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1-道德真經集注卷之十

道德真經集注卷之十  明皇 河上公 王弼 王雩注  用兵有吉悶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明皇曰:老君傷時王殘人於兵,故托古以陳戒。有言者,謂下句。○河曰: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托此設其義也。  吾不敢為主,  河日:主,先也,不敢先舉兵。  而為客。  河曰:客者,和而不倡,用兵當承天而後動。○雱曰:造攻自嗚條,為兵主者也。朕載自亳,為客者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明皇曰:主有動作,則生事而貪。無營為,則以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於寸,而退於尺。○河曰:侵人境界,利人財寶為進,閉門守城為退。○雱日:不勇於殺伐。  是謂行無行,  明皇曰:為客退尺,不與物爭,雖行應敵,與無行同矣。○河曰:彼遂不止,為天下賊,雖行誅之,不行執也。○弼曰:彼遂不止。○雱曰:至仁之兵,有徵無戰,與無行同。  攘無臂,  明皇曰: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帶 故若無臂可攘。○河曰:雖欲大 怒,若無臂可攘也。  扔無敵,  明皇曰:仍,引也。引敵者,欲爭不爭,故若無敵可引。○河曰:雖欲仍引之心,若無敵可仍也。○弼曰:行謂行陳也,言以謙退哀慈,不  敢為物先,用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也,言無與之抗也。  執無兵。  明皇曰: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為主,故雖執兵,與無兵同。○河曰:雖欲執持之,若無兵刃可持用也。何者?傷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愍忍喪之痛也。○雱曰:雖有戰之名,前無敵者,故與不戰同。  禍莫大於輕敵,  河曰:夫禍亂之害,莫大於欺輕敵人,侵取不休,輕戰貪財。  輕敵則幾喪吾寶。  明皇曰:為禍之大,莫大於輕侮敵人,輕侮敵人者,則殆喪吾以慈之寶。○河曰:幾,近也。寶,身也。欺輕敵人,近喪身也。○弼曰:言  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強,無敵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寶,三寶也,故曰幾亡吾寶。○雱曰:兵,兇器也,仁人之兵,雖所向無前而不敢輕敵,輕敵則喪其慈,喪慈則有不勝也。  故抗兵相加,  河曰:兩敵戰也。  哀者勝矣。  明皇曰:抗,舉也。兩國舉兵以相加,則慈哀於人者勝。○河曰:哀者慈仁,士卒不遠於死。○弼曰:抗,舉也。若,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雱曰:哀憐之心慈也,慈故能勇,所以勝。一本作相若,亦通。若之言兵力相敵也。竊嘗論之,《書》曰:威克厥愛允濟,又曰:勖哉夫子,尚桓桓,亦何哀之有。而老子之言兵,獨常如此者,論兵之道也。彼則兵之事也,聖人豈異意哉,而不同者,時而已矣。  吾-禹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明皇曰:老君云:吾所說言契理,故易知,簡事,故易行。○河曰: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也。  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明皇曰:天下之人滯言而不悟,煩事而不約,故莫能知,莫能行。○河曰:人惡柔弱,好剛強也。○弼曰: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雱曰:聖人順性命之至,以為教言,不煩而簡事,不奇而常反身,則知率性則合,苟欲知之行之,不亦甚易乎。凡天下之難事,皆起於合本逐末,與妄為構,故內外交亂,奇物滋出,而智不能勝也。夫唯異此,則一辭可盡,雖甚易知甚易行,而莫能知莫能行者,用心於末而務奇與難故爾。一本作人莫之能知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明皇曰: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無言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無事為君也。○河曰: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反。○弼曰:宗,萬物之宗也,君,萬事之主也。○雱曰:言以理為歸,事以道為主,知理與道,則言與事雖多,無難知者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也。  明皇曰:夫唯俗人無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無言無事之教。○河曰:夫唯世人也,是我德之閣,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弼曰: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雱曰:所知非至理,則所謂知者,非知也。自以為知而不知聖人,則可謂知乎。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明皇曰: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  則我不言之教者至貴。○河曰: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弼曰:唯深,故知之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故日知我者希,則我貴也。○雱曰:道大則知者少,歷萬世而知者一人,是旦暮遇之也。一本作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明皇曰: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爾。○河曰: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人也。○弼曰: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雱曰:豈辨以相示乎。  知不知章第七十-  知不知,尚矣。  河曰: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雱曰:不識不知,真知之極。  不知知,病矣。  明皇曰: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於知強知,是行之病。