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詩的意境
07-28
文字 〖〗 )「意境說」是我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詩歌理論。它比西方「形象說」的詩歌理論有更深的要求。它不只要求作品形象地反映出一幅具體的、同時也是綜合的社會生活畫面,使讀者有如見其人和如聞其聲的感覺;它還要求作品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使讀者有如歷其境和如觸其身的感覺。讀者從詩的意境里,可引發豐富的聯想,獲得「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效果。司空圖所謂「景外之景』』和「韻外之致」,皎然所謂「詩要有兩重意以上」,也都是從意境中得來的。 什麼叫意境呢?我以為詩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形象體系的完美結合,是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辯證統一,但不是「意」和「境」簡單相加。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的以意勝,如陸遊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曰,家祭無忘告乃翁!"有的以境勝,如王維的《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但不可能出現純寫意或純寫境的作品。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過「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區分。但所謂「無我之境"』,只不過隱去了詩人形象的出現而已。事實上,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一個作為抒情(或敘事)主人公形象的我在。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從字面上看,詩人的形象並未出現。而實際上,詩中所展現的一切都是通過詩人的親身感受描繪出來的。王國維指出:「文學之事,……意與境;者而己。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意與境渾』』,方是詩的上乘。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寥寥二十字,既展現了月夜靜寂的境象,又交融著詩人異地思鄉的濃情,千百年來,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讀者的審美共鳴。像這樣的詩,方是「意與境渾」的好詩。要怎樣才能夠創造出有意境的好詩呢?以下試談我個人的幾點體會。(一)意境是詩歌至高的藝術追求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以境界(即意境)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又說:「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深淺而己。」明朱承爵《存【】堂詩話》也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即瑩澈),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讀者不妨尋思古今名篇中最迷人和最動情處,身入其境,細品其味,就能解得什麼是詩的意境了。 、如溫庭筠詞《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此詞以清新、流麗見長。它寫女主人公一早起來梳洗打扮完畢,便興沖沖地獨自倚著樓欄望著江面,等候她丈夫乘船回家。但她足足望了一整天,直到太陽快落山了,卻連丈夫的身影也不曾望見。無怪乎她由喜轉悲,終於為之心傷腸斷了。開頭兩句,把場面交代得一清二楚,既無容貌服飾的描繪,也不用景物和風光作渲染,而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態被呈露無遺。接下去「過盡千帆皆不是」—句,兩把女主人公那種焦急等待的心情和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到再希望,由再希望到再失望直到絕望的複雜過程概括為七個字,既簡潔,又細緻、傳神。真不愧為創造意境的高手!又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千多年來,此詩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王世懋《藝圃擷酴》且推它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詩人初臨邊塞,行經高處,遠眺黃河。但見黃河迢遞於白雲間。其畫面之氣勢是何等雄偉!從中顯示出審美者的襟懷是何等壯闊!次句雖點出荒涼景象,但仍極渾融、勁健。末兩句寫羌笛吹奏出哀怨的《折楊柳》曲調,作為遠征絕域的詩人,怎能不為邊塞將士的凄苦而感到憂傷呢?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說:「此濤言恩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無論就境界或就涵義方面說,此詩都可謂取得了至高的藝術效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可見,意境是指某些優秀作品中出現的具有感人魅力和弓隊深思的藝術世界。它絕不是教條,絕不是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議論。在詩的意境中,既有「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恩格斯語),又有形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它除了具有西方文論通常說的「形象性」和「典型性」的要求之外,還強調著「意」的主導地位,突出「境」的感染力和啟迪作用。所以說:意境是詩歌的至高藝術追求。(二)學詩者通常經歷的三個階段一般學寫詩詞的人,通常要經歷三個階段。以我自己為例。當我讀初中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已從父、師輩處學會了近體詩的格律,也能做到文從字順,用詩表情達意了。如我在十二歲時寫了一首古絕句《贈某某同學》:「同窗未及半年久,各吐真情做學友。兄道於今返鄉去,欷欺賦別暫分手。」這當然不能算詩,因為它缺乏形象和意境,只能算是合律、押韻的順口溜罷了。這便是我學詩過程的第一階段。後來我多讀了一些前人的優秀詩詞,初步悟得詩要用形象,要用比興。