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鋒:家庭教育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
07-28
家庭教育中,什麼是本,什麼是末?近日,「學生最喜愛的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楊海鋒時隔三年再次做客成長大講堂,這次楊老師延續了上次的主題,別讓孩子的教育「本末倒置」。經過三年的積累和沉澱,楊老師又有了更多關於家庭教育的體會和現場家長分享。 楊老師一上來先給大家說文解字,「本」就是根本,樹根埋在地底下,看不見;「末」就是末梢,樹梢長在地面上,看得見。人們往往會「捨本逐末」,把顯見的東西抓得太緊,而 忽視了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楊老師認為,家長關注成績沒有錯,但別忘了平易樸實的做人常識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只有根長好了,末梢才能更茂盛。 孩子不缺知識缺常識 「為什麼有些父母文化程度很低,也沒聽說過什麼教育理論,卻可以培養出很有出息的孩子;相反一些父母文化程度很高,也很重視教育方法,孩子卻不盡如人意呢?」楊老師的發問,讓現場的家長沉默。家庭教育不是專家才曉得的事情,實際上自古以來,教育孩子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通百姓也能做得很好。 現場,楊老師向大家展示了多幅豐子愷的畫,有的是大人在幹活孩子在一旁打扇,有的是一家人一起乘涼聊天,有的是老人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中國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人倫日用,這充滿人世溫情的禮樂風景,是最養人、最能給生命以安頓的。這些畫都傳達了一種意思——對家長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所謂己立而後才能立人。有些家長把自己整個生活的重心偏移到孩子身上,事實上孩子會壓力山大,究其實質很可能是在利用孩子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轉嫁我們自己的壓力。 家長不缺耐心缺信心 談到家長們普遍的焦慮情緒時,楊老師又拋出了第二個問題:教育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們如何證明:一個優秀的孩子,是我們把他教育好的,還是他本來就會好,甚至可能他本來會更好,我們給他拖後腿了呢? 亞歷山德拉和米婭是一對同卵雙胞胎,她們出生後不久就被不同的家庭領養,一個生活在挪威的小村莊,一個生活在美國的大城市。長大後當她們再次相聚時,養父母驚訝地發現,這兩個在完全不同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個性、脾氣、喜好等卻幾乎一模一樣。 這是楊老師現場給大家看的一段視頻。大量關於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後天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小得多。 《大學》里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楊老師還引用斯波克醫生一段話安慰家長,「當父母樹立起自信心,能夠自然而又放鬆地照顧寶寶的時候,就會收到最好的效果。即使會出點差錯,也比由於強求完美而過分緊張好得多。」 孩子不是橡皮泥更像橡皮筋 楊老師接著問大家:如果你種下一棵蘋果樹,沒有結出你想要的梨子,你會不會覺得這是栽培的失敗呢?顯然不會。而實際上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遠比蘋果樹和梨子樹之間的差異大得多。 我們常說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其實更確切的說法是孩子的彈性、生命的柔韌性很好。楊老師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孩子不是橡皮泥,可以讓你隨意塑形,而更像橡皮筋,當承受壓力時就會變形,當壓力消失時又會重回原形。 大量關於領養兒童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與養父母的相似性慢慢消失,而與親生父母的相似性則會日益明顯,我們可以在身邊觀察到父輩的兄弟姐妹,越到老年,他們的長相、脾氣、言談舉止會越來越像。 人在外力的作用下確實是可以發生改變,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母愛比戀愛博大、深沉得多,但畢竟還是一種外因,如果我們發現某個孩子發生了影響一生的重大改變,或許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外力最終轉化成了他自身成長的內力。而這種轉化本質上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它更需要家長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 互動 家長:孩子上三年級,家庭作業不是很多,主要是做作業速度很慢,經常出現做到11點多的情況,一直催也沒用。 楊海鋒:如果孩子已經儘力了,是因為他天生慢性子,你催只能適得其反,天性是很難去改變的。當然,也有可能孩子受環境而影響,比如家裡有太多分散他注意力的事情,大人的交談聲、電視機的誘惑等,這是可以改善的。 家長:孩子剛開始上學的時候怕孩子跟不上,孩子的媽媽對學習抓得很緊,成績也都不錯。我們開始放下心,不管他了,可一段時間後,孩子成績又下滑了,這時我們又決定孩子要選擇「圈養」。 楊海鋒:我覺得「放養」不是就此放手,而是放鬆。大家不要誤解了,我說讓大家放輕鬆,不是說讓大家放任不管,而是說不要糾結於「放養」和「圈養」這些問題,只要夫妻之間達成一致,用一種你們自己覺得舒服的鬆緊程度一貫地去做,就可以了,一會兒松一會兒緊不是很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熊孩子打人?你不教育你的孩子,總會有人替你教育他!
※明星後代是把雙刃劍 教育成敗只在一念間
※彭華勇:孩子愛打人,有攻擊性,80%是因為家裡有這個!
※家長辭去工作自己在家辦學堂教育孩子,這樣的行為算是違反相關教育法規嗎?比如剝奪了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等?
※如何在支教時開展性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