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鬧劇折射美國政治亂象(權威論壇)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08日 22 版)

美國民主黨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設點,鼓勵新選民進行登記。本報記者 陳麗丹攝

7月25日,美國民主黨總統提名大會期間,當地民眾在費城會場周圍集會,抗議金錢政治及社會不公。本報記者 張朋輝攝

10月19日,美國警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處大選集會場所外進行戒備。人民視覺

10月25日,美國猶他州普若佛開始美國大選提前投票,當地民眾排隊等候。人民視覺美國大選在11月8日的投票日進入最後衝刺階段。一年半的競選活動剝落了美式民主曾經的裝飾性,一場面向全世界的政治秀變成了政客之間的相互抹黑、攻擊。大選鬧劇引起美國民眾的憤懣和焦慮,也引發了專家學者對美國政治體制固有弊端的批判與反思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袁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美國研究所所長)彼得·卡斯托爾(美國華盛頓大學美國歷史和文化學教授)倪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達雷爾·韋斯特(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政府治理研究項目副主席兼主任)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抹黑攻擊何以實現選賢與能吳心伯:美國總統選舉的固有特色表現為民主、共和兩黨主導選舉,其他小黨如自由黨、綠黨都難成氣候;金錢主導選舉,競選成了燒錢大戰;候選人相互攻擊,抹黑對方等。共和黨的初選制度完全是黨員投票,缺乏黨內精英的協商和制衡,在美國政治極化加劇的背景下,越是持極端立場的候選人越能得到青睞,因此驚世駭俗的特朗普最終勝出。民主黨這邊,希拉里·柯林頓的特殊背景賦予她強大的政治與經濟資源,從而戰勝對手桑德斯。極化的政治生態導致立場極端的候選人脫穎而出,而金錢主導又使那些為大金主所青睞的候選人得益,在這種情況下,選舉已很難實現選賢與能的目標。袁鵬:2016年美國大選具有諸多新特點,如參選人數創紀錄;女性首次作為總統候選人進入最終對決,而且獲勝呼聲很高;非常規、非主流、非體制人物異軍突起,形成所謂民主黨的「桑德斯現象」和共和黨的「特朗普現象」;互相抹黑、人身攻擊貫穿選舉始終。這場選舉也很反常,兩位主要候選人都不受選民歡迎。特朗普在本黨大佬普遍不支持的情況下民意一路高漲,表明美國普通民眾的選擇同政治精英的偏好存在極大反差。希拉里也並非民主黨最理想的人選。這表明,當前美民主、共和兩黨都缺乏足以贏得民心的明星級政治人物,同時,民眾對現有體制、傳統政治人物極為不滿和失望,希望「改天換地」的心態強烈。彼得·卡斯托爾:大選中出現的民粹主義和反華盛頓政治情緒,也令人擔憂。民粹主義並不是新現象,反華盛頓政治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美國政治的一個傳統,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就是以華盛頓局外人的身份入主白宮的。但是,今年以桑德斯和特朗普為代表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同時打著反「政治正確」或者反華盛頓政治的旗號出現,並吸引了很多草根選民支持,這是很少見的。倪峰:這次選舉中,一大批政治的圈外人或邊緣人異軍突起。在美國政治中被傳統勢力忽視的草根階層帶著一種憤懣的民粹主義情緒強力地介入美國政治,使得選舉中各種極端言論大行其道,極大地衝擊了美國政治文化中所謂「政治正確」的底線,將對美國未來國內外政策的走向產生持久影響。面對草根的「造反」,傳統政治精英基本上消極抵制,這使得政治對立不斷加劇,美國社會可能因這場選舉而進一步撕裂。在長達一年半多的競選過程中,也很少看到理性的問題探討和像樣的政策辯論。相互抹黑成為這場選舉過程中從頭到尾的主旋律。此次大選是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環境下舉行。