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匱要略18】少白中醫在線收聽

奔豚湯方 芎 (二兩) 當歸(二兩) 芍藥(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生薑(四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以四服各一升計之。當作煮取四升。否則宜云溫服一升二合為是。其當日傳寫之訛耶。) 此平日陽明胃氣。少陽膈氣素壯。乍受驚恐。心陽既馳。而心血尤短。以致陽明少陽二腑之氣。同上而爭趨空處。而為奔豚之變症也。夫奔豚之義。原因北方亥氣。衝突上焦。故名。不知三焦臣伏之用。從上制中。從中制下者也。上氣因驚而虛。則上不能制中。於是陽明少陽之氣。就近而兩爭之。故氣上沖胸。亦如奔豚之象。故亦曰奔豚也。陽明少陽之氣素壯。則中有以制下。而少腹之氣。不能假道於胃與膈。而跳沖胸中。故方意絕不責下焦之有餘。而但以黃芩清少陽之膈。生葛涼陽明之胃而已矣。其三焦滋息之源。則又從下化中。從中化上者也。心血因驚而虧於上。則中吸旁吸胃與膈之精汁以自潤。陽明液傷。故腹痛。少陽液傷。故往來寒熱。以補血之芎歸芍為主。而以浮緩守中之甘草佐之。蓋浮緩。則托高血葯以上補心臟。守中。則持平血葯以還補胃陰。然後以辛溫之生薑。並填胸分之陽。以降斂之半夏。奠定二經之逆。殿之以甘李根之白皮者。甘李春花夏實。得少陽陽明之正氣。其根皮尤為升發生陽之路。是又欲升其下焦之氣。以中實陽明。旁入少陽耳。夫氣上沖胸。而見腹痛及寒熱二症。故知所沖者為少陽陽明之氣。以李根白皮升下焦之陽。故知其非腎陰之上動。百世而下。當有以余言為不謬者。 四條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心陽、心液兩虛。而招腎陰之上沖者也。故方意單責上虛。而不責下實耳。蓋以桂枝甘姜。補心中之陽神。而以芍藥、大棗。滋其心液也。余詳傷寒注。本條與傷寒之文小異。且方亦少更加桂一層。而其義則一也。 五條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俟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而用之。) 悸者。跳動之狀。與心下之虛悸不同。此條著眼在發汗後臍下悸六字。故知其欲作奔豚也。蓋汗為心液。發汗後則上虛。上虛而臍下跳動。是下焦將勻其有餘。以上赴空處之漸。故知之。但臍下動悸。是臍下之實者。當責也。故君淡滲之茯苓。以腎臟不可瀉。瀉膀胱之腑以瀉腎陰耳。桂樹嫩枝。辛溫而柔軟。具少火生氣之妙。甘草以浮之。大棗以托之。是使桂枝生陽之性。確乎在心肺之夾空。而填其上焦。如霧之氤氳矣。夫桂甘大棗。意在補上。而且降奔豚之上逆者。亦須憑高彈壓。水性下趨。況與茯苓先煮。則尤滲泄易下。恐失上焦之部位。故揚作甘瀾。以亂其下趨之性。使少少留連。以完全其補高治上之功用而已。真窮工極巧之方也。此篇當與驚悸門方論參看。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一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脈有倫類。盛則俱盛。衰則俱衰。此大較也。故凡診脈者。當取其既有太過處。又有不及處。則不及者自為病。而有餘者將乘之。而尤為不及者之病矣。即如其脈。關以前之陽部得微。關以後之陰部得弦。夫關前之陽脈微。則自胃脘上至胸中。其真陽卑弱而不能奮鼓。故病名曰痹。關後之陰脈弦。則自胃腑下至肝臟。其濁邪弦急而從上彈射。故症則見痛。所以然者。責在胸中陽位之極虛。故招下焦之上凌耳。二句。就主一邊說。即後文栝蔞薤白及人蔘諸湯。填陽之案也。關前應胸分。關前之脈微。故知胸分之陽虛而病痹也。二句是自注。所以知其為胸痹之故。弦脈。於臟為肝。於氣為陰。於邪為寒。於症為痛。病胸痹而心痛者。正弦脈以肝臟陰寒之邪。上乘陽虛之所致也。二句就客一邊說。即後文栝蔞薤白加半夏。及薏苡附子等湯。並烏頭赤石脂丸。兼責中下二焦逆陰之案也。此與腹滿寒疝第一條。寸口脈微弦。文雖同而大有分別。彼處之微弦。在寸口一部上見。蓋浮之得微。而沉之得弦也。此處之微弦。是寸口與關上。或下與尺中兩部分見。故三條曰寸口脈云云。關上脈云云。九條烏頭赤石脂丸一症。雖未嘗言脈。然就其症與方意細審之。又確為尺弦之候故也。又彼處心肺間。其無形之宗氣虛餒。與此處同。而胸痹一症。多在當心之膈膜。其有形血肉中之氣虛。故痹著而痛。且從孫絡而痛徹於背也。大概無形之宗氣。虛於大驚大吐。或憂戚所致。其病頓。略久而上不能御下者。則成驚悸。或便難而見吐衄等血。其不能提下者。又成半產漏淋。亡血失精諸候。並傳變為本門之胸痹者亦有之。當心之膈膜。其有形血肉中之氣。