這兩種錢應是同模鑄造,只不過銀錢僅是試鑄,金錢卻是正常模鑄。這從銀錢錢文筆畫清爽,稜角挺拔分明,角彎處毫無粘連的狀態即可推知。金錢筆畫渾圓,稜角呈圓弧狀,可知錢模被多次使用,邊角已有磨損。
「巡貼直萬」 銀錢徑19.64毫米,重2.5克;金錢徑20.4毫米,重3.7克。這麼輕薄幼小的錢形,儘管是用貴金屬鑄幣,和萬貼的巨額面值相較,實在令人匪疑所思。要知道當時,唐雖改銖兩錢製為寶錢制,但幣材材質和重量的價值與錢幣的價值並沒有完全脫鉤。象「巡貼直萬」金、銀錢這樣使幣材材質和重量的價值與錢幣的價值完全脫鉤的現象,在中國錢幣史上是空前的。這種完全依靠國家公信力維護貨幣(憑證)信用和兌現力的作法,是契丹人對中國錢幣史和世界貨幣史的卓越貢獻,是它開創了信用貨幣先河,為紙幣(楮幣)的誕生做了一次很好試驗。
「巡貼直萬」 金錢,存世極其罕見,存世應不超五枚,其價值無法估量。「巡貼直萬」銀錢傳世僅見,雖為試鑄品,其價值應與金錢不相上下。
五、「巡寶」錢誕生的意義和給予後人的啟示。
「巡寶」錢誕生的意義,前面已論述得很充分。這裡僅再指出一點,「巡寶」錢的誕生,證明契丹民族確是一個胸懷博大,能充分包容、吸納各種先進文化的民族。其貨幣文化,是當時中華大地上最先進的貨幣文化。契丹人把錢幣的所有功能,無論是政治的、教化的、經濟的功能都做到了極致,為後世(宋元明清及近現代)更先進的貨幣文化的出現、完善、發展,做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
「巡寶」錢誕生的重新認識,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和解讀契丹的錢幣文化。有助於我們甩掉大漢族主義的有色眼鏡重新認識和解讀真實的契丹歷史。它啟示後人:一切研究,無論是專業性很強的契丹錢幣研究,還是涉及面很寬的契丹史研究,都要不唯上、不唯書,不迷信權威,不迷信史料,要善於透過現象抓本質,要善於用邏輯鑒別史料,把真正符合邏輯規律的史料融匯貫通組成新材料,用新材科說明新觀點,這樣,我們的契丹錢幣研究和契丹史研究才能取得新進展,獲得新成果。
泉痴山人
2008-6-14
推薦閱讀:
※靖康恥 及 靖康錢幣
※古錢幣詞典
※錢幣中的「開國大典」
※大順通寶背川戶、背大、合背、折十母錢幣
※北宋錢幣的鑒定
TAG: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