互聯網不光打碎了既往的政治運行規則,將隱藏在選舉背後的重重黑幕抖摟出來,還可能從深層上影響美國社會對自己政治制度的自信。金錢政治剝去美式民主裝飾倪峰:「金錢是政治的母乳」。據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31日,希拉里籌款近7億美元,特朗普籌款3億多美元,加上希拉里和特朗普8月、9月的最新籌款,兩人總數超過12億美元。不出意外的話,在最後的大選衝刺階段,選舉費用也將跟著衝刺,再創歷史新高。為獲得競選資金,候選人往往與大公司相互勾連,有的甚至和黑社會、不法分子乃至外國扯上關係。作為回報,政客要麼直接為捐助人安排政治職位,要麼推動國會通過有利於支持他的利益集團的法案。利用國家公器為特殊的私利服務,本質上就是一種腐敗。吳心伯:參選總統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一旦當選就必須回報主要的金主,這種利益輸送違背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特朗普自己有錢,希拉里很會撈錢,因此兩人的燒錢大戰比過往更甚。民主政治成了真正的錢主政治。金錢侵蝕的不僅是民主制度的根基,也是公眾對制度的信心。彼得·卡斯托爾:金錢進入選舉機器越來越容易,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富人的政治獻金更多,有更多發言權,這使選舉在本質上趨向不平等。很多候選人通過網路吸引小額捐款,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高大眾的參與,但同華爾街的錢相比只是杯水車薪。金錢政治的危害人人都明白,但遺憾的是美國沒有行動。達雷爾·韋斯特:20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決定,取消個人對聯邦候選人及政党參與競選活動最高捐款總額的上限。這意味著,美國富人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地向自己支持的政客捐款。這等同於拋棄了美國競選財務法律法規的精華,讓美國政治徹底被金錢操縱。制度上的漏洞導致各種利益團體可以通過操縱競選活動來影響大眾,為秘密政治活動創造機會,許多團體隱身在「社會福利」組織的外衣下滲透競選活動。這一切使得自「水門事件」以來推動政治透明度與問責的努力付諸流水。美國社會不得不面臨組織碎片化、政治參與度低以及選民受抑等多重惡果。選民看到大量金錢湧向政治,感覺到自己的聲音被忽略,失去了對政府的基本信任。袁鵬:金錢政治揭示出美國政治制度的深層問題:一是選舉制度,尤其是選區制度的僵化使得美國政治人物往往將地方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導致政治機器運轉低效;二是金錢與權力的聯姻導致金錢成為選舉獲勝的最重要條件。大選與其說是一場民主政治的對決,不如說是一場富人之間的金錢遊戲;三是受兩黨制的鉗制,第三黨優秀人物幾乎不可能擠上美國高層政治舞台;四是既有體制對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泛濫難以形成有效約束,反而深受其累。兩黨政治的極度分化及黨內政治的極度碎片化同時存在,使美國民主政治的根基受到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內外交困引起民眾焦慮不安達雷爾·韋斯特:兩黨的候選人都不受選民歡迎,深層原因依然在於這個極度分裂和極化的社會。下一屆美國政府面臨的最根本挑戰在於如何重振美國經濟,其本質是解決不平等的問題。當前,美國在教育、醫保和稅收等領域的政策偏愛少數人,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民眾的憤怒,以及在許多議題上對政府的批評,都是因為民眾過得並不好。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逐一審查各個領域的政策,反思如何能惠及大多數人。彼得·卡斯托爾:普通民眾大多對政治並不熱心,對選舉也越來越不耐煩。但今年很多年輕人都成為桑德斯的支持者,說明民眾並不是沒有參與政治的熱情,而是對傳統的政治運作及當前的體制很不滿。從投票率來看,今年是最難預測結果的一次大選,因為兩個候選人都面臨很多爭議。金燦榮:美國民眾在這次大選中表現得很不耐煩,主要是因為美國當前在國內外的處境都不好。在國內,面臨經濟虛擬化、實體經濟萎縮等問題,製造業回歸戰略也沒有成功;在國外,面臨恐怖主義襲擊、難民危機,以及美俄關係緊張等問題。