○河曰: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弼曰: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雱曰:道不可知,且不足知,而彼乃昭然有知,是未嘗知道也。未嘗知道,而自以為知,則是妄見一切耳,其病大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明皇曰:夫唯能病強知之病.』是以不為強知所病。○河曰:夫唯能病,若眾人有強知之病,是以不自病。  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  河曰: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若眾人有此病也。  是以不病。  明皇曰:唯聖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病眾生強知之病,是以不病。○河曰:以此非人也,故不自病,夫聖人懷通達之知,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樸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內傷精神,滅壽消年也。○弼曰:病病者,知所以為病。○雱曰:病而  不自知,病者終莫悟矣。  民不田久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明皇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言人於小有不。畏,拙於慎微,則至於大可畏。○河曰: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謂死亡也。畏之者,當愛精神,承天順地也。○雱曰:民朴而生厚,則畏威。上失其道,多乎有為,以小其道,塞其生,枚民巧偽雕薄,而威不能服也。夫如是,則天誅所加,禍亂將起,故曰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  明皇曰:神所居者,心也。無狹者,除情去欲,使虛而生白。○河曰:謂心居神,當寬柔不當急狹也。  無厭其所生。  明皇曰:身所生者,神也。無厭者,少思寡慾,使不勞倦。○河曰:人所以生者,為有精神,托空虛,喜清靜,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僻滿腹,為伐本厭神。○弼曰: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雖其清靜,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複製,良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日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雱曰:民性本自廣大流通,而世教下衰,不能使之復朴,乃蹙其居之廣而使狹,厭其生之通而使塞。夫唯狹其居,故民不淳而偽,唯厭其生,故民不厚而薄狹。聖人不然,使民逍遙乎天下之廣居,而各遂其浩然之性,則其有干威者乎。《莊子》曰:稀韋氏之國,黃帝之囿,堯舜之官,湯武之室,此明世世下衰,漸狹其居也。彼聖人豈有優劣乎,而居乃漸狹者,所遭之時則然也。  夫唯不厭,  弼曰:不自厭也。是以不厭。明皇曰:夫唯人不厭神,是以神亦不厭人。○河曰: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濁垢,恬怡無欲,則精神居之不厭也。○弼曰: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雱曰:上不自厭其生而盡性,故民亦得盡性也。《莊子》曰:不厭其天,此之謂也。厭者,天厭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  河曰: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  河曰:不自顯見德美於外,故之於內。○弼曰:不自見其所知,以耀光行藏也。  自愛,  河曰:自愛其身以保精氣。  不自貴。  明皇曰: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愛其身,無厭神之咎,不自見其能以犯息,不自貴其身以聚怨也。○河曰:不自貴高榮名於世。○弼曰:自貴則物狹厭居生。○雱曰:自見則矜我,自貴則賤物,此所以自狹其居,自厭其生,亦以狹民之居,厭民之生也。自知則明乎性,而不為妄。自愛則保其身,而不為非,夫然則豈至於干天之威也。  故去彼取此。  明皇曰:去彼見貴,取此知愛。○河曰: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  河曰:勇敢有為,則殺身也。○弼曰: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明皇曰:敢謂果敢,言人勇於果敢從事,則失於謙柔退讓,必害於身,故云則殺。不敢者,則可以活身矣。○河曰: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弼曰:必濟命也。○雱曰:勇敢者,任氣生事,輕死以徇其所為,以事為道者也。勇不敢者,迫而後動,不先物以爭功,以道為事者也。  此兩者,  河日:謂敢與不敢也。  或利或害。  河日:活身為利,殺身為害。○弼曰: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日或利或害也。○雱曰:人之所利,天實害之,故日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人以為小人則固流俗之所後也,而天實先之。  天之所惡,  河曰:惡有為也。  孰知其故?  明皇曰:兩者,敢與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當須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動有災害,乃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哉?○河曰誰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眾曰:下愚小智,但見眾人之所利而不知天所惡也,故下文明天道之所以然,當視以為法。  是以聖人猶難之。  明皇日:聖人猶難為勇敢之事。○河曰:言聖人之明德,猶難者勇敢,況無聖人之德而欲行之乎。○雱曰:聖人與天合德,尚不敢輕諾多易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明皇曰:此下言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天不與物爭,四時盈虛,物無違者,故善於勝。○河曰: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弼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雱曰:天為群物之父,豈與赤子為敵乎,此所以善勝也。  不言而善應。  明皇曰:天何言哉?