又虛於形寒飲冷。及傷心諸事者居多。其病漸而在心後之脈絡。故其曰心痛者。謂當心而痛。非心臟中之自痛也。 二條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短氣者。宗氣上虛。而逆陰湊之。則吸氣艱於深入。入淺則出亦淺。故殊覺短而不足以息也。寒則肺卷。熱則氣閉。俱能短氣。今外則似無病之平人。既無寒熱之症。則其所以短氣者。豈非上虛而邪湊之。以致氣機不能深入之故乎。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即第五條所謂留氣結在胸中者是也。故曰實也。上照前條之極虛。故使客邪逗留而反實。下伏後方之攻實。故用橘枳濃朴以散痞也。 三條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此言胸痹之全症也。喘息及短氣者。胸中之本氣虛。而胃邪實之。以致呼吸之氣不能深入遠出之義。肺氣逆。故咳。肺液與氣俱逆。故咳而且唾也。胸背痛者。胸中陰維陰蹺之脈。其孫絡與督脈。及陽維陽蹺之在背者相貫。其痛從胸透背。故胸背陰沁而切痛也。寸口二句。又即首條陽微陰弦而深細言之。蓋寸口為胸之應。沉為陽不能上鼓。遲為氣不能連續。是沉遲為微脈之根蒂。寸口外微而內沉遲。故知胸中之陽氣極虛而病痹也。關上為胃之應。緊即首條之弦脈。與傷寒之緊脈不同。傷寒之緊脈。因寒氣凝斂。脈從兩頭中縮而緊。其體常短。故曰形如轉索。轉索者。以中縮而緊也。弦脈之緊。因陰弛陽急。脈從兩頭扯拔而緊。其體較長。故曰狀如弓弦。弓弦者。以綳急而緊也。胸膈上虛下吸有力。以致中焦之氣奔之。吸張乘兩就之勢。故其脈數也。小緊數。猶言略略緊數之謂。蓋終不比有餘者之上射也。關上小緊數。故知胸病虛痹。胃以陰弛陽急之氣赴之。而致痛矣。夫胸膈象天。常喜輕清。薤白氣味俱薄。而性辛溫。薄則應在天之氣而走胸分。辛溫則能迎導其陽氣而發越之。佐以蔓生甘潤。而善於通竅之栝蔞。蔓生則走經絡。甘潤而通竅。則又能入絡脈。而行其陰中之氣矣。然後以浮緩之酒托之。取氣味俱薄之白酒者。一則以輕清應天。再則以少火生氣。將陽回春滿。從胸溫絡。而痹自愈矣。薤獨取白者。以白具上行之性故也。且南方種之以供蔬。嘗留白而就地刈之。不數天而苗長如故。則尤見其上行之最速者矣。此胸痹之正病正方。單責胸分之陽虛。而未責中下者也。 四條 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煎。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以四升日三服計之。當缺夜一服三字。) 胸痹二字。包上條之脈症在內。後仿此。前條之症。因胸中自虛。下吸胃氣。胃家本無上犯之意。猶胸中之謾藏冶容。誨其淫盜耳。故以填陽通氣之外。略無餘議下及者。此也。本條之症。胸中之虛未甚。卻以胃家之濁邪方實。以盛凌衰而貫注之。濁氣上浮而不下伏。故不得卧。且胸分虛而客氣上乘。猶之盜賊所經。於牆垣門徑之低小殘缺者。則一往趨之。心後之絡。外通於背。陽虛而痹。牆垣之低小。門徑之殘缺是也。濁氣從胸之心後而貫痹。故痛如在心。又從痹之絡脈而貫背。故痛徹背矣。於前湯中。減辛溫填氣之薤白過半。故知胸中之虛未甚。君平胃降氣之半夏而用至半升。故知以盛凌衰。為胃中之邪過實也。是此湯即第一條太過不及而兩責之者。蓋以栝蔞薤白本湯。責胸分之陽虛者十之三。加半夏為君。而責胃中之氣實者十之七也。岐黃論卧與不卧。明明說是氣伏於陰分。則神明收藏。故得卧。氣出於陽分。則靈醒發越。故不得卧。半夏粳米湯治之。覆杯即卧者。以半夏乘春發生。入夏將半。即歸根復命而苗便枯。故名。是聖人取半夏之性降。能伏其氣以入於陰分故也。佐粳米者。滋胃中之陰液以覆庇陽神。猶之衣被之用而已。李氏舊注。引甲乙本靈樞之意。而以半夏治不眠。謂半夏入少陽經。已乖仲景用在陽明之旨。至其謂為轉運陰陽之葯。陰陽得通。其卧立至。則平人之白日不欲卧者。其陰陽俱不通者耶。冤哉。 五條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濃朴(四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朴。取二升。內諸葯。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蔘湯方 人蔘 白朮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推薦閱讀:

【類經145】在線收聽
【類經156】在線收聽
【類經93】在線收聽
【類經47】在線收聽
【類經98】在線收聽

TAG:中醫 | 金匱要略 | 在線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