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漸悟的修行者

漸悟的修行者---漸頓兩種人身 2014-04-04 13:54閱讀:

X文:太橋旦曾堪布在《了義炬》中介紹了兩種修行者,一種是漸悟的修行者,一種是頓悟的修行者,還詳細介紹了對這兩種人的引導方法。接下來,我們將要講解的便是這兩種修行者,以及相對應的引導之方法。漸悟的修行者:對於漸悟的修行者而言,他們尚存在五種障礙:第一,雖然獲得了暇滿人身,但是對佛法、傳承,以及上師的信心不夠堅定,比較容易動搖;第二,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違緣出現或煩惱生起,對治還跟不上來,沒有作用;第三,智慧淺薄,對佛法的認識、對因果的存在、對三寶的信心等各方面還缺乏智慧;第四,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而改變信仰;第五,當聽到甚深微妙的佛法時,心中會產生恐懼感。關於這一點,我多說幾句,因為大乘佛法的內容太過深奧廣大,所以當漸悟的修行者聽到關於大乘的境界、離一切戲論的大法界、大空性等佛法之時,心裡就會接受不了,併產生恐懼感。漸悟的修行者之所以會有這五種障礙,都是因為他們在過去世里,縱然遇到了佛法,但修行不夠精進,認識不深,體證不高,因而這一世雖也成為佛教弟子,但這些障礙依然存在。那麼,漸悟修行者的這些障礙,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調伏呢?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親近上師。上師們各有各的優點,有些上師非常善巧隨和,有些上師非常直接嚴厲。譬如藏地有很多上師,一輩子都很嚴肅,總是面色冷峻,他們的修證很高,且不會由著你的性子,你願意聽自然好,不願意聽也要必須聽,這是他們度化眾生的方式;而隨和的上師則會選擇巧善的方式來引導弟子,比如你長得不漂亮他會誇你漂亮,年紀已經很大他會說你看起來很年輕等等,總是會說些讓人愛聽的話。漸悟的修行者對於具有善巧方法的上師,要盡量親近他,不離棄他,按照次第好好修行。如果能親近上師,上面所說的五種障礙就可以慢慢克服:第一,信心會比較穩固;第二,對治上能起到作用;第三,因為一直在上師身邊聽聞佛法,智慧也能被開啟,得到上師的加持;第四,得到善巧的方法和訣竅,便不會受到他人影響;第五,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有了上師的善巧引導,當聽到甚深微妙的佛法時也將不會產生恐懼。第二種方法:福慧雙修。對於修行者而言,福德資糧是必須擁有的,但如果對福德過度執著,那就是偏福;相反,如果不積累福德,僅僅學習一些關於空性的理論,就是偏空偏無。修行之人既不能偏福也不能偏空,不能偏有也不能偏無,就像鳥的翅膀,須要同時展開才能飛翔。在成佛的道路上,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便是鳥的雙翅,必須雙運修持才行,這就叫做保持中道。關於佛法修持的道路,分為兩種:一種是方便道,也就是福德資糧道,另一種是智慧資糧道。有了方便道就不會進入涅槃,有了智慧道就不會墮入世間,既不墮入世間又不進入涅槃的,那就是佛果。正如《普賢行願品》中說道:「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陀究竟圓滿之時,成就了兩種身:法身和色身。法身成就是佛陀自己大徹大悟的境界,是自利圓滿;色身成就是利他圓滿。色身又分為報身和化身,兩者都屬於度化眾生任運圓滿的事業。報身佛是為聖者顯現的,初地以上的菩薩要以報身佛來度化;化身佛則是為凡夫顯現的,凡夫必須以化身佛來度化。在佛法中,對於色身是否圓滿的界定,取決於方便道是否圓滿;對於法身是否圓滿的界定,取決於智慧道是否圓滿。當然,法身與色身並非完全獨立,而是合二為一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這是因為方便道和智慧道的雙運修持密不可分,最終達到的效果也是一體的,雖然又有各自的側面。小乘的聲聞、緣覺缺乏方便道,所以他們在涅槃之中享受,並不考慮眾生的痛苦,不利益於眾生,這也是缺乏方便道的過患。如果只有方便而缺乏智慧,就斷除不了我執,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說,對於漸悟的修行者們,不論是小乘、大乘還是金剛乘,務必要福慧雙修才行。那麼,要怎樣才能做到福慧雙修呢?我們所知道的六度,其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皆是屬於福德,也就是方便道,第六度般若屬於智慧道。月稱菩薩在《入中論》里是這樣形容的:「前五度如盲,般若為眼。」也就是說,即使具備了方便道,但缺乏智慧,也會像盲人走路一樣,前途充滿危險。以布施為例,即使布施了可以鋪滿地球的錢財,但如果缺乏般若的話,仍然脫離不了輪迴。更危險的是,如果布施時智慧跟不上,內心對於布施太過執著,這樣的布施很可能會變成惡業,反而成為墮入惡道的種子。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如果沒做布施,就不會生起傲慢心,但布施了以後,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比別人強,繼而生出傲慢之心,這時布施就成了提升傲慢的助緣,這樣的情況很危險。如果布施之時,了達一切如幻如夢,心中沒有任何執著——內不見布施的自己、外不見布施的對象、中間不見布施的物品——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三輪體空,如此,哪怕所布施的物品普通至極,也會成為福慧雙運的圓滿道。深入一點說,布施、持戒、放生、蓋廟等各類善行皆是表面上的行為,我們不能根據表面現象來判斷善惡,而是要看發心,看做善行時智慧是否跟上。我們凡夫雖然無法具有三輪體空的大境界,但最起碼,在行善時心要轉向佛法,發心清凈,這樣所有的善行也都是福慧雙修。第三種方法:次第引導。對於直指心性等比較高的觀修方法,是不便急於傳給漸悟者的。因為他們信心尚不堅定,對治還都起不到作用,智慧也很淺,對深奧的佛法會產生恐懼,若是這時傳觀修空性、直指心性之法,是毫無用處的。對於漸悟的修行者,觀修之時一定要注意講究次第,首先要親近上師,在次第的引導下,建立對三寶、對上師、對因果正確的信心,用對治來克服煩惱,慢慢圓滿福慧兩種資糧。(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0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董明珠把口無遮攔當成了率真,這正是朱江洪說的「修行不足」?
    安止定之舍
    人生是一場旅行,旅行亦是一段人生。
    修行就是遵從佛的教導,如實照做
    入禪後的快樂超越了男女之事?

    TAG:修行 | 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