福善禍淫,曾無差武,故云善應。○河曰:天不言,萬物自動以應時。○弼曰: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臨應也。○雱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福善禍淫,酬醉萬變,無一不至。  不召而自來,  明皇曰:天道不召物所從己,物不能違,自來順天爾。○河曰:天不自來順天爾。萬物皆負陰而向陽。呼召,萬物皆負陰而向陽。○弼曰:處下則物自歸。○雱曰:見召於人,臣子之道。天為君父,孰能制之,運至則來,非有召也。  坦然而善謀。  明皇曰:天道玄遠,繟然寬大,垂象示變,人可則之,故云善謀也。○河曰:繟,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弼曰: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誡,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謀之,故曰坦然而善謀也。○雱曰:常易故坦然而險故善謀。一本作繟然。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明皇曰:天之網羅,雖恢恢疏遠,刑淫賞善,毫分不失。○河曰:天所網羅,恢恢其大,雖疏遠,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雱曰:天任理而不任意,其禍福也付之自為,如木有華,還當結實,豈或開而結之哉,而無一不如法者。今世之人,多疑禍福之應,械以小智,自私任意,而不知理,故但見一曲而不睹夫大政也,故知此道也,則世間善惡禍福,隨其器之大小,各有遲速之度,要當報之,無有免者。且聖人為政尚貴悶悶,誠使天道之大,而察察其意,則其報復也,豈能周乎。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  河曰: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責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懼之?  明皇曰:縱放情慾,動之死地,習以為常,常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恐懼之乎?○河曰:人君當寬刑罰,教民去情慾,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雱曰:上失其道,俗雕民困,民無所賴生,以抵冒法禁,而上猶以死懼之,然則所殺雖多,亂終不止,則秦以下是也。  若使民常畏死,  河曰:當除己之所殘克,教民去利慾也。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明皇曰:若使民人皆從清靜之化,不敢溺情縱慾,常畏於死,而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雲。○河曰:以道教民,而民不從,反為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弼曰:詭異亂群,謂之奇也。○雱曰: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而民重死,然後刑行而物服矣。  常有司殺者殺。  明皇曰: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河曰:司殺者,天居高臨下,司察人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  而代司殺,是代大匠斷。  明皇曰:人君好自執殺,必不得天理,是猶拙夫代大匠斷木。○河曰:天道至明,司殺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斗杓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猶拙夫代大匠斲木,勞而無功也。○雱曰:君尊臣卑,各有常分,君以無為而任道,臣以有為而治事,道之與事,相去遠矣。故典獄則有司殺,治木則有大匠,君不與焉,仰成而已。世皆知代斷之非,而不悟代殺之失,《莊子》曰:上亦有為也,下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德。傳曰:舜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道實兼事,故君得兼臣,然君而事事,失其所以為君矣。臣之事事而殺伐,尤為非道,故深言之。蓋經稱不以兵強天下,而猶曰以道佐主者,誠以以道為主,則豈暇議彼哉。一本而作夫。  夫代大匠斷,希有不傷其手矣。  明皇曰:拙夫代斷,豈但傷材,亦自傷其手。人君任刑,代彼司殺,豈唯殘害百姓,抑亦自喪天和也。○河曰:人君行刑罰,猶拙人代大匠斯,則方圓不得其理,還自傷代天殺者。夫紀綱不得其紀綱,還受其殃也。○弼曰: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雱曰:代斷傷手而已,代殺乃失其道也。一本無有字。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也,  河曰:人民所以饑寒者,以其君上稅食下太多。  是以飢。  明皇曰:天下之民所以飢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賦稅之太多故爾。○河曰:民皆化上為貪,叛道違德,故飢。○雱曰:張官職祿,制禮用財,將以富民也。而費多增稅,末盛本衰,適使之飢而已。一本無也字。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也。  河曰:民之不可治者,以君上多欲,好有為也。  是以難治,  明皇曰:天下之人所以難理化者,以其君上之有為,有為#2則多難,多難則詐興,是以難理。○河曰:是以其民化上有為,情偽難治。○雱曰:任察生事,將以治民,而人困俗雕,巧偽彌出,愈難治矣。觀上古與後世即其驗也。  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  河曰:人民輕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貪利以自危。  是以輕死。  明皇曰:天下之人所以輕其死者,以其違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輕死。○河曰:以求生太厚之故,輕入死地也。○雱曰:生者不有其生,則生常全,既過於厚,則求欲無已,觸刑陷險,視死輕矣。此三者皆以其求,害其所以求,蓋明無為之理。  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明皇曰:自然之分足則生全,若養過其分則生亡矣。故夫唯無以厚其生為者,是賢於矜貴其生。○河曰:夫唯獨無以生為務者,爵祿不幹於意,財利不入於身,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使,則賢於貴生也。○弼曰: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疑此非老子之所作。