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落寞歲月:雍正那些不為人知的兄弟們
除了怡親王允祥備受雍正的恩寵外,和雍正爭奪王位的兄弟基本上都遭到了嚴厲打擊。下面主要看一下雍正其他兄弟的情況。 先說三阿哥允祉。在當年隆科多宣讀遺詔的時候,允祉是首先向雍正叩首的,但由於允祉在康熙晚年也受到重用,雖然他沒有什麼政治上的野心,但雍正即位後對他還是有所防備的。
除了打擊允祉身邊的人外,在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送康熙的梓宮到遵化東陵後,也曾讓允祉在景陵呆過一段時間,其目的大概也是在政局未穩的情況下,讓允祉遠離京城,防範於未然罷。 在雍正的前幾年裡,允祉作為雍正的兄長,倒是沒有受到什麼直接的衝擊,也沒有擔任過什麼重要的職務。不過,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時候,雍正派他的兒子弘晟隨同允礻我送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的靈龕回喀爾喀,由於允礻我的緣故,弘晟也在雍正二年(1725年)的時候遭到處罰,被革去世子之位。 雍正六年(1728年)的時候,允祉因追索蘇克濟(大臣名)銀兩並咆哮朝廷之上,加上替兒子弘晟求情一事,把雍正惹惱了,結果允祉被降為郡王,連弘晟也被宗人府鎖拿拘禁。雖然雍正在雍正八年(1730年)時恢復了允祉的誠親王爵,但在僅僅過了幾個月,允祉又因為犯錯而遭到雍正的嚴懲。 事情是這樣的,當年雍正最信賴的怡親王允祥不幸去世,允祉的十六弟庄親王允祿和大臣佛倫告發允祉在喪事期間經常遲到早退,而且毫無「傷悼之情,視同隔膜」,雍正本來就因為允祥的事情而傷心難過,聽了後更是火上澆油,結果不到半個月,雍正便老帳新帳一起算,將允祉定下12條罪狀,什麼「不孝不敬」、「希冀儲位」、「包藏禍心」等。表面上看來,這些都是大罪,但當時允祉已經年過半百,根本不具備什麼威脅,雍正這樣做完全是在借題發揮。因此,當大臣們主張將允祉處死的時候,雍正還是將之從輕發落,革爵幽禁。 允祉最後死於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日,終年五十六歲。到乾隆登基後,念在允祉和父親雍正是「兄弟之誼」的份上,將允祉的宗室身份恢復,並將其名收入皇家「玉牒」;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時候,又追封了謚號「隱」,恢復了允祉誠親王的爵位。允祉的大兒子弘晟後來則被釋放,但無官無爵,成為閑散宗室;另一個兒子弘景則被封為貝子,爵位由其子孫遞降沿襲。 五阿哥允琪的一生比較平淡,他在康熙時期就沒有辦過什麼大的差使,也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地方。雍正即位後,也就安排他討論處理了幾件宗室內部的事情,比如廢太子允礽的兒子弘皙封郡王后遷居鄭家莊的事情,另外就是奉雍正之命給同母弟允禟改名一事。總的來說,允琪的表現中規中矩,雍正也對他無可指責,他最後很平安也很平淡的渡過了他的一生。 巧合的是,允琪和允祉同日去世,都是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日,終年五十四歲。允祺的謚號為「溫」。「溫」的意思,既有「溫潤如玉似君子」的意思,也有「不溫不火」的含義。一個「溫」字,倒也概括了允祺的一生。
七阿哥允祐因為身有殘疾,從來就沒有參與過儲位鬥爭中的任何派別,有事情讓他做的時候也非常的認真負責,因此雍正在即位後不久,便封其為和碩淳親王。允祐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時候去世,終年五十一歲。允祐的長子弘曙曾經隨同允禵西征,後來也因此受到牽連,被革除世子之位。允祐的爵位則由另一個兒子弘暻遞降承襲。 十二阿哥允裪是定妃萬琉哈氏所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時候被封為貝子,在康熙晚年,允裪倒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太后(康熙的嫡母)死的時候,允裪便被任命為內務府總管事,負責皇太后的喪事。本來五阿哥允琪從小就是皇太后撫養大的,當時他見康熙也在病中,想替父皇料理喪事,但沒被批准。由此可見,在康熙的心目中,允裪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由於皇太后的身後之事處理得好,允裪後來被康熙派去管理八旗事務。