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天津之十二_天津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
坐落在街北入口處的官銀號,建於清朝,當時八國聯軍侵佔天津,建立很多銀行,清政府為了拯救經濟而建立了官銀號。這是新址。
坐落在街北入口處的「天津古文化街」石碑,源自天津薊縣上億年的古化石上,鐫刻著李瑞環同志的題字,與整修後的古文化街街景更加協調。
北街口有牌坊一座,其彩繪的形式是「煙琢墨石攆玉」式。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沽上藝苑」(面朝北)和「金鰲」(面朝南)。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自古以來水源豐富、水網密集,天津又素有「津沽」、「直沽」、「沽上」之稱,天津衛地域內有「七十二沽」。「沽上藝苑」表明古文化街所在地區為天津文化的發祥地,街中百餘家店鋪中古玩玉器、文房四寶、手工藝品、民俗用品等充滿了藝術氣息。
「金鰲」表明三岔河口原有金鰲,庇護著來往的船隻和船民,凡走過該牌樓的人,也會受到金鰲的保佑。
地面上還鑲有12枚自唐至清的古錢,其中唐朝一枚,宋朝兩枚,元朝兩枚,明朝三枚,清朝四枚,巨大而逼真。遊人經過此地,取「踏金踩銀」之意。
漫步古文化街彷彿置身其中,眼見彩幡高懸,青磚牆體古色古香,恍若隔世。其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小式建築,層高均為一、二層;街區走向自然曲直,錯落有韻;外檐建築尺度適中,商店鋪面長短有序,呈現出鱗次櫛比的古街效果。古文化街充滿了濃郁的古老味、文化味、中國味和天津味。商店的匾額楹聯特別精彩,那是數十位書法界名人的手筆。
以天后宮為界,以北稱宮北大街。
宮北大街上有一個地標:是一塊刻有「中國特色商業街」的巨石。
繼續向南,前方有一座過街樓閣,叫張仙閣。
天后宮前向東是天后廣場、戲樓。過了戲樓就是海河。
天后宮向南是宮南大道。
宮南大道上有一個典型地標:「槽船帆影」。它是槽船造型,兼做指路標。
再向南走,就是南牌坊,到水閣大街。
古文化街的許多店鋪門面檐下、枋間繪有一幅幅彩畫,這些都是開光清式蘇畫,大多是人物故事。其西側以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為題材,東側則以中國歷史故事、古代傳說以及戲劇名作為題材,並依照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順序逐一展開,使廣大遊客彷彿置身於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
「泥人張」彩塑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有一定的聲譽。「泥人張」--張長林,字明山,生於1826年,卒於1906年。他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平,又飾以色彩、道具,形成獨特風格。其傷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優美、神情生動,酷似真人,成為民間藝術奇葩。張明山把技藝傳給了兒子,兒子又傳給孫子、曾孫等,張氏祖孫幾代一直繼承著這門手藝。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張」第4代張銘主持,培養了一批彩塑藝術人才,使這一藝術不斷發展和創新。郭沫若同志曾賦詩盛讚:「用泥造人始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一條古文化街上竟然有三家掛著「泥人張」招牌的店鋪,且三家店鋪前的和合二仙形態迥異。這應了郭沫若同志的詩:「用泥造人始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泥人張世家是泥人張的後人開的,是長子長孫。
一進店裡就能看到6張傳人的照片;。
店中標價2萬8000元的泥人張作品:鎮宅鍾馗
店中標價29萬4000元的泥人張作品:惜春作畫
「泥人張塑古齋」是泥人張的嫡系傳人開的,但不是長子長孫的店。
「泥人張彩塑工藝品店」據說是旅遊局開的,也賣其它作者的作品。
在通慶里還有一個「泥人張美術館」,這與「泥人張世家」是一家的。
不知是因為「泥人張」太紅,古文化街上還有不少「XX張」。
