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並不贊成「以德報怨」
孔子並不贊成「以德報怨」
《論語·憲問》中有這樣一句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看來,孔子並不贊成以德報怨,而是贊成以德報德或者以直報怨。
孔子認為,如果以德報怨,那麼以何報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所謂以德報怨,也許在孔子看來是一種道德綱常的淪喪。
那麼,「直」和「德」又有何區別呢?
在現代漢語里,「直」除了是一種漢字的筆形,表示與「橫」相對的「豎」,比如「橫平豎直」;除了表示一個勁地、連續不斷,比如:「一直走,一直哭」;除了表示爽快、坦率,比如「直爽、直言不諱」;除了表示把彎曲的伸開,比如「直起腰來」;除了表示不彎曲,比如「直線、直覺、直截了當、直觀」等意思之外,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公平合理」,比如「是非曲直、理直氣壯、正直」等。
而「德」呢?除了表示心意、信念的意思,比如「同心同德」;除了表示恩惠的意思,比如「德澤、感恩戴德」;除了表示一種姓氏;除了表示人們共同生活以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比如「公德、道德、德育」;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品行和品質」,比如「美德、品德、德性、德行、品德」等等。
以此來看,「直」與「德」有很大的區別。
我個人覺得,孔子之所以不贊成以德報怨而是贊成以直報怨,主要可能是因為,以德報怨是對惡行和惡德的縱容,甚至也是整個社會道德綱常淪喪的開始,而以直報怨才是綱常倫理的正道。
以德報怨的「德」,很明顯應該是「恩惠」的意思。以德報怨的意思,是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報答怨恨,這是對整個社會道德的公然嘲諷甚至蔑視,如果這不是一種心虛的表現,那就是一種自大的賣弄。與其說以德報怨是一種虛懷若谷,還不如說是另一種黑白顛倒的謀術。
以直報怨的「直」,似乎應該理解為「正直」、「公平」或「合理」。以直報怨是指用正直之道對待仇怨。
我國北宋時期,曾擢九經及第、官拜禮部尚書的邢昺在《論語正義》中疏此句曰:「言當以直道報仇怨」。朱熹在其《論語集注》中注此句曰:「於其所怨者,愛憎取捨,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明代的李贄在其《八物》中也說:「夫君子非無怨也,不報怨也;非不報怨也,以直報怨也。」清代的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中也曾感嘆曰:「夫以直報怨,聖人不禁。」
「揚州學派」的傑出代表,清代經學大師劉寶楠在其《論語正義》中解釋的最為明白:「凡直之道非一,視吾心何如耳。吾心不能忘怨,報之,直也,既報則可以忘矣;苟能忘怨而不報之,亦直也,雖不報,固非有所匿矣。」
可見,「以直報怨」,不僅是人們共同生活的準則和規範,是人之常情常理,也是整個社會綱常倫理能興旺延續的正道。
面對仇怨,我們不能施以恩惠,那是對惡人惡行的教唆與慫恿;而應該是心懷坦蕩,忘記它,取人間大愛、舍個人小憎,不要把別人施予你的仇怨之恨轉嫁到你所遇見的人身上,而應該是讓那仇怨因你而終,不再擴散。這不僅是真正的「直」,也才是真正的「道」;也只有這樣,惡人惡行引發的綱常式微,才有真正再度興起的曙光。否則,以德報怨,整個社會的綱常倫理會因此紊亂,整個社會的積怨也會因此累積更深,終有一天也許終會引發整個社會的倫理綱常傾覆。在我看來,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大公無私」,傳說中的大公無私,也許只不過是「公而忘私」罷了。
其實,今天的國人,不僅對傳統美德誤讀太多,也對傳統的治國經略誤讀甚多。這些誤讀,不僅反映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式微,也反映了國人對傳統優秀文化的不應有的芥蒂。也許當年北大的辮子教授辜鴻銘先生的擔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當年就曾預言: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終有一天會導致中華文化許多優秀傳統或精粹的傳承斷裂!
比如,《道德經》中的「道德」,與現在人們理解的「道德素質」無關,也許只是指「道」的準則與規範的證悟。比如,古人所講的「以德治國」,也許其實並不是指以恩惠來治國,也不是指以官員的品行或品質來治國,更不是指以信念或心意來治國,而是指以人們共同生活以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來治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也許其實只不過是同一個道理的兩種不同的表達。
推薦閱讀:
※這樣的政治正確,我舉雙手贊成
※「贊成與反對」無法真正讀懂馬克思
※安理會否決兩份涉敘草案 中國一棄權一贊成
※中央軍委一班人:完全贊成、堅決擁護憲法修正案草案
※60歲後,把這些話抄下來,受益終身!14億人都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