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裕親王保泰之母(康熙兄長福全之妻)去世的時候,允裪再次被派去料理喪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是康熙登基一個甲子的紀念,當時允裪和雍正一起被派去盛京謁陵,不知道這次允裪有沒有乘機和雍正搞好關係。 康熙駕崩後,雍正知道允裪在處理喪事方面有一套,便還是讓他去處理康熙的梓宮事宜,後來在允裪也受封為多羅履郡王。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兩年(雍正二年,1724年),宗人府參劾允裪「治事不謹」,結果允裪連降兩級,從郡王降到了貝子。就在同一年,允裪後來又犯了錯,結果連貝子爵位也被削奪,降到了鎮國公的級別。 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怡親王允祥去世,雍正這才想起了一直閑居的允裪,恢復了他多羅履郡王的爵位。雍正駕崩的時候,後宮裡一片混亂,乾隆得知允裪善於處理喪事後,便又起用他來處理雍正的後事,並隨後任命他主管禮部和宗人府事務。在處理完雍正後事後,允裪被乾隆封為和碩履親王。 乾隆三年(1738年)的時候,乾隆密定的皇太子永璉夭折,乾隆很是傷心,最後還是讓經驗豐富的皇叔允裪去辦理皇太子的塋地事宜。同樣不幸的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時候,六十六歲的允裪唯一的兒子弘昆同樣早逝,當時弘昆的奶奶定太妃萬琉哈氏也還在世,這母子倆都一大把年紀了,真是傷心欲絕,欲哭無淚。乾隆自己也有過類似的喪子之痛,他破例親自到允裪府上看望,勸皇叔與太妃「以禮節哀」,並諭令按世子的喪儀處理後事。 考慮到允裪已無可能生育子女,乾隆便將自己的第四子永珹過繼給允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允裪的母親,九十七歲的定太妃萬琉哈氏去世,萬琉哈氏是康熙后妃中年紀最大、最長壽的(似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后妃),乾隆得知後很重視,說「太妃壽躋百齡,實為世所罕有」,命好生安葬。由此也可以看出,允裪是個大孝子。看來,康熙讓自己的后妃們在自己死後出宮到成年的子女府上就養,的確是一個很人性化的舉措。 六年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十九歲的允裪去世。也許是遺傳了他母親長壽的基因,他也是康熙的兒子裡面最長壽的一個。允裪死後,其爵位由永珹遞降承襲。
十五阿哥允禑是密妃王氏所生,他小時候倒是經常隨著康熙出巡,可惜兩次封爵都因為年齡的原因而沒有挨上(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封爵時他十七歲),所以在康熙死的時候,已到而立之年的允禑當時還是阿哥的身份。一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允禑才被封為多羅貝勒;四年後,晉陞為多羅愉郡王。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選定陵址後,派允禑去負責建造事宜。不巧的是,在第二年二月,允禑便突然病故了,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如此看來,允禑的一生無甚事迹,平淡收場,他的郡王爵位由其兒子弘慶遞降承襲。 十六阿哥允祿是允禑的同母弟,他看來似乎比他的哥哥要聰明能幹。小時候的允祿除了跟隨康熙出巡外,還曾在康熙的指導下,參與了《數理精蘊》(其內容主要是西方數學)一書的編輯,後來收入了允祉負責主編的《律歷淵源》一書。 在康熙駕崩後用黃輿運回宮的時候,雍正派允祿和允琪的長子弘晟負責宮禁安全保衛工作,隨後允祿又被任命為內務府總管事務,參與康熙的喪事安排。雍正元年(1723年)的時候,和碩庄親王博果鐸病逝,且沒有後代。雍正便讓允祿去承襲其王位,結果允祿走了大運,一轉身便成了庄親王。雍正對允祿還不錯,後來還為他專門擴建了王府,並委派他去管理宗人府事宜。 雍正五年(1727年)允祉的母親馬佳氏去世的時候,雍正因為和允祉關係不好,委派了允祿去代為祭奠。雍正八年(1730年),允祿在負責辦理怡親王允祥的喪事時,揭發了允祉遲到早退等事,結果導致允祉遭到革爵的嚴懲。 允祿似乎也一直得到雍正的信任。在雍正駕崩後,允祿被任命為四輔政大臣之一,在乾隆朝繼續得到重用,乾隆還特意加恩給予雙俸的待遇,並恩准皇叔在便殿「免跪拜」(他比乾隆大十六歲)。但是,雍正在給乾隆的遺言里曾提到,允祿這個人「遇事少有擔當」,意思是允祿做事情怕負責任。