兩位候選人都拿不出解決辦法,沒法重拾起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吳心伯:一些位於社會下層的白人不滿全球化導致他們自身經濟地位下降,希望通過選舉改變這一狀況,因此,鼓吹經濟民族主義的特朗普受到歡迎。但特朗普糟糕的形象和操守讓很多人大失所望。一些年輕人憤懣於權勢集團對體制的操縱和對既得利益的眷戀,因此支持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桑德斯,但希拉里戰勝了桑德斯,她作為現存體制的典型受益者和代表者,很難在當選後帶來人們所期待的變革。因此,很多人對這次選舉不僅不抱希望,反而對選舉的種種惡俗十分反感。大選不僅加劇了不同陣營之間的對立,更削弱了公眾對政治的信心。袁鵬:特朗普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體現出美國選民態度的微妙變化:一是對現有處境的極度不滿,尤其是對經濟狀況和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感到焦慮和悲觀;二是對現有政治的極度失望,美國選民寧願冒險選出非常規的領導人,也不願繼續在既有框架內忍受;三是對美國社會現狀的極度不安。當前,美國的非法移民、槍支管理、種族矛盾、地域差距、性別代際等問題層出不窮,民眾對未來滋生出莫名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四是對美國國際地位的極度焦慮。極化嚴重社會裂痕愈加深刻倪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各種矛盾在不斷累積,大多數民眾收入停滯不前,社會不平等問題日趨嚴重。整個政治體制卻對此視而不見,政治精英忙於利益爭鬥,國家機器在空轉,政府淪為政客的秀場。這表明,美國的政治體制對公眾的「回應性」在不斷降低,已進入「政治衰敗」階段。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政治體制並不能很好地解決社會利益和階層固化的問題,政治精英的著眼點主要是為自身攫取利益而不是普惠大眾,整個社會的焦慮感在上升,斷裂在加劇。兩位「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與近年來美國政治中愈演愈烈的「極化」現象有密切關聯。民主、共和兩黨的基礎選民都在向各自極端的方向彙集,這就導致了兩黨候選人的言論越來越極端,兩黨的基礎群眾對於對方的候選人都視同水火。彼得·卡斯托爾:美國兩黨制下,一直都存在黨派對立,但之前都有妥協精神,或者某一思潮和黨派佔上風,然而,當前似乎兩派力量接近,並且,黨派對立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治理,降低了華盛頓的效率。達雷爾·韋斯特:這次大選使得美國社會原本存在的許多裂痕愈加深刻。整個國家在多個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極化現象,使得政策層面的困境難以解決。袁鵬:美國最引以為傲的政治制度出了問題,著實「病得不輕」。如何醫治?可能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體制性、結構性變革。這樣的改革既需要兩黨的基本共識,又需要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都難以做到這兩點,美國的現狀難以有效改觀。這次選舉的結果可能不是重塑團結,而是進一步拉大兩黨分歧,撕裂美國社會。吳心伯:這次糟糕的大選表明,民主、共和兩黨對政治資源的壟斷和美國政治制度的封閉性,使得美國的政治生態每況愈下,健康的體制外力量難以進入。要治好美國病,就需要大刀闊斧的制度和政策改革,但由於利益和理念的不同,美國社會對此難以達成共識,也缺乏能夠凝聚共識、推動改革的領導人。總體而言,不管誰當選,未來4年都不會給美國人帶來信心和希望。(本報記者張朋輝、陳麗丹、暨佩娟、李瀟採訪整理)製圖:劉慧
推薦閱讀:

美國大選啟示錄(一):川普為什麼獲勝(2)
特朗普爺爺說完爸爸繼續說:如何強行「裝扮」身份營銷自己?
美國文化大革命樣板戲之二 《智取美洲虎要塞》
完美武器:俄羅斯網路襲擊如何入侵美國政治
感謝中國人民的好老師——特朗普

TAG:美國 | 政治 | 美國政治 | 折射 | 權威 | 大選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