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極簡史丨我們是怎樣把七夕過成情人節的?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會日——「七夕節」,不知塵世中有多少紅男綠女也會像牛郎織女一樣約會。「七夕節」,常常被稱為中國的傳統情人節,可殊不知,傳統意義上的「七夕」其實跟「情人節」毫無關係,哪怕在民國時期,它也不是被當做「情人節」的。

我們是怎樣把七夕過成情人節的呢?一起來看看「七夕」的歷史吧。

漢畫拓片《四神天象圖》

說到「七夕」,不得不提織女和牛郎。

據歷史文獻記載,在遠古時代,

就已經有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了。

那時的人們,為了抵禦即將來臨的嚴寒,

每到農曆七月份便開始織布;

而有一顆星星每到這個時間,

會上升到一年當中的最高點。

於是古人出於對自然的敬畏,

以及生活和時間的實踐,

將這顆星星命名為"織女星"。

而牛郎星,它又名牽牛星,

古人與牛為伴,

牽牛之名飽含殷殷期盼。

古人用豐富的想像力,

將天際中的自然現象和人間的實際生活聯繫到一起,

逐漸創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很早,

具體產生年代已經無法考證,

現存最早的相關記錄來源於詩經。

《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但此時的「牽牛」和「織女」,

主要作為星宿出現,並沒有產生男女關係。

織女和牽牛產生情感糾葛的最早文獻記載,

是在戰國末期秦朝初年。

而那時所流傳牛郎織女的悲劇結局,

不僅影響了人民的民俗生活,

更是逐漸形成了七月初禁婚嫁的時間禁忌。

而七夕,據《物原》記載,

「楚懷王初置七夕。」

有可能在戰國時便存在了。

戰國時期雖然存在七夕的相關習俗,

但直到漢代才正式將七月七定為七夕節。

雖然「七夕節」正式出現了,

但其實在西漢中期以前,

民間仍是把「牛郎織女節」看成對時日的忌諱,

這一點從當時的巫術中便可看出。

《淮南萬畢術》

「赤布在戶,婦人留連。

取婦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燒為灰,

置楣上,即不復去。勿令婦人知。」

當時的人們仍將七月初七看成是一個別離的日子。

兩漢時期,是七夕節發展的關鍵時期。

七夕從天文點轉向歲時節日,

最關鍵的習俗「乞巧」也形成。

「乞巧」起源於漢代宮中。

據《西京雜記》記載,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這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鬥巧的習俗同樣起源於漢代宮中。

據描述,在七夕這一天,宮中的宮女們會聚集在開襟樓上,大家一起學習穿七孔針來乞巧。其中一個叫徐婕妤的宮女能夠把生的蓮藕雕刻成各種各樣的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看見了很喜歡,在晚上的時候就把這些東西放置於宮中的桌角上,要求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鬥巧』。流傳最廣乞巧遊戲是「對月穿針」、「穿針乞巧」,這種遊戲是要求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用綵線穿七孔針,看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能乞到的巧越多。

「七月七,曬棉衣」的習俗也開始於漢代。

據記載,漢宮中太液池的西邊就是漢武帝的曝衣閣,他在七月七日這天會命宮女上樓晒衣物。關於漢代七夕節習俗的記載儘管有些零碎,但是也足以看出,七夕節中最主要的民俗活動——乞巧已經產生。

至此,七夕節最主要的民俗已經形成,

七夕已經具備節日的特質。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七夕節得了更大的發展。

牛郎織女故事情節進一步完善,

並與七夕節俗相互融合,

七夕原有的禁忌意義完全消失,

成了欣賞天庭歡聚、乞求人間幸福的吉日。

七夕在魏晉時期有曬書習俗。

據記載,《世說》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晒衣服,隆乃仰,出腹卧,云:『曬書。』」

魏晉時期也形成七夕食俗。

相關最早的記載是晉周處《風土記》:七月七日是個好日子,這天的飲食也不同於以往,北人會吃湯餅。湯餅又稱「不託」,是一種經水煮過後的面塊等簡單的食物。唐宋時期,七夕食餅又出現了變化,《唐六典》記載:「七月七日加斫餅,並於常食之」。南宋時期,人們在這天主要吃精細的千層餅和油酥餅等。

到了唐宋時期,七夕節俗活動盛行。

不僅各種文獻上有記載,

唐玄宗甚至在宮中建了一座乞巧樓,

宋太宗也下過一道鼓勵人們歡慶七夕的詔書。

同時,這個時期,

也湧現出很多頌揚牛郎織女的詩文。

例如,杜牧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白居易《長恨歌》也有提到,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到了元明清時期,七夕節已經日漸成熟。

在元代,七夕節多被稱為女兒節,

在宋元時期七夕各種習俗非常興盛,

並一直流傳後代。

《析津志》中對七夕節這天在市中、朝中、宮中等熱鬧慶祝節日的場景做了詳細的記載,「宮廷、宰輔、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占卜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

在明清時期,

七夕已經是重要的民間節慶,

節俗活動豐富多彩。

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間「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朝時叫「擲花針」,主要用松針來卜巧。此俗一直保留到近代。據《清嘉錄》記載,人們在庭中或露台上陳設香燭和各種果實,對牛郎織女二星進行膜拜以此來乞巧。

七夕出現了吃「結緣豆」的食俗,

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

《漳州府志》記載了用熟豆相親來證明有緣,並結緣的習俗。清朝時期,江西七夕節有吃「油餅」,喝「巧水」的習俗。而在陝西省興平縣,七夕節時,年輕女子陳上水果、酒、豆芽等,祈求織女賜巧。在陝西臨澶縣,七夕時,有女孩的家庭要用瓜桃棗梨等來進奉。福建《金門歲節》也載七夕這天要吃同心餅。廣東七夕又有相互贈送龍眼、檳榔來結緣的習俗。

由此可見,七夕節,

在歷史上,從未被當做情人節。

那麼,七夕什麼時候開始成為情人節的呢?

據說是源於千禧年江蘇紅豆公司的一次營銷,

那時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愈演愈烈,

於是紅豆借了東風,

將七月七日定為紅豆相思節,

在官方和媒體的共同推動下,

改寫了七夕的傳統意義。

p.s.本文主要參考文獻來自邱綺《傳統七夕演變歷程與現代轉型》


推薦閱讀: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淚奔了十萬情人!
[轉載]迎七夕原創「結婚熊」願天下有情人白頭偕老永結同心(附圖解)
群英薈萃42期 | 七夕情緣
兩個七夕節,能敵過一個情人節嗎
七夕救急!男神約我吃西餐,怎麼樣表現出我很在行?

TAG:情人 | 七夕 | 情人節 | 我們 |