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清明 | 追憶先賢 傳承家風
我與清明:忠孝文化
剛看到「ONE·文藝」推了一篇《家是那片血脈相連的土地》,每到清明,常常會連帶想到前一天的寒食節,接著是那位賢人介子推(有作介之推),然後就是我的家鄉:介休。
每個介休人從小深諳清明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無力站起。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深為感動,許諾將來重回王位必定大加封賞他。
十九年後,重耳如願成為晉國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重耳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帶著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下山,然而介子推早已看淡功名利祿不肯下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流轉千年,如今作為「清明寒食文化之都」的介休,每年清明在綿山上都會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人們口耳相傳的不僅是一個歷史傳奇,更多的是一份血脈相連、不願捨棄的忠孝文化。
慎終追遠 家風綿長
清明追憶先賢,亦是傳承家風頌揚公德的時節。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每個人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家風家教的文化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對中國人來說,「小家」和「大家」的關係歷來非常緊密。
通過閱讀祖輩與父輩的故事,了解一段自己已經淡忘或者完全陌生的歷史,能讓後輩更加感恩於今日,感恩於先輩。這對他們的成長、成熟和成功,將有莫大的啟迪和參考。
感謝天地自然賜予世間萬物,感謝祖先傳承生命,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只要懷有感激,清明可以剝離了悲悲切切,成為一個讓人心生暖意的節日。
家風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是家庭精神源頭的體現。良好的家風,對個人來說有助於立德明志;於國家而言,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關乎社會整體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仲秋報社。古人對天地、自然都充滿敬意,唯獨清明節,是古人對於「人」的尊重,對於生命的尊崇。也正因此,古人過清明時,既會洒掃先人之墓,也會郊遊踏青。這或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死哲學」的一種體現:生與死這兩個相悖的話題,在清明節這一天得到了並置。
推薦閱讀:
※這些沁人心脾的宋詞,美到令人心醉
※立法者要善於捕捉人心經驗(新論)
※如何理解「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
※看了令人心堵得慌的鴨綠江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