後來允祿又和自己的那些年齡相差不大的侄子們,包括弘晳(廢太子允礽之子)、弘昌(怡親王允祥之子)等人交往頻繁,被宗人府參劾為「結黨營弘,往來詭秘」,議請分別予以懲處。 乾隆帝覺得允祿這個人,「惟務取悅於人,遇事模稜兩可」,至於他與弘晳等人私相交結的事,乾隆早有所聞,只不過他覺得允祿「乃一庸碌之輩,若謂其胸有他念,此時尚無可料其必無。」而且,這些人在一起也不過「飲食宴樂,以圖嬉戲」而已,於是乾隆從輕發落,保留了允祿的親王王爵,但革去其親王雙俸和議政大臣等職,弘晳則被革去親王,軟禁在鄭家莊,不許其出城;弘昌革去貝勒爵位,其他人也一一受到處罰。 受到處罰後的允祿老實不少,後來還負責過禮部、樂部等事宜。乾隆八年(1743年)的時候,七十六歲的皇太貴妃(撫養雍正的皇后佟佳氏之妹)佟佳氏去世,因為這位皇太貴妃曾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時候短暫照顧過乾隆,因此乾隆對此頗為重視,特排允祿去料理其喪事。總體來說,後來的允祿也辦理了不少事務,基本上是盡心盡職,乾隆對之也比較滿意。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十三歲的允祿去世,謚號「恪」。允祿的長子弘普早逝,其爵位有長孫永瑺遞降承襲。
十七阿哥允禮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小時候也經常隨駕出巡,但在康熙死的時候,二十六歲的他也沒有受封過。不過,雍正很看重允禮(有人說允禮在儲位鬥爭中是雍正一派的,也有說是怡親王極力保薦的),在雍正元年(1723年)即封其為果郡王,並任命其為禁衛軍前鋒營統領,負責皇帝出巡的安全保衛工作。後來,允禮又擔任了八旗的管理事務,併兼任了兩個旗的都統。雍正能讓允禮去擔任軍職,可見其對允禮是十分信任的。 雍正二年(1724年)的時候,雍正說允禮「實心為國」,「盡心竭力」,「操守廉潔」,特授予允禮親王的待遇。雍正六年(1728年),允禮再次得到雍正的讚揚,並晉陞為和碩果親王,後來又負責管理過工部、戶部和宗人府事宜。 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時候,允禮出了一趟遠差,被雍正派去泰寧(今四川甘孜自治州乾寧縣)辦事。原來,當年大將軍允禵出兵西北後,將達賴喇嘛格桑嘉措送回拉薩,西藏局勢本已平定。但是,格桑嘉措只負責教務,很少顧及政務,結果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的時候,西藏上層人物發生內訌,格桑嘉措於雍正六年(1728年)離開拉薩,次年抵達泰寧惠遠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軍基本平息了西藏的混亂,格桑嘉措便決定返回西藏。為了表示對格桑嘉措的重視,允禮便被專門派去安排格桑嘉措的回藏事宜。 允禮這趟差路途艱險,非常辛苦,來回總共花了九個多月時間。回來後,雍正又交給他另一項任務,就是帶領寶親王弘曆(乾隆)等人辦理苗疆事務。不料就在當年,雍正便突然駕崩了,即位後的乾隆對允禮同樣給予了重用,他和允祿一樣,成為輔政大臣,並享受親王的雙俸、和便殿免跪拜等待遇。 可惜的是,允禮的身體在雍正後期便開始惡化,在乾隆即位不久便一直生病,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的時候,終於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二歲。乾隆對此頗為痛惜,由於允禮沒有子嗣,後來乾隆便讓他的幼弟弘瞻承襲了允禮的王爵。 二十阿哥允褘出生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比乾隆大五歲。康熙駕崩的時候,允褘也只有十七歲,當時還不太懂事。雍正四年(1726年)的時候,允褘被封為固山貝子,雍正八年(1730年)被晉陞為多羅貝勒。不過,允褘從小就比較懶惰閑散,從不肯吃苦,雍正提起這個幼弟的時候,也是恨鐵不成鋼,說他「人本庸愚,性復懶惰」。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時候,允褘被派去祭陵,允褘走到通州便稱病而回。過了一年,雍正又派他去祭陵,他就託病不去,雍正一怒之下,將他連降三級,從貝勒降為鎮國公。 乾隆即位後,恢復了允褘的貝勒爵位,並讓他帶領侍衛三十九人前去易州西陵負責守陵。於是,允褘便一直呆在這裡近二十年,慢慢打發這他守陵的落寞歲月,最終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死在那裡,也葬在那裡,終年五十歲,其爵位由其次子弘閏遞降承襲。