果仁張,中華老字號食品,歷經四代傳人,屬宮廷御膳食品,被賜名為「蜜貢張」。這果仁張早在170多年前就是宮廷御膳,是專供皇上吃的小食品。果仁張的創始人叫張明純,曾任清宮御廚,最初因為他做的蜜供色澤純正、甜而不膩、清滑爽口,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愛而名聲大震,御賜「蜜供張」。到了果仁張第三代,宮廷御廚走出宮門,來到民間創立「果仁張」。
崩豆張傳統產品始源於嘉慶年間,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創始人張德才在宮中御膳房供職,專職製作乾果、豆類小吃。嘉慶年間,第二代傳人張永泰子承父業,在宮中製作出口味、色香獨特的「糊皮正香崩豆」、「灰皮素香果仁」、「七美香瓜子」等多種酥、甜、香、咸及加餡崩豆七十餘種,由此得名「崩豆張」。
清朝光緒年間張家祖輩在梁家嘴一帶(現為紅橋區區域)生產皮糖。直到20世紀初由張家第二代傳人張均先生接管,他綜合了天津劉記和業記皮糖的特點將皮糖技術推進了一大步,人們俗稱該皮糖為「皮糖張」皮糖。
皮影張
樂器張天津樂器張琴行,專業提供各種琴類樂器,是天津著名的樂器店,在天津琴行屆有著響亮的知名度。
楊柳青年畫是中國名氣很大的民間木牌年畫,始創於明代崇禎年間,清代雍正年間逐漸興盛。楊柳青年畫的產地,並不只是限於天津城西的楊柳青鎮,當時附近方圓數十里的村子,幾乎「家家都會點染,戶戶全善丹青」。楊柳青年畫是在宋元繪畫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並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表現手法,表現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願望。其中,尤以反映各個時期現實生活、民俗風尚和歷史故事見長。解放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先後成立了楊柳青年畫合作社和楊柳青畫店。1960年,周恩來總理視察了楊柳青畫店,對於楊柳青年畫的創新精神,給予很大的鼓勵。
通慶里兩側的房屋始建於民國初年。青磚灰瓦,木廊漆柱,中西合璧式的兩層樓院。十個獨立的院落,各有各的清雅、幽靜與古樸。進入巷口,抬頭就可以看到一個蝴蝶狀的鏤空木雕,這個木雕就是通慶里名字的由來:「這個木雕寓意著通達吉慶。通慶里也是由此得名。
走在通慶里可以看到,整個建築是二層的。但是獨獨在東西兩側的地方,各有一個三層的過街樓。這個過街樓有個傳說,因為當初通慶里是卞家的宅院。可以看到過街樓的方位是一東一西,他的說法就是站住兩頭把住東西。「東西」在中國人眼裡有財務之意,那麼他就是站住了兩頭把住了錢財。還有其它衍生出來的說法,一個是起到瞭望哨的作用,因為這麼大的宅戶需要家丁看家護院,這個瞭望哨可以俯瞰通慶里的全巷。再有一種說法,因為通慶里當時是磚木結構,為了預防火災,所以建設了高於通慶里的建築。還有一種說法是三樓是供老爺納妾續賢之用的。」穿行這條衚衕的人們不禁要遐想它的過去、它的故事。近百年的建築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幾乎忘卻了它的存在和一段說來很有趣的傳說。
走在甬道里都會看到地上有印有哦「通達吉慶」四個字的純銅的井蓋。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四個字無論怎麼念都是非常吉祥的。像「吉慶通達,通達吉慶,通吉慶達」無論怎麼念都是非常利。
在通慶里東側的這個口看到兩邊有壁畫,這個壁畫是整修之後加上去的。面向東側在左手邊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路河督運圖》,它體現的就是當時天津督運糧食的景象。畫上這幅橋的位置正好是古文化街南邊的東浮橋,現在也叫「金湯橋」。以前之所以叫東浮橋是因為當時是一條條小船搭建起來的。在古文化街對面以前就是糧倉。南糧北調的糧食在這裡會擱置一段時間再北上。
在它的對面是一幅非常有名的楊柳青年畫,叫做「黃大門」。之所以叫做「黃大門」是因為在這幅年畫中間有一戶人家的大門,在原畫中這個大門的黃色的,所以叫「黃大門」。它體現了天津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年時候的習俗。從這邊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一直到畫的另一頭就是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景象。可以說通過這幅畫就對天津的民俗有一個很深的了解。