○雱曰:厚生必至於輕死,唯無以生為,乃常全矣。貴生者,但賢於輕死,未若無以生為之至也。此篇三事但明其一,則餘二可知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  河曰: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堅強。  河曰: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草木之生也柔脆,  河曰:和氣存也。  其死也枯槁。  河曰:和氣去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明皇曰:生之柔弱,和氣全也。死之堅強,和氣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梁者,喪身失性。○河曰:以其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明皇曰: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河曰: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眾弱為一,強故不勝。○弼曰: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雱曰:善勝者積小不勝以為大勝,今此以強為德,則其事必弱也。  木強則共。  明皇曰:本強大,故處於下。枝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雲。○河曰:木強大,枝葉共生其上也。○弼曰:物所加也。○雱曰:伐而共之。  故堅強居下。  弼曰:大之本也。  柔弱處上。  河曰: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大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弼曰:枝條是也。○雱曰:竊嘗論之:陰陽道也,陰先而陽後,天地物也,天尊而地卑,故語德則柔弱足以勝剛強,計事則剛強足以制柔弱,世之人睹事而不明乎德,故所謂強者常至於與死為徒也。一本作強大處下。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明皇曰: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河曰:天道暗昧,舉物類以為喻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明皇曰: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河曰: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河曰: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也。○雱曰:天道任理,故均。一本補作與。  人之道則不然,  河曰:人道則與天道反也。○弼曰: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唯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  明皇曰:天道平施,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河曰: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雱曰:人道任情,故不均。  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明皇曰: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乎?獨有道者能爾。○河曰: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雱曰:有道者與天合道。一本雲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明皇曰: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河曰:聖人為德施,不恃其報也。  功成不居。  明皇曰:推功於物,不處其成。○河曰:功成事就,不處其位。○雱曰:一本居作處字。  其不欲見賢耶。  河曰: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名,畏天損有餘也。○雱曰:恃為處功則見賢,見賢則有餘,是招損之道也。一本無邪字。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  河曰:圓中則圓,方中則方,擁之則止,次之則行。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河曰: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  其無以易之也。  河曰:夫攻堅強無以易於水。○雱曰:水方圓曲直隨物萬變,而初不易已,此所以終能勝物也。夫玉石堅強矣,而持以攻物,有時而碎者,以其可易耳。一本雲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弱之勝強,  河曰:水能滅火,陰能消陽。  柔能勝剛,  河曰: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不知,  河曰:知柔弱者長久,剛強者折傷也。  而莫之能行。  明皇曰: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未有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河曰:恥謙卑,好強梁。○雱曰:得一者寡。一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  是以聖人言:  河曰: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河曰: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其社稷,為一國君主也。○雱曰:垢未若不祥之甚,故但為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明皇曰: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河曰: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有天下。○雱曰:聖人所以能柔弱者,體水以為德也。受垢不祥,其納污受辱之義乎,此可謂智者道爾。  正言若反。  明皇曰: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河曰: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雱曰:反於小知之近情,而合於大道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  明皇曰: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慾也。