最後的四個阿哥,年齡和乾隆相當甚至更小,分別是二十一阿哥允禧、二十二阿哥允祜、二十三阿哥允祁和二十四阿哥允祕。其中,允禧和允祜都是出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這兩皇叔和乾隆乃是同年所生,而允祈和允秘這兩皇叔則比乾隆還分別小兩歲和五歲。 康熙離世的時候,允禧只有十二歲,他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時候被封為固山貝子,三個月後又被封為多羅貝勒,當年他只有二十歲。允禧之所以受到雍正的青睞,原因是他從小立志向上,勤奮好學,能力也比較強,後來雍正委派他辦理了宗人府等事務,還一度負責教與他同齡的侄子弘曆(乾隆)騎射課程。 乾隆即位後,允禧由貝勒晉陞為郡王,曾經管理過八旗和宗人府事務。由於允禧文化水平很高,後來乾隆又委派他纂修皇室宗譜《玉牒》。在康熙的這些兒子裡面,允禧大概是最有藝術細胞的,他在詩詞書畫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只可惜壽年不永,最後只活了四十八歲(死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而且身後無子嗣,乾隆便讓他的皇六子永瑢承襲了他的爵位。 允祜和允禧同齡,康熙駕崩後一直在用心讀書,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被封為固山貝子,雍正十一年開始辦理八旗事務,雍正十二年(1734年)晉陞為多羅貝勒。乾隆即位後,允祜被委派管理內廷武備院,後來在乾隆五年(1740年)的時候被派去管理看護清東陵,但允祜在那裡也沒幹多長時間,便在四年後去世,當時他只有三十四歲。允祜死後,其爵位由其兒子弘曨承襲,但傳到第二代便被奪爵。 允祁生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駕崩的時候他只有九歲。在雍正八年(1730年),允祁被封為鎮國公,直到乾隆即位後才被越級封為多羅貝勒。乾隆九年(1744年)允祜死後,允禧便接替了他的工作,繼續看護清東陵。從記載來看,允祁這個人辦事能力似乎不太行,因此經常犯錯,屢次被皇帝責罵,最後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時候,被連降三級成為鎮國公。一直到他六十八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時候,才被封為固山貝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允祁在古稀之年被複為貝勒,兩年後加了郡王的虛銜(只有尊號,不領俸祿)。又過了一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允祁病逝,謚號「誠」,終年七十三歲,他是康熙兒子裡面最晚去世的(相差了63年)。允祁的謚號「誠」頗能說明他的特點,其實就是老實人嘛。 允祁時候,其爵位由兒子遞降承襲,後代也沒有什麼出色的人物。 允祕是康熙的最後一個兒子,他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當時康熙已經是六十三歲,老來得子,很是疼愛。可惜允祕命不太好,他七歲的時候康熙駕崩,十二歲的時候(雍正五年,1727年)母親又去世,很是孤苦無依。雍正很同情這個幼弟,由此也對他特別關愛。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時候,允祕和雍正的兩個皇子弘曆、弘晝一起被封為親王,當時他只有十八歲,而且在第一次封爵時就直接封為親王,是康熙兒子裡面得到親王爵位里最快、最年輕的。 乾隆即位後,對這個比自己還小五歲的皇叔也很關心。乾隆曾親自過問允祕的學習情況,後因允祕貪圖安逸,還對其進行過訓誡;另外,有一次他和弘晝因為在皇帝食肉未畢就放下碗筷默坐,被乾隆批評為「失禮」。允祕的一生,位尊而平淡,主要也就做過些祭奠之類的事務,也短期管理過八旗和宗人府事務。他最後去世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終年五十八歲,其爵位由長子弘暢遞降承襲。 總的來說,康熙後面的這些兒子裡面,有才能的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平庸之輩,倘若是生在尋常百姓家,估計也就是平平常常的渡過一生罷?
推薦閱讀:
※通過面相預測兄弟數量與排行秩序
※天下奇聞 五兄弟共侍一妻 實行輪班制
※獅子為支配權大打出手 兄弟相殘毫不手軟
※王洪文倒台後,他的兄弟姐妹都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