在十七、八歲時,我模仿李白的《清平調》三首寫了三首絕句送給我喜歡的一位女同學,第一首是:「遙想當年識玉容,輕顰淺笑意偏濃。前身恐是司花女,曾在蓬萊幾度逢。」這首詩也有形容,也有比喻,算是比第一階段的順口溜要像樣一些。但它淺白、直露、庸俗、了無酴味。這便是我學詩的第二階段,離創造詩的意境還遠著哩!1945年秋,我進入廈門大學中文系學習。我有幸先後得到余謇(字仲詹)、林庚(字靜希)、虞愚(字竹園,又字北山)、黃典誠(字伯虔)等名師的多方點撥,初步理解好的詩詞必須創造藝術意境。1947年春,在詞曲習作課中我填了一闋《清平樂·鼓浪嶼》:「碧峰如染。渺渺波光遠。幾處漁歌依柳岸,四十四橋春滿。崇樓傑閣紛紜。干紅萬紫騰芬。偏憶水操台畔,將軍大樹常新。」作業發回後,我見余仲詹師在該詞上、下闋的結句下各畫了雙圈,意思是誇我這幾旬好。我仔細琢磨這幾句,悟得上闋結句勾畫出了鼓浪嶼的美妙境界,下闋結句抒寫出了對鄭成功將軍 的無限追思。算是初步觸摸到詩詞意境的創造了。今天有許多老同志初學創作詩詞,也難免要經歷這三個階段。但只要持之以恆,不斷向前賢的優秀作品學習,不斷改進,我相信終歸是能創造出詩的意境來的。(三)熔鑄意境的幾種手法熔鑄詩詞意境的手法多種多樣。這裡我只談四種,歸為「十六字訣」:情景交融,時空流轉,聲色兼備,虛實相生。先說情景交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必須學會融情於景,以景托情,做到情景交融,方能創作出好詩。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詞把春天的江南水鄉描繪得既色彩斑斕,又生機勃勃。開頭兩句寫景,景中見情。末三句寫漁翁,實即寫詞人自己。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悠然自得的情趣躍然紙上,對封建政治生涯的厭惡和對世俗的鄙視依稀見於言外。在一首總共才二十七字的詞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勝的風景,並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顯示在畫面里,其藝術功力之高,確不由人不嘆服。此詞之所以傳誦千古,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融情入景、以景托情,在情和景的結合方面有著獨特的創造。次說時空流轉。中國古典詩詞十分強調時間感和空間感。陸機《文賦》說:「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文心雕龍·神思篇》中也指出:「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譬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登上幽州台高處,眼前展現一片廣闊的空間;聯想起在這片土地上過往今來所發生的一切,由寥廓的空間感轉而為悠久的時間感,不禁發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浩嘆。時、空互轉,自覺出「天地之悠悠」,念往追來,更不免「愴然而涕下」了。正由於此詩時、空感極強,形成了一個闊大、悠遠的藝術境界,因此能引發廣大讀者的審美共鳴。孫洙推尊它為唐古詩壓卷之作,不為無見。又譬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詞人邊走邊看。就空間間言,先看天,後看地(山前);就時間言,先寫晴,後寫雨。時、空不斷流轉,詞的意境也隨之不斷更換。這正是中華詩詞的審美特徵之一。詩人要站得高,望得遠。胸襟要寬,思想要細。藝術上要力求多樣化。千變萬化才能寫出好作品來。再說聲色兼備。好詩要寫得有聲有色。詩人所創造的藝術境界,要能使讀者如見、如聞。它不僅要作用於讀者的視覺,還要作用於讀者的聽覺,甚至要作用於讀者的嗅覺、味覺、觸覺以至心靈的感覺。錢鍾書先生所謂的「通感",即指這全部藝術感覺而言。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就把一幅美好的春天風光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而且通過其藝術境界,你能感受到一位在窗內、門內觀賞景色的詩人正流露出他漂泊西南欲歸不能的失落心情。先說前兩句。統共才十四個字,就寫了鸝、鷺、柳、天四樣景物,而且點明鸝是黃的,鷺是白的,柳是綠的,天是青的。黃、白、綠、青交互映襯,色彩是多麼絢麗!還點明黃鸝成雙,白鷺成行。並點明黃鸝在翠柳叢中嗚叫,白鷺朝藍天之上飛翔。聲色兼備,生意盎然。這當然比一般靠堆砌形容詞的概念化描寫富有韻味得多。1997年10月,我寫了一首絕句《井岡山作》:「一路秋聲上井岡,丹楓金菊喜初霜。五龍潭底波光碧,欲挽清流洗濁腸。,』這是首即景口占的詩,卻不意受到許多詩友的誇讚。究其實,也是用聲色兼備的藝術手法去創造詩的意境,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最後談一談虛實相生。寫詩必須有真情。但真情不一定用大實話予以表達。凡成功的藝術作品都必須通過藝術虛構,做到有虛有實,虛實相生。句句都要求大實話,那是寫不出富有意境的好詩的。下面以拙詩為例。一次,內子自福州歸長沙。別後次日,我寫了一首絕句:「長是車聲轉轆轤,居家終日性成迂。夢中猶逐瀟湘雁,得飲長沙沙水無?」頭兩句所說確是實話。後兩句也表達了真心思念之情,但用的卻是虛構意象。「瀟湘雁」借代去長沙之內子,已非實寫;用「喝到長沙白沙井井水么」來問她是否已平安到家,更屬虛擬。因白沙井固然位於我們長沙住家附近,但我們家用的是自來水,從不曾飲用過白沙井水。可是如果用大實話改寫後兩句為:「夢中猶念劉芸子(她的小名),到得長沙家裡無?」就將使本不很精彩的詩作變得全不像詩了。又如2002年4月,我到了西子湖畔的杭州。正值先室75冥誕,,我寫了一首悼亡絕句:「七五年華競不存,心頭麗影語仍溫。何當共泛清波水,一葉蘭舟過鷺門。」開頭兩句說的也是實話。後兩句的意思是說:何時我們能夠同乘一隻蘭木小船,泛著清波門外的西湖水共赴東海之濱的廈門(一名鷺門)昵?這自然是不合「理」的胡話,乘船自西湖哪能航往幾千里以外的大海昵?正是這表面看似胡話的奇想,多少流露出一些思念亡妻的真情。如果用大實話改寫後兩句:「何時買得卧鋪票,一夜飛車到廈門?」那就根本不成詩了。王驥德《曲律·雜論》說:「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實際上何止戲劇如此!舉凡詩、詞、文……,莫不如此!詩中意境之佳,正以其能實以化虛,而虛以概實,做到虛中有實,虛實互用。張炎在《詞源》中論詞也說:「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詩人若一味用大實話寫作,而不懂得運用藝術虛構去表達更真實的思想感情,那是不足以言詩的。編輯:李瀛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意境美圖 竹林聽簫
※淺析《楓橋夜泊》中的意境美
※意境
※引用 【引用】古琴之意境
※唐七言律詩的「壓卷之作」,意境天成,千秋絕唱
TAG: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