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是改革的動力
07-28
蔡定劍【該文章閱讀量:938次】【字型大小:大中小】2009年將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9在中國本來是一個吉利數字,但在中國歷史上總是與巨大變革相伴隨。當然,如果以這種觀點來分析歷史,那就陷入歷史宿命論了。但是,從當今國內外的事實分析出發分析,2009年將確實會是一個艱難的年頭。嚴峻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將在明年突顯出來。經濟的衰退導致的就業率下降,與多年來積累的社會矛盾也會因此而加劇,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導火索,社會泄憤性群體事件將會上升。公民社會和部分知識精英將會進一步以各種方式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要求改革與不改革的思想衝突將更加劇烈。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政治領導層對政治改革可能更加謹慎。官方還會按現行提出的方針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這就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框架。十七大雖然有一部分內容專門談政治體制改革,但實際強調的政改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擴大有序的公眾參與。十七大報告多次提出公眾參與問題,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在基層組織中也要加強公眾參與,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中的作用等等。二是進行發揚黨內民主的改革,通過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下,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差額選舉幹部的辦法,等等。無論是十六大報告還是十七大報告,我們都沒有看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宏偉藍圖。以上作為官方主張的政治改革內容,在過去幾年有關部門和地方也進行了一些改革試驗。但是,改革的成效甚微,不可能也難以起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引領作用。比如公眾參與在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公共事務決策和城市規則等方面都有一些提倡和進展。但是,公眾參與是一種決策治理方式的變革,很難說得上是一種政治體制改革。再說公眾參與是一種以代議製為基礎,對代議制民主的一種補充民主形式。公眾參與需要有代議制民主的有效運作才能發揮其效作用。在黨內民主改革方面,一些地方進行了黨管幹部前提下,選拔、選舉幹部方式的改革。這種改革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而且也不太符合基本政治原理。如改革把政務官員與事務官員的選拔相混淆,政務官員是對人民負責的,本應由選舉產生,卻不去試行政治官員的真正民主選舉,而是拿出事務類官員來搞競爭選拔,而他們是應對政務官員負責的,需要的是專業性,不應由民意方式產生。可見,這些改革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權力結構的政治體制改革,而只是一些「小打小鬧」的治理方式改革。曾經高調要進行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廣東,也曾經成為社會關注和期待的焦點。廣東把深圳作為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地,曾提出了一些在基層人大代表中實行競爭性選舉,擴大差額選舉,開放社團登記的改革計劃。當然我們不會把廣東的思想解放和政改試點孤立地看成是廣東省領導人的偏好,而是反映了更高層領導在更根本問題上試圖改革的思考。但是,無論是廣東的解放思想,還是深圳的綜合改革試點,也似乎變得越來越低調了。政治體制改革正在遭受強大的抯力。不僅是深圳,而在前幾年地方進行的改革,如鄉村直選,鄉鎮長領導的公選,地方人大的改革探索,司法改革,都面臨著倒退的危險。為害怕民工的返鄉、大學生就業和各種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帶來的社會不穩定,有關部門正在更加強各種社會控制,反對改革的力量也明顯在加強,並挑起意識形態的爭論來抯止改革。這些都與政改的方向背道而馳,可見,2009年政治體制改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也不容樂觀。沒有危機不思改革,有了危機又害怕改革。這就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囚徒困境。如果把危機當挑戰、當動力,也許是新生。面臨危機時改革也許不是好的選擇。但是,與待到危機深重的時候再改革比,也許是明智的選擇。危機也許是一種壓力,會推動和觸發改革。古今中外很多改革都是在危機的推動下,進行較深入的改革,使社會起死而後生。否則,只能是加重危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攻堅
※中國古代的「大部制」改革
※說好的農業改革「二次飛躍」,是時候落實了
※不承認土地私有權很難推動改革
※醫者仁心:醫療改革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