和謂調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慾,故日和大怨。○河曰:爨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  必有餘怨,  明皇曰:立教化人,不能無跡,斯跡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河曰:任刑者,夫人情必有怨及於良人也。○弼曰: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傷不復,故必有餘怨也。○雱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天下始有怨矣。既不能反常複本,而方乃以聯合歡,則怨必彌起。  安可以為善?  明皇曰: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河曰:言一人呼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也。○雱曰:意若為善,而不善之本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  河曰: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弼曰:左契者,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  明皇曰: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爾。聖人知立教則必有逵,有述則是余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靜,下人化之,則無情慾,不煩誅責,自契無為。○河曰:但刻契之信下,責人以他事也。○雱曰:左契取於人,右契取人,左無事而右主權,故古者分契之法如此也。聖人執左契不從事於物,而物自來合,吾應其合者爾。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然則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莊子》曰:以得為在人,以失為在己,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此之謂也。記曰:獻牛馬者操右契,蓋默者並券以進,是知左契乃受責者之所執。《史記》曰:操右券以責事。  故有德司契,  河曰: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弼曰: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後責於人也。○雱曰:下從事於物,而應物之合者。  無德司徹。  明皇曰:司,主也。徹,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則人自化。無德之主,則將立法以通於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河曰: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弼曰:徹,司人之過也。○雱曰:徹,通也,物物求通,其塞多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明皇曰:司契則清靜,立法則凋殘,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人君者,常思化淳於無為,不可立法而生事。○河曰: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者也。○雱曰:唯天無親,但善則與之,明天與聖人同道也。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河曰: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儉約不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弼曰: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吉也。○雱曰:小制國寡,聚民則淳厚,蓋國大民眾則利害相摩,巧偽日生,觀都邑與聚落之民,質詐殊俗,則其驗也。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明皇曰:什,仵也。伯,長也。此章明人含淳和,無所求及,適有人材器,堪為什件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河曰:使民各長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徵召,奪民良時也。○弼曰:言使民雖有什伯之一器,而無所用之,  當何患不足也。  雱曰:十人所共謂之什器,百人所共謂之百器。清靜之治,務使民各遂其生理,而不妄興作,終無連群聚眾之事,故雖器有什伯而不用也。  使民重死,  河曰: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  而不遠徙。  明皇曰:少思寡慾,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故不遠遷徙也。○河曰: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弼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路,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雱曰:樂生遂性,故重死安土無求,故不遠徙。無道之世,質薄事多,而利慾勝乎好生,末盛本衰,而貪求在乎分外,故觸刑陷險,如履平地,而車轍足邊交於四方,此亦亂之極也。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河曰:清靜無為,不作煩華,不好出入游娛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河曰:無怨惡於天下。○雱曰:民自足於性分之內,則無遠遊交戰之患。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明皇曰: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悚。反樸還淳,復歸於三皇結繩之用矣。○河曰:去文反質,信無欺也。○雱曰:事簡民淳,故無用文契。  甘其食,  明皇曰:不貪滋味,故所食常甘。○河曰:甘其蔬食,不思食百牲也。  美其服,  明皇曰:不事文綉,故所服皆美。○河曰:美其惡衣,不貴五色。○雱曰:甘食美服,無事而富也。  安其俗,  明皇曰:不飾棟宇,故所居則安。