臘月二十三祭灶
西側入口的四幅浮雕:
文明娶親浮雕:該浮雕是根據楊柳青年畫《文明娶親》刻制而成。描繪的是清末民初天津衛居民結婚娶親的情景,畫面上有"八抬大轎"有"洋馬車",反映了清末民初市井民風。
天津衛俏皮話寫真浮雕:該浮雕所表現的是天津衛的俏皮話,將俏皮話的"皮象"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只看出了:「小娃兒放火炮——又愛又怕」、「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不蒸饅頭——爭口氣」、「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踩高蹺浮雕:該浮雕描繪了當年天津衛的高蹺隊出"皇會"的情景。
鬧龍舟浮雕:該浮雕以天津衛早年紀念屈原投汨羅江而死後,人們為了尋找屈原在河裡"鬧龍舟"的宏大場面為背景,描繪出了天津海河三岔口一帶景色。
通慶里有十個獨立的院落,各有各的清雅、幽靜與古樸。招租後有茶園、泥塑、風箏、書法等院落,只是里巷在多數時間還略顯冷清。
3號院則為海雅茶園,門前范曾先生手書的對聯「何處尋江左詩雄津門聖手,斯樓有黃山曉霧阿里清風」古意深邃。
4號院入駐泥人張世家美術館。
5號院梅府家宴
其它院落十分冷清。
出了通慶里,是將近600年歷史的道教聖殿——玉皇閣。關於它的始建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有史料記載的就是,明宣德二年。原來的玉皇閣是一個建築群,有山門、牌坊、大殿、配殿一系列的建築,可是由於年久失修,加上戰亂頻頻,所以現在保留下來的就只有他的主體建築清虛閣,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玉皇閣。它是天津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木結構樓閣,裡面還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彩繪。在閣頂前檐先下懸著的匾額上「清虛閣」三個字,就是康熙四十年秋,康熙的五弟恭親王常寧所寫的。玉皇閣居高面河、疏朗開闊,原來每年重陽節的時候,市民們都會來此,登高望遠、憑欄遠眺。
玉皇閣的後面展示的奇特石頭——蝦米石。據介紹,蝦米石產於天津市薊縣燕山山脈,是中上元古界疊層石的一種,由生物作用(主要是蘭綠藻和細菌)和沉積作用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生物沉積結構。從外部形態看,在灰色的石頭上呈現出蝦狀的清晰圖案,在垂直剖面上的形態呈現出酷似蝦在水中游來游去,栩栩如生,異常逼真。
天演廣場,前面的這個銅像就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嚴復先生的銅像。
嚴復先生生前所居住在旁邊的大獅子衚衕當中,而著名的《天演論》,也是他在我們天津這裡翻譯而成的。銅像旁邊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兩句話也是《天演論》中的精髓,也被賦予了一些政治意義。我們腳下的大紅字就是天演廣場這四個字。
天后廣場,這裡以天后宮得名。天津的天后宮與福建的湄洲媽祖廟、台萬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世界三大媽祖廟。天后傳說,確有其人,她叫林默是宋代福建人,她生長在海島,習於水性。常渡海救助海上遇險的漁民,最終不幸被颱風奪去了年輕的生命,死時年方27。又相傳,在其死後顯靈救助難民的事情時有發生,於是海上的富商紛紛拿錢修建媽祖廟,祈求渡海平安。關於天后的傳說起初只流傳於浙、閩一帶,後逐漸被官府承認,宋朝時先後被封為「靈惠夫人」、「靈惠妃」元朝時被封為「天妃」,到清朝時候才被封為「天后」可見封號逐步加升。天后宮始建於元代,以後各朝各代均多次重修加固。我國寺廟大多坐北朝南,可是,天后宮卻是坐東朝西的,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海河通渤海,是漕運中的必經之地,人們祈求海神天后對航行的庇佑,就在海河西岸建起了天后宮,廟門朝東,直面海河,也就為了方便信民在海河上對媽祖搖拜,來求得庇護。
裡面是「天津民俗博物館」,可惜時間不夠,沒有進去欣賞。
門前有一對麒麟。
這小麒麟非常可愛!