○河曰:安其茅茨,不好文飾之屋。  樂其業。  明皇曰: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河曰:樂其質樸之俗,不轉移也。  鄰國相望,鸚犬之聲相聞,  明皇曰:言其近。○河曰:相去近也。○雱曰:人遂其生,故繁息而樂。  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明皇曰:無求之至。○河曰:其無情慾。○弼曰:無所求欲。○雱曰:近而不交,無求於外也。此盡性之治,故民亦盡其性。竊嘗考《論語》、《孟子》之終篇,皆稱堯舜禹湯聖人之事業,蓋以為舉是書而加之政,則其效可以為比也。老子,大聖人也,而所遇之變,適當反本盡性之時,故獨明道德之意,以收斂事物之散,-而一之於朴。誠舉其書以加之政,則化民成俗,此篇其效也。故經之義終焉。楊子云為《法言》,亦終乎唐虞之言,蓋有法乎孔孟與此書也,然子云之說,誠得施於天下,亦何足以與乎聖人之業,可謂有其意矣,而言之過也。一本無使字。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明皇曰:信言者,聖教也。信實之言,不鈞於俗,故不美。○河曰:信言者,如其實。不美者,朴且質也。○弼曰:實在質也。○雱曰:信言要於道,道之出言,淡乎無味,何美之有。  美言不信。  明皇曰: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河曰: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弼曰:本在朴也。○雱曰:離道而語事物,故雖足以美淺聞之聽,而非至論也。且言者風波也,何以美為。  善者不辯,  明皇曰:善者在行,無辯說。○河曰:善者以道修身,不彩文也。○雱曰:言近指遠,不假繁辭。  辯者不善。  明皇曰:巧滯辮說,故不善。○河曰:辯者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辮口多言亡其身。○雱曰:言以明  道而已,要不煩,何用多說。孔子曰:辭達而已。  知者不博,  河曰: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弼曰:極在一也。○雱曰:極當在乎至微,何事於博。  博者不知。  明皇曰:知者了悟也,博者多聞也。○河曰: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真要也。○雱曰:溺乎事物之眾,而不能反約,愚之甚者,安在乎有知。  聖人無積,  明皇曰:積者執言滯教,有所積聚也。聖人了言忘言,悟教遺教,一無執滯,故云不積。○弼曰: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雱曰:聖道運乎無方,而我常無滯,故以至無而供萬物之求,積而有之,則所得鮮矣,安能大而化之乎,此明知者不博。  既以為人己愈有。  河曰: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已愈有德。○弼曰:物所尊也。○雱曰:為人者,施於事業以治天下也,因其勢而利之,則吾道不虧,而事業彌廣矣。一本為作與,非。  既以與人己愈多。  明皇曰:此明法性無盡。言聖人雖不積滯言教,然以法味誘導凡愚,盡以與人,於聖人清靜之性,曾無喊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河曰: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也。○弼曰:物所歸也。○雱曰:與人者,授之以道也,授人以道,如天生物,吾未嘗費而物日以伙。既雲無積,故又明其能贍足萬物,蓋唯無積,乃所以能足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河曰: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弼曰:動常生成之也。○雱曰:天者群物之宗,常以慈畜萬物,豈有害之之意,此明信言不美。夫天理常夷美於此,則害於彼矣。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明皇日:舉天道利物不害者,將明聖人之道施為弘益,常以與人,故不爭也。○河曰: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弼曰:順天之利,不相傷也。○雱曰:一氣自運,萬物必遂,聖人體大運以有為,行遲速於常度,豈有心於爭乎。夫唯如此,故於立言垂法,亦因時乘理,適可而已,非為辯也。然而終以此句者,誠欲體道德之說,莫尚於為而不爭。老子經意終於第八十篇,此篇總序其作經之意,亦由南華盡於莊子之死,而更有《天下》一篇,兼明道術之是非,以自積著書之跡。  道德真經集注卷之十竟  #1不:原本無,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補。  #2『有為』二字原脫,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注本補。  #3受:原作『為』,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釋音  櫰而羊切。蹙居月切。昧音妹。貸吐代切。螫失亦切。攫俱縛切。懷子壘、又子委切。嘎一邁切。蒂常音。難乃旦切。脆七歲切。辟音避。繟音固。恢苦回切。欄旖喬小YT音路。愈任與切。純杜本切。  後序  老氏之書,傳於世也久矣,其言微,其旨遠,而莫能極。學者非明白洞達。窮道德性命之理,未易測其津涯也。夫老氏豈欲為甚高之論,以取惑於世,蓋至道之極,窈冥昏默,雖聖人猶且不能名方。道術既散之際,苟不示其發髴,明其大略,則天下後世,有愚而不靈者,蕩然無所適,茫然無所守,不知大道之本原,而為倒置之民也。於是不得已強而為之言以明。夫道大焉,彌滿六合而無外,小焉,入乎纖介而無間,其玄則為眾妙之門,其粗則治家治國治天下,無乎不在。昔之為注者有三,曰河上公,日明皇,日王弼,夫三家之說,其間不能無去取,然各有所長,要其歸宿,莫非究大道之本。近世王雱深於道德性命之學,而老氏之書,復訓厥旨,明微燭隱,自成一家之說,則八十一章愈顯於世。然世之學者,以老氏為虛無無用之文,少嘗加意,陳言鄙論自以為得,殊不知大道之本,由老氏而後明,老氏之經,由數家而後知,非俗學者所易聞也。  太守張公,深達夫道德性命之理,以文章作人,以經衛訓多士,常患夫執經者不知道,乃命黌舍之學者,參其四說,無復加損,刊集以行於時,而廣其教,俾夫承學之士,知老氏之書非徒為虛誕之辭,極深研精,皆足以造乎至理,其真以治身,其緒餘土直為天下國家,則學者豈日小補之哉。迥承教下風,幸得以親炙,故祇請以書歲月,且不泯其傳。  時元符元年十月一日,前權英州軍事判官梁迥謹序。  
推薦閱讀:

「論去取」與「論教乘」(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注)
為什麼某些領導車可以不遵守交通規則?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26
道德婊是生活上的高危人群
如何看待 Fenng 微博中關於「吸毒」的言論?

TAG: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