在山門前面的兩個幡桿,大約高26米,是明清遺存下來的文物。最初在上面高懸著紅燈,為往來的船隻指路引航,相當於燈塔的作用。
對面的戲樓是天津最早的戲劇演出場所,戲樓是木結構樓台式建築,坐東朝西,東通海河,西向宮前廣場,上面是戲台,下面是通道,還可以過馬車。一開始是為了答謝天后的護佑所建的。每逢天后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和過年過節的時候這裡香火旺盛,而且會舉行皇會,非常熱鬧。
天后廣場上,有楊柳青年畫館等特色店鋪。
兩邊還有賣茶湯、畫糖人、捏麵人的攤位,可謂是好吃好玩兒的都有,而且都具有濃厚的天津特色。
民間藝人,藏龍卧虎,只要你在攤位前站一會兒,栩栩如生的泥塑像就完成了。一問才知,老闆沒進過藝術院校,手藝大多是家傳的。
糖畫由「吹糖人」發展而來,除了手藝,就看熬糖的火候了。請看右上角,立體的螳螂。
天津人稱這種手藝為「捏麵人」,麵塑來自農村,民間藝術和民俗的傳承,在我們這一代要是斷了檔!對不起先人也對不起後人。
大米面做的蒸糕,天津人過去叫它「熟梨膏」,加在上面的果醬是鴨梨熬制的果醬而得名。放在模子里,烝兩分鐘就熟,現在的果醬除了鴨梨漿還有十幾種各種口味的果醬。圓形的大米托,上面頂著五顏六色的果醬,形似好利來微型蛋糕。
古文化街有許多特色的商店。
高級的撣子一把一萬多元,百十隻雞脖子後的那一撮毛才能做一把撣子,手柄是紫檀木的。這樣的撣子誰捨得使用?已經變成是工藝品了。
龍嘴大銅壺,天津的一種小吃,名叫「茶湯」用這把壺裡的開水沖熟的。幾十種原料再加上各種配料,4元錢一碗。也算天津特色小吃。
各類剪紙,品種齊全,尤其是四大名著以及歷史、人物、花鳥魚蟲的作品,令人叫絕。
各種編織,這種手藝稱「結藝」。
布藝,純手工活,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特可愛。作者大多是大媽、大嬸;靠手藝吃飯的人群。
聯升齋刺繡坐落於古文化街116號的「聯升齋」老字號,已經歷盡百年風雨歲月,踏進聯升齋,仿若被時空隧道帶回到「日暮堂前花蕊嬌」的年代,瞬間,便生出欲化作古時綉娘的念頭,在綾羅綢緞中,綉出屬於自己的優雅與浪漫。店內的一幅幅作品猶如凝聚了「東方美人」的優雅與精緻之美,驚艷四座,駐足其間觀賞,確有美妙絕倫,眼花繚亂之感。 中國四大名綉中,以蘇綉為首,聯升齋在創辦之初便與蘇綉「結緣」,傳承了蘇繡的精湛技藝,刺繡方面以製作彩轎、新娘服飾、百子圖等為主,至今這些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古董仍然保存於楊柳青博物館。1989年,現任老闆吳慶城下海經商,後來買下了「聯升齋」商鋪,此後聯升齋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刺繡形式,大膽創新,將名人字畫引入刺繡,使刺繡成為值得收藏品鑒的藝術佳品。
古文化街上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店。「天津三絕」之一: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麻花最正宗,秉承傳統工藝的百年老字號麻花老店。
古文化街上的狗不理包子鋪。 「天津三絕」之二:
「天津三絕」之三:耳朵眼炸糕。清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
別具一格的路標。
時間關係,以下景點沒有進去。 名流茶館,茶館面積350平方米,有200個座位,內部裝飾典雅,格調以傳統的中式裝飾為主。多功能的舞台音響、燈光,能適應相聲等多種曲藝門類表演,堪稱天津曲藝茶館的「旗艦店」。周一到周五及周日的下午2點到6點,是戲曲名家名段欣賞,每周都會有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來這演出,周六下午2點到6點是相聲表演。每天晚上7點半相聲演出開始,時間大概兩個半小時;傳統的、現代的相聲妙趣橫生,包袱不斷。周六、周日兩天增加上午早場相聲。
「北方賭石城」
南口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津門故里」(面朝南)和「晴雪」(面朝北);「津門故里」解釋:「津門」是天津的別稱,「故里」是老地方的意思,「津門故里」就是天津衛的老地方,有天津衛的發祥地之意。
「晴雪」解釋:「晴」是天氣好的意思,「雪」有「洗」的含義。「晴雪」是剛剛下完雪後的景色,晴空萬里的天空,遊人如織的街面,比喻人的心情非常純真,彷彿被洗滌了一樣,到這裡為天后娘娘進香,為今後的好日子祝福。
地面上鋪裝的是十二生肖的圖案,它體現了中國幾千年來以「十二生肖」紀年的傳統民俗,意寓古文化街一年十二個月月月人財兩旺,與北口鋪裝的銅錢圖案遙相呼應。
緊靠古文化街(東邊)的這座橋名叫「金湯橋」,原來是一座鐵橋,現在是一座玻璃製成的景觀橋。腳下是透明的,鋼化玻璃的承重是經過計算的。這座橋是1949年解放天津時解放軍兩路兵馬會師的地方。
這是當年解放天津的坦克。
大炮
雕塑,向英雄的解放軍致敬!
推薦閱讀:
※你認為是否是文化缺陷扼殺了「中國喬布斯」?
※第1372篇 紅山文化東拐棒溝C形玉龍的工藝試析2
※天機如何泄露:中國占卜的江湖與道義|文化縱橫
※下聯:詩題寺壁名留芳,如何對上聯?
※泰山世界文化遺產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